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 (1)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2)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3)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4)

常使民无知无欲 (5)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

则无不治 (7)

【对译】

不刻意推崇贤能,

使百姓不起争心;

不重视稀有珍贵的财货,

使百姓不起盗心;

不显现可以激起欲望的事物,

使百姓的心思不被惑乱。

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国家,

使人心胸开阔,

使人生活安康,

使人意志柔韧,

使人体魄健强。

使百姓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以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天下就没有不走向大治的。

【注释】

(1)不尚贤:尚,推崇。贤,有德有能的人。意谓不有意树立榜样,不刻意标榜先进。老子以“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不有意在社会上推崇贤能,以消解百姓的争名争位之心。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贵,重视。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盗,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意谓不以珍稀的财货为贵,使百姓不起盗心。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xiàn),同“现”,彰显,显示。可欲,多欲。乱,迷乱,迷惑。意谓不显露能够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不受迷惑,保持内心平静,返璞归真。

(4)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去除。心,谋虑。“虚”与“实”、“弱”、“强”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虚,使……实,使……弱,使……强。意谓使百姓心胸开阔,使百姓生活安康,使百姓意志柔韧,使百姓体魄健强。

(5)常使民无知无欲:知,同“智”,智巧、谋划。意谓使百姓既无智巧,又无欲念,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6)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夫,指示代词,那些。智者,智巧伪诈之人。为,妄为。意谓使得那些智巧伪诈之人不敢轻举妄动。

(7)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的方式去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这里,“无为”是政治上的手段,“无不治”才是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

【解析】

老子说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和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是天下太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理想的治理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实行“圣人之治”,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途径,“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只有“为无为”,才能“无不治”。

在老子看来,现实社会中统治者刻意推崇贤能,巧取豪夺,物欲横流,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圣人治理天下,应该只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和身心健康,引导百姓不断削弱和减少各种偏执和欲望,使貌似聪明但实为智巧奸诈的人不敢造作妄为、施奸使巧。社会上少了奸诈和贪欲,百姓内心平静,不为外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诱惑,返璞归真,安居乐业,自然就达到了“无为而治”。

有的论者认为,本章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愚民”思想,这种理解失之偏颇,其实,老子是为反对现实社会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才极力主张消除奸诈智巧和贪婪私念的。只有恢复淳朴的民风,国家才能大治,这是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老子并非主张“愚民”政策,而是要求统治者通过施行“无为”之治,引导百姓进入反归于朴的境界,看似不争寡欲,不似所谓的文明社会的人们“聪明”,其实是一种摒弃了机巧、伪诈而进入的更高层次的大聪明和安居乐业、精神富足。值得指出的是,老子在本章首次提出关于“治道”的重要思想——“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在相关章节还有论述,且多从君王角度立论,对君王做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名家论道】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胡 适

魁奈思想当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无为”概念译成法文的laissez-faire(自由放任)。

——(英)J.M.霍布森 ReIPrBRY1pPQ8yQfjzTFxFlj2w4nwcUQDaOuPWDzaX4vOToaFUQyTbo+ICi40B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