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鱼和飞鸟的故事》中有一段唯美的文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从简单的一句诗里我们看到了两种距离,一种距离是“生与死”和“我站在你面前”所描述的物理距离,也就是时空距离;另一种距离是“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所指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即情感距离。
“距离”的本意是指两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后来也用来形容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距离的变化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著名现代诗人黄颖提出了一个经典命题,即“距离产生美”。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新物体、新对象不断出现,距离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距离是物理距离。物理距离是指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我们知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处在由三维立体空间和一维时间所组成的四维世界中,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使得事物处在不同的位置,这样就产生了物理距离。
第二种距离是事物的组成部分与整体之间在功能上的差距。对于一个产品而言,它的功能是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以后共同来完成的,任意单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都无法完全替代整体功能。例如,一辆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能实现一定的功能,但只有组装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一辆汽车所应该具有的安全、快速行驶的功能。
第三种距离是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心理距离,或近或远,或亲或疏,或信任或怀疑,或敌意或友善。心理距离主要与社会关系有关,如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有地缘关系的老乡会、有业缘关系的同事、有趣缘关系的兴趣小组等。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差别很大。在和睦的家庭、团结的集体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会很近,而素昧平生或仅仅是生意往来的朋友之间,就会存在比较远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观念的分歧、联系的频次等。
身体距离能够暗示心理距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往往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他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把心理距离分成四类,并与身体距离进行了对应。第一是公众距离,指的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6~7.5米;第二是社交距离,指在常规的社会活动中的距离,如办公、开会等,与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的比较合适的距离,一般为1.2~3.5米;第三是私人距离,一般指朋友、亲戚或熟人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5厘米~1.2米;第四是亲密距离,这个距离体现了非常亲近的亲密关系,通常是指夫妻或恋人之间,这个距离为0~45厘米。
第四种距离是产权距离。随着商业社会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产权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不同财产的产权分属于不同的人或企业所有,产权不能在所有者之间无成本地转移,这时候就形成了产权距离。
产权距离是产权明晰的必然结果。现代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就是在产权关系上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明晰后,产权在所有者之间的分布就明确了,这样也就自然形成了产权距离。
产权距离还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而资源的配置和流动必须通过产权在所有者之间的流动来实现。反过来,低成本地实现产权流动,克服产权距离,将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
第五种距离是组织距离。以政府、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生产者。不同组织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式,这种差异就产生了组织距离,主要表现为组织之间的协作障碍或困难。处于同一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由于存在业务往来,组织距离就会近一些。而分属不同行业、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组织距离就会更远。
总之,上述五种距离是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们能帮助不同的事物或对象和谐共处(见表1-1)。正因为这些距离的存在,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表1-1 人类社会的五种距离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