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疯狂山脉

-1-

科学家拒绝在不明原委的情况下听从我的建议,因此本人只得打破沉默。这场筹划中的南极探险将广泛搜寻化石、大规模钻探和融化远古冰盖。吐露反对理由已经违反了我的意愿,因为我的警告很可能仅仅是徒费唇舌,所以我就更加不愿意开口了。尽管本人必须公开真相,但引来质疑亦是无可避免之事;然而,若是非要剔除看似荒诞和难以置信的内容,那我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从未公开过的普通摄影和航拍照片能够成为有力的证据,因为它们清晰生动得令人胆寒。可是,照片的拍摄距离都过于遥远,足以进行巧妙的后期篡改。墨水画容易被斥为显而易见的欺诈,虽说艺术专家应该会注意到所用技法的怪异并为之困惑不已。

归根结底,我必须依靠几位科学领袖的判断和立场。一方面,他们的思维足够独立,在衡量我提供的资料时能够以其恐怖的真实性或借鉴某些难以理解的原始神话集合;另一方面,他们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阻止探险界在那片疯狂山脉区域贸然开展过于野心勃勃的计划。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是,我本人和同僚只是相对默默无闻的人物,背后只有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在牵涉到怪诞离奇或饱受争议性的事情上,几乎没有发言权。

对我们更为不利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算不上相关领域的专家。我是米斯卡托尼克大学探险队的一名地质学家,本校工程系的弗兰克·H.帕博蒂教授设计出一种极为先进的钻头,我的任务只是在这种钻头的协助下,获取南极大陆各处岩石和土壤的深层样本。我没有奢望过成为其他领域的开拓者,但我确实希望能够沿着前人的探险路径,在各种地点使用这种新机械,采集过去用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样本。正如公众从我们的报告中了解到的,帕博蒂的钻探设备在轻巧、便携和性能上都独树一帜且另辟蹊径,结合了传统自流井钻头和小型圆岩钻的工作原理,能够快速适应硬度不同的多个岩层。钢制钻头、连接杆、汽油引擎、可拆卸的木架、爆破器材、绳缆、用于移除废渣的螺旋钻和长达一千英尺的五英寸口径分节组合管道——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附属设备,三架七条狗拉的雪橇就能拖动,这都要归功于大多数金属部件巧妙地使用了铝合金。我们有四架道尼尔大型运输机,专门为飞越极地高原的超高海拔飞行任务改装,装配了帕博蒂设计的燃料加热和快速发动装置,能够从冰障 边缘的基地运送整个探险队前往内陆各个适合降落的地点。抵达这些地点后,将有足够数量的雪橇犬供我们驱使。

我们计划在一季(假如确有必要,也可略作延长)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尽可能广阔的极地区域,主要瞄准的是罗斯海以南的山脉和高原地带,沙克尔顿、阿蒙森、斯科特和伯德曾在不同程度上勘察过这些区域。我们打算频繁更换营地,驾驶飞机跨越足够长的距离,前往地质特征明显不同的地点,希望能够钻取出数量空前的研究材料,尤其是过去鲜有发现的前寒武纪地层样本。我们也希望能够获得尽可能大量和多样化的上层化石岩,尽管这片荒凉的土地现在只有寒冰和死亡,但它的原始生命史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往极为重要。众所周知,南极大陆曾经处于温带甚至热带,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如今却只剩下地衣、海洋动物、蛛形纲生物和北海岸的企鹅。我们希望从多样性、精确性和细致性的角度扩展这部分知识。假如某次简单的钻探找到了化石存在的迹象,我们就用爆破扩开孔径,获得尺寸合适、保存得更加完整的样本。

钻探的深度依上层土壤或岩石的情况而定,但地点仅限裸露或半裸露的地表。由于地势较低的区域都覆盖着厚达一二英里的坚冰,我们不可避免地只能选择山坡和岩脊,也不可能在太厚的冰层上浪费钻探深度。尽管帕博蒂制定了一套方案,将铜电极沉入密集的钻孔簇群,用汽油发电机输入的电流融化限定面积内的坚冰,但在我们这次探险活动中只能试验性地稍加利用。虽说我从南极返回后就多次发出警告,但即将启程的斯塔克怀瑟-摩尔探险队依然打算正式使用这套方案。

我们定期用无线电向《阿卡姆广告报》和美联社报告进展,帕博蒂和我后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公众通过这两个途径得知了米斯卡托尼克探险队的情况。我们一行有四人来自大学:帕博蒂、生物系的雷克、物理系的阿特伍德(亦是气象学家)和代表地质系的本人,我同时也是名义上的负责人。另外还有十六名助手,其中七人是大学的研究生,九人是经验丰富的机械师。十六名助手里有十二人是有资格的飞机驾驶员,十四人能熟练使用无线电设备,八人会用罗盘和六分仪导航,帕博蒂、阿特伍德和我也会。我们还有两艘舰艇,都是木制的前捕鲸船,为冰海环境做了特别加固,并加装了辅助的蒸汽机,这两艘船自然同样配足了人手。赞助本次探险的是纳撒尼尔·德比·匹克曼基金会和几笔专项捐赠。因此,尽管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我们的准备工作依然异常充分。狗、雪橇、机器、宿营物资和拆成零件的五架飞机先送往波士顿装船。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我们的装备精良到了极点。近些年有许多格外卓越的先驱者前往南极,我们在补给、饮食、运输和营地建设等各方面都受益良多。这些先驱者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声名显赫,因此我们的探险队尽管准备充分,却几乎没有引来任何注意。

如报纸所述,1930年9月2日,我们从波士顿启航,沿海岸线从容南下,穿过巴拿马运河,在萨摩亚、霍巴特和塔斯马尼亚稍作停留,在塔斯马尼亚最后一次补充物资。探险队的成员都没有来过极地,因此完全依赖于两位船长的判断,他们都是南极海域的捕鲸老手,一位是J.B.道格拉斯,负责指挥双桅船“阿卡姆号”并担任海上队伍指挥官;另一位是格奥尔格·索芬森,负责指挥三桅船“米斯卡托尼克号”。我们离开人类居住的世界,太阳在北方的天空越沉越低,在地平线以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在南纬62度,我们见到了第一批冰山,它们状如平桌,边缘陡峭。当离南极圈越来越近,浮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10月20日,我们进入南极圈,船上举办了趣味盎然的庆祝仪式。穿过热带后的漫长航程之中,越来越冷的天气令我苦恼,但我努力振作精神,准备迎接未来更严酷的考验。奇妙的大气现象屡次引得我沉醉,其中包括栩栩如生的海市蜃楼(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遥远的冰山变成了巨大得难以想象的城堡墙垛。

两艘船推开浮冰,我们运气很好,浮冰既不多也不紧,最后在南纬67度、东经175度重新进入开阔海域。10月26日早晨,南方出现了一道强烈的所谓“地闪光”,不到中午,我们激动地看见一条巍峨雄壮、白雪覆盖的山脉,它占据了正前方的整个视野。未知的大陆,冰封的神秘死亡世界,我们终于见到了它的边缘。前方的山峰无疑就是罗斯发现的阿德米勒尔蒂山系,我们眼下的任务是绕过阿代尔角,沿维多利亚地的东岸前往南纬77度9分厄瑞波斯火山脚下的麦克默多湾,计划是在那里建立基地。

最后一段航程充满奇景,激起我们无穷的幻想。雄伟而贫瘠的神秘山峰始终耸立于西方,太阳在正午时分低垂于北方,午夜时分则紧贴着南方的海平线,将朦胧泛红的光线洒向白雪、发蓝的冰块与水道和裸露的小片黑色花岗岩山坡。可怕的南极狂风断断续续地呼啸着扫过荒凉的山巅,声调中时常含有近乎于风笛奏出的模糊音韵,介于认知边缘的疯狂音符跨越了一段宽广的音域,潜意识记忆里的某种原因让我感觉焦躁不安甚至隐约害怕。我不禁想到尼古拉斯·洛里奇怪诞而令人不安的亚洲风景画,还有阿拉伯疯人阿卜杜拉·阿尔哈萨德《死灵之书》中有关冷原的更加怪诞和令人不安的邪恶传说。我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翻阅过这本恐怖的书籍,后来对此感到追悔莫及。

11月7日,我们经过弗兰克林岛,西方的山脉暂时离开了视野。第二天,我们在前方远远地望见了罗斯岛上的厄瑞波斯山和恐惧峰,漫长的帕里山脉在它们背后浮现。大冰障相比之下显得低矮,像一条白线般向东方延伸,垂直的边缘高达两百英尺,状如魁北克的岩石峭壁,标记着南向航程的终点。当天下午,我们驶入麦克默多湾,在烟雾缭绕的厄瑞波斯山的背风面海滩下锚。熔岩堆积的山峰直插东方的天空,海拔约一万二千七百英尺,仿佛日本版画中的富士神山。白色的恐惧峰宛如鬼魅,海拔约一万零九百英尺,是一座死火山。厄瑞波斯山断断续续地喷吐浓烟,才华横溢的研究生助手丹弗斯注意到白雪皑皑的山坡上有疑似熔岩的东西,他指出这座发现于1840年的活火山无疑就是七年后爱伦·坡的灵感来源:

丹弗斯热衷于阅读怪异书籍,总把爱伦·坡挂在嘴边。我本人对爱伦·坡也很感兴趣,因为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令人不安、神秘难懂的《亚瑟·戈登·皮姆》——描述了南极洲的景象。荒凉的海岸上,海岸背后高耸的冰障上,无数模样怪诞的企鹅吱吱叫嚷,拍打鳍足;海面上能见到许多肥胖的海豹,有些游来游去,有些躺在缓缓漂动的大块浮冰上。

午夜过后不久的11月9日凌晨,我们坐小艇艰难地登上了罗斯岛,从两艘船各拉一根缆绳到岸边,准备用滑车和浮筒卸下装备。尽管先前的斯科特和沙克尔顿探险队都选在此处登陆,但我们第一次踏上南极土地时依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我们在山坡下封冻的海滩上搭建了临时营地,不过指挥中心还是设在“阿卡姆号”上。我们卸下钻探设备、犬只、雪橇、帐篷、口粮、汽油罐、实验性的融冰装置、传统相机和航拍相机、飞机部件和其他装备,除了飞机上的无线电,还有三套便携式无线电收发器,能够在南极大陆上有可能造访的任何一个角落与“阿卡姆号”上的大型收发器取得联系。船上的无线电收发器能与外部世界联络,向《阿卡姆广告人》设在马萨诸塞州金斯波特角的大功率电台发送新闻稿件。我们希望能够在南极的夏季内完成预定任务。假如无法做到,就要在“阿卡姆号”上过冬,在海面封冻前派“米斯卡托尼克号”回北方获取下一个夏季的补给。

新闻媒体已经报道了我们初期的工作,我在此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登上厄瑞波斯山;在罗斯岛上成功地完成了钻探作业,帕博蒂的设备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速度,遇到厚实的岩层也不在话下;短暂地测试了小型的融冰装置;冒着危险将雪橇和物资送上冰障;终于在冰障上的营地里装配起了五架大型运输机。登陆队伍包括二十个人和五十五条阿拉斯加雪橇犬,健康状况良好,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遭遇过真正毁灭性的寒潮和风暴。最重要的一点,气温始终在零度和二十到二十五华氏度间徘徊,而新英格兰的冬季早已让我们习惯了这个级别的寒冷。冰障营地是半永久性的,用来存放汽油、口粮、炸药和其他补给。在五架飞机中,只有四架用来装载探险物资,第五架与一名飞行员、两名船上人员留守储藏基地。万一另外四架飞机全部失踪,他们依然能从“阿卡姆号”来接应我们。晚些时候,等不再需要用所有飞机运送装备之后,我们将派遣一架或两架承担储藏基地和另一处永久性基地之间的往来交通,这处基地位于南方六七百英里之外、比尔德莫尔冰川另一侧的高原上。尽管以前的探险队都提到过高原上会有骇人听闻的狂风和暴风雪,但出于财力和效率的考虑,我们依然决定碰碰运气,不再设立中转站。

无线电发送的报告已经描述了那场扣人心弦的四小时不间断飞行。11月21日,我们编队飞越高耸的冰架,庞大的山峰在西方拔地而起,无法言喻的死寂回应着引擎的轰鸣声。风没有带来多少麻烦,无线电罗盘指引我们穿过一片能见度为零的浓雾。飞到南纬83度至84度之间,壮观的隆起在前方隐现,我们知道探险队已经来到了比尔德莫尔冰川——全世界最大的山谷冰川。冰封的海洋渐渐消失,充满褶皱的多山海岸线取而代之。我们终于进入了地球最南端、万古死寂的白色世界。正在回味这个事实的时候,海拔近一万五千英尺的南森峰远远地出现在了东方。

我们越过冰川,在南纬86度7分、东经174度23分处成功地设立了南部基地,借助雪橇和短程飞行考察了多个地点,以创纪录的效率快速而有效地钻孔和爆破采样。这些事情早有记叙,在此不再赘述。12月13日至15日,帕博蒂带领研究生吉德尼和卡罗尔艰难地成功登顶南森峰。我们身处海拔八千五百英尺的高原上,尝试性钻探发现某些地点仅仅在十二英尺深的冰雪下就是坚硬的地面,所以在多个地点使用小型融冰装置、扩孔钻头和实施爆破,先前的探险者从未想到过能在这里取得岩石样本。钻探得到的前寒武纪花岗岩和比肯砂岩证明了我们的猜想:这片高原与西方的大片陆地拥有相同的起源,但与东方南美洲以南的地块有所区别。我们当时认为那是冰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从更大的陆地上分离出的一块较小的地块,但后来伯德证明了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每次钻孔确定了砂岩的存在,探险队就会跟进爆破和开凿。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值得研究的化石痕迹和残骸,尤其是蕨类植物、海藻、三叶虫、海百合和舌形贝目与腹足纲的软体动物,对研究这个区域的远古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次深层爆破钻孔的采样结果中,雷克从三块页岩碎片中拼出了一道三角形的条纹痕迹,最宽处近一英尺。这些碎片来自西面近亚历山德拉皇后山脉的一个地点,生物学家雷克认为这些痕迹不同寻常地令人困惑、引人好奇,但在我这个地质学家的眼中,它与沉积岩中颇为常见的涟漪效应不无相似之处。页岩无非是沉积岩岩层受挤压后的一种变质构造,而压力对本已存在的痕迹也会造成奇特的扭曲效应,因此我认为那些带条纹的压痕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1931年1月6日,雷克、帕博蒂、丹弗斯、六名学生、四名机械师和我乘两架运输机径直飞越南极,突如其来的强风迫使我们中途不得不降落了一次,还好强风没有发展成典型的极地风暴。正如媒体报道所陈述的,那是数次观测飞行中的一次。其他几次飞行中,我们尝试辨认先辈探险者从未抵达之地的地貌特征。初期的多次飞行在这一方面尽管令人失望,但还是帮助我们拍摄到了极地那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的绝佳照片,先前在海上航行时我们短暂地目睹过这壮丽的景观。遥远的群山飘浮在天空中,仿佛魔法构造的城市。白茫茫的世界时常在午夜低垂的太阳的魔法下,变幻成邓萨尼的梦想和冒险渴望中的金色、银色、猩红色的国度。多云的日子里,天空与白雪覆盖的大地会交融成一整片神秘莫测的虚无,没有了肉眼可见的地平线帮我们标识出两者的接合之处,飞行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最后,我们决定执行原先的计划,四架运输机向东飞行五百英里,在我们错误地认为属于一块较小陆地的区域新建一个次级营地,想在那里获取用于对比研究的地质学样本。队员的健康保持得很好,酸橙汁有效地补充了罐头和腌制食品缺乏的维生素。气温通常位于华氏零度以上,我们做事时不需要裹上厚实的毛皮外套。时值仲夏,假如抓紧时间且胆大心细,就有希望在三月结束工作,不必在寒冬中熬过极地的漫漫长夜。我们遭遇过几场从西方刮来的猛烈风暴,但阿特伍德发挥出高超的才能,用厚重的雪块搭出简易的飞机棚和防风墙,加固了营地的主要建筑物。我们的好运气和高效率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外部世界当然知晓我们的进展,也听说了雷克那怪异而顽固的坚持,他主张我们向西(更确切地说,向西北)做一次徒步勘探,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大动干戈搬进新的营地。他似乎花了大量时间思考那块页岩上的三角形条纹痕迹,提出的大胆想法激进得让人担心。他仿佛从中读出了自然界与地质时期之间的某些矛盾,他的好奇心被推到了极点,使得他渴望在向西延伸的地质构造上继续钻孔和爆破,因为这些痕迹化石无疑属于那片地质构造。他怪异地执意认为,三角形痕迹是某种完全无法分类但高度进化的未知巨型生物留下的印记,罔顾它所在的岩层事实上极其古老(即便不是前寒武纪,也至少是寒武纪),那个时期根本不存在高度进化的生命,生命仅仅进化出了单细胞,顶多只到三叶虫的阶段。这些化石碎片和上面的怪异印痕至少有五到十亿年的漫长历史。

-2-

我们在无线电简报中提到雷克朝西北方向进发,前往人类从未涉足甚至从未想象过的地区,我猜测这个消息一定引得大众浮想联翩,但我们没有提到他企图颠覆整个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疯狂念头。1月11日至18日,他与帕博蒂和另外五名人员乘雪橇踏上钻探之旅(途中在跨越冰原中一道巨大的压力脊时雪橇意外翻覆,损失了两条雪橇犬),挖掘出了越来越多的太古代页岩,这些古老得难以想象的岩层中蕴含着丰富的痕迹化石,连我都被勾起了兴趣。然而,他发现的痕迹明显来自非常原始的生命形式,与现有认知没有太大的出入,这些生命形式原本就应该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岩层之中。因此,当雷克请求我们打断争分夺秒的考察计划,调用全部四架飞机、大量人手和探险队的所有机械装备时,我实在看不到其中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我没有否决雷克的计划,尽管他很希望听取我在地质学方面的建议,但我还是决定不参加西北方向的分遣队。他们离开后,我将与帕博蒂和另外五名人员留在基地,制定向东转移的最终计划。为了这次迁移,一架飞机已经开始从麦克默多湾向北运送大量汽油补给,不过这项工作可以暂时中止。我给自己留下了一架雪橇和六条雪橇犬,在这么一个万古死寂、杳无踪迹的世界里,手边缺少可用的交通工具是很不明智的。

大家应该都记得,雷克的分遣队在进入未知区域后,通过飞机上的短波无线电收发机报告情况,南部营地和麦克默多湾的“阿卡姆号”都能收到他的信号,“阿卡姆号”还通过上限到五十米的长波无线电向外部世界转播。分遣队于1月22日凌晨4时出发,仅仅两小时后我们就收到了第一条无线电消息,雷克称他们已经降落,在离我们三百英里之处开始小规模融冰和钻探作业。又过了六小时,我们收到了令人极度兴奋的第二条消息,雷克称他们钻探和爆破出一口较浅的竖井,然后像海狸似的疯狂开掘,最终发现了一些页岩碎片,其上的多处痕迹都类似于最初诱发他好奇探究的那块条纹化石。

三小时后他们又发来简报,宣布他们顶着刺骨狂风再次起飞。我发消息反对他们进一步冒险,但雷克简短地回复说新发现的标本值得冒任何风险。我注意到他已经兴奋得开始抗命了,如此贸然的举动有可能危及整个探险的成功,而我却无能为力,这令我不寒而栗。他正在深入那片变幻莫测的白色险恶之地,在暴风雪的统治下绵延一千五百英里的神秘而广阔的土地上前行,直至玛丽皇后地和诺克斯地那一半为人所知、一半来自猜想的未知海岸线。

又过了一个半小时,雷克在飞行途中发来那条倍加令人兴奋的消息,几乎扭转了我的担忧,我甚至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参加他们的分遣队。

晚间10点零5分。飞行中。飞出暴风雪,观测到高度前所未见的山脉。加上高原的海拔,可能与喜马拉雅山相当。坐标约为南纬76度15分,东经113度10分。左右均至视野之外。疑有两座尚在冒烟的活火山。山峰均为黑色,无积雪。山脉方向刮来狂风,难以靠近。

看见这条消息,帕博蒂、我和其他人员屏息守在无线电前。七百英里外那巍峨的庞然群山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冒险渴望。尽管未能亲身参与,但探险取得的成就依然令人欢欣鼓舞。半小时后,雷克再次呼叫我们。

莫尔顿的飞机在丘陵台地上迫降,无人受伤,飞机应能修复。返航或继续前进时如有必要,可将重要物资转移到另外三架飞机上,但目前尚不需要长途飞行。山脉的高度超乎想象。将卸下卡罗尔飞机上的所有重物后出发侦察。你们无法想象我眼前的景象。最高的山峰无疑超过三万五千英尺。埃弗勒斯峰相形见绌。我和卡罗尔飞行侦察,阿特伍德将用经纬仪测量高度。火山口的猜测或有错误,因为地质构造显有分层。很可能混入了其他岩层的前寒武纪页岩。怪异的天际线效应:似有规则的立方体攀附于峰顶最高处。金红色的低射阳光下,景象极其不可思议。仿佛梦境中的神秘国度,又像一道大门,通往充满未知奇迹的禁忌世界。真希望你们能亲临现场。

尽管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我们这些听众却没有要去休息的念头。麦克默多湾恐怕也是这样,因为储藏营地和“阿卡姆号”同样能收到雷克的信号。道格拉斯船长用无线电祝贺探险队的全体成员,储藏营地的报务员谢尔曼随后效仿。当然了,我们也为受损的飞机感到遗憾,希望它能够顺利修复。晚间11点,雷克再次呼叫我们。

我和卡罗尔飞越了最高的丘陵。天气恶劣,不敢挑战高峰,待以后再做尝试。登山非常艰难,在目前海拔下更是难上加难,但值得付出努力。高大的山脉连绵不断,难以窥见它背后的景象。主峰超过喜马拉雅山脉,而且非常奇特。山峰似乎是前寒武纪页岩,但明显混有大量其他的隆起地层。火山猜测错误。山脉朝两个方向都延伸出了视野范围。狂风扫清了两万一千英尺以上的积雪。最高峰的山麓上有形状怪异的地质构造,例如巨大的扁平方块,侧面完全垂直;又如仿佛低矮竖直墙垒的矩形线条,就像罗列赫所绘攀附于陡峭山峰上的亚洲古堡。飞近其中一些,卡罗尔认为它们由互不相连的较小方块组成,但多半是风化的结果。大多数方块的边缘已经崩裂和磨平,像在风雪和气候变迁中暴露了几百万年。有一些部分,尤其是较上层,岩石的颜色似乎比山麓裸露地层的颜色更浅,因此无疑源于晶体。通过近距离飞行观察到了许多岩洞入口,有一些的轮廓规则得不同寻常,呈正方形或半圆形。你必须来研究一下。我似乎在一座山峰的顶端见到了四四方方的墙垒,海拔约在三万到三万五千英尺之间。飞机目前位于两万一千五百英尺,寒冷得简直恐怖。狂风吹过隘口,进入岩洞,发出哨声和笛音,但飞行目前尚无危险。

接下来的半小时,雷克连珠炮似的发来消息,表达了徒步攀登几座高峰的意愿。我答复说只要他能派遣一架飞机回来,我就尽快前去与他会合,帕博蒂和我将制定出最节省汽油的计划,根据这次探险现已改变的目标,确定在什么地点用什么方法集中物资。看起来,雷克的钻探作业和飞行活动会消耗大量燃料,我们必须将汽油送往他打算在山脚建立的新营地。我为此呼叫道格拉斯船长,请他尽可能多地从两艘船上收集汽油,用我们留下的最后一支雪橇队将汽油送上冰障。我们需要在雷克和麦克默多湾之间建立一条穿越未知区域的直接补给路线。

晚些时候,雷克呼叫我说,他决定在莫尔顿的飞机迫降地点附近扎营,飞机的修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那里的冰盖非常薄,到处都能见到裸露在外的黑色土地,他打算就地钻探和爆破,然后再乘雪橇巡游勘察和登山探险。他说整个景象壮观得无法用语言形容:默然耸立的山峰直插天空,犹如世界边缘的高墙。站在背风的山坡上,他的感官陷入了一种怪异的状态。根据阿特伍德用经纬仪测量的结果,五座最高的山峰均在三万到三万四千英尺之间。地表的风蚀特征让雷克非常不安,因为它们表明这里时常遭到强烈得不可思议、人类闻所未闻的狂风侵袭。离营地五英里多一点的地方,较高的丘陵陡然隆起。他极力主张我们应该抓紧时间,以最快速度结束在这片新发现的怪异区域上的考察工作,我几乎从这些言语中听到了他潜意识中的一丝惊恐,这种情绪跨越七百英里冰原感染了我。他以常人难以匹敌的效率和强度连续工作了一整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现在他终于打算去休息了。

早晨,我与雷克、道格拉斯在各自远隔千里的营地里做了一场无线电三方会谈,最终雷克决定派一架飞机来我的营地接帕博蒂、五名助手和我,并带上尽可能多的燃油回去。至于燃油问题本身,取决于我们对东进行程的判断,可以过几天再说,因为雷克有足够的燃料供营地取暖和钻探。最初建立的南部营地迟早需要补充物资,但假如我们推迟东进探险的出发时间,那么在明年夏季之前就不会再启用南部营地了。另一方面,雷克必须派一架飞机勘探地形,制定从麦克默多湾到他新发现的山脉之间的直接路线。

帕博蒂和我开始准备关闭营地,关闭的时间长短依情况而定。假如我们决定在南极过冬,那么多半会直接从雷克的基地飞回“阿卡姆号”,不再需要返回这个营地。我们有一部分锥形帐篷已经用坚实的雪砖加固过了,现在决定全面加固,干脆搭成一座永久性的爱斯基摩村落。备用的帐篷非常充足,因此即便加上我们七人,雷克的营地也有足够的物资可供使用。我用无线电通知雷克,称再工作一天和休息一夜后,帕博蒂和我就可以向西北出发了。

