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抗死亡的药物

有人说:“我很怕死。”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还有人说:“我基本上没想过死。”你是不是这样?如果你参加心理学家托马兹·扎莱凯威兹(Tomasz Zalezkiewicz)在波兰首都华沙进行的实验的话,你还会被问10个问题,以测试你对死亡的焦虑程度。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并不是他研究的重点,他感兴趣的是人们对钱的依恋。

托马兹在就死亡问题测试之前,让人们做了一件事:他让半数的人数一沓钞票,剩下一半人数同样大小的纸张,纸张上面印着数字。两组的任务一样:算出总数。实验的结果是,数钱的人对死亡更释然,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减少了近五分之一。

这个实验结果不是和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故事互相矛盾吗?故事中数着锈迹斑斑硬币的老吝啬鬼通常被刻画成受尽死亡恐惧折磨的形象,而一贫如洗的英雄则对尘世毫无眷恋,将生死置之度外。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中悬挂着一幅希罗尼穆斯·波西(Hieronymus Bosch)创作的诡异画作,画中一个濒临死亡的守财奴,躺在床上,伸手去拿魔鬼给他的一袋金子,即使死神(裹着尸衣的骷髅)就在门口,同时一个天使将手放在他的肩上,试图引导他走上救赎之路。在中世纪的人看来,这幅画不是告诉人们金钱能够消除恐惧,而是金钱会将人引向地狱。

现在很少有人害怕地狱,而是害怕虚无,那无尽的空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获取具体可靠的东西、可衡量的东西、赖以生存的东西——金钱的时候,感到很舒心。这至少是一个理由。

托马兹认为,总的来说,钱是一种“存在性药物”,能够减轻存在性焦虑。这也是我们存钱的原因。他说道,钱能缓解人们巨大的恐慌。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我们不止一次听人(最著名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讲,只有两件事是确定的:死亡和税赋。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我们缴多少税,都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仅适用于金钱,也适用于其他物质财产。但你可以留给后代,如果这些遗产没有让税赋都吞噬的话。也许这就是人们为何如此强烈地反对遗产税的原因吧。你死之后,你的孩子还活着,如果你的钱不用来缴税的话,他们还能活得更好一点——这也算是对你的慰藉。

托马兹和其团队还用相反的方式做了实验:先问死亡问题,后做金钱实验。这次,半数的参与者要先填写有关死亡焦虑的调查问卷,然后就展示给他们的一系列纸钞和硬币,估计外观大小。与该试验的对照组相比,这一组的人都高估了硬币的大小,而对照组填写的问卷是有关看牙的焦虑。两者之间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

一个人有多少钱才算有钱呢?“死亡组”成员的标准比“牙医组”成员的标准要高得多。

现在拿一小笔钱,还是以后拿数目稍大的一笔钱?“死亡组”的成员倾向于现在拿钱。

目前围绕这类研究有很多讨论,说这些研究使用了“引导”术,我将在第11章详谈这一点。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发现,特别是最近的研究发现,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如果你正在思考死亡的话(我们都知道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最好马上就拿到钱。但是托马兹的研究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只有“有钱”才能抚慰总想着死亡的人,“花钱”的想法并不能让他们觉得好受。在“目前拿一小笔钱和以后拿稍大一笔钱”的问题中,不是说人们想着要最后将钱挥霍一空。在托马兹的另一项研究中,他要求人们填写关于死亡焦虑的问卷,然后让他们想象要怎么处理一笔意外之财,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存钱而不是花钱。

以上的实验全部都用真钞进行,因为没有其他东西能比得上人们对金钱的厚爱。电脑屏幕上的数字或银行结单中的数据都不能和真钞相匹敌。下一章我将深入探讨实体金钱的奇妙力量。 P5uoi48s4WTaZLRA+0symsFlTZiYhpq84wPmcPrGV9i1YuKpIUF8k4O4jgmpDq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