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胡孚琛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与贯彻落实,老子道学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复兴,已是可以见到的大趋势。10多年前,我在《二十一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老子道学文化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弘扬老子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21世纪文化战略”。(胡孚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729页)令人欣喜的是,进入21世纪,老子道学文化战略启动实施,中国大陆各科研机关、高等院校、名山宫观召开的有关老子道学文化的学术会议成倍增加,国际道教论坛举办了四届,经民政部备案批准的全国性的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每年均召开年会。河南省鹿邑县作为省直管县,更是由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老子研究院,作为国内第一所由省级政府批准成立的老子道学文化学习研究机构,成为海内外最大的学习、研究、交流老子道学文化的平台,世界性的道教联合会正在酝酿筹备中。专家学者与相关行业的文化学者、实际工作者相呼应,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或高雅或通俗的研究道学文化、注释老子《道德经》的著作。海外的老子道学文化热方兴未艾,《道德经》的点击率已超过《圣经》。凡此种种,均证实了我10多年前的预判,充分说明道学文化在海内外都已是人心所向,老子道学文化复兴的时代已由预言,变成了如火如荼、波澜壮阔的实践。这一时代亦然到来了。

在这一时代大趋势下,我悉心研究老子、孔子生平行迹,认为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比孔子年长50岁左右,约生于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00年左右)。根据周代世卿世禄制度,老子的祖辈应为史官,通晓周代各国古文字,老子至周为守藏室之史,盖在楚子问鼎之后,楚共王之时。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盖周景王十四年,楚灵王十年之事。至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之乱,老子离周而去。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未闻道,乃南之沛,往见老子,乃周敬王二十年,楚昭王十六年(公元前500年)之事。孔子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随之老子则乘牛西去,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不知所终。据《史记·老子传》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这里需要说明,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将,盖晋昭公之时,此时晋六卿强,公室卑,政在私门。魏绛之后,至魏献子,事晋昭公,自有封地,任用李宗为将,封于段干,盖段姓亦为老子之后也。

《史记》记载老子二百余岁,盖自西周史官伯阳父始,《道德经》的《德经》应是伯阳父所著。后传到老子,又著《道经》,此为《道德经》著作之缘起。言老子百六十余岁,此即《道德经》成书之老子也。至于老子的后代李宫,李宫的“玄孙”李假,这中间又隔了多代,李假的儿子李解,在汉文帝时为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在时间上绝无矛盾。这样看来,老子为孔子之师,《史记》和《孔子世家》等书有多处记载,言之凿凿,不容怀疑。其实范蠡、孙武子也是老子的学生,俱在老子之后。清代学者汪中和近世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冯友兰等皆疑《老子》晚出,最早不过战国末期。更有钱穆先生考订《老子》出于东汉,似乎有理有据,《老子》汉墓帛书和郭店竹简本出,这些学者的考据不攻自破!《史记》明言老子名聃,老子即老聃。一说老子字“伯阳”,这显然是由西周太史伯阳父而来。美籍学者何炳棣院士在2000年11月《燕京学报》撰《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竟从司马谈、迁身世及所记老子后裔世谱入手,论证《老子》著于《孙子兵法》之后,老子即为太史儋。然而揆诸《史记》多篇史料,孔子问礼于老聃其言不虚,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本为三人,史料证据也非止一处。司马迁毕竟没有直书“太史儋之子名宗”、“太史儋著书上下篇”,何炳棣院士的考据巧则巧矣,眼下也不过似清人汪中的一种“推测”而已!

我与陈大明先生相识已久。经由传承弘扬老子道学文化,筹备并参加相关学术活动的多次接触,我发现陈大明先生为人老成持重、诚实忠厚,在事业上有身体力行的智慧,在学养上有对老子道学文化的睿智和悟性,属可任之才。他对振兴鹿邑道学文化产业,乃至在海内外弘扬老子道学文化用心十分执着。我发表的一系列创立新道学文化的论文,学术界多年研究道家、道教的专家能读通者甚少,而他竟能体会到这些文章的寓意,使我大为惊异。老子是河南省乃至中国最重大的文化资源,应该推向世界。在世界文明史上,老子是和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比肩的哲学家,《道德经》中蕴含着解决全人类发展问题的深邃智慧。弘扬和创新老子的道学文化,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世界和平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这是一项值得我中华民族志士仁人做出牺牲的事业。把这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河南省、周口市和鹿邑县党政领导的魄力与智慧,更需要像陈大明先生一样的诸多文化学者的持续努力。

陈大明先生的祖父、父亲是颇有声望的教育工作者,他承继父业搞教育,他的儿女辈又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是教育世家。严格的家教和诞生了老子这位大圣哲的豫东大平原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在他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最早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印记和慎微慎独、注重人格人品修养的因子。他身处基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苦读老子《道德经》,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继《老子现代说》、《道德经导读》、《道德经新注新译》、《老子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后,又写出一本学术专著《老子与道德经》,其中的甘苦与付出,唯有著作者自知了。

《老子与道德经》重在老子文本的译注与解析,间以老子生平事迹的系统勾勒和古今中外名家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评价。全书内容各自独立,又具内在的逻辑联系。先从宏观视角阐述老子生平行迹和对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总体看法。继而分章对译、注释和解析,虽然形式上同于流行的《道德经》注译本,但内容上将老子道学界对竹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注释与解析中,使得注文严谨,分析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对老子生平行迹的勾勒史料翔实,线索清晰,于夹叙夹议中描摹出老子由平凡的普通士子而担任周王府守藏室史,并最终因五千精妙而名扬天下、成为大圣哲的全过程,丝丝入扣,至真至情,还世人一位淳厚、和蔼、睿智、大气的老子形象。其中关于“孔子南之沛”的“沛”所在地的新论断和老子离开周都后并未远行,而是返回家乡传道、授业、解惑并终老于故里苦县的观点,尚需老子道学界进一步探讨。但我们不难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发现弘扬和创新老子道学文化的使命意识,这种使命意识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在最接地气的县域文化学者身上体现出来,是我尤感欣慰的!

细究中国地图,河南、安徽两省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带,可以称之为中国道学文化的发祥地和道学文化带。而豫东大平原以河南鹿邑为元点的方二百里的这片土地更为神奇,古代著名道家、道教学者,举凡伏羲、许由、姜尚、管仲、关尹、壶子、文子、范蠡、庄周、陈抟,都诞生或活动在这一带。这片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全人类奉献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地方,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已经开始了新的起飞。无疑,老子道学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将为这次起飞提供不可多得的原动力,而当今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如陈大明先生等一大批默默无闻、踏实肯干的文化学者,正扮演着传承文化、创造文明、谱写历史的角色,但愿有更多的同志担当起这种角色。应当说,河南鹿邑的老子文化开发与弘扬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它是实施21世纪新道学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机构成,它已经融入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河南,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之中。

我祝贺《老子与道德经》的出版并欣喜地将该书推荐给海内外读者。

是为序。

2017年5月10日,识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rRmzMQ2HPST+bCH1xLeR5PgeTJ7zdQprTr/cjqm06iK98A74Cex9eX/XX45xfo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