但下午4点过后,我们的工作进度就不那么稳定了,因为这时雷克开始发来最不同寻常和令人兴奋的消息。他这一天刚开始不怎么顺利,因为驾驶飞机勘察裸露的岩石表面时,完全没有发现他在寻找的太古代或更原始的地层,而这两者构成了在可望不可即之处俯瞰营地的庞大山峰的很大一部分。他们见到的绝大多数岩层显然是侏罗纪与科曼奇纪的砂岩和二叠纪与三叠纪的片岩,偶尔能瞥见几块反光的黑色露头岩,应该是坚硬的板岩煤。雷克不由气馁,因为他的计划完全依赖于能不能挖掘出超过五亿年历史的样本。结论非常清楚:想要寻找带有古怪印痕的太古代页岩矿脉,他必须乘雪橇从丘陵地带前往庞然峰岭的陡峭山坡。

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在营地附近钻探采样,以完成这次探险的总体目标。他搭起钻井台,分配五名人员操纵钻头,其他人员继续搭建营地和修理受损的飞机。第一次采样选择了视野内硬度最低的岩石——营地四分之一英里外的一片砂岩。钻探非常顺利,几乎不需要爆破辅助。三小时后,钻探队伍实施了第一次高烈度爆破,他们的欢呼声随即响起。领队的吉德尼冲进营地,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他们打通了一个洞窟。钻探开始没多久,砂岩就让位于科曼奇纪的石灰岩矿脉——其中充满了头足纲、珊瑚虫、海胆和石燕贝目生物的小型化石,间或有石化的海绵和海生脊椎动物的骨骼,后者很可能包括了某些种类的硬骨鱼、鲨鱼和硬鳞鱼。这个发现本身就足够重要了,因为这是本次探险中第一次找到脊椎生物的化石。但只过了一小会儿,放下去的钻头打穿地层,落入一个明显的空洞,钻探队员顿时倍加兴奋起来。一次大型爆破打开了埋藏于地下的秘密,边缘参差不齐的洞口有五英尺见方,深约三英尺,透过这个洞口,殷切的探索者见到了一段狭窄的石灰岩隧洞,这是五千多万年前一个早已逝去的热带世界的涓涓水流蚀刻出的产物。

空洞地层仅深七到八英尺,但朝各个方向延伸到不可知的远处,微弱流动的新鲜空气说明它从属于某个四通八达的地下隧洞体系。洞顶和洞底遍布钟乳石和石笋,有些已经连接成了石柱。更加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甲壳和骨骼多得几乎堵塞了通道。水流将它们从中生代的蕨类植物和真菌的丛林、第三纪的苏铁、扇形棕榈和原始被子植物的森林中冲刷而来,这些稀奇古怪的骨质残骸包括了白垩纪、始新世和其他地质时代的代表性样本,最了不起的古生物学家也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清点和分类工作。贝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早期哺乳类动物,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已知有的未知。难怪吉德尼会欢呼着冲进营地,也难怪其他所有人都抛下工作,冒着刺骨寒风跑向高耸的钻井台,因为那里标志着一扇新发现的大门,通往地下深处、万古之前的秘密。

满足了刚开始最强烈的好奇心之后,雷克潦草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段文字,请莫尔顿跑回营地,立刻用无线电播发出去。这是我首次听说这一场大发现,消息称他们辨认出了早期贝类的壳体、硬鳞鱼和盾皮鱼的骨骼、迷齿动物和槽齿动物的遗骸、沧龙头骨的碎片、恐龙的椎骨和板甲、翼龙的牙齿和翅骨、始祖鸟骨骼的残片、中新世古鲨的牙齿、原始鸟类的颅骨以及远古哺乳动物(例如古兽马、剑齿兽、恐角兽、始祖马、岳齿兽及雷兽)的颅骨、椎骨和其他骨骼,但没有较晚近的乳齿象、现代象、骆驼、鹿和牛类动物的化石。雷克据此得出结论:最后一批沉积发生于渐新世,那片中空地层保持被发现时的干燥、死寂和封闭状态已有至少三千万年。

另一方面,隧洞中出现了大量非常古老的生命形式,这一点极为异常。根据古海绵之类的典型嵌入化石判断,这片石灰岩地层无疑构造于科曼奇纪,不可能更早了,然而隧洞中的散落化石却有多得令人惊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古老得多的地质年代,甚至包括志留纪和奥陶纪的原始鱼类、贝类和珊瑚类。最显而易见的推论是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里,从三亿年前到三千万年前的生命拥有非同寻常和独一无二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有没有超过洞穴封闭时的渐新世就完全无从推测了。无论如何,可怖的冰河时代在大约五十万年前的更新世来临(比起这个洞穴的遥远历史,五十万年前简直就像昨天),彻底终结了在这里侥幸逃过灭绝宿命的远古生命。

雷克不满足于只发出这头一条消息,没等莫尔顿回到他身边,他就已经写出第二份简报,越过茫茫雪原播报给我们。随后,莫尔顿留在一架飞机上的无线电前,向我和“阿卡姆号”播发(“阿卡姆号”再向外部世界转播)雷克接二连三通过信使传递给他的消息。通过报纸关注探险队进展的读者一定记得,那天下午的报道在科研人员之中掀起了兴奋的浪潮,而这些报道在多年以后最终促成了斯塔克怀瑟-摩尔探险队的成立,使得我忧心忡忡地想要劝说他们改变计划。在此请允许我原文引用雷克发出的消息,报务员麦克泰格从铅笔速记稿将它们转写成文本。

福勒在爆破得到的砂岩和石灰岩碎片中有了至为重要的发现。几条清晰的三角形条纹印痕,很像太古代页岩上发现的印痕,证明造成印痕的生物从六亿年前存活到了科曼奇纪,没有巨大的形态学变化,平均尺寸也没有减小。假如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科曼奇纪的印痕明显比更古老的印痕原始或退化。请在媒体上强调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对生物学的意义不亚于爱因斯坦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意义。请附上我先前的研究成果并补充结论。证据似乎表明,正如本人的推测,地球在太古代细胞一系之前已经有过一轮或多轮的有机生命循环,它们至少在十亿年前就完成了演化和特化,彼时的地球还很年轻,尚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命或普通的原生质结构体。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些生物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又如何完成演化的呢?

---------

续。检验了部分大型陆生和海生蜥蜴类及原始哺乳类动物的骨骼残片,在骨质部发现独特的伤痕和创口,不同于任何地质年代的所有已知掠食类和肉食类动物。痕迹分两类:穿透性的贯穿伤和似乎来自劈砍的切割伤。有一两例被利落截断的长骨。留有伤痕的标本不多。已派人去营地取电子照明设备。将砍断钟乳石以扩大地下搜索的范围。

---------

又续。发现形状奇特的皂石碎片,直径约六英寸,厚约一英寸半,完全不同于附近可见的地质构造。颜色发绿,无法推测其所属年代。碎片光滑、规则得离奇。状如尖端断裂的五角星,内角和表面中央亦有裂纹。未破裂的表面可见光滑的小凹痕。对其成因和风化过程颇为好奇。很可能是水流侵蚀的非典型结果。卡罗尔用放大镜观察后,认为能够辨认出含有地质学意义的更多特征。微小的 凸点构成规则的图案。我们工作时犬只变得越来越不安,似乎非常讨厌这块皂石。必须研究它是否散发出特定的气味。待米尔斯带照明设备回来,我们就将开始勘察地下区域。

---------

晚间10点15分。重要发现。9点45分,奥伦多夫和沃特金斯携带照明设备在地下勘察,发现了可怖的桶状生物化石,这种生物完全未知,有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某种过度生长的未知海生辐射对称动物。矿物盐似乎保护了其身体组织。坚韧如皮革,但有一些部位依然拥有惊人的弹性。两端和周围边缘有组织断裂的迹象。全长六英尺,中部直径约三点五英尺,到两端缩小为一英尺。整体像在辐板接缝处有五条脊状突起的圆桶。脊状突起中部的侧面横截线上有裂口,仿佛较细的茎干。脊状突起之间的褶皱中有怪异的增生体。长有肉冠或肉翼,能够像翅膀似的叠起和打开。全都严重破损,只有一个较为完整,肉翼展开后宽度近七英尺。外观让我想起远古传说中的某些怪物,尤其是《死灵之书》中虚构的古神。肉翼似乎是膜状构造,依附于腺管组成的框架上。翼尖的框架腺管上明显可见小孔。躯体两端皱缩,难以窥见其内部结构,也无从得知是否存在已经断开的附属结构。待回到营地后解剖研究。无法判断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许多特征明显原始得不可思议。已调配所有人手清理钟乳石,以进一步寻找样本。发现了更多的损毁骨骼,但这部分勘察可暂缓。犬只方面遇到麻烦。它们无法容忍新发现的样本,要不是被我们隔开一段距离,恐怕早已将其撕成碎片。

---------

晚间11点30分。戴尔、帕博蒂、道格拉斯,请注意:最最重要的发现,我愿意称之为空前绝后。“阿卡姆号”务必立刻向金斯波特角转发。怪异的桶状生命体就是在岩石上留下印痕的太古代动物。米尔斯、波德鲁和福勒在离洞口四十英尺的地下又发现了一批样本,共计十三个。其间还有一些棱角光滑得奇怪且形状规则的皂石碎片,但尺寸都比先前发现的那个小,尽管也呈星形,外表均无裂痕,只有部分的尖端除外。生命体样本中有八个保存完好,所有附肢都在原处。已将全部样本带回地面,将犬只隔离开一段距离。它们无法容忍这些东西。准备近距离观察以详细描述,收到后请复述以确保精确。媒体必须正确报道这一重大发现。

生物体长八英尺。带有五条脊状突起的桶状躯体高六英尺,中部直径三点五英尺,两端直径一英尺。深灰色,有弹性,极其坚韧。肉膜翼宽七英尺,颜色相同,发现时为折叠状态,从脊状突起之间的沟槽内展开。框架为管状骨或腺管,铅灰色,翼尖有孔。肉膜翼展开后边缘呈锯齿状。五条辐板式脊状突起的顶部中央有五套浅灰色的柔软肢体或触须,发现时叠起并紧贴躯干,但伸直后最长可达三英尺。仿佛原始海百合的肢体。直径三英寸的单根茎干延伸六英寸后分支为五根次级茎干,其中每一根延伸八英寸后都分支为五条渐细的小触手或触须,因此每条茎干最终分支为共计二十五条触手。

躯干顶端是浅灰色的膨大颈部,带有类似鱼鳃的构造,颈部支撑着黄色五角海星形状的形态学头部,其上覆盖着三英寸长、色彩缤纷的坚韧纤毛。头部粗重而肿大,端点间距约为两英尺,从每个端点延伸出三英寸长的黄色软管。顶端中央有裂口,疑似呼吸器官。每条软管的尽头都呈球状膨胀,黄色肉膜向肉柄翻开,露出带有红色虹膜的晶状球体,似为眼睛。海星状头部的内角长出五条较长的红色软管,尽头处形成相同颜色的嗉囊状膨胀结构,施加压力后打开,露出最大直径为两英寸的钟形孔道,内径排列有尖锐的白色齿状隆起物,疑似嘴部。所有软管、纤毛和海星状头部的顶端在发现时均向下紧密收拢,软管和 头顶紧挨颈部和躯干。 头部顶端紧贴膨大颈部和躯干。尽管极其坚韧,但弹性好得惊人。

躯干底部长有与头部器官大致类似但功用不同的对应物。膨大的浅灰色伪颈部,缺少鳃状构造,长有绿色海星状五角肢体。肌肉发达的坚韧触手长约四英尺,根部直径七英寸,渐细至顶端直径约二点五英寸。每条触手的顶端均有由五根翅脉支撑的绿色三角形肉膜,尽头长八英寸,宽六英寸。正是这些蹼足、鳍状肢或伪足在十亿年前到五六千万年前的岩石上留下了印痕。海星状结构的内角长出两英尺长的红色软管,根部直径三英寸,渐细至顶端直径约一英寸。尖端有开孔。这些器官均为皮质,极其坚韧,但弹性非常好。长有蹼足的四英尺触手无疑用于在海洋中或陆地上移动。展开后可见肌肉异常发达的特征。发现时,这些器官均紧贴伪颈和躯干底部,与另一端的情况类似。

尚无法确定它属于动物界还是植物界,但较倾向于动物。有可能是经历了极高度演化但又没有丧失某些原始特征的辐射对称动物。尽管明显存在不一致之处,但无疑与棘皮动物有些相似。假如是海洋生物,翼状结构就令人不解了,但或可用于在水中游动。对称性奇异地更接近植物,因为植物以上下结构为主,而动物以前后结构为主。演化的年代遥远得令人惊骇,早于迄今所知的最简单的太古代原生动物,无从推测其起源。

完整样本不可思议地接近原始神话中的某些怪物,无可避免地证明它们曾经在古代存在于南极洲之外的地域。戴尔和帕博蒂读过《死灵之书》,见过克拉克·阿仕顿·史密斯根据文本绘制的噩梦般的图画,我提到古神出于玩笑或错误创造了地球生命,他们自然明白我在说什么。学界向来认为这些概念来自对非常古老的热带辐射对称动物的病态想象。亦类似于威尔玛斯曾论及的史前民间传说,例如克苏鲁异教中的仆 从。

这一发现开启了研究的广阔天地。根据相关的样本推断,沉积物应属于白垩纪晚期或始新世早期。其上沉积了大量钟乳石。开凿工作颇为艰苦,所幸样本极其坚韧,免于损坏。保存状态堪称奇迹,明显归功于石灰岩之作用。尚未发现更多样本,稍后将继续搜寻。目前的任务是将十四个巨大样本运回营地,但无法驱使犬只拉雪橇,它们狂吠不已,难以接近。三人看守犬只,尽管狂风大起,但余下九人应能顺利拖动雪橇。务必与麦克默多湾建立飞机航线,开始运送物资。休息前我将解剖一个样本。由衷希望此处建有像样的实验室。戴尔应该为企图阻止我向西探索而羞愧。首先是全世界最雄伟的山峰,然后是这个。假如这都称不上此次探险的亮点,那还有什么能算得上呢?我们已在科学史上留下姓名。恭喜你,帕博蒂,是你设计的钻头打开了那个洞穴。现在,请“阿卡姆号”重复一遍,以核实我的描述。

收到这份报告后,帕博蒂和我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们后方几百英里外的同伴同样陷入狂喜。早在报告从响个不停的接收机里传出来时,麦克泰格就匆忙转译了最重要的几个段落,雷克的报务员刚宣布结束,他已经开始从速记稿抄出全文。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次发现的划时代意义,“阿卡姆号”的报务员按要求回送完雷克的描述后,我即刻向雷克发去贺电。麦克默多湾储藏营地的谢尔曼和“阿卡姆号”的道格拉斯船长随即效仿。接下来,我以探险队首领的身份,在“阿卡姆号”向外部世界转播的报告中加了几句评论。在这种激动的气氛中,休息自然是个荒谬的念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赶到雷克的营地。他发消息称山中的狂风越来越大,短期内飞机不可能成行,我感到非常失望。

然而,不到一个半小时后,兴奋再次战胜了失望。雷克继续发来消息,称他们成功地将十四个巨大的样本运回营地。那些东西沉重得惊人,大家拉雪橇拉得很辛苦,不过九个人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部分队员正在营地的安全距离外以最快速度用积雪搭建围栏,让犬只在那里舒舒服服地进食休息。样本放在营地附近的硬实雪地中,雷克选了一个送进帐篷,尝试进行初步解剖。

解剖比预想中艰难得多。他挑了一个完好无损、肌肉发达的样本,尽管在新搭建的实验室帐篷中有汽油炉充当热源,所选样本的组织看起来也足够柔软,但那只是表象,实际上却坚韧得超过了皮革。雷克不知道如何打开切口能够不严重破坏他寻找的精细结构。是的,他还有七个同样完整的样本,但除非能在洞穴里发现无穷无尽的供应源,否则鲁莽动手只会很快耗尽手头的存货。想到这里,他把这个样本放回雪地里,换了一个拖进实验室,尽管这个样本的两端还有海星状结构的些许残余,但破损严重,躯干的一条沟槽已经部分断裂。

接下来迅速通过无线电发来的结果令人困惑,甚至挑战了我们的常规认知。由于解剖工具难以切开那些反常的机体组织,因此不可能精细而准确地描述其内部结构,但获得的少量信息已足以让我们所有人陷入敬畏和迷惑。现有的生物学将被彻底改写,因为这个怪物不是任何描述细胞生长的科学所知晓的产物。尽管样本有至少四千万年的历史,但有机物几乎没有被矿物质置换,其内部器官完好无损。不会腐坏、几乎坚不可摧的皮革质地似乎是这种生物机体的固有特征。这种特征似乎符合第三纪演化的某些无脊椎生物,但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刚开始,雷克发现的所有器官都是干燥的,后来帐篷内热源产生了解冻效应,样本未受损的一面冒出有机质的潮气,同时散发出辛辣刺鼻的味道。冒出来的并非血液,而是一种深绿色的黏稠液体,应该与血液扮演相同的角色。雷克解剖到这个时候,三十七条雪橇犬已被带进营地附近尚未完工的围栏,尽管隔着一段距离,但弥散开来的酸臭气味还是引得它们狂吠不已且焦躁不安。

这次临时解剖不但没能确定此种怪异生物的分类,反而加深了它的神秘色彩。关于其外部器官的猜测全部得到证实,根据这些特征,任何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它归为动物。但内部探查却发现了大量属于植物的特征,雷克因此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惑。它拥有消化和循环系统,通过海星状基部的红色软管排泄废物。粗略查看之下,你会认为它的呼吸器官更适合处理氧气,而不是二氧化碳。另外还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特征,能够证明它长有多个储气腔,而且可以将呼吸作用从连通外界的管孔切换到另外至少两套完全发育的呼吸系统:鳃和毛孔。它显然是两栖生物,多半能够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休眠。发声器官似乎与主呼吸系统相关联,但依然存在难以解释的异常之处。以音节为基础的清晰发声似乎不太可能,非常有可能是具有音乐性、覆盖宽广音阶的吹奏声。肌肉系统发达得几乎不可思议。

神经系统的复杂和高度发达使得雷克惊骇不已。尽管这种生物在某些方面极为原始和古老,但它拥有全套的神经节和神经索,表现出极度特化的演进特征。脑部分为五叶,发达得惊人。证据表明它拥有通过头部纤毛起作用的一种感觉器官,所牵涉到的功能相异于地球上现存的任何一种生物。它的感官很可能超过五种,因此无法根据类似的对比物推测其习性。雷克认为这种生物的感官肯定非常敏锐,它们生活在原始世界之中,但已经拥有了精细的分工,就像现在的蚂蚁或蜜蜂。繁殖方式类似于隐花植物,尤其像蕨类。其翼尖长有孢子囊,似从原植体或原叶体演化而来。

研究到目前的阶段就为它命名实属徒劳。它外形像是辐射对称动物,但明显另有玄机。它有一部分植物特征,而四分之三机体符合动物构造的要素。根据其外轮廓的对称性和另外一些特征,可以推断出它起源于海洋,但无法准确描述其后续演化所适应的环境。肉膜翼是飞翔能力的有力证明。它在新生的地球上完成了极为复杂的演化,最终在太古代的岩石上留下印痕,这个过程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概念,雷克不由异想天开地回忆起有关旧日支配者的远古神话:它们从星空降临地球,出于玩笑或错误造出了地球生命。他还想到了米斯卡托尼克大学英语文学系一位民俗学者讲述的离奇故事:来自外太空的宇宙生命潜藏在群山之中。

他自然考虑过一种可能性:在前寒武纪的岩石上留下印痕的是这批样本尚未演化完全的祖先。但他很快否决了这种过于简单的推测,因为更古老的化石上反而能看见更发达的结构特征。假如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后期痕迹的轮廓线从演化角度看显得更加退化,而不是更加发达。伪足的尺寸变小了,整体形态变得粗劣和简单。更有甚者,他刚检查过的神经和器官也有不寻常的退化迹象,退化前的结构无疑比样本中的更加复杂。萎缩与退化的部分多得惊人。总而言之,解剖几乎没能揭开任何谜团。雷克不得不回头在神话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名字,半开玩笑地将他发现的生物称为“ 古老者 The Elder Ones )”。

凌晨2点30分,他决定放下手上的工作,暂时去休息片刻。他用防水油布盖上被肢解的生物,走出实验室帐篷。可一见到完好无损的那些样本,他的研究热情再次高涨。在极地半年不落的太阳照耀下,它们的组织已经有所软化,有两三个样本的头部尖角和软管表现出要展开的迹象,但环境温度毕竟低于华氏零度,因此雷克不认为它们有腐烂的危险。话虽如此,他还是将所有未解剖的样本搬到一起,用一顶备用帐篷罩住,避免阳光直射。这么做也能避免有可能散发出的气味飘向犬只,尽管它们与这里隔着很长一段距离,而且还待在越来越高的雪墙之后(前去帮忙的人越来越多,近四分之一队员此刻正忙于垫高雪屋的墙壁),但它们的敌意和不安已经成了一个确实的难题。他不得不用沉重的雪块压住帐篷布的四角,因为狂风变得越来越大,庞然群山似乎即将刮起可怕的大风暴。早些时候对极地暴风的担忧再次抬头。在阿特伍德的监督下,队员开始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加固帐篷和新的犬舍,在朝向山坡的一面为飞机搭建简陋的防风掩体。先前趁空闲时间用雪块垒砌的防风掩体达不到应有的高度,雷克不得不命令所有人放下其他工作,全力以赴投入这项任务。

凌晨4点过后,雷克终于准备结束无线电通话,待雪墙再垒高一点,他的分遣队就打算休息了。他建议我们也抓紧时间休息几小时。他和帕博蒂借助电波友好地闲聊了一阵,再次赞美帮助他取得如此发现的钻头是多么无与伦比。我热情地向雷克表达祝贺,承认他的西进决定非常正确。双方约定待上午10点再用无线电联系。假如届时狂风已经停歇,雷克就派飞机来我的基地接我们。关闭无线电之前,我向“阿卡姆号”发出了最后一条指令,请他们暂时不要向外部世界播发今天的消息,因为完整的细节过于超乎寻常,假如缺少进一步的证明,很容易引来质疑的怒潮。

-3-

我猜那天上午我们没有谁睡得很踏实,因为大家都在挂念雷克的发现和山间的狂风,因此不可能睡得很熟。连我们营地的风暴都异常猛烈,而雷克的营地就处于孕育狂风的未知山岭脚下,让人不得不担忧那里的情况会有多么糟糕。上午10点钟,早已醒来的麦克泰格试图按约定用无线电呼叫雷克,但西面紊乱的气流似乎影响到电波传输,阻断了通讯。但我们联系上了“阿卡姆号”,道格拉斯称他们同样未能联系上雷克。他不知道风暴的存在,尽管我们这里狂风肆虐,但麦克默多湾依然只有习习微风。

那一整天,我们都紧张不安地等待呼叫,每隔一段时间就尝试联络一次雷克,但无一例外地都毫无回应。中午时分,极其强劲的暴风从西方吹来,我们甚至开始担心这个营地的安危。好在暴风渐渐平息,只在下午2点稍有抬头之势。过了3点,室外变得非常平静,我们加倍焦急地呼叫雷克。考虑到他有四架飞机,每架都配有高性能的短波收发装置,我们难以想象普通量级的意外有可能同时损坏他所有的无线电设备。然而,顽石般的静默依然如故。考虑到他那里的风力必定强大得堪称疯狂,我们不得不开始做出最可怕的猜测。

傍晚6点,我们的恐惧变得愈加强烈和确定,我与道格拉斯、索芬森通过无线电讨论之后,决定展开调查行动。第五架飞机留在麦克默多湾储藏营地供谢尔曼和两名水手使用,它状态良好,随时可以调用。留下它本是为了防备特定的紧急情况,现在似乎就是时候了。我用无线电联系谢尔曼,命令他带着两名水手驾飞机尽快来南部营地与我们会合。气流条件显然非常适合飞行。接下来,我们讨论了调查组的成员名单,决定应该汇集全部人手,带上我留在营地里的雪橇和犬只。我们的飞机很大,专门用于运送沉重的机械设备,因此这些载重算不了什么。我依然每隔一段时间就用无线电呼叫一次雷克,也依然毫无回应。

谢尔曼带着水手贡纳森和拉森于晚上7点30分起飞,途中数次报告一路平安。午夜时分,他们抵达我们的营地,全体人员立刻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在缺少中途营地的情况下驾驶一架飞机穿越南极大陆非常危险,但眼下面对的是最迫切的必要性,没有人认为应该退缩。凌晨2点,我们完成初步的装机任务后短暂休息一下,四小时后起来继续打包和装机。

我们于1月25日上午7点15分启程,航向西北,麦克泰格负责领航,机上有十名人员、七条狗、一架雪橇、燃油、食物补给,以及包括机载无线电在内的其他装备。天空晴朗,几乎无风,温度颇为宜人,预计不会遇到太多麻烦就能赶到雷克给出的营地经纬度。我们担忧的是在旅程终点有可能发现什么或无法发现什么,因为无论怎么呼叫雷克的营地,得到的都是一片静默。

航程共计四个半小时,其间发生的每一桩事情都烙刻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它在我的人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我在五十四岁的年龄上,失去了已经习惯外在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正常心智拥有的全部安宁和平衡。从那以后,我们十个人(首当其冲的是研究生丹弗斯和我本人)将不得不面对一个超出常识无数倍的世界。恐怖之物潜伏其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消除我们情绪中的阴影,只能尽可能克制自我,不向全人类揭示我们的发现。报纸刊登了我们在飞行途中发出的简报,其中讲述了这段不间断的航程:我们如何两次与高空强风搏斗,见到雷克三天前在途中钻探时留下的地表裂痕,目睹阿蒙森和伯德描述过的在风中滚过茫茫冰原的怪异蓬松雪柱。然而,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不再能够用媒体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我们的所感所想。而从另一个时刻起,我们不得不严格限制向外发出的内容。

