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妈妈的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不仅要求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求父母为他(她)的身体和心理安全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生活案例
案例1 :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怒斥孩子的话: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让狼把你叼去。”
“再敢撒谎,我就撕烂你的嘴巴!”
……
生活中我们还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这样的场面:
在路边,小孩子不听妈妈劝,拼命地哭。无论妈妈怎样说好话,或者给他什么东西,都不管用。最后,妈妈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当孩子见妈妈扭头真的要走了的时候,孩子立即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问题:作为妈妈,当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难道我们非得这样对孩子不可吗?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案例2 :
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小男孩,因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回家,浪迹街头,结果被坏人以招工为名骗到乡下一个“地下血库”,和其他几个孩子天天被逼去抽血。
数日后,几个孩子面黄肌瘦,十分虚弱。幸好其中一个孩子逃出来,叫来了大人,才得救。出来时,几个孩子已奄奄一息。那些“滚”出去的孩子,许多人在心灵上、肉体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孩子需要教育,但更需要保护,包括身体的和心灵的。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要一味只想着怎么批评他,怎么惩罚他,而应该想想,这个时候,该怎么保护他。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白,在任何时候,家都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尤其是他在外面受到委屈、挫折、伤害时,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能让孩子最放松、最放心、可以说出所有心里话,并且不会得到任何否定性评价的环境。
应对策略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对父母有一种特别的眷恋,特别有一种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
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幼小的心灵里,都会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潜在的不安心理下,如果你还时不时地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懵懂不安的心理就会加剧,从而心灵上也容易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做出诸如自杀一类的极端举动。到那个时候,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
1 .了解孩子的恐惧感
恐惧是儿童成长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某种恐惧感是一定年龄所特有的,每个孩子都经过这个感情发展的正常阶段。”加利福尼亚的儿童治疗医师伊莎贝尔·福克斯如是说。这种恐惧科学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各种潜在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甚至没有任何理由的害怕,但在常人看来却是不足以引起恐惧。而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最容易产生的就是这种神经性的恐惧。
成人总会委婉地表达恐惧。例如,他们会说“我不喜欢成为第一个跳舞的”“我不喜欢抽血”“我更喜欢白天开车”等。由于孩子尤其是儿童不具有处理自己思想并解释自己想法的经验,所以成年人应该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儿童的恐惧心理。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至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2.认真对待孩子的恐惧
每个孩子都可能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产生恐惧的心理,这属于正常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恐惧这一现象要认真对待。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再不吃完早点,我就不要你了。”它产生的后果是许多父母始料未及的。毕竟他们还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父母或者无心实则凶恶的一句话,孩子听到后的感觉可能是天昏地暗的,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你无法预料。
3.千万不要恐吓孩子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怎能跟医生合作?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或遇到其他情况,怎么敢去向警察求助?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坦然安心地听老师讲课?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对他(她)进行恐吓和威胁。
还有,即使你的孩子犯了再大的错,你都不能说:“你给我滚出去!”因为,家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除了家,他再没有地方可去,除非坟墓。
写给妈妈的话:
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俗语,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映。而所谓的“规范”又是由老师、父母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制孩子的一种工具。
生活案例
小安已经是小学生了,可是小安一提动笔写字就会情绪低落,面无表情,心不在焉,每天老师留的作业都要哭闹之后才能勉强完成。
老师用了各种办法,小安也没什么大的改变。实在没辙,只好请来父母询问情况。这一问才知道一个大秘密:小安以前是个左撇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被老师和父母硬扳过来了!由此,导致了前面所说的这种状况。
这听来就像古人所说的“邯郸学步”,因为一心想学别人走路的姿势,结果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不明白这位老师和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但是在跟孩子较劲,而且还在和大自然(孩子的基因)较劲,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对于父母,教训则是:不要盲目与教师保持一致。不能把“配合老师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父母若发现老师的办法总是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最好去请教一下专家。那样至少可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孩子的问题或许比现在要轻一些。
应对策略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上面所讲的事例一定要引以为戒,虽然你可能不会像上面所提到的老师和父母那么“傻”,但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习惯,不要跟孩子较劲。
自然界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没有两座相同的山峰,也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相同模样和相同性格的人。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有什么必要非得强求自己的孩子要像其他孩子一样呢?
1.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
自从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以来,我们大家就知道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在自然界还有一条比“优胜劣汰”更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与众不同”。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天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教育下一代应对未来的挑战。校方制定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及爬树等本领,并要求所有动物都要掌握全部课程。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技可施。为了补救,只好课余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跑。到最后磨坏了脚掌,游泳成绩也变得一般。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窍不通,可校方硬逼着兔子学游泳,导致兔子精神崩溃。
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上降落,弄得它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成绩得丙,跑步成绩更只有丁等。
老鹰是个问题儿童,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它第一个到达树顶,可是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会老师的要求。
到学期结束时,一条怪异的鳗鱼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强能飞、能跑、能爬的成绩。反而获得平均最高分,还代表毕业班致辞。
另一方面,地鼠为抗议学校未把掘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抵制。它们先把子女交给獾做学徒,然后与土拨鼠合作另设学校。
逼着鸭子学跑步、逼着兔子学游泳,最后个个倒霉,鸭子搞得一事无成,兔子得了精神分裂症,都成了失败者。
著名教育家李维斯的这个寓言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如此才可能成功。反之,放弃优势,舍长就短,那就会像动物学校里倒霉的鸭子和痛苦的兔子一样。
2.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潜力也是有差异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同样,任何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应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只有尊重差异性,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去关心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走进每个个体的心灵去完成唤醒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不拘一格塑造人才的美好愿望。
写给妈妈的话: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却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自由。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交往的自由,没有玩耍的自由,没有尝试挫折的自由,即使有,也是受了很多限制的自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管中。
生活案例
“我要当‘监工’去了!”一到下午5点左右,李女士便匆匆忙忙往家里赶,因为这是儿子放学的时间,她得同步到家对孩子进行“监管”。而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王女士,也想着要换成上早班,以便“同进同出”盯住儿子。这种“严防死守”的战略,如今正成为许多父母管教孩子的经验。
应对策略
虽然专家都强调要和孩子交朋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但是父母们还是觉得当“监工”最容易。这样可以让孩子时时刻刻离不开自己的视线,按照特定“行为规范”行事,时时提醒和监督,稍有懈怠和不从就立即给予训诫,以让孩子按部就班地直奔目标。
也许这一手段很见效,很让父母们省心,孩子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和“制度”行事。可是难道孩子是真的心甘情愿、心悦诚服了吗?那不过是他无力反驳和反抗而已。他在内心里仍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
1 .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他的独立意识让他在面临严厉批评,尤其是不公正的批评时,在心里暗暗地说“不”,直至公开地作对。大人不让动的东西偏要动动看,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干一干。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里面包含有多少成年人想当然、一厢情愿的成分?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更加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来“监督”孩子的生活。
父母以“监工”身份来压服孩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父母可以用这种手段把孩子培养为“听话的孩子”,但听话的孩子就是傀儡,就是没思想没内容的机器。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判断能力,甚至唯唯诺诺的人,等他遇到了比自己更强的人,是不是会俯首称臣、任人摆布呢?
2 .避免“监工”的心理
1900年,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进取、创新、盛气、豪迈、“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在青少年一代身上似乎还依稀可见。
童年简单而平凡的快乐,人生的终极追求却已然淡不可闻。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民族的悲剧吗?教育家们不是早就告诫过我们,只有身心快乐的孩子才会走向成功的顶点吗?老舍先生就提倡对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坚决避免像“监工”对待囚犯那样对孩子加以震慑和监管。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