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鲧作三仞之城

【原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1] ,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2] 。禹知天下之叛也 [3] ,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 [4] 。合诸侯于涂山 [5]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训》

【注释】

[1]鲧:高诱注:“帝颛顼五世孙,禹之父也。”仞:八尺曰仞。三仞,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当作“九仞”。

[2]狡心:狡猾之心。

[3]禹:名文命,受舜禅为帝。国号“夏”,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事见《史记·夏本纪》《尚书·舜典》等。

[4]四夷:指海外之地。职:贡赋。

[5]涂山:高诱注:“在九江当涂县。”按:《左传·哀公七年》杜预注:“在寿春东北。”即今安徽怀远之涂山。

【故事】

在远古尧当政的时代,发生了令人可怕的大水灾。这场罕见的大水,竟一连延续二十多年。那时的中国境内,到处洪水泛滥,大地一片汪洋。奔腾咆哮的洪水,吞没村庄,淹掉田园,甚至连小山头都浸没在水中。人民只好攀援树枝逃命,躲进山顶栖身。到处是饥饿哀号,人民的处境困难极了。淹死的、饿死的、病死的、被毒虫咬死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在水面上漂浮。尧看到这种情况,整天坐立不安,忧心如焚,心里难受极了。他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一天,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长前来讨论治水的问题。他要求大家推荐一位能治水的人。四方部落首领建议说:“诸侯鲧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曾经筑过堤防,阻挡洪水,并且获得了成功。就让他担负起这个使命罢。”尧对鲧不太满意。有件事情使尧对鲧的看法特别不好。尧准备把天下让给舜,部落首领们都没有异议,只有鲧提出过激烈的反对意见,引起尧的不满。尧犹豫了一会儿,认为大家一致推选鲧,自己也想不出第二个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同意了。

鲧接受了治水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以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洪水,他想到天帝有一种变化无穷的“息壤”,只消一丁点儿便可以止住汹涌澎湃的洪水。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天庭,窃得了“息壤”。他把这种宝贝带回人间,撒到洪水横溢的地方。没有多久,便出现了奇迹:一道道巨大的拦水坝破水而出,阻挡住了洪水的去路。洪水退过之后,又出现了农田、房舍,人民又可以耕作、生活了。这样,排山倒海的洪水只得另寻出路,又在另外的地方奔腾咆哮,泛滥成灾。就这样,他辛辛苦苦地干了九个年头,也没有彻底制服洪水,倒像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用这种“堵截”的办法,显然不灵了。尧指责鲧治水无方,没有尽到责任,于是派人把他处死在东方的羽山。

鲧治水,留下了失败的教训,也留下了成功的记录。他对华夏人民的巨大贡献,不仅仅是治水,而是首先开始建筑城郭。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是怎样想到修建城郭的呢?鲧在治水的时候,修建起了巨大的拦水墙,而让人民在里面居住。这样,大水淹不倒,野兽威胁不了,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这就是《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的“三仞之城”(仞:八尺或七尺)。这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走向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解放以后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的古城堡遗址,有人认为就是鲧所筑的城郭。这项伟大的发明是不是虚构的呢?不是的。在后人的记载中,也充分肯定了鲧的功绩。秦代吕不韦和门客所著《吕氏春秋·君守》中就说“夏鲧作城”。鲧修建内城用来保护国君,建造外城来保护百姓,这就是古代城、郭的开始。

人民对鲧的功绩是怀念的。人民传说鲧没有死,而是化为黄熊,投入到清冷的羽渊之中,成为羽渊之神。另外一种说法,鲧死后尸体竟三年不腐烂,天神带着“吴刀”再来杀他。一刀下去,剖开了肚子,却跳出了个活蹦乱跳的娃娃,他就是禹。禹化作龙升天,鲧跳进羽山旁的羽渊之中。鲧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并且变成可怕的异类,所以战国时代伟大的文学家屈原在《离骚》中说:“鲧婞直而亡身兮。”对鲧之死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同情。 8rHF4RZRF0X4UYUxAc6aCdrvFrfIoHKlbqzJf9vSH0KB/pACdPTHuRRCtuvade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