水手拉森首先发现了前方鬼魅般的锥峰和尖峰构成的参差轮廓,他的叫喊声引得所有人奔向巨型机舱的舷窗。尽管我们飞行得很快,但天际线变清晰的速度却非常慢,我们据此知道那些山峰肯定无比遥远,现在就能看见是因为它们高得异乎寻常。随着飞机的前进,山峰一点一点阴森地插向西方的天空。我们逐渐分辨出一个又一个光秃而贫瘠的黑色山巅,它们沐浴在淡红色的极地阳光下,背后映衬着撩人心弦的五彩冰晶云,在我们心中激起怪异的幻梦感觉。眼前的诡异奇景有一种无处不在的暗示感觉,仿佛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秘密和不可思议的启示。就好像这些噩梦般的荒凉险峰是一道可怖门径的塔门,通往禁忌的迷梦星球和遥远时空中超越维度存在的错综鸿沟。我忍不住觉得它们是邪恶之物,这些疯狂山脉的另一面就俯瞰着遭到诅咒的终极深渊。背景中隐隐发光的沸腾云雾蕴含着不可言喻的线索,引人走向尘世空间以外极其遥远的彼方。同时又令人惊恐地提醒我们,人类从未涉足和勘察过的终南世界是一个多么遥远、孤独、与世隔绝的万古死亡之地。

在年轻人丹弗斯的提示下,我们注意到了更高处山峰天际线那奇异的规则性:规则得仿佛完美立方体的残余碎片,雷克在报告中也提到过这一点,将它们比作罗列赫那精细而怪异的绘画里亚洲云雾山巅中的古老庙宇废墟,眼前的景象证明他所言非虚。这片神秘而反常的嶙峋高地确实拥有罗列赫作品的那种诡秘感觉。10月第一次望见“维多利亚地”时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念头再次油然而生。我还产生了另一种不安的警觉感,这幅画面与太古神话有着类似之处,这片致命土地与原始传说中有着邪恶名声的冷原相像得令人担忧。神话学家认为冷原位于中亚地区,但人类及人类先祖拥有漫长的种族记忆,某些传说有可能源自比亚洲或人类所知世界更古老的地域、山峦和恐怖庙宇。少数大胆的神秘主义者隐晦地认为仅有残篇存世的《纳克特抄本》源自更新世,而撒托古亚的虔信者和撒托古亚一样,也是异于人类的生物。冷原,无论它栖身于哪个时空,都不是我愿意涉足甚至靠近的场所。我自然也不可能欣赏一个与之类似的世界,更何况它还孕育出了雷克所描述的那种归属不明的太古代畸形怪物。这时候,我为自己读过那可憎的《死灵之书》而深感懊悔,也后悔我曾在大学里和博学得令人牙痒痒的民俗学家威尔玛斯探讨过很多相关的话题。

我们飞近群山,开始分辨出山脚丘陵层叠起伏的轮廓,渐变成乳白色的天顶忽然迸发出怪异的蜃景,我的情绪无疑放大了我对这幅景象的反应。前几个星期内,我曾经数十次地目睹极地蜃景,其中不乏与眼前景象同样神秘、奇异和栩栩如生的例子,但这一次的蜃景中含有某种全新的晦涩而险恶的象征意义,望着壮观的高墙、城堡和尖塔组成的迷宫,耸立于沸腾搅动的冰晶云之中,我不由浑身颤抖。

蜃景中浮现出一座巨石城市,其中的建筑结构不但不为人类所知,甚至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暗夜般漆黑的石造建筑聚集成群,具现着对几何法则的怪异扭曲,将险恶和疯狂发挥到了畸形的极点。我们看见被截断的圆锥体,有些凿成阶梯状或挖出凹槽,顶端竖起高耸的圆柱体,这儿那儿地呈球茎状膨胀,末端往往覆盖有几层较薄的圆齿碟状物;奇异的台状悬垂建筑物似乎由无数层矩形、圆形或五角形石板交错堆积而成。我们看见复合的圆锥和棱锥,有些独自矗立,有些支撑着圆柱体、立方体或截断的圆锥和棱锥,偶尔还有五座针状尖塔构成的怪异簇群。管状桥梁在令人眩晕的高度连通不同的建筑物,将所有癫狂的构造体编织在一起,场景中隐含着的城市规模庞大得使人感到恐怖和压抑。从分类上说,这次蜃景无非是极地捕鲸船“斯科斯比号”在1820年观测并绘制的那种景象,只是更加狂野。它出现在这个时间和地点,黑色的未知山峰在前方高耸入云,我们脑子里装着异乎寻常的远古发现,在探险队大批人马有可能遭遇灾难的凝重气氛笼罩下,大家似乎都觉得蜃景中潜藏着敌意和无穷邪恶的征兆。

蜃景终于消散,我不禁松了一口气,然而在消散的过程中,有些噩梦般的塔楼和锥体短暂地幻化出更丑恶的扭曲形状。随着整个幻景化为翻滚搅动的乳白色云雾,我们再次望向东面,发现行程的终点已经不远了。前方的未知山脉升向令人眩晕的高度,仿佛巨人的可怖堡垒,怪异的规则轮廓线清晰得惊人,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飞过低矮的丘陵,冰雪和高原的裸露地块之间有两个深色斑点,估计那就是雷克的营地和钻探点。更高的丘陵在前方五六英里外拔地而起,构成一道山脊,与它们背后高过喜马拉雅山的恐怖山脉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替换麦克泰格驾驶飞机的研究生罗普斯开始朝左侧的黑点降落。从规模来看,那里应该是雷克的营地。他降落的时候,麦克泰格用无线电发出了外部世界从探险队收到的最后一份未经删减的报告。

所有人应该都已经读过了我们在南极逗留的剩余时间内那些无法令人满意的简报。降落几小时后,我们有保留地发出了一份报告,讲述这里发现的惨状,并且不情愿地宣布前两晚到前一天的可怕风暴摧毁了雷克的整个分遣队。十一名成员牺牲,吉德尼失踪。人们原谅了报告中对细节的含糊其词,因为他们意识到悲剧无疑让我们陷入震惊,也相信了我们声称狂风将十一具尸体损毁得不适合运回外界的说法。我不得不称赞自己,因为哪怕被悲伤、困惑和攫住灵魂的惊恐淹没,我们的描述也几乎没有在任何方面偏离事实。令人胆寒的重要细节潜藏于我们不敢讲述的内容之中,若不是想要提醒其他人远离那无可名状的巨大恐怖,我永远都不可能主动开口。

狂风造成了可怕的破坏,这是事实。即便不存在另外的某个因素,他们恐怕也很难侥幸逃生。这场夹杂着冰粒的风暴来势汹汹,猛烈得超过了探险队遇到过的任何一场风暴。一架飞机的防风掩体过于单薄,几乎被打得粉碎。远处钻探点的井架完全散架。冰粒将迫降的飞机和钻井设施的金属表面打磨得闪闪发亮,两顶较小的帐篷尽管用雪块加固过,但依然被碾平。暴露在风暴中的木头表面变得坑坑洼洼,冰粒剥掉了油漆,雪地上的所有足迹被抹得干干净净。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能完整带走的太古代生物样本,但确实从坍塌成一堆的各种物品里抢救出了一些矿物样本,包括数块绿色皂石碎片,它们古怪的五圆角造型和小点组成的模糊花纹引出了许多模棱两可的比照。我们还找到了一些骨骼化石,其中有好几块能清晰看见雷克描述过的怪异伤痕。

犬只悉数遇难,在营地附近匆忙建造的围栏几乎被完全摧毁。风暴应该是罪魁祸首,但围栏朝向营地的一侧并不是迎风面,却遭到了更大的破坏,说明犬只曾疯狂地企图跳出或冲破围栏。三架雪橇全都不见踪影,只能推测是狂风将它们卷到不可知的地方去了。钻井台上的钻探和融冰设备已经损坏得无法回收,因此我们用它们堵住雷克炸出的通往远古的洞口,封死了那条令人不安的通道。我们还将受损最严重的两架飞机留在了营地,因为救援队只有四名像样的机师:谢尔曼、丹弗斯、麦克泰格和罗普斯,而丹弗斯的精神状态太差,实在不适合驾驶。我们带回了所有资料、科学仪器和能够找到的其他物品,但绝大多数东西都离奇地无影无踪了。备用的帐篷和毛皮或者消失,或者遭到彻底损坏。

我们驾驶飞机大范围巡航。下午4点左右,我们不得不放弃对吉德尼的搜索,向“阿卡姆号”发出有所保留的简报供其对外转播。我认为我们做得不错,成功地将报告写得冷静而含糊,顶多只提到了雪橇犬表现得激动不安,尤其在接近那些生物样本时极为狂躁,已故的雷克描述过这种情形,因此我们对此早有预料。但我们没有提到,雪橇犬在嗅闻怪异的绿色皂石和遍地狼藉中的某些物品时也表现出了同样的不安情绪,这些物品包括科学仪器、飞机和营地与钻探点的设备,它们的部件被卸下、移动或破坏,肇事的狂风难道还拥有古怪的好奇心,喜欢调查研究?

至于那十四个生物样本,我们有最充分的理由对此语焉不详。在报告中我们称发现的样本均已损毁,但残余的部分足以证明雷克的描述不但完整,而且精确得令人钦佩。我们很难在这件事上彻底排除个人情绪,报告并没有提到实际发现的样本数量和发现的具体过程。当时我们一致同意,在发送的报告中删去可能让雷克及其队员蒙上发疯恶名的所有内容,因为我们见到的情形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六个残缺不全的畸形怪物仔细地被埋葬在九英尺深的冰雪坟墓之中,坟丘堆成五角形,上面还有成组圆点构成的图案,与从中生代或第三纪地层中挖掘出的怪异绿色皂石上的图案完全相同。雷克提到的八个完好样本似乎全被狂风吹走了。

另外,我们不想打破公众的平和心态,因此丹弗斯和我都没有透露第二天飞越群山的那次恐怖航程。为了越过那般高度的山脉,飞机的负重必须减到最低,因此将侦察航行的成员仁慈地限制为仅有我们两人。我们于凌晨1点返航,丹弗斯已经濒临歇斯底里,但依然令人钦佩地没有乱说话。不需要我的劝诫,他就发誓说绝对不会对外展示我们的速写和装在口袋里带回来的东西,也绝对不会吐露超出我们一致同意对外讲述的故事之外的内容。他藏起拍摄的胶片,只供日后自己研究使用。因此,我现在将要说出的事情不但对公众来说闻所未闻,于帕博蒂、麦克泰格、罗普斯和谢尔曼而言也同样陌生。事实上,丹弗斯的口风比我还要紧,因为他看见或他认为自己看见了一样东西,但他甚至不肯告诉我他看见了什么。

正如大家已经知道的,我们在报告中陈述了艰难爬升至高空的经过,途中的见闻证实了雷克的看法:这些庞然山峰确实由太古代板岩和其他古老的褶皱地层构成,至少从科曼奇纪中期就停止了地质变迁;我们避重就轻地提了几句攀附于峰顶的立方体和墙垒结构,认为洞口应该是流水侵蚀石灰质矿脉造成的结果;我们推测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应该能利用某些坡面和隘口攀登和翻越山脉;我们称山脉神秘的另一侧是巍峨广袤的超级高原,高原与山峰本身一样古老,地质变迁也早已停止。高原海拔两万英尺,怪诞离奇的岩石构造穿透极薄的冰层,高原本体与高耸入云的最高峰之间分布着地势逐渐降低的丘陵地带。

这份报告本身的各个方面都真实可信,完全满足了驻守营地人员的好奇心。离开了十六个小时,远远超过报告中飞行、降落、勘察和搜集岩石样本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将其归咎于长时间的逆风延误了返航;不过,我们确实曾在另一侧的丘陵地带降落。幸运的是这个故事听起来真实可信且平淡无奇,足以打消其他人效仿我们的念头。然而,假如他们也试图飞去看看,我肯定会使出全部本领去阻止他们——天晓得丹弗斯会有什么反应。雷克营地有两架飞机状况较好,但操纵系统遭到了莫名其妙的毁坏。我和丹弗斯离开后,帕博蒂、谢尔曼、罗普斯、麦克泰格和威廉姆森片刻不停地修理,让它们能够重新投入使用。

第二天上午,我们决定将物品装上飞机,尽快返回旧营地。尽管有些迂回,但这是去麦克默多湾的最安全路线,因为直线穿越最不为人类所了解的万古死亡大陆,将牵涉许多额外风险。考虑到悲剧性的减员和钻探设备的损坏,继续探险已经不再可能。疑虑和恐惧笼罩着我们(这一点没有对外透露),迫使我们只想以最快的速度逃离这片孕育着疯狂的荒芜极地。

正如公众已经知道的,我们返回文明世界的行程没有遇到更多灾难。第二天也就是1月27日晚间,经过毫无耽搁的无间断飞行,所有飞机都安全抵达了旧营地。1月28日,我们分两段飞回麦克默多湾,行程中的那次停顿非常短暂,起因是我们离开大高原后在冰架上空遭遇强风,航向出现了偏差。五天后,“阿卡姆号”和“米斯卡托尼克号”载着剩余的人员和设备,破开正在逐渐增厚的浮冰从罗斯海向北走。南极洲动荡的天空之下,维多利亚地的隐约群山在西面嘲笑着我们,将狂风的呼啸扭曲成音域宽广的笛音,令我从灵魂深处升起寒意。不到两周,我们将极地的最后一丝身影抛在背后。谢天谢地,终于离开了那片受诅咒的诡秘土地,自从物质第一次在这颗星球尚未完全冷却的外壳上翻腾涌动,生命与死亡、时间与空间就在那不可知的年代缔结了亵渎神祇的黑暗盟约。

回来以后,我们始终致力于劝阻人们对极地的探索,而且以罕见的团结和忠诚态度将疑虑和揣测限制在我们这些人之内。就连年轻人丹弗斯,哪怕在精神崩溃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责任,向治疗他的医生们胡说一通。事实上,如我所说,有一样东西他认为只有他一个人见到了,甚至对我都守口如瓶,尽管我认为说出来将有助于缓解他的精神状况。虽说那东西恐怕不过是较早时受惊骇后产生的谵妄幻觉,但倾诉肯定能够理清他的忧惧,释放他内心的压力。他曾经在几个难以自控的罕见时刻对我吐露过一些支离破碎的内容,一旦恢复清醒就会激烈地否认他曾说过那些话。

劝说其他人远离南方那片白色大陆非常困难,我们的一些努力引来探询的视线,反而直接妨碍了原来的目标。我们早该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无法磨灭,早先对外宣布的探险成果足以驱策其他人踏上探索未知事物的不朽征程。雷克关于怪异生物的报告,将博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激情撩拨到了最高点,但我们足够明智,没有展示从埋葬了的样本上取到的残缺部位和发现那些样本时拍摄的照片。我们同样没有展示更令人困惑的绿色皂石和带有伤痕的骨殖化石。丹弗斯和我更是坚决不肯拿出在山脉另一侧的超级高原上拍摄的照片和绘制的速写,还有我们放在衣袋里带回来用以抚平惊恐的心情的东西。

然而,最近斯塔克怀瑟和摩尔正在组织新的探险队,准备周全得远远超过了我们企图达到的水准。若不加劝阻,他们就将深入南极大陆的核心地带钻探和融冰,直到挖出有可能终结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的东西。因此,我最终只能打破沉默,甚至不得不提起潜藏于疯狂山脉另一侧的不可名状的终极恐怖。

-4-

想到要允许思绪返回雷克的营地、我们真正目睹的景象和恐怖山脉另一侧的异类,难以形容的犹豫和憎恶就会充满我的内心。我时常尝试对细节闪烁其词,让含糊不清的叙述代替事实和难以避免的推论。我希望我已经吐露了足够多的真相,借此允许我对其余的事情一笔带过——所谓其余的事情,也就是雷克营地的可怖景象。我已经描述了遭到狂风蹂躏的大地、被摧毁的防风掩体、散落遍地的机械设备、随行雪橇犬程度各异的焦躁、消失的雪橇及其他物品、队员与犬只的死亡、吉德尼的失踪和被疯狂地埋葬的六个生物样本——它们尽管来自四千万年前的消亡世界,身体有结构性的损伤,肌肉组织却离奇地完好无损。我不记得有没有提到过一点:清点犬只尸体后,我们发现少了一条狗,但当时并没太往心里去,直到后来发现实情为止——事实上,只有丹弗斯和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隐瞒至今的关键事实与尸体和某些微小细节有关,它们或许为看似毫无头绪的混乱场面提供了另一种难以置信、令人惊恐的解释。当时我命令队员尽量不去关注这些细节,因为将一切都归咎于雷克队伍的某人忽然发狂要简单得多——也正常得多。从表面上看,噩梦般的山间狂风足以逼疯置身于这尘世间最神秘和荒芜之地的任何人。

当然了,整个场景中最反常之处无疑还是尸体的状况——队员和犬只都一样——他们都陷入了某种可怕的苦战,尸体以难以理解的残忍方式被扯烂和撕碎。根据我们的判断,所有队员和犬只都死于绞杀和撕裂伤。引发这场灾难的似乎是雪橇犬,从匆忙搭建的围栏的最终情况来看,围栏无疑遭到了来自内部的蛮力破坏。雪橇犬无比厌恶那些可怕的太古代生物,因此犬舍与营地隔开了一段距离,但预防措施似乎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雪橇犬被单独留在恐怖的狂风之中,围栏不够结实也不够高,它们受惊逃窜,起因究竟是狂风本身,还是噩梦般的样本散发出的微弱气味越来越浓烈,那就谁也说不清了。尽管样本有备用帐篷覆盖,但南极洲低垂的太阳持续不断地照射帐篷布,雷克也提到过怪物坚韧的组织会在阳光下逐渐松弛和打开。也许狂风吹飞了盖住样本的帐篷,使得它们互相碰撞,虽然样本古老得难以想象,可体内某些气味更加浓烈的成分依然逐渐渗透到了表面。

无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上都无比丑恶、令人憎恨。也许我应该暂时抛开洁癖,先讲述最可怕的部分,但必须先要直截了当地在此声明:基于本人亲身观察和与丹弗斯共同做出的缜密推理,当时宣告失踪的吉德尼绝对不可能是我们发现的可怖惨状的元凶祸首。如前所述,尸体遭到了恐怖的毁坏,现在我不得不补充一点,那就是部分尸体以最怪异、冷血和非人类的方式遭到了切割和肢解——犬只和队员都一样。无论是四足动物还是两足动物,那些较为健康和肥壮的尸体身上,最结实的肉体组织都被切下和取出,动手的像是一位细心的屠夫。尸体周围还奇怪地撒着盐粒(来自飞机上被破坏的口粮储藏箱),无法不在我们心中唤起最令人惊惧的联想。这件惨事发生在一面简陋的飞机防风掩体之内,我们从中拖出那架飞机,但之后的狂风抹掉了能帮助我们做出可信推断的所有证据。从遭受切割的人类尸体身上粗暴地扯下的衣服碎片未能提供任何线索。被摧毁的犬只围栏的背风角落里有一些模糊的印痕,但这个细节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些印痕完全不符合人类的脚印,反而会让人想起雷克在过去几周内时常谈到的印痕化石。待在疯狂山脉背风的阴影之中,你必须管好自己的想象力。

如前所述,吉德尼和一条雪橇犬最终宣告失踪。在走向那顶恐怖的防风帐篷之前,我们以为失踪的是两条狗和两个人。供解剖使用的帐篷几乎完好无损,我们在调查完可怕的雪地坟墓之后才走进那里,却见到了惊人的景象。帐篷里已经不是雷克离开时的样子,因为临时搭建的解剖台上,用防水油布盖住的远古怪物的残缺标本已经不见了。事实上,我们意识到六个被疯狂埋葬的不完整样本之一,也就是散发着特别的可憎气味的那个样本,无疑正是雷克试图分析的零落样本重新拼凑起来的产物。此时的试验台上和周围散落着其他东西,从中不难发现那是经过了古怪而笨拙的仔细解剖的一个人和一条狗。为了照顾生者的感受,我就不说那个人究竟是谁了。雷克的解剖工具不见了,但有证据表明,这些工具经过了认真的清洁。汽油炉也不见了,原先摆放汽油炉的位置周围很奇怪地有一堆火柴。我们将这个人的碎块埋葬在另外十个人旁边,将雪橇犬的碎块与另外三十五条狗一起落葬。试验台和乱扔在其周围的图解书籍上都有一些怪异的污痕,我们无从猜测它们的由来。

这就是营地的恐怖景象中最可怕的部分,不过另有一些事情也同样令人困惑。吉德尼、一条雪橇犬、八个完好的生物样本、三架雪橇、特定的工具、技术与科学方面的图解书籍、书写材料、电子照明设备和蓄电池、食物与燃料、取暖设备、备用帐篷、毛皮大衣及其他类似物品的失踪,彻底超出了理性推测的能力范围。另外,某些纸张上滴溅了墨迹,飞机、营地及钻探点的其他机械设备上能看出怪异而陌生的摸索和尝试使用的痕迹。犬只似乎异常憎恨这些被拆成碎片的设备。另外,食品贮藏点被翻得乱七八糟,特定的食物悉数失踪,罐头以最难以理解的方式在最难以理解的地方被撬开,可笑地乱扔成一堆。散落各处的火柴同样是个小小的谜团,它们有的完好如初,有的折断了,有的使用过。还有几件毛皮大衣和两三顶帐篷扔在附近,各自以独特和怪异的方式被撕开,似乎有人企图笨拙地进行超乎想象的改造。人类和犬只尸体遭受的粗暴对待和太古代受损样本得到的疯狂埋葬都是整个令人崩溃的疯狂事件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眼下这种不测事件再度发生,我们仔细拍摄了营地里凌乱的疯狂景象的全部重要证据,并打算用这些照片恳请斯塔克怀瑟-摩尔探险队打消出发的念头。

在防风掩体内发现尸体后,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拍照和挖开那一排五角形雪堆下的疯狂墓穴。任谁都不可能忽视丑陋坟堆、圆点图案与雷克对怪异的绿色皂石的描述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在一堆矿石中发现了几块皂石样本,注意到两者确实异常相似。有一点必须说清楚,它们的整体形状很容易让人想到太古代怪物的海星状头部,我们一致同意,这种令人厌恶的联系无疑强烈地刺激了探险队员在疲劳下变得过度敏感的神经。第一次亲眼目睹被埋葬的怪物对我们来说是个恐怖的时刻,我和帕博蒂的想象力顿时飞向了听说过或读到过的某些令人惊惧的远古神话。见到这些怪物并且与它们长时间相处,再加上压抑心灵的极地孤独和可怕的山间狂风,迫使雷克探险队的心智走向了疯狂。

根据前面讲述的情况,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将一切归咎于精神错乱,尤其是唯一有可能幸存的吉德尼。但我并没有那么天真,会以为没人由此产生疯狂的猜想,事实上,只是理智不允许我们将这些猜想说出口而已。当天下午,谢尔曼、帕博蒂和麦克泰格驾驶飞机在周边地区仔细搜寻,用望远镜扫视地平线,希望能找到吉德尼和失踪的物品,最终一无所获。他们报告称巨大的山脉犹如屏障,朝左右两个方向无休止地延伸,看不见高度和整体构造有任何变化,只有部分山峰顶端的规则立方体和墙垒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和显眼,与罗列赫笔下的亚洲山间城市废墟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性。被剥去积雪的黑色山巅上的神秘岩洞在可见范围内似乎分布得颇为均匀。

尽管目睹了这么多的恐怖景象,我们仍拿出充分的冒险精神和科研热情,将好奇心投向了神秘山脉另一侧的未知领域。正如先前有所保留的简报所述,在惊恐和困惑中度过一整天后,午夜时分我们终于准备休息,但在躺下前,我们先初步制定了一套方案,打算驾驶一架携带航空相机和地质学仪器的轻装飞机,在明天上午进行一次或多次跨越山脉的高海拔飞行。我们决定由丹弗斯和我率先尝试,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出发,因此在清晨7点就早早起床,可惜被强风一直拖延到将近9点才起飞,我们在发往外部的简报中提到了这一点。

十六个小时后,我们回到营地。之前已经重复过我们向留守人员和外部世界讲述的那个模棱两可的故事,此刻落在我肩膀上的可怕任务就是填补当时出于仁慈而留下的空白,说出我们在山脉另一侧隐秘世界中见到的事物,揭示究竟是什么逼得丹弗斯精神崩溃。我希望他能够坦诚地描述一下他认为只有他见到的东西,尽管那多半只是精神紧张之下的幻觉,但也是促使他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他却坚决反对我的建议。我和他共同经历了深入骨髓的惊恐震撼之后,他在穿过狂风呼啸的群山返回营地的航程中自言自语,讲述到底是什么吓得他惊声尖叫,而我能做的只是原样引用他支离破碎的喃喃低语。这部分内容将放在本文的最后。我将用最清楚的证据证明远古的恐怖之物依然存在,假如这还不足以阻止其他人前往南极洲内陆肆意妄为,或者至少阻止他们去窥探充满禁忌秘密、遭受万古诅咒的极地孤寂荒原之下的深处,那么唤醒无可名状甚至难以度量的巨大邪恶的责任就不是我的了。

丹弗斯和我研究了帕博蒂前一天下午的飞行记录,用六分仪测量后计算出可达范围内最低的山隘位于营地视野内的右方某处,海拔高度约为两万三千至两万四千英尺。于是,我们驾驶一架轻装飞机驶向那个方位,踏上了这趟发现之旅。营地位于南极高原上陡然蹿升的丘陵地带,本身海拔就有一万二千英尺,因此实际上的飞行高度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可观。不过,随着飞机逐渐爬升,我们还是强烈地感觉到空气越来越稀薄,寒冷也越来越刺痛难耐。为了确保能见度,必须打开机舱舷窗。当然,我们已穿上了最厚实的毛皮大衣。

