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共产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评价得到的结论和启示

以上我们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资料文献,全面地探析了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和考察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得出的结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确立了一个标志性的起点。1986年4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弗拉伊科维奇时的谈话中曾谈到这一点。他说:“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快三十七年了。这中间,中国走的道路很曲折,有顺利发展的时期,也有遭受挫折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冷静地估计了形势,考虑今后的路怎么走。界限的划分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 这里邓小平说的“界限”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即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所以,在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些评价中,从使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转变”、“伟大转折”、开启和进入“历史新时期”,到几个“标志”概念的出现,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的起点来看待的。有了这个关节点,就有了新旧的区别,就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被载入史册,之所以成为一个历史的伟大转折点,成为历史分期的界限,定格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坐标上,是因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逻辑起点、思想起点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影响在于汇集了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条线。1988年5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的谈话中讲道:“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 “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也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条红线。这条线起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发端点,30多年来不断向后伸展,并将无限地延伸。因此,我们看到党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评价时,凡涉及重大问题的阐述,都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表述,这个“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地向前推进。另外,我们通过对新时期所有重大决策、重要理论成果的观察,就会发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价值是不朽的,尽管以后的发展会随着任务的变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价值已经成为指导我们伟大实践的“灵魂”。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在于辐射了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一个面。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讲道:“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还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诚如斯言,历史的各种机缘和因素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用影响了我们党和我们国家,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开创新的历史局面。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历史需要沉淀,历史更需要远距离回望,回顾1978年以来的30多年,我们看清了历史的走向和本来面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会愈加突出、愈加清晰、愈加显现。

(二)研究和考察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得到的启示

(1)评价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时曾说:“我们中国常说一句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十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是正确的。” 从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仅仅说这次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这种表述和评价是针对会议的议题和内容讲的,以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逐渐增多,逐步提升,都是以实践的检验为依据的。这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外宾的多次谈话中,反映和体现得最为充分。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的多次讲话中也多有反映和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昭示我们,对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评判,必须以实践为标准,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才有权威性,才能立得住。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检验,不是主观臆想,更不是妄说,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正确的反映。

(2)评价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评价还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往往时间越长,这种考验就越严峻。这是因为有时间才会有距离,有距离才会看清脉络、看清全貌、看清走向。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二年,对其的评价就已经出现,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时时都在考验着十一届三中全会,考验着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如果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30多年,大体按三个10年的阶段划分,可以关注三次专门评价:一次是《历史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作出的历史结论,一次是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一次是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第一次评价的时间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只有3年,3年的时间中其成效和作用的端倪已经显露,如果从较长时间检验,则可以用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年的邓小平的多次谈话、讲话加以补充和印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时,由于某种原因,中共中央没有召开纪念大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30周年时,中共中央两次召开纪念大会,前后两任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都发表了讲话,都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分三个10年的时间段考察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其感受是明显不一样的。所以说,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

(3)评价要经过党中央确认。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可以看到,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不管是专门评价也好,还是附带评价也好,都不是某个领导人的个人行为、个人言行,而是被党中央所确认的,被党的会议讨论和审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评价的一系列讲话、谈话,是以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身份讲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历史决议》是党的中央全会讨论通过的,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是经代表们审议通过的。两次纪念大会的讲话,是两任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发表的。只有这样的决议、决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报告、讲话和谈话,才能够真正代表中国共产党作权威的判断,得出历史性的结论。

(4)评价要被人民所接受和得到群众的认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答应不答应,至关重要。以上所述,时间的考验,实践的检验,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时曾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 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这个道理。如果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作用、影响等,评价得再高再好,人民群众不接受、不认可、不答应,那是站不住、立不稳的,只能是一厢情愿和主观臆想。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中国共产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客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这正是获得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缘故。 5f1+E/7EhXJRTrsSNEgRP559VLCYHnIocKBl5MPP9/OOT1oVkcNQu4Z1YSSSYh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