黑暗而险恶的禁忌山峰耸立于布满冰隙的积雪和岩石冰川线之上。随着飞机的靠近,视野中攀附在山坡上的古怪规则构造也越来越多,我不禁再次想起尼古拉斯·罗列赫那些离奇的亚洲风景画。风化的古老岩层完全符合雷克的简报,证明这些年代久远的山峰是以同一种方式在地球历史上某个早得惊人的时期形成的,很可能已经存在了五千万年之久。猜测它们原先的高度已经毫无意义,但这个怪异地区的各种证据都表明此处的大气影响不利于地质变化,反而会减缓能造成岩石剥蚀的通常气候过程。

然而,最让我们着迷和不安的还是山坡上随处可见的规则立方体、墙垒和岩洞。我用望远镜仔细查看它们,丹弗斯驾驶飞机时我负责航拍。虽说我的驾驶技术只是初级水平而已,但有时我也替他驾驶,让他用望远镜观察情况。我们很容易就看出那些规则结构的主要材质是较轻的太古代石英岩,迥然不同于附近通常地表可见的地质构造。它们的规则性达到了极端和诡异的程度,已故的雷克几乎没有提到这一点。

如雷克所说,在亿万年的恶劣天气作用下,规则线条的边缘已经崩裂和磨平,但它们的材质异乎寻常地牢固和坚硬,因此没有彻底消失。许多结构体,尤其是最靠近山坡的那些,似乎与周围地表是同一类岩石。整体而言,它们就像安第斯山脉的马丘比丘遗迹,或者牛津-菲尔德探险队1929年挖掘出的启什城原始基墙。丹弗斯和我偶尔会觉得有单独的巨大石块一闪而过,雷克提到过他的飞行伙伴卡罗尔也有类似的感觉。解释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方实在超出了我的能力,身为一名地质学家,我产生了奇特的卑微感。火成岩时常会塑造出怪异的规则线条,就像爱尔兰著名的巨人堤道。尽管雷克刚开始曾觉得他见到了冒烟的火山锥,眼前这条巍峨山脉的可见结构却明显与火山无关。

这些古怪结构似乎聚集在诡异洞口的附近,但比起洞口的规则形状的诡异程度,只能算小巫见大巫。正如雷克的简报所称,洞口往往接近矩形或半圆形,像是有魔法的巨手将大自然的孔洞打磨成了更对称的形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数量极多,分布广泛,说明石灰岩地层中的水蚀隧洞像蜂窝似的遍布整片区域。尽管惊鸿一瞥之间很难望进洞穴深处,也足以让我们看清岩洞里明显没有钟乳石与石笋。外面与岩洞相邻的山坡似乎总是颇为平整和光滑,丹弗斯认为这些风蚀造成的岩隙和坑洞倾向于构成某些不寻常的图案。他脑海里充满了在营地见到的恐怖和怪异景象,甚至声称坑洞与远古绿色皂石上令人困惑的点阵不无相似之处,同样的图案也令人毛骨悚然地出现在埋葬了六个畸形怪物的疯狂雪丘上。

我们逐渐爬升,越过较高的丘陵,飞向相对较低的山隘。随着飞机的前进,我们偶尔俯瞰地面路线的冰雪情况,考虑有没有可能用从前的简单装备完成攀登。我们有些惊讶地发现,地形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难以逾越,尽管一路上也有许多裂隙和险要之处,但恐怕挡不住斯科特、沙克尔顿或阿蒙森的雪橇。有一些冰川以不寻常的连续性绵延通向狂风呼啸的山隘,我们选择的那个也不例外。

我们即将越过峰顶,得以望见一个人迹未至的新世界。尽管没有理由认为山脉另一侧与我们已经见到过和研究过的区域会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但心中紧张的期待心情依然难以用文字形容。屏障般的山脉中透出一丝邪恶的神秘气息,山巅之间偶然能瞥见的乳白色天空仿佛在召唤我们。语言无法清楚地解释这些极为微妙而稀薄的情绪,更像某种模糊的心理象征与审美联想——糅合了描写异域的诗歌和绘画,再加上潜伏于不该被阅读的禁忌典籍中的古老神话,就连不断的风声都含着特定的蓄意恶毒。有那么一瞬间,这个复合声里似乎包括了一种类似音乐的怪异哨声或笛声,它音域宽广,来自狂风吹过那些无处不在、仿佛共鸣腔的洞口。这声音里有一种让人厌恶的阴沉因素,勾起的印象复杂而难以界定,一如我心中其他的阴郁感觉。

经过一段漫长的爬升,根据气压计的显示,我们来到了海拔两万三千五百七十英尺的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积雪覆盖的区域。上方只有光秃秃的黑色岩石山坡和参差不齐的冰川起点,那些令人好奇的立方体、墙垒和风声回荡的洞口为这幅景象添加了诡异、离奇和犹如梦幻的不祥气氛。顺着排列成行的高峰望去,我似乎看见了雷克提到过的顶端有墙垒耸立的那座山峰。它在怪异的极地雾霭中时隐时现,让雷克刚开始误以为是火山烟雾的,恐怕就是这种雾霭。山隘位于正前方,夹在两侧锯齿般的险峻塔门之间,长年累月的狂风将它打磨得分外光滑。山隘另一侧的天空中云气缭绕,被低垂的极地太阳照亮。那片天空之下就是从未出现在人类视线中的神秘世界了。

海拔再高几英尺,我们就将看清那个世界。刮过山隘的呼啸狂风中带着笛音,毫无遮掩的发动机也在轰鸣,丹弗斯和我想交谈只能大喊大叫。我们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飞机爬升过最后的几英尺,我们的视线越过庞然巨物般的分界线,见到了首次出现在人类眼前的秘密,这些秘密属于另一个彻底陌生的古老地球。

-5-

我们终于越过山隘,群山另一侧的景象映入眼帘,我记得我和丹弗斯同时在敬畏、讶异、恐惧和怀疑之中惊叫起来。为了稳定情绪,大脑肯定做出了更符合自然的推论。我们也许认为眼前的东西就像科罗拉多众神花园里奇形怪状的风化山岩,或者亚利桑那沙漠中狂风蚀刻出的奇妙对称巨石;我们甚至半心半意地以为又见到了幻象,就像第一次靠近疯狂群山时见到的蜃景。我们必须仰仗这种理性的念头来保住心智,因为当视线扫过久经风暴肆虐的无垠高原时,我们看见的是几乎望不到尽头的迷宫。构成迷宫的巨石形状规则,呈几何对称,顶端风化崩裂、坑坑洼洼,耸立于最厚不过三四十英尺、有些地方明显更薄的冰层之上。

我无法形容眼前怪异景象带来的冲击,它残暴地侵犯了人类知识中最基础的一些自然规律。这片古老得可怕的高原台地海拔足有两万英尺,气候从五十万年前人类尚未出现的时期就不适合生命存在,可眼前又是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的、形状规则的无数巨石,只有妄图自我保护的绝望心灵才会拒绝承认它们是有意识的智慧造物。先前我们谈到山坡上的立方体和墙垒结构,至少在严肃探讨时,从未考虑过它们的成因有可能不是自然作用。怎么可能不是呢?这片大陆屈服于冰雪与死亡牢不可破的统治之时,人类都还没有从类人猿的行列中分化出来。

理性的根基已然被难以阻挡地撼动,因为这个庞然迷宫由方形、弧形和有棱角的巨石组成,明确的特征斩断了所有自欺欺人的退路。它显然就是之前蜃景中的渎神城市,只是变成了冰冷客观、无法否定的现实。先前受诅咒的不祥预兆确实拥有现实基础,当时的上层空气中有一层水平冰尘云,通过最简单的反射原理,将令人惊骇的巨石遗迹影像投射到了山脉的另一侧。幻象当然有扭曲和夸张的成分,还包含一些现实来源没有的元素。但此刻见到了幻象的来源,比模糊的蜃景更加丑恶和凶险。

这些巨型石塔和墙垒在荒芜高原的风暴中默默矗立了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之所以没有在时间中彻底湮灭,完全是因为它们庞大得难以置信、超乎人类的想象。“ Corona Mundi …世界屋脊……”我们头晕目眩地望着脚下让人难以置信的怪异景象,各种各样的惊叹词语从嘴里喷吐而出。我再次想到自从第一眼见到极地死寂世界起就在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怪异原始神话,想到噩梦般的冷原,想到 米-戈 (也即喜马拉雅山脉的可憎雪怪),想到《纳克特抄本》及其对人类之前历史的暗示,想到克苏鲁异教,想到《死灵之书》,想到终北之地传奇中无定形的撒托古亚,还有与此种半实体相关但更加可怖的无定形星之眷族。

建筑物朝四面八方延伸到无限远,几乎看不出任何稀疏的迹象。逐渐降低的丘陵地带将巨石城市与群山边缘分开,我们向左右两侧望去,只在飞机进入的山隘左侧见到了一个缺口。眼前仅仅是某个广阔得难以衡量的存在物的有限一角。山麓丘陵上星星点点地分布着奇形怪状的石质建筑,将可怖的城市与我们已经熟悉的立方体和墙垒连接在一起,后者似乎构成了城市的山间哨所。它们和怪异的岩洞一样,在山坡的内侧和外侧分布得同样稠密。

无可名状的巨石迷宫主要由高墙构成,它们露出冰面的高度在十到一百五十英尺之间,厚度从五英尺到十英尺不等。修建高墙的巨大石块主要是黑色原始板岩、片岩和砂岩,大部分石块的尺寸为四英尺长、六英尺宽、八英尺高,但某些部分似乎是由一整块不平整的前寒武纪板岩凿刻成形的。建筑物的大小各不相同,既有数不清的蜂窝状巨型结构体,也有分隔散落的较小建筑。物体的形状以锥形、金字塔形和梯台为主,也有许多正圆柱体、正方体、立方体簇群和其他长方体。还有一种棱柱状建筑物散落于城市之中,它们的五角形平面图与现代防御工事不无相似之处。设计师娴熟地大量使用拱形结构,在这座城市的鼎盛时期,我们应该能见到壮观的穹顶。

蔓生的巨型城市遭受了可怕的风化侵蚀,高塔耸立而出的冰面上随处可见掉落的石块和古老的岩屑。隔着透明的冰层,我们能看见巨大建筑物的下半截,冰封的石桥远远近近地连接起了不同的高塔。暴露在冰层外的墙面上能看见宛如疤痕的破损之处,位置较高的同类石桥曾经存在于这些地方。近距离仔细查看之下,我们看见了数不清的巨大窗户,有一些挂着遮光板,已经石化的材质原先应该是木头,但大多数窗户都敞开着,渗出险恶和威胁的气息。许多建筑物的残骸早已没了屋顶,只剩下被风磨圆了边缘的参差断壁。另外一些屋顶较尖的锥形或金字塔形建筑物,还有被周围高大建筑物保护住的低矮房屋,它们的轮廓还算完整,但布满了不祥的崩塌裂纹和大小坑洞。我们用望远镜能勉强辨认出一些横向镶板上有雕刻出的装饰图案,其中就包括了古老皂石上的怪异点阵,如今它们被赋予了难以估量的深刻意义。

许多建筑物已经彻底垮塌,各种地质活动将冰层撕出了深深的裂隙。还有一些地方的石砌结构已被风化得与冰层齐平。一道宽阔的空白区域从高原内部延伸向丘陵地带的一条裂谷,裂谷向右一公里就是我们进来的山隘,这片区域完全没有建筑物。根据我们的推测,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这里曾经是一条磅礴大河,它奔腾着穿过城市,注入屏障般雄伟山脉脚下的某个深渊,那里无疑充满了洞穴、沟壑和人类不可能窥探的地下秘密。

重温我们当时的心情,回忆如何头晕目眩地望着很可能从人类前时期历经万古留存至今的可怖遗迹,我不禁惊讶于自己竟然还能够守住最后一丝镇定。我们自然知道某些东西——年代学、科学理论或我们的心智——出了无可挽救的问题,但依然保持了足够的冷静,继续驾驶飞机,尽量细致地大量观察事物,仔细拍摄了一组应该对我们和全世界都有用的照片。就我而言,根深蒂固的科研习惯帮助了我,熊熊燃烧的好奇心克服了一切困惑和恐惧,迫使我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埋藏亿万年的秘密,去知晓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建造了这座庞大得无法丈量的城市并居住于此,还有它们与当时或其他时期的整体世界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能够产生如此独一无二的生物聚集之处。

这不可能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必定在地球史上某个遥远得难以置信的篇章中扮演过核心与中枢的角色,这个文明的外在衍生物早在今日所知人类蹒跚走出猿类大家庭前就彻底消失在了地壳变动引起的大混乱之中,只在最晦涩和扭曲的神话里还留有模糊的痕迹。在此绵延伸展的是一座第三纪的大都市,与它相比,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与雷姆利亚、科莫利昂与乌泽尔达隆,还有洛玛之地的奥拉索埃都晚近得仿佛今天,甚至不能算是昨天。这座大都市能与早于人类的渎神魔地相提并论,例如瓦鲁西亚、拉莱耶、姆纳尔之地的伊布和阿拉伯荒漠中的无名城市。我们飞过荒凉的巨塔群落,我的想象力偶尔会脱出一切限制,漫无目标地游荡于离奇的联想国度,甚至在我对营地之疯狂恐怖景象的狂野猜测和眼前的失落世界之间编织联系。

为了确保轻装出发,飞机的油箱只加到半满,因此在勘测时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下降到风力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高度,飞越了一片极为广阔的地域——更准确地说,空域。山脉似乎没有尽头,以山麓丘陵为边界的巨石城市同样看不到尽头。我们朝两个方向各飞了五十英里,犹如死物爪牙般突破亘古冰层而耸立的岩石迷宫没有任何明显的不同。不过,建筑物倒是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变化,例如峡谷峭壁上的刻痕,宽阔的大河曾通过这条水成峡谷流向远处的地穴。地穴入口处的岬地大胆地雕刻成巨石塔门,有隆起脊突的桶状外轮廓在我和丹弗斯心中都激起了怪异而模糊、可憎又令人迷惑的似曾相识感觉。我们还发现了几处五角形的开阔区域,似乎是供公众聚集的广场。我们注意到地势有高低起伏之分,只要有高耸的丘陵隆起,通常就会被掏空,变成形状不一的巨石建筑物。但至少有两个例外。其中一处严重风化,看不出它曾经有什么特殊之处,另一处的顶端支撑着一座奇异的圆锥形纪念碑,圆锥体由顽石雕刻而成,略似佩特拉远古河谷中著名的蛇墓。

我们从群山飞向内陆,发现城市的宽度并非无限,只是沿着丘陵的长度似乎没有尽头。三十英里过后,奇形怪状的巨石建筑物开始变得稀疏。又过了十英里,我们飞进了连绵不断的荒野,找不到任何智慧造物的踪影。一条宽阔的沟壑标出了河道在城市外的走向。地势变得越来越险峻,似乎渐渐向上抬升,直到消失在西方的雾霭之中。

直到这时我们还没有着陆,但不走进几座怪异的建筑物去一探究竟就离开这片高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决定在临近航道的丘陵间找个平坦的地方降落,为徒步探险做好准备。尽管地势渐高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废墟,但低空侦察不久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好几个可供降落的地点,选择了最靠近山隘的一处,因为重新起飞后很快就能跨越山脉返回营地。下午12时30分,我们成功降落在一片平坦而坚实的雪地上,那里没有任何障碍物,方便回程时顺利起飞。

筑起雪墙保护飞机似乎没有必要,我们只打算停留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这个海拔高度也没有强风呼啸,所以我们仅仅固定住着陆的雪橇架,为至关重要的引擎部件做好了防寒措施。由于要徒步考察,我们脱掉飞行中穿的厚重毛皮大衣,随身携带轻便的勘测装备,其中包括袖珍罗盘、手持式照相机、少量口粮、大量纸张和笔记本、地质学小锤和凿子、样本袋、成卷的登山绳和高功率电子照明设备及备用电池。飞机上之所以有这些装备,正是因为考虑到我们有可能着陆,拍摄地面照片、绘制速写和地形图,在裸露的山坡、露头岩和洞穴中采集岩石样本。幸运的是,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纸张,可以撕碎后装进备用的样本袋,假如走进了某座室内迷宫,就可以像玩猎狗追兔游戏一样用纸屑标出路线。一旦发现某个气流足够平稳的洞穴系统,就可以用这个快捷而简便的办法代替凿岩为记的传统手段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踏着冰雪走下山坡,朝着西方乳白色天空映衬下的巨石迷宫而去,即将目睹奇迹的感觉涌上心头,剧烈程度不亚于四小时前接近那条幽深山脉时的心情。是的,我们已经亲眼看过了潜藏于山脉屏障背后的惊人秘密,但想到能够亲身走进几百万年前已知人类尚不存在时,由某些智慧生物建造的高耸建筑,依然让我们对其蕴含的无可比拟的异常意义心生敬畏甚至恐惧。尽管这里海拔极高,空气稀薄,活动比平时更加费劲,但丹弗斯和我都适应得很好,能够战胜可能遭遇的几乎所有挑战。我们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一片风化得与冰雪齐平的废墟,再向前十到十五杆 则是一座缺少了屋顶的巨型防御工事,它五角形的轮廓依然完整,参差不齐的墙体高十到十一英尺。我们走到终于能够摸到那久经风雪的巨型石块时,觉得仿佛和不为我们种族所知晓的被遗忘的万古过往建立了某种前所未有、近乎亵渎神圣的联系。

这座工事状如五角星,从端点到端点约长三百英尺,由侏罗纪砂岩搭建而成,石块大小各异,外表面平均长六英尺、宽八英尺。五角星的五个端点和五个内角上非常对称地分布着一排拱形瞭望孔或窗户,底部离冰层表面约有四英尺。透过这些孔洞望去,我们看见石壁足有五英尺厚,室内没有留下任何分隔物,内部有一些条状雕刻或浅浮雕的残骸。先前驾驶飞机低空掠过这座和其他类似的工事时,我们猜测过它们内部的结构,现实颇为符合我们的想象。这些建筑的底部无疑也有其他结构,如今已经彻底埋藏在了深不可测的冰层与积雪之下。

我们爬进一扇窗户,徒劳地尝试解读几乎彻底风化的壁饰图案,但完全无意砸开冰封的地面。巡航时我们发现城区内有许多建筑物的封冻程度较低,在屋顶依然完好的那些建筑物里应该能够找到彻底没有冰雪的内部空间,向下一直走就可以见到真正的地面了。离开这座工事前,我们仔仔细细地为它拍照,以彻底困惑的心情望着它不曾使用灰泥的巨石结构。要是帕博蒂在就好了,他的工程学知识或许能帮我们推测,在遥远得难以想象的时代修建这座城市及其外围建筑时,建造者究竟采用了什么手段搬运如此庞大的石块。

下坡走向城区的最后半英里路程时,高空狂风掠过背后的插天巨峰,发出虚妄而凶蛮的尖啸,其中最微末的细节都会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除了丹弗斯和我,人类只有身陷离奇噩梦才有可能想象出如此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无数巨大而纷乱的黑色石塔栖息在我们与西方翻滚沸腾般的云雾之间,我们的视角每次发生变化,它就会用又一组异乎寻常的怪诞形状冲击我们的心灵。这是坚硬岩石构成的蜃景,要不是有照片当作证据,我自己都会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建筑方式的总体类型与我们勘察过的工事完全相同,但这种建筑方式在城市中显现出的各种放肆的外形就超出了语言能够形容的范围。

照片只能从一两个方面描绘它无穷的怪异、无尽的变化、超越自然的巨大尺寸和彻底异质的陌生风格。有些几何形状连欧几里得都无法为之命名——从各种角度不规则截断的锥体;以所有令人厌恶的比例构成的梯台;带有古怪的鳞茎状膨大的竖杆;以奇特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断裂圆柱;五角或五棱形的疯狂怪诞的结构。再靠近些,视线穿过冰层中较为透明的地方,我们看清了底下的模样,见到管状石桥在不同高度连接起散乱得发狂的各个建筑物。平直的街道似乎并不存在,唯一的规则线条就是左方一英里外的宽阔沟壑,曾经有一条上古河流沿着它穿过城市流向群山。

透过望远镜,我们发现外墙上的横向镶板颇为常见,但镶板上的浮雕和点阵图案已经风化殆尽。尽管大多数屋顶和塔楼都难以避免地倒塌了,但我们依然能勉强想象出这座城市昔日的模样。它曾经是由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小巷与窄街构成的缠结整体,所有街巷都仿佛深不见底的峡谷,有一些街巷顶上悬着突出的建筑结构或拱形的连接石桥,因此比隧道好不了多少。此刻,城市在我们的下方无限铺展,映衬着西面的雾霭,午后低垂的太阳从北方透过云雾送来暗红色的光线,朦胧间仿佛梦境中的幻景。阳光偶尔会遇到更致密的阻碍,一时间阴影笼罩整个视野,造成的效果蕴含着难以言喻的险恶气息,我不敢奢望能够以文字传达那种感受。就连无情狂风在背后山隘中刮出的微弱呼啸和笛音都换上了更加狂野和蓄意的恶毒音调。通往城市的最后一段山坡格外险峻和陡峭,坡度改变之处的边缘有一块突出的巨石,我们认为那里曾经建有叠层式的梯级,猜想冰层下有台阶或类似的结构。

终于走进了犹如迷宫的城市,攀爬翻过倒塌的巨石建筑,崩裂坑洼的墙体无处不在,令人感到压迫的逼仄和令人觉得渺小的高度让我们畏惧惶恐,情绪又一次变得异常激动,我不得不惊讶于自己竟然还有残存的自制力。丹弗斯明显变得神经质,对营地里的恐怖景象做出了一些让人生厌的无关猜测。我特别不欣赏他的这些言论,因为从噩梦般的远古留存至今的这座恐怖的遗迹有许多特征也迫使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些猜测反过来也在影响他的想象力,比方说来到某条遍布碎石、锐角转弯的小巷,他坚持说在地面上看见了可憎的模糊拖痕;又比方说他在另一个地方停下脚步,侧耳倾听从某种想象中传来的微弱声音,那声音来自某个难以界定的源头,他声称是一种有音乐性的隐约笛音,与狂风在山间洞口吹出的声音不无相似之处,但又令人不安地有所区别。周围建筑物留存着少数尚可辨认的墙壁雕饰的五角形构造,我们无法摆脱它们隐约蕴含的险恶暗示,在潜意识里种下了一缕与建造这个渎神场所的远古生物有关的确定感。

尽管如此,我们热爱科学和冒险的灵魂依然未完全死去,我们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从建筑物上所有种类的岩石上凿下样本,一边后悔没有带来更完整的设备,否则就能更准确地判断出这座城市的年龄了。取自高耸外墙的样本似乎都不晚于侏罗纪和科曼奇纪,在勘察过的地方也没有见到晚于上新世的岩石。事实无情地证明,我们正徜徉于已经统治这座城市至少五十万年甚至极可能更加漫长的死寂之中。

穿行于巨石阴影笼罩下的昏暗迷宫之中,我们见到值得察看的孔洞就停下脚步,透过它们了解室内的情况,研究能否充当建筑物的入口。有一些孔洞高不可及,有一些通向冰雪覆盖的废墟,它们和山坡上的那座工事一样,屋顶垮塌,破败不堪。其中一个尽管足够宽敞诱人,里面却似乎是无底深渊,而且找不到能够向下的路径。我们时常得到机会研究残存遮光板的石化木质材料,根据尚可辨认的纹理,发现它们古老得惊人。这些遮光板有的来自中生代的针叶树和裸子植物(特别是白垩纪的苏铁),有的来自第三纪的扇叶棕榈和早期被子植物。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晚于上新世的植物。这些遮光板的用途似乎各不相同,它们的边缘说明曾经装有形状怪异但早已消失的铰链。有些遮光板的铰链装在外部,有些在深深的洞眼内侧。遮光板上曾经存在的固定物和拴扣物多半是金属质地,如今早已锈蚀殆尽,而木板却留了下来。

走了一段时间,我们见到一座庞大的五脊锥状建筑物,没有破损的膨大顶端有一排窗户,里面是个保存完好、铺着石板地面的巨大房间,但窗户在房间里的位置太高,没有绳索就不可能爬下去。我们虽然带着绳索,但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根本不想爬下那二十英尺的高度,尤其是高原地带稀薄的空气已经给心脏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底下的巨大房间多半是大厅或某种集会场所,借助电子照明设备,我们看见墙壁上嵌着许多宽阔的横向镶板,上面的雕刻清晰可辨,异常惊人,隔开它们的是同样宽阔但随处可见的那种雕饰镶板。我们仔细标出这个位置,假如找不到更加容易进入的建筑物,就从这儿下去一探究竟。

后来我们还是发现了更加适合的另一个开口。是一道拱门,宽约六英尺,高约十英尺,曾经位于一座空中桥梁的尽头,这座石桥跨过一条小巷,比如今的冰面还要高出五英尺。类似的拱门当然与较高处的楼层齐平,这道拱门里的一个楼层依然完好。我们能够进入的建筑物在左边面向西方,由一系列矩形梯台垒砌而成。小巷对面的另一道拱门开在一座破败的圆柱形建筑物上,它没有窗户,在拱门以上十英尺处有个怪异的膨大结构。那道拱门里一片漆黑,似乎是个深不见底的虚无深井。

成堆的碎石使得进入左边的巨大建筑物格外容易,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甚至有些犹豫,不敢贸然领受这个期待已久的良机。尽管我们已经侵入了这座充满太古谜团的错综城市,但面前的建筑物来自一个古老得难以想象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本质正越来越恐怖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走进这座建筑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不过最后我们还是迈出了这一步,顺着碎石堆爬进敞开的洞口。前方的地面铺着大块石板,似乎是一条长走廊的出口,这条走廊的天花板很高,墙壁上刻有雕饰。

我们发现走廊上开着许多拱门,意识到建筑物内的分隔结构可能意外地复杂,于是决定用猎狗追兔的手法留下纸屑足迹。进入建筑物之前,我们用罗盘确定方向,频频回望身后高塔间的巍峨山脉,以此保证不会迷路。但从现在开始,人工路标就变得必不可少了。我们将多余的纸张撕成尺寸合适的碎片,放进丹弗斯携带的一个口袋,准备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节省地使用它们。这套方法应该能够让我们免于迷路,因为这座古老的石砌建筑物内部似乎不存在强大的气流。万一气流变得过于强大或者碎纸用完,我们当然还可以使用更稳妥但更单调和缓慢的老办法,也就是凿石为记。

凭猜测不可能知道我们究竟打开了一片多么广阔的空间,只有亲自走一走才有可能了解。不同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紧密而频繁,说不定能通过埋在冰层下的石桥走进其他的建筑物,而需要担心的只有结构坍塌和地质变动,因为似乎很少有冰川侵入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透过比较透明的冰层,我们注意到底下的窗户几乎全部紧闭,就好像整个城市都被统一放置在这种状态之中,等待冰层封冻住它较低的部分,经过漫长的岁月保存至今。事实上,你会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就好像这座城市是在万古前某个遥远的时代被有意关闭的,而不是毁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没有逐渐衰败灭亡。不知名的种族会不会预见到了冰河时代即将来临,因此集体离开这里,前去寻找一个更加安全的避难所?该地冰层形成的地文学条件只能等以后再深入研究了。附近明显没有冰川碾压迁移的痕迹。造成如今这个特殊状态的原因也许是积雪的压力,也许是河流泛洪,也许是巍峨山脉中某座远古堤坝被冲破。想象力能够解答与此处相关的几乎每一个问题。

-6-

我们走进空旷而万古死寂的蜂窝般的远古建筑物,要详细而不间断地描述整个勘察过程未免过于累赘。埋藏着古老秘密的恐怖巢穴在沉默亿万载之后,第一次回荡起了人类的脚步声。有一点千真万确:仅仅是查看无处不在的墙壁雕饰,我们就知道了许许多多恐怖的重大事件,得到了数不清的启示。开闪光灯拍摄的雕饰照片能够证明我们正在披露的一切都绝非虚言,只可惜携带的胶片不够多。胶片用完后,我们在笔记本上用速写记录那些特别值得注意的细节。

我们进入的建筑物规模宏伟、装饰精致,让人对这个古老得无可名状的地质时代的建筑风格有了最直观的概念。建筑物的内部隔墙不像外墙那样厚重,较低的楼层保存得极为完好。平面布局比迷宫还复杂,不同楼层之间有着古怪的不规则变化,这两点都是最显著的建筑特征。要不是在背后留下了一路纸屑,肯定没走多远就会迷路。我们决定从更加残破的较高楼层开始勘察,于是在迷宫中攀爬了一百英尺左右,来到向着极地天空敞开胸怀的最高一层楼,这里的房间已经沦为废墟,被冰雪覆盖。建筑物内部随处可见有横向棱纹的陡峭石坡或斜面,功能相当于阶梯,我们顺着它们向上爬。房间呈现出人类能想象的所有形状和比例,从五角形、三角形到正立方体,无所不有。粗略估计,房间的平均建筑面积约为三十英尺见方,高约二十英尺,也有很多更大的隔间。仔细勘察完顶部楼层和封冻情况,我们逐层向下走,最终来到了浸没在冰面下的部分,很快就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连绵不断的迷宫之中,构成迷宫的是互相连接的房间和廊道,很可能通向这座建筑物外浩瀚无边的区域。眼前所见之处全是硕大无朋的巨石结构,让我们产生了怪异莫名的压迫感。这座远古渎神石城的所有轮廓线、尺度、比例、装饰和建筑细节中都蕴含着模糊但深刻的非人类性。看着墙壁上的雕刻,我们很快意识到这座巨石怪城已经有千百万年的历史。

无人能解释建造者运用了何种工程原理来保持巨石怪异莫名的平衡和稳定状态,但拱形结构的功能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勘察过的房间内没有任何可移动的物品,支持了我们对这座城市是由其居民有意放弃的猜测。占主导地位的装饰品是几乎无处不在的成体系壁雕,往往连续不断地刻在三英尺宽的横向镶板上,从地板一直排列到天花板,中间用同样宽度的几何花纹镶板隔开。这个排列规则偶有例外。另一种常见的镶板是由流畅的旋涡饰线点缀,内部则是点阵构成的古怪图案。

我们很快就发现雕琢这些装饰物品牵涉到的技法成熟而完满,审美已经演进到了最高的文明水准,但其所有细节对人类知晓的一切艺术惯例来说都全然陌生。从精细程度而言,我没见过任何雕像能够与其相提并论。抛去雕饰的大胆尺度不说,植物或动物身上连最微小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随处可见的一般图案也是技艺娴熟、错综复杂的艺术杰作。几何花纹展现出设计者对数学原理的高深运用,由隐约对称、以五为基数的曲线和角度构成。雕刻图像的镶板遵循高度形式化的传统,对视角的处理非常特别,体现出的艺术力量越过无数个地质时期成就的巨大鸿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构图方法的关键是将横截面与二维剪影并置的独特手段,体现出超越一切已知远古种族的分析心理学智识。企图将这种艺术对比人类博物馆里陈列的任何作品都是徒劳之举。见过我们照片的人或许会发现最相近的类似物是最大胆的未来主义艺术家的某些怪诞概念。

花纹装饰完全由凹陷的线条构成,它们在未风化墙壁上的深度为一到两英寸不等。旋涡饰线内的点阵图案显然是铭文,使用的字母表属于某种远古未知语言,流畅饰线所在的表面深入墙体一英寸半左右,点阵又继续深入一英寸半。图像镶板是下沉式的浅浮雕,背景深入墙面两英寸左右。部分样本能看出曾经涂有颜色,但在绝大多数地方,难以衡量的万古岁月已经分解和消除了或许存在过的所有色素。越是仔细研究其中非凡的技法,就越是敬慕这些作品。在严格的规则之下,依然能感受到艺术家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表现才华,而事实上,它们遵循的传统本身就是为了抽象化地强调所描绘的客体的真正本质或关键区别。除了能够识别的这些卓越优点,我们觉察到其中还存在一些超越人类感官的其他因素。时而可见的特定笔致似乎模糊暗示着某些暗藏的符号与刺激物,只有在另一种心理与情感背景下,通过更完整或截然不同的感官配置,才有可能认清其中深刻而强烈的意义。

雕刻主题显然都来自创作者在那个早已消逝的地质时期的生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图像描绘的历史。这个远古族类异乎寻常地痴迷于历史,通过种种巧合,奇迹般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执着使得雕刻为我们提供了极为详尽的信息,因此我们也将拍摄和描绘它们的重要性置于其他所有考虑之上。在一些房间里,占主导性的壁雕是地图、星图和放大的其他科学图示,明确而又可怖地印证了我们从雕有图像的檐壁和墙裙上得到的知识。我无意暗示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只希望以上叙述不会在还愿意相信我的读者心中激起多于理智和谨慎的好奇心。这番警告是想打消他们一探究竟的念头,若是反而引诱他们前往那个充满死亡和恐怖的国度,那就实在是个悲剧了。

高窗和十二英尺的巨门穿插于镶嵌雕刻的墙壁之间,间或能见到残余的石化木质遮光板和门扇,一律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并且经过抛光处理。金属构件早已锈蚀殆尽,但有些门扇还卡在原处,必须用力推开才能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有时也能看见残存下来的窗框和形状奇特(以椭圆为主)的透明窗格,不过数量少得不值一提。我们还时常遇到尺寸巨大的壁龛,绝大多数都空着,偶尔有一两个摆放着由绿色皂石雕刻而成的怪异物品,但要么已经破碎,要么本来就缺乏随身带走的价值。墙壁上的其他孔洞无疑曾连接着用于加热、照明或诸如此类功能的机械装置,因为许多壁雕中都出现了类似的设备。天花板通常颇为平整,有些镶嵌着绿色皂石或其他材质的贴砖,而绝大多数早已脱落。有些地板也铺着相同材质的贴砖,不过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石板。

如我所说,房间里没有任何家具或其他可移动的物品,但壁雕很明确地显示,这些犹如坟墓般回音袅袅的房间里也曾摆满了奇形怪状的各种器物。冰层以上的房间里往往遍覆碎石和瓦砾,越向下走,房间里的情况就越好。底下的部分房间和走廊只是积着灰尘或古老的污垢而已,偶尔还有一些地方干净得像是刚打扫过,给人以非常诡异的感觉。当然了,若是地板裂开或天花板坍塌,底下的房间也会和上面一样满地狼藉。和在飞行时见到的某些建筑物一样,我们进入的这幢建筑物也有个中央庭院,所以内部区域并不是一片漆黑,因此我们在上层房间里很少需要使用电子照明设备,只有认真研究壁雕细节时除外。但到了冰层以下,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来到错综复杂的最底层,有许多地方甚至接近彻底黑暗。

走在这座沉寂万古、由非人类的生物建造的巨石迷宫里,想要为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勾画出一个最粗略的轮廓,捉摸不定的情绪、记忆和印象只会交织成一张令人绝望和困惑的混沌大网。单凭这个场所骇人的年代和致命的荒芜,已经足以逼疯任何一个有感知的人,不久前在营地目睹的无法解释的惨烈景象和周围无数可怖壁雕揭示出的真相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我们来到一段保存完好的壁雕前,它不允许模棱两可的诠释的存在,这一刻我们仅仅略作查看就承认了丑恶的真相。如果说丹弗斯和我在各自心中从没有动过类似的念头,未免过于虚伪,但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约束自己,甚至不敢向对方转弯抹角地提起。千百万年前,某种生物建造了这座怪异死城并在此居住,彼时人类的祖先还是古老而原始的哺乳生物,体型庞大的恐龙尚在欧洲和亚洲的热带草原游荡。关于这些生物的本质,已经容不下半点仁慈的疑虑了。

早些时候,我们还绝望地抱着一个念头,坚持认为无处不在的五角形主题只是某种太古代自然元素的文化或宗教化身,五角形物体的巨大数量体现了它的强烈影响,就好比弥诺斯克里特人塑造的神牛、埃及人塑造的圣甲虫、罗马人的狼与鹰以及各个原始部落选择的图腾动物。但此刻连最后的避难所也被夺走,我们不得不直面足以动摇理性的现实,读到此处的读者无疑早就猜到了结局。哪怕到了现在,我也还是难以用白纸黑字写出那恐怖的真相,或许也并没有那个必要。

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建造这座可怖石城并于此居住的生物不是恐龙,但比恐龙要可怕得多。恐龙在当时只是没什么大脑的新物种,而城市的建造者聪慧且古老,十亿年前就在岩石上留下了确凿的痕迹……那时候地球的原生生命还没有演化成无定形的细胞群落——原生生命甚至都还不存在。它们是地球生命的创造者和奴役者,毋庸置疑就是连《纳克特抄本》和《死灵之书》都只敢隐约暗示的恐怖远古神话的原型。它们是在地球尚年轻时从星际降临的旧日支配者,另一种陌生的演化历程塑造了它们的形体,拥有这颗星球从未孕育过的巨大能力。想到仅仅一天以前,丹弗斯和我还仔细查看过它们已经石化千百万年的残躯……而已故的雷克和他的队员见过它们完整的身体……

尽管我们对人类史前生命的可怖历史已有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但依然不可能按准确顺序将其一一罗列。揭示真相带来的第一波震惊过去后,我们不得不暂停片刻以镇定心神,直到下午3点才开始系统化的实地考察。这幢建筑物内的壁雕时间较晚,根据地质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特征,可确定大约来自两百万年前。我们经过冰下石桥进入一些更古老的建筑物,比起在那些地方发现的同类样本,这幢建筑物里的壁雕从艺术角度说只能称之为衰落。有一幢建筑物从整块岩石中开凿而出,很可能来自五千万年前的晚始新世或早白垩纪,建筑物里的浅浮雕的艺术水平超越了我们见过的所有作品——只有一个难以比拟的例外:我和丹弗斯一致同意,那里是我们勘察过的最古老的一座建筑物。

若不是实地拍摄的照片很快就将公之于众,我肯定不会提起在这里究竟发现和推断出了什么,否则多半会被关进疯人院。壁雕叙事的极早期部分讲述了星状生物来到地球前在其他行星、其他星系甚至其他宇宙的生活,将此解释为这种生物本身的幻想与神话自然再简单不过了。但在这些壁雕中时常能看到一些曲线或图示,与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最新发现相似得令人惶恐,我对此不知应作何感想。大众见到我发表的照片后自己判断吧。

我们遇见的每套壁雕都只讲述一个连贯故事中的一小段,所以也不可能恰好按正确顺序看到这个故事的前后部分。就壁雕图案而言,有些厅堂完全是独立的单元,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一系列房间和走廊则构成了连续的编年史。最清晰的地图与图示镶嵌在一个恐怖的深渊的墙壁上,那里位于古老的地表之下,巨大的房间犹如洞窟,长宽约为两百英尺,高约六十英尺,无疑曾是某种教育中心。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建筑物和房间里常有重复,不同的雕刻者或居住者似乎都喜欢某些个体经历和种族历史中的某些事件或时期。不过,同样的主题有时也会出现互有区别的变体,这么做大概有助于解决争端或填补空白。

供我们支配的时间那么少,居然能推断出这么多结论,对此我直到今天依然倍感惊讶。当然,直到现在我们也只掌握了最粗略的轮廓,其中大部分还来自对照片和素描的后续研究。近期的研究或许正是丹弗斯精神崩溃的直接诱因,记忆和模糊印象被唤醒,而他天生比较敏感,加上他最后瞥见却始终不肯向我吐露的恐怖景象,丹弗斯终于被压垮了。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拿不出尽可能详实的证据就无法警告世人,而警告世人有着压倒一切的必要性。时间混乱的未知南极世界被陌生的自然法则统治,某种力量在那里阴魂不散,因此我们必须阻止人类进一步的探索行动。

-7-

目前已经解读出的完整叙事将于近期在米斯卡托尼克大学的官方学报中刊出。在此请允许我只以散漫而欠缺条理的方式简要介绍其中的重点内容。无论是不是神话,壁雕都讲述了星状头部的生物如何从宇宙空间降临尚无生命的初生地球,天外来客不仅只有它们,还有在不同时期开始探索太空的其他外星个体,比如米-戈就能够用肉膜巨翅跨越星际以太,离奇地证实了一位研究古文物的同事很久以前向我讲述的怪异山地民间传说:它们大多生活在海底,建造了雄伟的城市,操纵应用未知能量原理的复杂装置,与无可名状的敌手展开规模浩大的战争。它们的科学与机械知识远远胜过今天的人类,但它们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更普遍和精细的日常设备。根据部分壁雕的描绘,它们曾在其他星球上有过高度机械化的生活阶段,但觉得那种生活无法满足情感,于是退回了更原始的生活方式。它们的身体组织异常坚韧,生理需求非常简单,因此不需要专门设计的特殊制品也能在高原地区生活,甚至连衣服都不用穿,只有偶尔用来抵御恶劣自然条件时除外。

它们在海底用早已掌握的手段和随处可见的物质创造出地球生命,刚开始完全为了食用,后来则为了其他目的。来自宇宙的各路敌人被消灭后,它们开始了更复杂的试验,这在其他星球上也同样发生,它们不但制造必要的食物,也制造多细胞的原生质生物聚落,后者能够在催眠影响下将组织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临时器官,化身为理想的奴仆,从事社群中的繁重工作。这些渗出黏液的生物聚落无疑就是阿卜杜拉·阿尔哈萨德在《死灵之书》中悄声提及的“ 修格斯 ”,但连阿拉伯疯人都不敢直言它们存在于地球上,只有咀嚼含有某种生物碱的草药后才可能在迷幻梦境中遇见修格斯。星状头部的古老者在这颗星球上合成出简单的食物,培育了大量修格斯,允许剩下的细胞群落演化成其他动植物形态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且彻底消灭有可能造成麻烦的任何生物。

修格斯能够通过膨胀身体举起可观的重量,在它们的协助下,海底的低矮小城逐渐变成了宏伟壮丽的迷宫,与后来在陆地上拔地而起的巨石城市不无相似之处。事实上,在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古老者往往居住在陆地上,很可能因此保留了陆地建筑的许多传统。我们研究了壁雕中所有的第三纪城市(也包括当时正徜徉于其走廊中的这座万古死寂石城),一个怪异的巧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至今都不敢尝试解释,哪怕只是在自己心中。现实中包围着我们的这座城市里,建筑物的顶部在无数世纪前就被风化成了遍地狼藉的废墟,但在浅浮雕上,锥状与金字塔形建筑物的顶饰是簇生成群的针状尖塔,圆柱形高楼的最上面是层叠垒砌的带齿圆轮。我们第一次接近雷克那遭遇厄运的营地时,曾经目睹了仿佛不祥之兆的可怖蜃景,死城的影像越过幽深难测的疯狂群山,投射进我们无知的眼睛,它在千百万年前就失去了自己的天际线,但出现在蜃景中的却是浅浮雕上的景象。

关于古老者的生活,无论是在海下还是移居陆地后的时代,都足以撰写好几卷专著。浅水区的居民继续充分利用头部五条主触须末端的眼睛,以颇为平常的方法磨练雕刻和书写的技法,它们靠金属笔和防水涂蜡表面完成书写。大洋深处的居民不但用怪异的磷光生物提供照明,还用一种特殊的次要感官补充视觉上的不足,这种感官通过头部的五彩纤毛发挥作用,使得所有古老者在紧急时都能够不依靠光线而行动。向深海而去,雕刻和书写的形态发生了古怪的变化,加入了似乎是化学覆膜过程的环节(大概为了保护磷光质),但浅浮雕无法清楚地向我们说明。它们在海中的活动一半靠海百合状的肢体划水游泳,另一半靠身体下半部长有伪足的触手摆动。它们偶尔会利用两对或更多对折扇状的肉膜翼长距离俯冲滑行,在陆地上则主要用伪足行走,但时常也会展开翅膀,飞到极高的地方或跨越极远的距离。在肌肉与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之下,分化出海百合状肢体的纤细触手极为精细、灵活、强壮和准确,使得古老者在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和其他手工操作时能够发挥出最高的才能和灵活性。

古老者的身体坚固得难以置信,海底最深处的巨大压力似乎都不足以伤害它们。鲜有古老者会死于非命,因此墓地的面积极为有限。它们会在垂直掩埋的死者上方修建五角形坟丘并刻上铭文,丹弗斯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暂停片刻,等待心情恢复平静。正如雷克先前的推测,这种生物像蕨类植物一样靠孢子繁殖,但身体异常坚固,寿命又长得可怕,世代更替极慢;除非要在新开垦的地域殖民,否则它们不会大规模生发原叶体。新个体成熟得很快,接受的教育显然超出我们能够想象的所有标准。智性与美学活动高度发达,占据主导地位,催生出一整套经受过时间考验的习俗和制度,我会在即将出版的专论中加以详细阐述。习俗和制度在海底和陆地上有着细微差别,但基础和精要完全相同。

和植物一样,它们能够从无机质中摄取养分,但似乎更热爱有机质尤其是动物来源的食物。它们在水底食用未经烹饪的海洋生物,但在陆地上则会精心烹制食物。它们狩猎和养殖肉用牲畜,探险队先前在一些骨质化石上注意到的古怪印痕,就是用利器屠宰动物时留下的。它们能极好地适应所有常见的环境温度,不需要防护措施就能在接近冰点的海水中生活。然而,一百万年前左右更新世大寒潮来临时,陆地居民还是不得不求助于包括取暖设施在内的各种特殊手段,直到最终被致命的寒冷赶回海底深处。根据壁雕中的传说记载,它们在穿越宇宙空间飞行时会吸收某些化学物质,变得几乎不需要进食、呼吸和保持体温,但到了大寒潮来临的年代,这种方法已经失传。总而言之,它们无法继续依靠辅助设施在陆地上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了。

古老者没有性别,身体构成部分类似植物,缺少像哺乳类生物那样建立家庭的生物学基础,但似乎会在更舒适地利用空间和性情相投的原则上组织起更大的家族——我们从壁雕中同居者的职业和娱乐活动推测出了这个结论。装饰住所时,它们喜欢将所有物品摆放在巨大房间的中央,留出墙壁供雕刻装饰。陆地居民通过某种很可能基于电化学原理的装置提供照明。陆地和水底的古老者都使用模样古怪的桌椅、状如圆柱框架的床铺(因为它们休息和睡眠时都保持直立,只是收拢触手而已)和摆放铰接页片的储物架,页片表面有着凸起的圆点,那应该就是古老者的书籍。

尽管无法从壁雕中推测出确定的结论,但它们的政府似乎相当复杂,很可能已经实现社会主义。城市内和城市之间的商业极为发达,五角形带铭文的扁平小筹码充当钱币。我们探险队发现的小块绿色皂石很可能就是这种货币。尽管它们的文明以城邦为主,但农业和畜牧业同样存在,还有采矿业和规模有限的制造业。居民经常旅行,但除了大规模殖民迁徙,永久性的移居似乎颇为罕见。个体旅行时不需要外部辅助手段,因为古老者似乎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地上、空中和水下行动。不过,货物总是由负重驮兽搬运,在海底是修格斯,后来在陆地上是各种各样的原始脊椎动物。

这些脊椎动物,以及其他无数种生命形式——包括动植物,无论生活在水下、地上还是空中——都是古老者制造的活细胞在其注意力范围外未经导引的演化产物。它们能够无拘无束地演化,无非是因为没有和占主宰地位的生物发生冲突。给古老者带去麻烦的生物当然都遭遇了系统化的灭绝。我们饶有兴味地注意到在最晚期、技巧最衰败的雕饰中,出现了一种蹒跚而行的原始哺乳动物,古老者有时将它们当作食物,有时则是取乐的玩物,它们模糊地呈现出了猿猴与人类的一些先兆特征。在建造陆地城市的时候,构成高耸塔楼的巨型石块往往由一种膜翅宽大的翼手龙搬运,但我们的古生物学家对这种动物还一无所知。

古老者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地质变化和地壳灾变却活了下来,这恐怕称不上什么奇迹。尽管它们建立的第一批城市很少或完全未能延续到太古代之后,但文明和记录传承却从未中断。它们最初降临这颗星球的地点在南冰洋,时间大约在构造月球的物质刚从与南冰洋相接的南太平洋被甩出去后不久。根据雕饰中的一幅地图记载,当时的整个地表都还是汪洋大海,随着漫长的时间渐渐流逝,巨石城市的分布也离南极洲越来越远。在另一幅地图中,南极点周围是一大片干燥的陆地,虽然有部分古老者在陆地上尝试建造定居点,但主要聚居中心还是迁移去了附近的海底。接下来的地图中,这片大陆开始分裂和漂移,一些分离的部分向北而去,确凿地证明了最近由泰勒、魏格纳和乔利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

一片新大陆在南太平洋隆起,重大的变故接踵而至。一些海底城市遭遇灭顶之灾,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没过多久,另一个种族从无垠宇宙降临地球,它们形如章鱼,很可能对应着人类史前传说中的克苏鲁眷族。它们向古老者发动规模浩大的战争,有一段时间将古老者彻底赶回了海底。考虑到古老者的陆地定居点正在持续增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后来双方缔结和约,新生的陆地归克苏鲁眷族支配,古老者拥有海洋和旧有的陆地。古老者在陆地建造新城市,其中最宏伟的一座位于南极洲,因为它们将最初降临之处视为圣地。和从前一样,南极洲始终是古老者文明的中心,克苏鲁眷族在南极洲修建的城市一律很快就会被彻底抹去。后来太平洋的陆地忽然下沉,带走了恐怖石城拉莱耶和全部的宇宙章鱼,于是古老者再次主宰这颗星球,但心中多了一个它们不愿提及的阴影和恐惧。又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古老者的城市已经遍布全地球的陆地和水域,我会在即将出版的专论中推荐考古学家在分隔广阔的某些区域用帕博蒂的设备进行系统化的钻探研究。

随着时间流逝,古老者逐渐从水下向陆地迁移,新生陆地的隆起更是促进了这个过程,但它们从未彻底放弃过海洋。向陆地迁移还有另一个原因:在海底顺利地生活需要依靠修格斯,而古老者在培育和控制修格斯上遇到了新的麻烦。壁雕不无悲伤地承认,从无机质中创造新生命的技术遗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因此古老者不得不转向塑造已经存在的生命形式。事实证明陆地上的大型爬行动物很容易驯服,而海底的修格斯有段时间构成了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们靠分裂繁殖,在偶然中拥有了堪称危险的智力水准。

古老者一向通过催眠暗示控制修格斯,将它们高度可塑的柔韧身体塑造成各种用途广泛的临时性肢体和器官,但后来它们时常独立发动自我塑造能力,变出以往的暗示所植入的各种模仿性形态。它们似乎演化出了半稳定的大脑,拥有偶尔会非常顽固的独立意识,尽管依然响应古老者的意志,但并不总是遵从命令。雕饰中的修格斯让丹弗斯和我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它们通常是由黏性胶冻状物质构成的无定形个体,仿佛黏合在一起的无数液泡,凝聚成球体时平均直径约为十五英尺。但它们的外形和体积永远在不停变化,会自发或根据暗示伸展出临时性的肢体或模仿其主人构成近似的视觉、听觉和语言器官。

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中期,修格斯似乎变得格外难以处理,居住在水下的古老者为此发动了一场旨在重新驯服它们的惨烈战争。根据描绘这场战争的壁雕,修格斯杀死的古老者通常会变成浑身遍覆黏液的无头尸体,尽管隔着深不可测的岁月深渊,但尸体的数量依然多得令我们恐惧。古老者用干扰分子结构的怪异武器攻击反叛的修格斯,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接下来的壁雕中,有一段时间修格斯在全副武装的古老者面前显得顺从而驯服,就像美国西部被牛仔征服的野马。在反叛期间,修格斯显露出了能够离开海洋生存的能力,但古老者并不青睐这个转变——修格斯在陆地上的用途并不足以抵消管理它们的麻烦。

侏罗纪时期,古老者遇到了来自外太空的新一轮入侵者,这次的敌人是半真菌半甲壳类的生物,来自一颗和最近发现的冥王星同样遥远的星球,无疑就是北方山区传说悄然传述的那种怪物,也是喜马拉雅山区居民记忆中的米-戈——可憎的雪怪。为了和这些生物作战,古老者从降临地球后第一次尝试重新进入以太空间,但尽管它们按传统做好了所有准备,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离开地球大气层了。无论它们曾经掌握过星际旅行怎样的古老秘密,这时候已经被整个种族遗忘殆尽。最后,米-戈将古老者赶出北方的所有陆地,但对居住在海底的古老者无计可施。这个古老的种族一点一点退回它们刚开始栖居的南极地区。

看着壁雕中的战争场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异的事实:构成克苏鲁眷族和米-戈身体的物质,与我们所知的构成古老者身体的物质截然不同。前两者能够变形和重组躯体,但古老者完全做不到这些,因此克苏鲁眷族和米-戈很可能来自宇宙空间更遥远的深渊。古老者的身体尽管非同寻常地坚韧,拥有一些特殊的生命特性,但仍旧由普通物质构成,其发源地无疑依然在已知的时空连续体之内,而另外两个种族的最初起源连略作猜测都会让我难以呼吸。当然了,以上结论的前提,是入侵者异于尘世的离奇特征并非纯粹的神话传说。不难想象,古老者有可能创造出了一套宇宙架构体系来解释它们偶尔的挫败,因为骄傲和对历史的兴趣显然构成了它们最重要的心理学特征。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它们的编年史似乎没有提到许多高度发达的强大种族,而它们的文明和高楼林立的城市却一再出现在某些晦涩传说之中。

大量的壁雕地图和场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变迁的过程。在一些地方,人类现有的科学理论需要修正,而在另一些地方,大胆的推测却得到了极为理想的证实。就像我说过的,这个异乎寻常的来源为泰勒、魏格纳和乔利的理论提供了令人惊讶的有利论据。他们认为所有陆地都是一整块南极古大陆的碎片,古大陆由于离心力而破裂,而深处地层拥有名义上的黏性,因此碎片开始漂移分离,启发他们提出这套假说的证据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相互吻合,还有巨大山系隆起和互相挤压的方式。

地图确凿无疑地显示,一亿多年前石炭纪时期的地表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和沟壑,日后它们会将非洲从曾经连成一片的欧洲(当时还是可怖的原始传奇中的瓦鲁西亚)、亚洲、美洲和南极洲分离出去。其他壁雕(尤其是描绘包围我们的这座巨大死城在五千万年前奠基的一幅)显示出现今的所有陆块已经完全分离。在我们能找到的最晚近的样本中(大约出自上新世),今日世界已经几乎成形,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尚互相连接,北美洲和欧洲还通过格陵兰相通,格雷厄姆地将南美洲和南极大陆连成一片。在石炭纪的地图中,包括洋底和分离陆块在内的整个地球上,满是象征着古老者巨型石城的标记。但在后续的壁雕中,它们逐渐退回南极地区的趋势变得越发明显。在最后的上新世样本中,陆地城市只剩下南极大陆和南美洲尖端的寥寥几座,南纬五十度圈以北没有任何海底城市。古老者对北方世界的了解甚至兴趣似乎降到了零,只有一项关于海岸线的研究除外,那是它们用折扇状肉膜翼进行长途探索飞行时完成的。

山脉隆起、陆块在离心力作用下分裂、陆地或洋底的地震以及其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毁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者越来越少地建造新城市以取代被毁灭的旧城。包围着我们的巨型死亡都市似乎是这个种族的最后一片大型聚居中心,兴建于白垩纪一场剧烈的地壳弯曲活动摧毁了不远处一座更宏伟的城市之后,这片区域似乎是古老者观念中最神圣的地方,据信就是降临地球的第一批古老者选择定居的原始洋底。我们在壁雕中认出了这座新城市的许多建筑物,它沿着山脉朝各个方向都绵延伸展了上百英里,远远超出飞行勘测的最大范围。根据壁雕的记录,这里保存了一些神圣的石块,它们曾经是第一座洋底城市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岁月中的地层挤压与隆起,最终来到阳光之下。

-8-

自不必说,丹弗斯和我怀着特别的兴趣和奇异的敬畏感研究了与身处的城市相关的所有事物。这方面的材料自然多得数不胜数。我们运气很好,在这座城市错综复杂的地面一层找到了一幢修建得很晚的房屋,尽管邻近的一道裂沟对墙面造成了些许破坏,但仍旧有大量的壁雕保存完好,当时的技艺虽然有所衰败,但所讲述的区域历史依然完整,年代比我们得以最后一次管窥人类前世界的那幅上新世地图要晚近许多。这是我们详细勘察的最后一个场所,因为在那里的某些发现给了我们一项更紧迫的新任务。

我们无疑身处地球最奇特、最怪异和最可怖的一个角落。它是现存所有陆地中最古老的,我们越来越深信这片恐怖高原就是传说中噩梦般的冷原,连《死灵之书》的疯狂作者都不愿谈论的地方。那条巍峨山脉长得可怕,从威德尔海东岸的路德维希地开始,贯穿了整块南极大陆。它最高耸的部分犹如一道巨大的圆弧,从南纬82度、东经60度绵延伸展到南纬70度、东经115度,凹陷一侧面对我们的营地,通向大海的末梢位于冰封的临海区域,威尔克斯和莫森都曾在南极圈瞥见过它终端处的山丘。

然而,大自然还诞生了更光怪陆离的夸张巨物,而它离我们近得令人心悸。我说过有些山峰的高度超过了喜马拉雅山,但壁雕不允许我说它们就是地球上的最高峰。这一可怖的殊荣无疑应该属于另一座山脉,但半数壁雕完全不愿刻画它的身影,剩下那些就算描绘了也带着明显的厌恶和惊恐情绪。古老者似乎刻意回避这片古老大陆的某个部分,将其视为无可名状、难以形容的邪恶之地,那里早在地球甩出月球、古老者刚降临后不久就从海底升出了水面。修建于此的城市早在古老者来临前就已风化成沙,古老者发现该城是被突然遗弃的。第一次大规模地壳弯曲运动在科曼奇纪震撼了这片区域,令人恐惧的高耸山峰在最可怕的喧嚣和混乱中忽然拔地而起,地球孕育出了她最巍峨也是最恐怖的山脉。

假如壁雕的比例尺正确无误,那些可憎怪物的高度肯定超过了四万英尺,比我们飞越的那骇人听闻的疯狂群山还要庞大许多。它们似乎从南纬77度、东经70度绵延伸展到南纬70度、东经100度,离这座死城还不到三百英里。若是没有乳白色的朦胧雾霭,我们望向西方应该能模糊窥见那摄人心魄的顶峰。在玛丽皇后地漫长的南极圈海岸线上应该也能见到它的北部末端。

追溯到那个日益衰落的年代,有些古老者会面朝它们进行怪异的祷告,谁也不敢接近甚至只是猜测山脉背后隐藏着什么。人类的视线从未触及过那些山峰,看着壁雕中传达的情绪,我不禁祈祷最好永远如此。山脉外侧沿威廉二世地与玛丽皇后地海岸线分布的山丘保护着我们,感谢上帝,到现在还没有谁能够登上、翻越那些山丘。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质疑古老的传说以及前人的畏惧了,也不会嘲笑人类之前的雕刻者描绘的荒诞景象:闪电偶尔会意味深长地驻留每一座阴郁山峦的顶点,无法解释的辉光会在某座可怖的尖峰亮彻整个极地长夜。纳克特古老絮语里提到的冰冷荒原中的卡达斯或许有着真实和恐怖的含义。

附近区域的怪诞同样不遑多让,尽管还没有可憎到无可名状。这座城市奠基后不久,旁边的巍峨山脉上就建起了核心神庙,许多壁雕描绘了奇形怪状的绮丽巨塔直插天空,但如今在那里只能见到奇特的立方体和墙垒攀附于山岩之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岩洞开始出现,逐渐被改造为神庙的附属建筑。又经过许多个世纪,地下水掏空整个区域的石灰岩矿脉,群山、丘陵和高原底下成了互相连接的洞穴与廊道构成的网络。许多壁雕讲述了在地底深处探险的历程,还有最终的发现:潜藏于地球深处、永远不见天日的冥府海洋。

这片暗无天日的深渊,无疑是那条大河长年累月冲刷出的结果。大河发源于西方无可名状的恐怖山脉,曾于古老者城市旁的群山脚下转向,顺着山势流向威尔克斯地,在巴德地和托滕地之间的海岸线上汇入印度洋。河流在转弯处一点一点侵蚀掉山丘的石灰岩根基,直到奔腾的水流打通溶洞,与地下水合而为一,共同挖出一个无底深渊。大河最终改道进入被掏空的群山,留下通向大海的河床逐渐干涸。古老者很清楚发生了什么,运用它们一贯敏锐的艺术感觉,在河流落入永世黑暗之处将岬地雕刻成了华美的塔门。

这条河上曾有几十座宏伟的石桥,无疑就是我们在空中勘察时见到的那条干涸河道。河流出现在许多描绘城市景象的壁雕中,附近区域在它的陪伴下度过了万古前漫长历史的多个阶段,通过它确定我们与场景的相对位置,得以绘制出一幅简略但细致的地图,标出广场和重要建筑物之类的显眼特征,用来指引我们继续探险。很快就能在想象中勾勒出整座城市在一百万年、一千万年甚至五千万年前的恢宏身影了,因为壁雕精确地告诉了我们建筑物、群山、广场、城郊、地貌和茂盛的第三纪植被都是什么模样。这座城市超乎想象的古老、巨大、死寂、荒凉扼住了我的灵魂,压在我的心头,但它也曾经拥有一种壮观和神秘的大美,想着它几乎让我忘记了凶险和不祥的冰冷感觉。然而,从一些壁雕看来,这座城市的居民也知晓这种牢牢攫住心灵的压抑和恐惧,有一类气氛阴沉的画面重复出现,描绘古老者在惊慌地躲避某种出现在河里的东西,壁雕从不正面描绘这种东西,只暗示它来自西方的恐怖群山,顺流穿过婆娑起舞、遍覆藤蔓的苏铁森林,最终飘进古老者的城市。

最后在一座较晚建成的房屋里,我们才通过远古生物衰败期的壁雕大致知晓了导致城市最终荒弃的那场灾难。毫无疑问,尽管紧张不安和前途未卜使得它们缺乏激情和灵感,但在其他地方肯定还有许多诞生于这段时间的壁雕。果不其然,没多久我们就发现了能证明其他壁雕存在的确凿证据。然而,我们亲眼目睹的第一组那个时代的壁雕却成了唯一的一组。我们本打算稍后再来进一步搜寻,但如我所说,后续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目标。另一方面,壁雕的完成时间必定存在下限:古老者久居于此的希望全部破灭之后,它们只能彻底停止装饰墙壁的活动。结束一切的打击当然是冰河时代,酷寒统治了几乎整个地球,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命运多舛的南北两极。在世界的另一端,酷寒葬送了传说中的洛玛和终北之地。

很难准确界定变冷的趋势究竟在何时降临南极洲。如今我们将全球冰河期的开始时间定于五十万年前,但可怖的灾祸降临南北极的时间肯定要早得多。所有的定量估计都有一部分属于猜测,不过几乎可以肯定衰败期的壁雕是在远不足一百万年前完成的,石城的彻底荒弃早于更新世的公认开始时间,学界根据地表的整体情况将这个时间定为五十万年前。

在衰败期的壁雕中,所有地方的植被都变得稀薄,古老者的乡间活动逐渐减少,室内出现了取暖设施,冬季的旅行者裹着用来御寒的织物。我们又见到了一组花饰(在晚期的壁雕中,连续排列的横向镶板中时常会插入花饰),讲述越来越多的古老者向比较温暖的邻近避难所迁移,有一些逃往远离海岸的深海城市,有一些钻进被流水掏空的山脉,顺着石灰岩的洞穴网络,前往紧邻城市的黑暗深渊。

到最后,紧邻城市的深渊似乎容纳了最多的避难者。部分原因无疑是古老者将这片特殊的土地视为神圣之处,但更重要的是这么做似乎能让古老者有机会继续使用蜂窝般群山上的宏伟神庙,将巨大的陆地城市用作夏季居所和连接所有地下空间的中转站。为了更方便地来往于新旧聚居地之间,古老者修缮了连接两者的通道,开凿出几条从远古都市直通黑暗深渊的隧洞;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我们在沿途绘制的地图上标出了这些陡峭隧洞的入口。显而易见,在我们此时位置的可勘察范围内至少存在两条隧洞,都位于城市靠近山脉的边缘,一条在去往古河道的方向上,离这里不到四分之一英里,另一条在相反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前一条的两倍。

在深渊的水岸坡地上也有干燥的土地,但古老者还是将新城市修建在了水下,无疑是因为它们认为水下更有可能保持温暖。那片幽暗海洋非常深,地热能够保证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适合居住。古老者似乎没费什么力气就适应了部分时间(最后当然是完全)居住在水下,因为它们的鳃始终未曾退化。有许多壁雕描绘它们时常去各处的海底城市探访亲友,还有它们如何在那条大河的深处水底沐浴戏水。这个种族早已习惯了漫长的极夜,因此地球内部的黑暗也不会造成障碍。

尽管艺术风格日益颓败,但讲述古老者在地下海底建造新城市的晚期壁雕还是显露出了壮丽的史诗气概。它们科学地规划施工,从蜂窝般群山的深处采出海水无法腐蚀的石料,从附近的海底城市聘请专业工人,运用最高超的技术建造城市。工人带来了完成这个全新伟业所需要的一切材料,有可以塑造成磷光有机体提供照明的原生质,也有用来培育搬运石块的负重者和供洞穴城市驱使的驮兽的修格斯组织。

终于,一座巨型都市矗立在了幽暗海洋的水底,建筑风格类似于地面的那座石城,工艺水平相对而言显得不那么衰败,那是因为建筑活动本身就蕴含着精确的数学原理。新培育出的修格斯身躯庞大,拥有非同凡响的智慧,使它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接受和执行命令,也似乎能通过模仿主人的声音与古老者交流(假如已故的雷克的解剖结果无误,那应该是一种音域宽广的笛音),根据口头指令完成任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催眠暗示。古老者将它们置于牢固的掌控之中。磷光有机体以极高的效能提供照明,无疑弥补了水底所缺少的极夜世界的熟悉辉光。

古老者依然没有放弃在艺术和雕刻上的追求,但确凿无疑地显露出了衰败的迹象。它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自身文明的衰落,在许多地方采取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将特别精美的古代石雕从陆地城市运到水底,那位皇帝在帝国日渐颓丧时掠夺了希腊和亚细亚最精美的艺术品,为拜占庭的新首都镀上一层其臣民无法创造出的灿烂辉煌。转移石雕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普遍行为,无疑是因为陆地城市刚开始并没有彻底废弃,而等到真正彻底废弃的时候(肯定在极地完全进入更新世之前),古老者很可能已经满足于衰败期的艺术风格了,因此不再认为更古老的石刻拥有更高的价值。总而言之,尽管古老者连同其他可移动物件一起带走了最优秀的单独作品,但我们身边这片万古死寂的废墟肯定没有经历大规模的石雕转移。

如我所说,讲述以上经过的衰败期花饰和镶板就是我们在有限的搜索中找到的最晚近的作品了,从中能窥见古老者当时的生活场景:它们来回迁移,夏天回到陆地城市,冬天躲进洞穴海底的城市,与南极洲附近的海底城市时有贸易往来。到了这个时候,它们肯定已经接受了陆地城市最终必将灭亡的命运,因为壁雕描绘了严寒侵袭的许多征兆。植被越发减少,冬天的可怕暴雪到仲夏季节也不会完全融化。蜥蜴类的牲畜几乎绝种,哺乳动物同样无法很好地适应。为了让地面城市运作下去,古老者不得不违背以往的原则,将出奇耐寒的无定形修格斯改造得适合陆地活动。大河里的生命已经灭绝,上层海水失去了除海豹和鲸鱼外的绝大多数动物。鸟类已经全部飞走,只剩下外形怪诞的巨大企鹅。

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猜测。新建的洞穴海底城市存活了多久?它是否还在原处,化作了永世黑暗中的石砌尸首?地下水体最终是否同样封冻?外部世界孕育出的海底城市又遭遇了什么命运?有没有古老者在南极冰盖成形前逃向北方?现有的地质学证据没有显露出它们存在过的痕迹。可怖的米-戈在北方的外部世界是否依然构成威胁?谁能确定有没有什么生命直到今天依然徘徊于地球最深海域那深不可测的幽暗深渊呢?它们似乎能够承受任何级别的巨大压力,而渔民有时会打捞上来各种怪异的东西。杀人鲸理论真能解释上一代探险家博克格雷温克在南极海豹身上发现的残忍的神秘伤痕吗?

已故的雷克发现的样本不在这些猜测的考虑范围内,因为其所处地质环境证明它们肯定生活在石城历史上一个非常早的时期内,根据地层可确定不会晚于三千万年前,而我们知道当时洞穴海底城市甚至洞窟本身都还不存在呢。它们只会记得更古老的风景,茂盛的三叠纪植物随处可见,年轻的陆地城市里艺术蓬勃发展,一条大河顺着巍峨群山朝北流向遥远的热带海洋。

然而,我们还是忍不住去思考那些样本,尤其是从雷克遭受可怖蹂躏的营地失踪的八个完整样本。整个事件里有某种异乎寻常的因素,我们尽可能将一些离奇的细节归咎于某人发疯,例如那些可怕的坟墓,又如失踪物品的数量和性质,还有吉德尼以及远古怪物坚韧得惊人的躯体,或是眼前壁雕中描述的这个种族培育的畸形生命……丹弗斯和我在过去几个小时里见到了许多东西,我们准备选择相信,同时对原始大自然的许多骇人听闻、难以置信的秘密保持沉默。

-9-

我先前说过,对衰败期壁雕的研究改变了下一步的行动目标。事情当然和通往幽深地下世界的人工隧洞有关,我们之前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现在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附近有两条这样的通道,根据壁雕的大致比例推测出,沿着其中任何一条向下走约半英里,我们就会抵达深渊上方那高得令人眩晕的黑暗峭壁的边缘,古老者在通道侧面开辟出适合行走的小径,一直通往深藏地下的永夜海洋的岩石崖岸。一旦知道了这件事情,我们怎么可能抵抗能够亲眼目睹那壮观深渊的诱惑呢?但同时也明白,假如想在本次行程中完成这项冒险,那就必须立刻动身了。

当时已是晚间8时,我们没有带很多备用电池,不可能总是亮着手电筒。在冰层下进行大量研究和速写时,已经连续使用了至少五小时电子照明,特别配方的干电池还剩四小时左右的电量,除了遇到特别值得研究的东西或难以克服的障碍,我们打算只使用一支手电筒,这样大概能多支撑一段时间。没有照明就不可能在这些巨石坟墓中活动,为了勘察深渊,我们只能放弃继续解读壁雕的工作。我们自然还打算折返,因为好奇心早已战胜恐惧,不但要回来,而且要停留数日甚至几周,深入仔细地勘察和拍照,但现在必须抓紧时间了。我们用以记录行踪的碎纸远远称不上无穷无尽。尽管不愿浪费备用的笔记本或速写纸来补充碎纸,但我们还是放弃了一个大笔记本。假如情况实在恶劣,还可以使出凿岩为记的传统手段——这么做当然是可行的,哪怕彻底迷失方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试错,并且逐条隧道搜索下去,迟早能够回到阳光下。完成准备工作后,我们急切地走向地图上最近的那条隧道。

根据用来编制地图的壁雕描绘,我们想去的隧洞入口离目前所在地点顶多只有四分之一英里。两者之间虽然都是坚固的建筑物,但在冰层下应该有可供进出的门窗。洞口位于一座巨大的五角形建筑物的地下室内最靠近山脉的角落里,那幢建筑物似乎是个公共场所,或许有某种仪式性的用途。我们尝试回忆航空勘测时的情形,却不记得曾见过这么一座建筑物,于是得出结论:这座建筑物的较高部分已经严重损坏,甚至可能彻底塌陷进了我们先前注意到的一道冰隙。假如是后者,隧洞多半已被堵死,只能尝试附近的另一条通道,也就是北面离我们近一英里的那条。分开城市的河道挡住去路,无法在这次探险中继续向南搜寻隧洞;另外,假如这两条通道都被堵死,蓄电池恐怕不足以支持我们再去尝试北面的下一条隧洞了,它离第二选择还有大约一英里路程。

在地图和罗盘的指引下,我们穿行于昏暗的迷宫之中,经过处于从残破到完好的所有阶段的房间和走廊,爬上坡道,穿过较高的楼层和石桥,再爬下坡道,遇到被堵死的门洞和成堆的瓦砾,时而加快步伐走过保存良好、干净得诡异的小段路程,我们遇到过死胡同,走回头路时捡起沿途丢下的碎纸,偶尔会经过直通地面的天井底部,天光或倾泻而下或点滴渗漏——一路上的壁雕不停挑逗我们的好奇心,肯定有很多壁雕讲述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只有牢牢抱着还会再来探访的信念,才能硬着心肠向前走。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时不时地放慢脚步,点亮备用的手电筒。假如带了更多的胶卷,无疑会停下来拍摄某些浅浮雕,但更费时间的手绘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写到这里,我再次强烈地想要搁笔,或者用暗示代替陈述。然而,我必须揭示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为阻止其他人的探险提供正当理由。我们想方设法终于接近了预计中的隧洞入口——经过一座位于二层的石桥,从一道锐角石墙的尖端进入建筑物,下楼后走进一条残破的廊道,这里的衰败期壁雕格外丰富,画面精细,似乎有仪式性的意义——晚间8点30分,年轻人丹弗斯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第一丝不寻常的气味。假如我们带了狗,大概早就得到了警告。刚开始我们还无法准确地说出一直洁净无比的空气出了什么问题,但没过几秒钟,我们的记忆就下了定论。请允许我尝试毫不畏缩地直面现实吧。有一种气味——非常模糊、微弱,但毋庸置疑,当我们打开埋葬已故的雷克解剖的可怖怪物的疯狂墓穴时,熏得我们作呕的就是这种气味。

当然了,如此体悟在当时并不像现在说起来这么明确直接。存在几种说得通的解释,我们犹豫不决,花了很长时间窃窃私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就此退却,放弃进一步的探索。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个关口,除非能预见到确定无疑的灾难,否则就绝对不会回头。总而言之,我们内心隐约怀疑的事情过于荒谬,谁都不会真的相信。一个正常的世界不可能允许这种事发生。大概是出于纯粹非理性的本能,我们调暗了亮着的那支手电筒。衰败期的邪恶壁雕从两侧墙上投来不怀好意的险恶视线,但已经完全失去了诱惑力。我们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穿过遍地狼藉的走廊,翻过成堆的瓦砾碎石。

事实证明,丹弗斯不但鼻子比我好,眼神也一样,因为在穿过通向底层房间和走廊的许多半阻塞的拱门时,依然是他首先注意到了地面碎石的怪异之处。它们不像是荒弃千百万年后应有的样子,我们谨慎地调亮手电筒,发现地面上有一道才出现不久的拖痕。碎石的排列太不规则,我们不可能辨认出任何清晰的痕迹,但在几个比较平整的地方,地上似乎存在拖拽重物留下的印痕。地上的几道痕迹似乎一度彼此平行,好像奔跑留下的脚印。让我们停下的就是这个。

就在停顿中,我们捕捉到了(这次是两人同时)前方飘来的另一种气味。矛盾的是这种气味既不恐怖又格外恐怖——其本身毫无恐怖之处,但出现在如此环境下的这个地点,就变得无比可怕了……除非那是——不用说——吉德尼……因为我们非常熟悉这种气味,它来自最常见的化石燃料——普通汽油。

接下来我们的动机就交给心理学家分析吧。我们知道营地的恐怖事件已经悄无声息地伸出触手,爬进了这座黑暗笼罩、沉寂万古的坟墓,因此再也不能怀疑前方存在着一些无可名状的诡异境况,即便不是此刻还在,也是刚刚过去不久。然而,我们还是不想放弃,鞭策我们前进的或者是熊熊燃烧的好奇心,或者是焦虑,或者是自我催眠,甚至是要为吉德尼报仇的模糊想法。丹弗斯再次低声说起他认为自己在地面废墟的小巷拐角见到了某些印痕,还说没过多久他似乎听见从地下未知的深处传来有音乐性的微弱笛声,那声音虽说很像山间狂风在洞穴入口激起的回声,但雷克的解剖结果赋予了它极为可怕的深层意义。我也低声说起营地遭劫后的景象:那些不翼而飞的物品;一个孤独幸存者的癫狂会驱使他做出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例如翻越巍峨群山、走进未知的远古石城……

但我们都无法说服对方,甚至让自己相信任何确实的事情也办不到。我们停下的时候关闭了所有照明,发现有一丝天光经过层层障碍照进地底深处,因此这里并非完全黑暗。我们身不由己地继续向前走,偶尔点亮手电筒以确定方向。碎石中的印痕变成一个无法摆脱的念头,汽油的气味越发浓烈。越来越多的碎石映入眼帘,妨碍脚步,很快我们就见到前路即将无法通行。从空中瞥见的那条冰隙后的悲观预测竟然是正确的。脚下的隧道是个死胡同,甚至无法抵达深渊入口所在的地下室。

我们站在被堵死的走廊里,用手电筒照亮装饰着奇形怪状雕纹的墙壁,发现了堵塞程度各异的几个出入口,从其中之一飘出来的汽油味格外浓烈,几乎完全掩盖了另一股微弱的气味。经过更仔细的查看后,我们发现那里的碎石之中无疑有一条不久前才留下的模糊拖痕。无论有什么恐怖之物隐藏于此,通向它的直接道路已然出现在了眼前。我猜所有人都不会疑惑我们为什么会在采取下一步行动前踌躇良久。

然而,等到走进那黑黢黢的拱门,首当其冲的感觉居然是失望,因为里面只是又一个遍地碎石、有壁雕装饰的幽深坟墓,正立方体形状的房间各边长约二十英尺,没有任何大得一眼就能看见的近期物体。于是我们本能地在房间里寻找另一个出口,却徒劳无功。没过多久,丹弗斯的锐利视线捕捉到了一个碎石被动过的地方,我们打开两支手电筒并调到最亮。尽管在光线中见到的都是不值一提的简单东西,但出于其中蕴含的意义,我实在不愿说出它们都是什么。那里有一片粗略平整过的碎石,上面随意地散落着几件小东西。在一个角落里肯定在不久前泼洒了数量可观的汽油,因为即便在如此海拔的超级高原地区,汽油依然散发出浓烈的气味。换句话说,这里只可能是某种营地,扎营者是和我们一样有好奇心的生物,在发现通往深渊的道路意外阻断后,折返来到此处。

请允许我直话直说吧。就本质而言,散落一地的物品全都来自雷克的营地,其中有几个以诡异方式打开的罐头,我们在遭难的营地也见过这番情形:许多用过的火柴;三本带插图的书籍,多多少少都沾上了奇特的污渍;一个空墨水瓶及其带图示和文字说明的纸盒;一支折断的钢笔;几块从毛皮大衣和帐篷上剪下来的奇形怪状的碎片;一块耗尽的电池及其说明书;探险队携带的帐篷暖炉的使用手册;还有一些揉皱的纸张。这些物品本身已经足够可怕,而等我们抚平纸张,见到绘制在纸上的东西,一时间只感觉情况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在营地也曾发现一些纸张上有神秘的滴溅墨迹,按理说应该早有思想准备,但置身于噩梦般的石城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地下室里,见到它们的恐惧就超出了极限。

可能是发疯的吉德尼模仿绿色皂石上的成组圆点绘制了这些图案,他在疯狂的五角形坟堆上也留下了类似的印记;也可能同样是他粗略而匆忙地绘制了精确程度各异甚至并不准确的草图,大致勾勒出石城中临近此处的区域并画出一条路线,其起点是个圆圈,代表我们先前路径外的某个地方。我们辨认出那里是壁雕中的一座圆柱形高塔,或者是在航空勘察时瞥见的一个巨大的圆形深坑,而终点就是目前这座五角形建筑物和它底下的隧洞入口。我必须重申,绘制草图的很可能就是他,因为眼前这幅草图和我们的地图一样,显然也是根据冰封迷宫中某处的晚近壁雕编纂而成的,但无疑不是我们见过和依照的那些。然而,吉德尼是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使用的技法不可能如此怪异和自信。尽管草图绘制得相当匆忙和粗糙,但水准超过了所取材的任何一幅衰败期壁雕,那无疑是这座死城鼎盛时期的古老者才拥有的典型技法。

人们会说,丹弗斯和我见到这些之后还没有拔腿就跑,肯定是两个十足的疯子,因为我们的推测无论多么荒谬,都已经百分之百得到了印证。对于一路读到这里的读者,我甚至都不需要向你们描述我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也许我们确实疯了,难道我没有说过那些恐怖尖峰简直是疯狂的山脉吗?可是,有些人会跟踪致命猛兽穿越非洲丛林,只为拍摄照片或研究它们的习性,我认为我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同样的精神,尽管不如我们的这么极端。虽然被恐惧压得几乎无法动弹,但炽烈燃烧的敬畏心和探索精神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我们知道那个或那些东西曾经来过这儿。我们当然不想直接面对它们,但它们现在肯定已经走远了,应该已经找到附近的另一个洞口,进入漆黑如夜的终极深渊,里面或许还有远古文明的碎片在等待发现。假如那个洞口也被堵死,它们应该会向北去寻找下一个洞口。我们还记得,它们并不完全依赖光线。

回头再看,我几乎想不出该如何形容那一刻的情绪,行动目标的改变扩大了我们的期待感。我们当然不想直接面对那令人畏惧的事物,但也无法否认内心潜藏着一种无意识的愿望,希望藏在某个适合观察的角落里偷窥那些事物。或许我们还没有放弃亲眼目睹漆黑深渊的渴望,但仍然将新目标设定成了被揉皱的草图中的那个圆圈。我们很快识别出那是极早期壁雕中的一座圆柱形巨塔,从空中勘察时记得那里只剩下一个圆形深坑。尽管草图非常粗略,描绘出的景象却令人难忘,使得我们认为冰面下的楼层肯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或许代表人类尚未目睹过的建筑奇迹。根据绘制这座巨塔的壁雕来看,它的年代久远得难以想象,应该是石城中首先建起的建筑物之一。假如它内部的壁雕还保存完好,那就一定能揭开什么重大的秘密。更要紧的是,它很可能是连接地面的一条良好通道,比我们小心翼翼用碎纸标出的线路更短,那些异类多半就是从那里下来的。

总而言之,在仔细研究过那些可怕的草图之后(它们很好地印证了我绘制的地图),我们沿着草图标出的路线走向那个圆形地点。不可名状的先驱者肯定走过两遍这条路线,因为附近通向深渊的另一个入口位于圆形地点的对面一侧。这段行程就不详细描述了,因为和我们走进那个死胡同的行程毫无区别,只是更靠近地面甚至会经过地下的走廊。我们尽量节省地用碎纸标出路线,不时在脚下碎石中发现特定的拖痕。走出汽油味的蔓延范围后,又断断续续地闻到了那股更可怕、更持久的微弱气味。走上从先前路线分出的岔路之后,我们偶尔转动唯一点亮的手电筒,用光束悄悄扫过墙壁,差不多每次都能见到几乎无处不在的壁雕,它们似乎是古老者表达审美需求的首要手段。

晚间约9点30分,我们行走在一条有拱顶的走廊里,脚下的冰层越来越厚,地面似乎位于地表之下。天花板随着前进也越来越低,前方出现了明亮的天光,可以熄灭手电筒了。我们想必正在接近那个巨大的圆形深坑,而且与地面的距离似乎并不太遥远。走廊的尽头是一道拱门,比起周围犹如庞然大物的废墟,这道拱门低得出奇,还没有走出去就已经看见外面的景象了。门外的圆形空间硕大无朋,直径足有两百英尺,遍地碎石,有许多和我们即将走出去的那道拱门一样的出入口,但大多数已被堵死。视线范围内的石墙都大胆地雕成比例惊人的螺旋状镶板,尽管由于暴露在外而遭受了风雪的破坏性摧残,但壮丽的美感依然超越了在此之前见过的所有壁雕。地面上满是残垣断壁,结着厚厚的冰层,我们只能想象这座建筑物沉眠于地下深处的底部究竟是什么模样。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一条庞大的石砌斜坡,它以锐角转弯避开所有拱门,延伸到空旷的场地中央。斜坡的另一头沿筒状墙壁螺旋上升,类似于巨型高塔外壁或古巴比伦塔庙的阶梯。先前飞行时速度太快,视角也混淆了向下的坡面和建筑物的内壁,因此我们没有在空中看清此处的构造,才苦苦寻觅通向冰层之下的其他道路。帕博蒂肯定能说出是什么样的工程原理让这座建筑物屹立至今,但丹弗斯和我只能表示赞叹和敬佩了。我们看见四处散落着巨石枕梁和廊柱,不过仅凭它们似乎无法完成如此可观的壮举。这座建筑物甚至连塔顶都保存得非常好,考虑到它暴露在外,已经非常值得庆幸了,而主体结构的遮蔽又保护了无处不在、令人惶恐的怪异壁雕。

我们走进环形建筑物被昏暗天光照亮的底部——这里有五千万年的历史,无疑是这一路见到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建有坡道的侧墙一直延伸到令人眩晕的六十英尺高度,根据记忆中的航空勘察结果,这意味着外部冰层厚达四十英尺:我们从飞机上看见的巨型深坑位于高约二十英尺的坍塌废墟顶部,一排更高的建筑物的废墟用弧形高墙庇护了它四分之三的圆周。按照壁雕所示,这座高塔原先耸立于一个巨大的圆形广场中央,曾经高达五六百英尺,靠近顶端的地方是层层叠叠的水平圆盘,最上层的边缘有一圈形如针尖的尖顶。还好大部分建筑结构向外而非向内塌陷,否则坡道就会被砸得粉碎,堵塞整个内部空间。事实上,坡道显然还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底部堵死所有拱门的瓦砾似乎在不久以前得到过部分清理。

我们只花了几分钟就做出结论,那些异类就是沿着这条路线来到地下的。尽管沿途撒下了大量碎纸,但从这里返回地面更符合逻辑。比起进入地下的巨型梯台建筑物,塔顶出口离山脚和停靠飞机的地点差不多,而且我们想在此次行程中完成的冰下探险工作也位于这个区域内。说来奇怪,在见到了许多可怕的景象,有了这样那样的猜测之后,我们仍在考虑后续的探险行程。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宽阔地面的废墟中寻找道路,就在这时,眼前出现的东西让我们忘记了其他的所有事情。

那是三架雪橇,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坡道底部向外转弯的远端角落里,因此直到现在始终位于我们的视线之外。雷克营地丢失的三架雪橇就停在那里,由于过度使用而严重损坏,肯定被强行拖过了大段没有积雪的石板地面和碎石废墟,还被蛮力搬过了一些完全不可能通行的地方。它们被有智慧的生物仔细地捆扎好,里面放着我们非常熟悉的物品:汽油炉、燃料罐、工具箱、口粮罐头、防水油布裹着的成堆书籍和不明物体——全都来自雷克的营地。自从在地下室发现那些东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其中一块油布的轮廓尤其令人不安,我们走上去打开包裹,巨大的惊骇顿时笼罩了全身。看起来,那些异类和雷克一样喜爱采集标本,因为油布里裹着的就是两具标本,它们被冻得硬邦邦的,防腐处理做得很好,颈部的创伤位置贴着橡皮膏,油布裹得非常仔细,以免样本遭受进一步的损毁。它们是失踪的吉德尼和雪橇犬的尸体。

-10-

许多人会认为我们不但疯狂,而且冷酷无情,因为在如此阴森的发现之后,我们很快就将注意力转向了北面的隧洞和地下的深渊。我无意为自己辩护,说什么若不是有特定的情况发生,引出了一系列新的猜想,我们也不会立刻就重新动起这些念头来。我们用防水油布盖住可怜的吉德尼,沉默而惶惑地站在那里,直到某种声音终于触碰到我们的意识;自从爬下石墙的那个开口,告别了从山巅险峰传来的寒风呜咽,这是我们听见的第一个声音。尽管只是稀松平常的声音,但出现在这个遥远的死亡世界,就比任何怪诞或美妙的声音都出乎意料、令人畏惧,因为它再一次扰乱了我们对宇宙和谐的所有认知。

根据雷克的解剖报告,我们知道异类应该能发出音域宽广的怪异笛音。实际上,见过营地的恐怖场面以后,我们过度紧张的想象力能从每一声寒风呼号中捕捉到这种笛音。假如听见的是它,倒是和包围我们的万古死亡之地颇为相称。来自其他地质时代的声音就属于这些地质时代的墓园。然而,我们听见的声音却打碎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南极内陆就像月球表面一样荒芜,不存在哪怕一丁点儿普通意义上的生命。不,我们听见的声音并非来自从远古时代掩埋至今的渎神怪物,它们的躯体异乎寻常地强韧,被时光弃绝的极地阳光激起了一种可怖的反应。我们听见的声音平常得简直可笑,早在离开维多利亚地后的航程中和在麦克默多湾扎营的日子里就非常熟悉了,而发出声音的东西本该待在那些地方。我们听见的,是企鹅发出的嘶哑鸣叫。

沉闷的声音从冰层下的深处传来,几乎正对着我们来的那条廊道,而通往地下深渊的另一条隧道就在这个方向上。一只活生生的水鸟出现在此,出现在地表万古死寂、毫无生机的荒凉世界里,只可能引出唯一的结论,因此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确认那声音的客观真实性——它确实一再出现,而且似乎来自不止一个喉咙。为了寻找声音的来源,我们走进一道碎石清理得很干净的拱门。天光消失之后,必须继续用碎纸标记路径。先前为了补充碎纸,我们怀着奇特的矛盾心情打开了雪橇上的一个油布包裹。

覆盖脚下地面的冰层逐渐变成碎石,我们清楚地辨认出一些怪异的拖痕,丹弗斯甚至发现了一个清晰的足印,详情我看就不必赘述了。企鹅的叫声指引的方向完全符合地图与罗盘给出的通往北面隧洞入口的路线,我们幸运地发现,有一条无须跨越石桥、位于地下的通道似乎畅通无阻。根据地图,隧洞的起点应该在一座大型金字塔形建筑物的地下室内,我们在航空勘察时见过这座建筑物,依稀记得它保存得极为完好。一路上,手电筒仍旧照亮了数不胜数的壁雕,但我们没有停下细看其中任何一幅。

忽然,一个庞大的白色身影隐隐约约在前方浮现,我们立刻点亮了两支手电筒。说来奇怪,我们刚才还在恐惧有可能潜伏于此的那些异类,而眼前这个全新的目标却让我们忘记了一切。异类将补给品留在巨大的圆形场地,想必是打算在结束向前或进入深渊的侦察后返回那里,但此刻我们舍弃了对它们的所有提防,就好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一样。这只蹒跚而行的白色动物足有六英尺高,我们立刻就意识到它不是那些异类中的一员。异类体型更大,颜色发黑,根据壁雕的描绘,它们拥有海洋生物怪异的触须器官,但在地表活动时颇为敏捷和自信。然而,要说那头白色生物没有严重地惊吓我们也是假话。有一瞬间,原始的恐惧感攥紧了我的心灵,甚至超过了对那些异类的理性恐惧。白色身影走进侧面的一条甬道,有两只同类在甬道里用嘶哑的叫声呼唤它,我们不禁觉得颇为失望。因为那不过是一只企鹅,尽管这个亚种的个头超过了已知最大的帝企鹅,并且身体白化、没有眼睛,因而显得奇形怪状。

我们跟着它走进那条甬道,两人不约而同用手电筒照向三只冷漠、无动于衷的企鹅。这三只没有眼睛的未知白化个体属于同一个体型庞大的亚种,它们的个头让人想起古老者壁雕中描绘的上古企鹅。我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它们就是那些企鹅的后裔,无疑因为躲进了温暖的地下空间而繁衍至今,但永恒的黑暗破坏了身体生成色素的能力,眼睛也退化成了毫无用处的细缝。它们目前的栖息地正是我们正在寻觅的广袤深渊,这一点不存在任何疑问,并且证明了深渊至今依然温暖宜居,这激起了我们最强烈的好奇心和略微令人不安的幻想。

另一方面,我们也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冒险离开了原先的领地。从巨石死城的状态和沉寂来看,那里肯定不是企鹅季节性的栖息地,而三只水鸟对我们的漠然态度说明异类经过时也不太可能惊动它们。会不会是异类采取了什么激烈行动或尝试补充肉类给养?雪橇犬异常厌恶的刺鼻气味恐怕不会在这些企鹅身上激起相同的反应,因为它们的祖先显然曾与古老者和平共处,只要还有古老者生活在底下的深渊里,这种亲善关系就不会泯灭。科学探索的热情重新点燃,无法拍摄这几只反常的生物实属遗憾。我们很快离开吱嘎鸣叫的水鸟,继续向深渊推进,它们的存在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深渊肯定有入口,时而出现的企鹅爪印为我们指引了道路。

我们走进一条低矮而漫长的廊道,两侧的石墙上没有门,也完全没有壁雕,爬下一段陡峭的斜坡后不久,我们确信自己终于离隧洞入口不远了。又经过了两只企鹅,正前方传来其他企鹅活动的声音。廊道的尽头是一片巨大的开阔空间,我们不由自主地惊呼出声。这是个完美的半球体内壁,显然位于地底深处,直径足有一百英尺,高五十英尺,沿圆周开着许多低矮的洞口,其中只有一处与众不同,它在高约十五英尺的黑色拱门里张开巨口,打破了整个拱室的对称性。这就是庞大深渊的入口。

半球形大厅的拱顶令人叹为观止地布满了衰退期的壁雕,装点得像是远古人类想象中的天球。几只白化企鹅蹒跚行走——对于我们这两个外来者,它们既无动于衷也熟视无睹。黑色隧洞经过一段陡坡后敞开通向无穷深处的裂口,拱门装饰着光怪陆离的凿刻门框和门楣。来到神秘莫测的洞口,我们感觉到一股稍暖的气流,似乎还夹杂着湿润的水汽,令人不禁陷入沉思,底下那广袤无垠的黑暗空间,以及高原与巍峨群山下犹如蜂窝的洞穴里,还隐藏着除企鹅外的其他活物吗?不仅如此,已故的雷克最初怀疑是山巅烟雾的缕缕云气,和我们在墙垒包围的峰顶见到的怪异雾霭,会不会就是从地底无法测量的深处升腾而起的蒸汽,通过曲折的隧洞最终涌出地表?

我们走进隧洞,发现它的宽高都在十五英尺左右,至少开头的这段是如此。墙壁、地面和拱顶都是常见的巨石造物。墙壁上稀稀落落地装饰着衰败晚期风格的传统雕纹,建筑物和壁雕都奇迹般地保存完好。地面颇为干净,只有少量碎石,上面能看见企鹅的爪印和那些异类向内走的拖痕。越向前走,通道里就越是温暖,我们很快就解开了厚实衣物的纽扣。底下或许存在尚未停顿的岩浆活动,说不定那片黑暗海洋是一池温水。没走多远,石砌四壁变成了坚实的岩石,但保持着相同的宽高比例,也依然体现出相同的凿刻规则性。隧洞的坡度时缓时急,极为陡峭之处的地面上总是刻有凹槽。我们数次注意到一些侧向小廊道的入口是地图上没有记载的,万一偶遇从深渊折返的怪异生物,这些洞口全都可以提供躲藏。那些生物无可名状的气味越发明显了。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冒险深入这条隧道无疑愚蠢得近乎自杀,但对某些人来说,探寻未知的诱惑要比发自肺腑的犹疑更加强烈,事实上,也正是这种诱惑带领我们找到了这座神秘的极地死城。我们继续向前走,数次见到企鹅,据此推测还有多少路程。依照壁雕的暗示,沿着陡坡向下走大约一英里就是深渊,但先前的游历行程告诉我们,完全依赖壁雕的比例尺并不可取。

四分之一英里后,无可名状的异味越来越浓烈,我们经过几个侧向洞口时仔细记住它们的位置。这里不像洞口那样能看见水汽,无疑是因为缺少构成温差所必须的较冷气流。气温上升得很快。我们见到一堆熟悉得令人心悸的物品,但不再为此吃惊。这些毛皮衣物和帐篷布出自雷克营地,我们没有停下查看织物被撕扯成的怪异形状。向前没走多远,侧向甬道的尺寸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得出的结论是现已来到较高丘陵底下犹如蜂窝的区域。无可名状的异味里又掺杂了一种几乎同样刺鼻的怪味——我们无从猜测其真正来源,只让人联想到腐烂的生物组织或未知的地下真菌。走到这里,隧洞陡然开阔,我们大吃一惊,因为壁雕里没有这样的变化——地面依然平整,但宽度和高度同时增加,变成一个看似天然形成的椭球形洞穴,长约七十五英尺,高约五十英尺,内壁上有数不清的侧向甬道伸向神秘莫测的黑暗。

尽管洞穴像是天然形成的,但借助两支手电筒的光线查看一番后,我们认为这是修建者凿通多个相邻蜂窝隔室的产物。洞穴的内壁颇为粗糙,拱顶结满了钟乳石,坚实的地面被仔细磨平,完全没有碎石、岩屑甚至灰尘,干净得异乎寻常。除了我们所在的这条通道,以这里为起点的所有宽阔廊道的地面都是如此,这一独特的情况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继无可名状的异味后出现的古怪恶臭在这里特别浓烈,以至于彻底掩盖了其他的气味。不仅是抛光得几乎闪闪发亮的地面,这个洞窟中有某种东西比先前遇到的所有离奇事物都更让我们感到难以形容的困惑和恐惧。

正前方的通道形状非常规则,里面有大量企鹅粪便,为我们从无数大小相同的洞口之中指出了正确的线路。话虽如此,我们依然决定,一旦地形变得更加复杂,就继续用碎纸标出路径,因为靠尘土痕迹指引方向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我们重新踏上征程,用一支手电筒的光束扫过隧洞墙壁——这段通道的壁雕发生了极为激烈的变化,惊得我们立刻停下脚步。虽然早就觉察到古老者的雕刻艺术在开凿这条隧洞时已有巨大的衰落,也注意到身后通道墙壁上的花饰明显拙劣得多,但此刻在洞窟的更深处,竟出现了一种完全无法解释的突兀转变,这种转变不但与艺术质量有关,更与其根本性质有关,体现出的技艺衰退异常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先前见到的衰败速率不可能让我们为此做好心理准备。

新出现的衰败作品简陋而放肆,完全丧失了精致的细节。这些横向镶板下沉得特别深,大体轮廓沿袭了早期壁雕中稀疏分布的旋涡饰线,但浅浮雕的高度没有达到墙面。丹弗斯认为这是二次雕刻的结果,也就是抹去既有图案后的重绘。就其本质而言,这完全符合传统的装饰性壁雕,由粗糙的螺旋线和折角构成,大致遵循了古老者的五分法数学传统,但看起来却更像是在嘲讽戏仿而非纪念发扬传统。我们无法从脑海中赶走一个念头,那就是雕刻技法背后的美学感觉中似乎多了一种细微但彻底陌生的因素——按照丹弗斯的猜测,要为煞费苦心的二次雕刻负责的正是这种陌生因素。它很像我们到目前为止认识到的古老者艺术,但又有着令人不安的不同之处,总是让我联想起血统混杂的怪物,就像按罗马风格制作的丑恶的巴尔米拉雕刻。那些异类也在不久之前关注过这段壁雕,因为其中特征最明显的一幅壁雕前的地面上,有一节用完的手电筒电池。

我们不可能耗费宝贵的时间深入研究,因此只能在匆忙一瞥后继续前进,不过沿途频繁用光束照亮墙壁,想知道壁雕是否还有进一步的变化。这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发现,壁雕在一些地方分布得更加稀疏,那是因为隧洞两侧有大量地面平整过的侧向甬道入口。我们看见和听见的企鹅越来越少,但似乎能隐约听见一群企鹅在遥远的地下深处齐声鸣叫。后来出现的难以解释的臭味浓烈得可怕,我们几乎闻不到另外那种无可名状的气味了。前方冒出了肉眼可见的成团蒸汽,说明温差正越来越大,而我们离深渊海洋那不见天日的崖岸也越来越近。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前方的抛光地面上出现了某些障碍物——从形状看明显不是企鹅。确定那些物体完全静止后,我们点亮了第二支手电筒。

-11-

我的叙述再次来到了一个难以为继的地方。讲到这个阶段,我的心理应该已经变得足够坚强,但有些经历及其蕴含的意义会造成深得无法愈合的伤口,使人变得格外敏感,让记忆唤醒当时体验过的全部恐惧。如我所说,我们在前方的抛光地面上看见了某些障碍物。我不得不补充一句,几乎与此同时,那股压倒性的异臭忽然难以解释地浓烈起来,其中明显混杂了先于我们进入隧洞的异类留下的无可名状的怪味。第二支手电筒的光束赶走了关于障碍物真面目的最后一丝疑惑,我们之所以敢于靠近,只是因为哪怕隔着一段距离也看得清清楚楚,它们和雷克营地可怖的星状坟丘中发掘出的六个类似样本一样,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伤害能力。

事实上,和发掘出的大多数样本一样,它们缺乏的还有完整性——单看包围它们的深绿色黏稠液体就知道,变得不完整是晚近得多的事情。这里只有四具尸体,但根据雷克的简报,走在我们前面的那群异类应该不少于八名成员。以如此方式发现它们完全出乎意料,我们不得不思考黑暗中曾发生了什么样的恐怖争斗。

企鹅们群起围攻,用尖喙发动凶残的报复,而我们的耳朵能够确定前方不远处有个企鹅的聚居地。难道是那些异类侵入那里,招致血腥的追击?地上的尸体并不支持这一判断,因为雷克解剖时发现异类的身体组织异常坚韧,企鹅的尖喙无法造成我们走近后才看清楚的骇人伤口。另外,那些盲眼的巨大水鸟似乎生性平和。

那么,有可能是异类之间爆发了内讧吗?不见踪影的另外四只生物就是罪魁祸首?假如真是这样,它们去了哪里?会不会就在附近,对我们形成迫切的威胁?我们紧张地朝几条侧向甬道的光滑洞口张望,缓慢而不情愿地靠近尸体。无论那是一场什么样的争斗,都一定是惊动企鹅离开习惯活动范围的原因。冲突爆发之处无疑靠近我们在前方深渊里听见的那片企鹅栖息地,因为附近一带不存在企鹅居住的迹象。我们猜想,那或许是一场可怖的追击战,较弱一方想跑回存放雪橇之处,但终究没有逃过追逐者的毒手。不妨想象一下那地狱般的景象,无可名状的畸形生物逃出黑暗深渊,乌压压的一大群企鹅疯狂地吱嘎乱叫,紧追不舍。

我们走近了堆在地上的不完整障碍物,老天在上,但愿我们根本没有接近它们,而是以最快速度跑进那条渎神的通道,踩着光滑而平坦的地面,在模仿和嘲讽其取代之物的衰退期壁雕伴随下,在我们目睹即将看见的事物之前,在永远不会允许我们再次自如呼吸的东西烧灼意识之前,一口气逃回地面!

我们打开两支手电筒,照亮了丧失生命的异类,立刻意识到它们残缺不全的首要原因。尸体有遭到捶打、挤压、扭曲和撕裂的痕迹,而共同的致命伤害是失去头部。它们带有触须的海星状头部全都不翼而飞。凑近后发现摘除头部的手段不是普通的斩首,更像是被凶恶地扯断、连根拔起。一大摊刺鼻的深绿色体液蔓延出来,却被后来出现的那种更怪异的恶臭几乎掩盖,那气味在这里比一路经过的任何地点都要浓烈。直到非常靠近那些丧失生命的障碍物后,我们才看清楚难以解释的第二种恶臭究竟来自何处。就在揭开谜底的同时,丹弗斯回忆起某些栩栩如生的壁雕,它们描绘了一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的古老者历史。他发出精神饱受折磨的一声尖叫,癫狂的叫声回荡在装饰着邪恶的二次雕刻的古老拱顶通道之中。

我本人也跟着他惊叫出声,因为我同样见过那些古老的壁雕,内心颤抖着赞美那位无名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因为壁雕准确地画出了覆盖横死古老者的残缺尸体的丑恶黏液,而那正是在镇压大战中被可怖的修格斯屠杀并吸去头部的古老者的典型特征。尽管这些壁雕讲述的是亿万年前的往事,但它们依然如噩梦般不该存在于世间。因为修格斯和它们的行径不该被人类目睹,也不该被其他生物摹绘。《死灵之书》的疯狂作者曾经惶恐不安地发誓称这颗星球上从未繁育过这种东西,纯粹是迷幻药剂作用下的梦境产物。无定形的原生质,能够模仿和反映各种生物形态、内脏器官和生理过程;十五英尺高的弹性椭球体,拥有无穷无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心理暗示的奴隶,巨石城市的建造者;演化得越来越阴郁,越来越聪慧,越来越水陆两栖,越来越会模仿主人——全能的上帝啊!到底是什么样的疯狂才能让渎神的古老者愿意使用和培育如此的怪物?

此时此刻,丹弗斯和我望着反射出虹彩亮光的黑色黏液厚厚地包裹着那些无头尸体,黏液散发出只有病态头脑才有可能想象的无名恶臭。它们不但黏附在尸体上,还有一些星星点点布缀在遍布二次雕刻的墙壁上的光滑之处,形成一组簇生的点阵图案——我们以无可比拟的深度理解了何谓无穷无尽的恐惧。恐惧的对象不是那四个失踪的异类,因为我们从心底里相信它们不再可能伤害我们了。可怜的怪物!说到底,它们并不是什么邪恶的魔鬼,只是来自另一个年代、另一个生物体系的人类。大自然对它们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在我们眼前上演的是它们的返乡悲剧。假如疯狂、无情和残忍驱使人类在死寂或沉睡的极地荒原继续挖掘,同样的命运也会落在其他个体头上。

古老者甚至不是野蛮的物种——想一想它们真正的遭遇!在寒冷的未知纪元痛苦地醒来,也许遭到了疯狂吠叫的毛皮四脚兽的攻击,它们晕头转向地奋力抵抗,还要应付同样癫狂、装束怪异的白皮猿猴……可怜的雷克,可怜的吉德尼……可怜的古老者!直到最后它们依然秉持科学精神——假如换了我们,结果会有所不同吗?上帝啊,何等的智慧和坚持!它们面对的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处境,与壁雕中它们的同族者和祖先面对过的事物也不遑多让!辐射对称,植物特征,奇形怪状,群星之子——无论它们是什么,也都是和人类一样的灵性生物!

它们翻越冰封的山巅,它们曾在山坡上的庙宇里敬拜,在蕨类植物的丛林中漫步;它们发现死亡的石城在诅咒下沉睡,和数日后的我们一样观看壁雕;它们尝试前往从未见过的黑暗深渊寻找存活的同胞——可是发现了什么?丹弗斯和我望着被黏液覆盖的无头尸体、令人厌恶的二次壁雕和新鲜涂抹的可怖点阵,所有这些念头同时闪过脑海。望着这一切,我明白了究竟是什么怪物最终获胜,栖息于企鹅环绕的永夜深渊里的水下巨石城市之中。就在这时,仿佛是在回应丹弗斯歇斯底里的尖叫,一团苍白的险恶浓雾忽然喷涌而出。

意识到了恶心黏液和无头尸体背后的元凶时,丹弗斯和我同时吓成了无法动弹的塑像,通过交谈才渐渐认清彼此当时的想法。感觉像是在那里伫立了千年万载,实际上顶多不过十到十五秒。可憎的苍白浓雾滚滚涌来,仿佛受到了某种庞然物体前行时的驱动——随后传来的声音颠覆了我们刚刚确定的大多数认知,同时也打破了禁锢我们的魔咒,让我们发疯似的跑过吱嘎乱叫的惊惶企鹅,沿着先前的路径返回城市,穿过沉没于冰下的巨石廊道,跑向开阔的环形建筑物,一口气爬上远古的螺旋坡道,不由自主地投向外界的理智气氛和白昼的光线。

如我所说,新出现的声音颠覆了之前达成的大多数认识,因为雷克的解剖让我们相信它出自刚被我们判定为死亡的那些生物。丹弗斯后来告诉我,那正是他在冰层上听见的、从小巷转角另一侧传来的声音,只是当时的声音无比模糊。它与我们在山巅洞穴附近听见的风笛声同样相似得惊人。我冒着被视为幼稚可笑的风险再补充一点,因为丹弗斯的印象与我惊人地一致。当然了,平日里的读物使得我们有可能做出如此诠释,但丹弗斯确实曾转弯抹角地提出过一些古怪的看法,认为爱伦·坡在一个世纪前写《亚瑟·戈登·皮姆》时曾经接触过某些不为人知的禁忌材料。大家或许记得,那篇离奇故事里有个意义不明的词语,拥有与南极洲有关的可怖而惊人的象征意义,那片险恶土地的核心地带居住着犹如幽灵的巨大雪鸟,永远尖叫着这个词语:

不得不承认,我们自认听见的就是这个声音,它在不断前进的白色浓雾背后突然响起,正是音域格外宽广、拥有音乐性的阴森笛音。

早在那三个音符或音节完整响起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全力逃跑,但内心知道古老者有多么敏捷。只要它愿意,那些躲过屠杀,却被尖叫惊扰而追赶来的幸存者,能够在瞬间制伏我们。但我们也怀着一丝侥幸,希望我们没有敌意的行为和展示出相近的理性能让我们被俘后保住性命,哪怕仅仅是出于科学研究者的好奇。说到底,假如它没有任何需要害怕的,也就没有动机要伤害我们了。躲藏已经毫无意义,我们用手电筒匆匆照向背后,发现浓雾正在变得稀薄。难道终于要看见一个完整而活生生的异类样本了吗?阴森的笛音再次响起——“ Tekeli-li ! Tekeli-li !

我们发觉已经拉开了与追逐者之间的距离,也许是因为那个生物受了伤。但谁也不敢冒险,因为它无疑是响应丹弗斯的尖叫而来,而非在躲避其他生物。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至于那更难以想象、更不可提及的梦魇,那散发恶臭、喷吐黏液、从未为人所见的原生质肉山,那征服了深渊、派遣陆生先锋队重新凿刻壁雕、蠕动着穿越山丘洞穴的怪物种族的成员,如今位于何方就不是我们能够猜想的了。丹弗斯和我压下发自肺腑的哀痛,抛弃这位多半已受重伤的古老者——它很可能是唯一的幸存者——让它单独面对再次被捉住的危险和无可名状的命运。

谢天谢地,我们没有放慢逃跑的步伐。滚滚雾气再次变得浓重,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推向前方。在我们背后游荡的企鹅吱嘎尖叫,表现出恐慌的迹象。考虑到之前我们跑过时它们根本无动于衷,此时它们的剧烈反应令我们惊恐不已。音域宽广的阴森笛声再次响起——“ Tekeli-li ! Tekeli-li ! ”看来我们大错特错了:那异类毫发无损,只是看见它倒下的同伴和尸体上方用黏液书写的可怕铭文,暂时停下了脚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那条邪恶的消息究竟说了什么,但雷克营地的坟墓足以说明这些生物有多么重视死者。我们毫无顾忌地使用手电筒,此刻照亮的前方就是许多条通道汇聚的开阔洞窟,我们庆幸自己终于甩掉了那些病态的二次雕刻——尽管没有正面遇见,依然能体会到恐怖的感觉。

洞窟的出现还带来了另一个念头,那就是宽阔廊道的汇聚处足够错综复杂,或许可以借助它甩掉追逐者。这片开阔空间内有几只盲眼的白化企鹅,我们看得很清楚,它们对正在迫近的怪物恐惧到了无法描述的地步。假如将手电筒调暗到前行所需的最低亮度,只用它指向前方,那么巨型水鸟在雾气中的惊恐叫声也许能盖过我们的脚步声,遮蔽真正的逃跑路线,甚至将追逐者引入歧途。主通道的地面遍布碎石且不反光,但在螺旋上升的涌动浓雾中,它与抛过光的其他隧洞并没有多少区别。即便古老者拥有某些特殊感官,能够在紧急时刻部分摆脱光线的限制,根据我们的猜想,它在这里也同样难以分辨出哪条才是正确的线路。事实上,我们倒是不太担心会在匆忙之中迷失方向,因为早已决定要径直向前逃回那座死城。若是在山脚下的蜂窝迷宫里迷路,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活下来并重返世间的事实,足以证明那怪物选择了错误的路线,而我们在神意的护佑下跑进了正确的通道。企鹅本身不可能拯救我们,但在浓雾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却帮了大忙。只有最仁慈的命运,才会让翻涌的水汽在正确的时刻突然变得浓密,因为雾气不停变幻飘动,随时都有可能消散一空。就在我们从遍布令人作呕的二次壁雕的隧洞跑进洞窟之前,雾气确实消散了短短的一秒钟。怀着绝望和恐惧,我们最后一次向背后投去视线,随后便调暗手电筒,混进企鹅群以期躲过追逐,但就是那一眼,使得我们第一次瞥见了紧追不舍的怪物。假如命运隐藏我们确实出于善意,那么允许我们隐约瞥见那一眼就完全是善意的反面了:极昏暗的光线下一闪而过的影像仅仅勾勒出恐怖魔物的半个轮廓,直到今天始终在折磨我的心灵。

回头张望的动机很可能不过是出于古老的本能,被追捕者想要观察环境和追捕者的行进路线;也可能是不由自主的反应,身体试图回答某个感官在潜意识里提出的问题。我们飞奔的时候,全副精神都集中在逃跑这个目标上,不可能冷静观察和分析各种细节。即便如此,休眠的脑细胞也肯定在疑惑鼻子向它们送去的信息究竟代表着什么。事后我们想通了其中的缘由:我们离无头尸体上的恶臭黏液越来越远,而紧追不舍的异类越来越近,但气味并没有合乎逻辑地发生改变。在失去生命的古老者附近,无法解释的第二种臭味完全占据了上风,但此刻它应该让位于从那些异类上散发出的无名怪味才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后出现的那种更加难以容忍的恶臭已是铺天盖地,并且每分每秒都在变得更加浓烈。

因此我们才向后望去——似乎是两人同时,但肯定有一个人率先回头,另一个才下意识地模仿。向后张望的同时,我们将手电筒调到最亮,光束射穿了暂时变得稀薄的雾气。这么做可能只是出于想尽量看清追逐者的原始欲望,也可能是不太原始但同样下意识的举动:用强光迷惑追逐者,然后调暗手电筒,躲进前方迷宫中心的企鹅群。多么不明智的行为!就连俄耳甫斯和罗得的妻子都没有因为回头张望而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令人惊骇、音域宽广的笛音再次响起:“ Tekeli-li ! Tekeli-li !

虽然难以忍受直白的描述,但我应该坦率地说出我们的经历,尽管当时丹弗斯和我甚至不敢向对方承认自己看见了什么。读者眼前的文字绝对不可能表现那幅景象的恐怖。它彻底摧毁了我们的神智,我都无法理解当时为何还有残存的理性,能够按计划调暗手电筒,冲进通往死城的正确通道。带着身体逃跑的无疑只是本能,大概比理性能够做到的还要好。但假如就是这一点拯救了我们,那付出的代价也未免过于高昂。至于理性,我们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丁点。丹弗斯彻底精神崩溃,剩余行程中我最清晰的记忆就是听着他意识模糊地吟唱歇斯底里的词语,我作为一名普通人类,在那些词语中只听出了疯狂和谵妄。他尖厉如假声的吟唱回荡在企鹅的吱嘎叫声中,回荡着穿过前方的拱顶通道,也回荡着穿过——感谢上帝——背后空荡荡的拱顶通道。他肯定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做的,否则我们肯定不可能活下来摸黑狂奔了。若是他的精神反应出现了些许偏差,那后果想一想都让我浑身颤抖。

“南站下——华盛顿站下——公园街下——肯德尔——中央站——哈佛……”可怜的家伙在吟唱波士顿至剑桥地铁那熟悉的车站名称,这条隧道穿行于几千英里外新英格兰我们静谧的故乡地下。但对我来说,他的唱词既不引发思乡之情,也不脱离现实,而是只有恐怖,因为我非常清楚其中蕴含着多么荒谬而邪恶的类比。我们扭头张望,以为假如雾气足够稀薄,会看见一个恐怖得难以置信的移动物体,对于这个物体我们早已形成了清楚的概念。事实上我们却看见——由于雾气在险恶的命运摆布下变得过于稀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物体,比我们的想象更加丑恶和可憎无数倍。那是幻想小说家所谓“不该存在之物”的终极客观化身,与其最接近的类比就是你在站台上见到的一列飞驰而来的庞然地铁——它巨大的黑色前端从远处汹涌而来,闪烁着奇异的五色光彩,像活塞填充汽缸似的塞满了宽阔的隧道。

但我们的脚下不是站台,而是这个塑性柱状噩梦生物前进的轨道,它反射着虹彩的黑色恶臭躯体紧贴着十五英尺高的通道内壁,以可怖的高速滚滚涌动,驱使身前重新变得浓厚的苍白深渊雾气盘旋翻腾。这头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恐怖怪物,比任何地铁都要庞大,它是原生质泡沫的无定形聚集体,身体隐约发光,塞满隧道的前端上有许多临时的眼睛不停生成和分解,犹如散发绿光的无数脓包。它向我们疾驰而来,碾碎了慌乱的企鹅,贴着闪闪发亮的地面蠕动,它和它的同类扫尽了通道中的所有碎石。令人生畏的嘲弄叫声继续传来——“ Tekeli-li ! Tekeli-li ! ”我们终于想起来了,这就是恶魔般的修格斯,古老者赋予它们生命、思想和可塑性的器官构造,但它们没有语言,只能通过点阵图案进行交流。它们也没有自己的声音,只能模仿早已逝去的主人。

-12-

我记得丹弗斯和我跑进壁雕装饰的半球形大厅,穿过巨石建造的房间和走廊返回死城。但那些记忆只有梦幻般的影像片段,不包括任何思想活动、详细情况和肢体动作,就仿佛我们在混沌世界或没有时间、因果和方向的其他维度中飘荡。见到环形开阔空间的灰色天光,我们稍微清醒了一些,但没有靠近那些雪橇,也没有再看一眼可怜的吉德尼和雪橇犬。他们已经有了一座庞大的怪异陵墓,希望直到世界末日也不要受到打扰。

我们挣扎着爬上巨大的螺旋坡道,第一次感觉到可怕的疲惫,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奔跑使得我们气喘吁吁。回到阳光和天空下的正常世界之前,我们虽然害怕会累得虚脱,但也没有停下脚步休息片刻。从这里逃离那些被埋葬的岁月倒是颇为适合,因为在我们喘着粗气攀爬高达六十英尺的石砌圆筒内壁时,身旁是连绵不断的史诗壁雕,展现了这个死亡种族早期尚未衰败的精湛技艺,犹如古老者在五千万年前写就的一封诀别信。

我们终于跌跌撞撞地爬到坡顶,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倾覆巨石垒成的小丘上。更高处的弧形石墙向西铺展,巍峨山脉的阴郁巅峰在东方更破败的建筑物顶端露出头来。南极午夜的红色太阳低垂于南方的地平线上,在参差废墟的裂口中悄然窥视。在极地荒原那相对熟悉的地貌特征衬托下,噩梦石城的古老和死寂显得更加可怖。天空中有一团翻滚搅动的乳白色纤细冰雾,刺骨寒意抓住了我们的要害器官。我们疲惫地放下逃命时出于本能抱着的装备包,重新扣上厚实的御寒衣物,踉踉跄跄地爬下小丘,穿过万古死寂的巨石迷宫,走向停放飞机的山脚平地。我和丹弗斯一个字也没有提起究竟是什么迫使我们逃离了黑暗的地下世界和古老的秘密深渊。

不到十五分钟,我们就找到了通向山脚平地的那道陡峭斜坡——先前就是从这里下来的——在山坡上稀稀落落的废墟里看见了大型飞机的黑色身躯。向着目的地爬到一半,我们停下来喘息片刻,转过身再次眺望底下奇伟绝伦、超乎想象的第三纪巨石城市——未知的西方天空再次勾勒出它神秘莫测的轮廓。天空中的晨间雾霭已经消散,翻腾不息的冰雾正在飘向天顶,那充满嘲讽意味的线条似乎即将化作某些怪异的图案,但又不敢变得过于确定和清晰。

就在这时,怪诞的巨石城市背后极远处的白色地平线上,模糊地浮现出一排如梦似幻的紫色山峰,犹如针尖的峰顶在西方玫瑰色的天空中若隐若现。早已干涸的河道仿佛一条不规则的黑暗缎带,蜿蜒伸向远古高原那微光闪烁的边缘。有那么一秒钟,我们目瞪口呆地欣赏着这幅景象中那超越尘世的无穷壮美,可是无法言喻的惊恐很快悄悄钻进了灵魂深处。因为这道遥远的紫色线条无疑正是禁忌之地的可怖群山,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世间邪恶的聚集处,隐匿着无可名状的恐怖和埋藏万古的秘密,不敢用壁雕描绘其含义的古老者对它们敬而远之并顶礼膜拜,地球上没有任何活物曾涉足彼地,只有险恶的闪电频繁造访,在极地长夜向整个高原发射怪异的光束。毫无疑问,它们就是冰寒废土上令人畏惧的卡达斯的未知原型,位于弃绝之地冷原的另一侧,连渎神的远古传说也只敢闪烁其词地提及那片场所。我和丹弗斯是有史以来第一批亲眼看见它们的人类,我向上帝祈祷,希望我们也是最后一批。

假如那座先于人类的城市里的壁雕地图和绘景没有出错,那么这些神秘的紫色山峰至少距离此处三百英里,即便如此,它们模糊如妖魔的轮廓却明显超越了高原那白雪皑皑的遥远界限,就像一颗即将升上陌生天空的怪诞异星的锯齿状边缘。山峰的海拔肯定远远超出了所有已知的对比物,将峰顶一直送上了空气稀薄的大气高层,那里只有气态的幽魂出没,鲁莽的飞行员会遭遇无法解释的坠落,几乎没有谁能活下来讲述究竟见到了什么。望着它们,我不安地想起一些壁雕里隐晦提到那条早已干涸的大河曾从它们受诅咒的山坡上将某些东西带进巨石城市,如此有所保留地雕刻图像的古老者的恐惧中,究竟有多少理性和多少愚昧呢?我想到山脉的北侧尽头肯定离玛丽皇后地的海岸线不远,道格拉斯·莫森爵士的探险队无疑正在不到一千英里之外勘测,我衷心希望道格拉斯爵士和他的队员不会在厄运摆布下瞥见被沿岸山峦拦在另一侧的事物。这些念头足以说明当时我的精神状态有多么饱受折磨,而丹弗斯的情况似乎更糟糕。

不过,早在我们经过巨大的星状废墟并抵达飞机之前,我们的恐惧就转移了目标,回到了身旁相形见绌但依然巍峨的山脉上,重新翻越它们的重任就摆在面前。废墟林立的黑色山坡在东方从丘陵区域凄凉而可怖地拔地而起,再次让我们想起尼古拉斯·罗列赫那些怪异的亚洲绘画。想到山峰内部该受诅咒的蜂窝结构,想到散发恶臭的无定形恐怖怪物蠕动着爬向中空的最高尖峰,再想到那些引发无穷联想的朝向天空的岩洞,狂风在洞口吹出音域宽广、含有音乐性的邪恶笛声,我们就惊恐得不能自已。更可怕的是,袅袅雾气升腾而起,包裹着几座顶峰,可怜的雷克早些时候曾以为它们代表着火山活动,而我们战栗着想到刚刚逃离的那团类似的雾气,想到所有蒸汽的来源:孕育恐怖魔物的渎神深渊。

飞机一切正常,我们手忙脚乱地穿上厚实的飞行皮衣。丹弗斯没费什么工夫就发动了引擎,顺利起飞,越过噩梦般的城池,古老的巨石建筑物在脚下无边无际地伸展,与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时毫无区别——仅隔了短短一段时间,但感觉上又那么遥远。我们开始爬升,调转机头测试风力,准备穿越隘口。高空的湍流肯定非常强烈,因为天顶的冰晶云正在变幻出各种奇异形状。来到两万四千英尺,也就是穿越隘口所需要的高度,我们发现飞行起来毫无障碍。靠近那些直插天空的山峰时,狂风吹出的怪异笛声再次出现,我看见丹弗斯抓着操纵杆的双手在颤抖。尽管我驾驶飞机的技术很业余,但在这个时刻,恐怕我比他更适合执行从山峰之间穿过的危险任务。我示意和他交换座位,代替他履行职责,他没有反对。我尽量搬出所有的技能和镇定,盯着隘口峭壁之间的那一小片暗红色天空,咬牙坚持不去看峰顶的团团雾气,打心底里希望能用蜡封住耳道,就像尤利西斯的部下经过塞壬栖息的海岸,禁止令人不安的呼啸笛声进入意识。

丹弗斯尽管卸下了驾驶的重任,神经却绷紧到了危险的程度,完全无法保持安静。我能感觉到他在座位上转身、扭动,时而望向背后越来越远的恐怖城市,时而看着前方遍布岩洞和方形建筑物的山峰,时而瞥向侧面白雪覆盖、墙垒点缀的荒凉丘陵,时而仰视充满奇形怪状云团的翻腾天空。就在我竭尽全力试图安稳地穿过隘口时,他疯狂的尖叫打破了我对自我的牢固控制,害我绝望地胡乱摆弄了好几秒钟操纵杆,险些导致机毁人亡。片刻之后,我的意志重新取胜,飞机安全地穿过了隘口,但丹弗斯只怕再也不会恢复原状了。

我说过丹弗斯不肯告诉我最终是什么样的恐怖让他发出了如此癫狂的惊叫——我不无悲哀地确信,这个恐怖之物要为他目前的精神崩溃担起首要责任。回到山脉的安全一侧后,我们缓缓下降,飞向营地。丹弗斯和我在呼啸风声和引擎轰鸣中叫喊着交谈过几次,但和先前准备离开噩梦古城时的谈话一样,主旨都是要如何严守秘密。我们一致同意,有些东西不该被人类知晓或者轻率地讨论——若不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斯塔克怀瑟-摩尔探险队和其他人出发,此刻我也不可能开口。这么做有着绝对的必要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安全,我们不该去打扰地球某些黑暗的死寂角落和不可思议的深渊,否则就可能惊醒沉睡的畸形怪物,让亵渎神圣、存活至今的远古噩梦蠕动着爬出黑暗巢穴,在这个新时代踏上更疯狂的征服历程。

丹弗斯只肯闪烁其词地说出,最后吓得他大叫的是一幅蜃景。他坚称蜃景与我们当时正在跨越的疯狂群山毫无关系,与方形建筑物和笛音回荡的洞穴毫无关系,与山体内蒸汽缭绕、充满蜿蜒通道的蜂巢结构也毫无关系,奇特而可怖的景象在天顶翻腾的云团中一闪而逝,画面中是隐藏在西方诡异紫色群山背后的东西,古老者对其心怀恐惧、敬而远之。他见到的东西极有可能仅仅是纯粹的幻觉,催生幻觉的或许是我们先前承受的精神重压,或许是前一天在雷克营地附近目睹的蜃景,蜃景中的死亡城市当然存在,只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无论丹弗斯认为他见到了什么,它都真实得让他饱受折磨,直至今日。

他偶尔会低声说一些支离破碎、仿佛呓语的话语,内容有“暗黑渊薮”“凿刻边缘”“原初修格斯”“无窗的五维实心立体”“无可名状的圆柱”“远古航标”“ 犹格-索托斯 ”“原始的白色胶冻”“空间之外的色彩”“肉翼”“黑暗中的眼睛”“月梯”“本源、永恒、不灭”和其他诡秘的概念。可每次恢复清醒,他就会否认所有这些,将其归咎于自己早年怪异而恐怖的阅读口味——倒也没错,丹弗斯是胆敢完整阅读大学图书馆锁藏的遍布蛀洞的《死灵之书》抄本的少数人之一。

我们飞越山脉时,高处的天空确实蒸汽缭绕、搅动不息。尽管我没有望向天顶,也能想象出冰尘的旋涡有可能组合出怪异的形状。无休止翻腾的层层云团能够栩栩如生地反射、折射和放大遥远的景象,而一个人的想象力很容易就可以将其补充完整——丹弗斯的记忆还没有机会从过去的阅读中汲取材料,因此他也不可能呼喊出以上那些特定的恐怖之物。他在短短一瞥中绝对不可能看见那么多事物。

当时他的尖叫仅限于重复一个疯狂的词语,它的来源实在过于明显: f22MCp17fEGGoVg12KsZrptpsx9SzEJsHJYDaOCR3ZKLIwfhvU6kH31mqTW1lf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