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岁回国

经过多日的海上奔波,七岁的许包野回到了故乡澄海。故乡对他来说是陌生的,父亲许锡昌还要照顾生意,拜访完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就返回了暹罗,把他交给许包野的嫡娘照顾。不久,许包野就进入了同族叔父开办的私塾学习。过去的私塾主要是族人开设的,只要是族人或者乡亲,交几个铜板就可以过来读书。正如《红楼梦》第九回写道:“原来这贾家之义学,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一里之遥,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特共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专为训课子弟。”

凡同族子弟,沾亲带故,无论贫富贵贱,也无论谦恭顽劣,都可以来义学上课。学校是始祖所立,又由族中有钱人家供养,家族未来的荣辱皆从此出。

私塾里最初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最基本的经典读物,以后随着年级的提高,增加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严格的私塾教育使许包野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深扎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充分汲取其中的精华。朗朗读书声曾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许包野在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

正如鲁迅与丰子恺的私塾白描——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但在鲁迅看来,乱哄哄的环境、迂腐的朗诵内容,构成了三味书屋枯燥的生活,这与代表自由快乐的百草园作对比,表现了鲁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教育的不满。这在当时有一定代表性。

丰子恺在他的《私塾生活》一文中这样写道:“私塾里读的书只有一种,是语文……书名叫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种书现在的青年人、壮年人,也不容易懂得,何况小朋友。……然而那时的小朋友苦得很,非得硬记、硬读、硬背不可。因为背不出先生要用‘戒尺’打手心,或者打后脑。”

中国的旧式教育,要求的是学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读书的方法也是简单乏味的。读书是枯燥的,求知是艰苦的。许多孩子都把读书视为畏途,但许包野从没有把读书当作一件苦差事,他自小就对读书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尤其地喜爱,在同族子弟中显得更为突出,深得教书先生的偏爱。他经常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往往是还未到学堂,前一天布置的课文已背得滚瓜烂熟。

而私塾里的先生平时总是夹着一柄一尺多长的戒尺,说起话来摇头晃脑,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之乎者也”之类,对于正处于最为淘气年纪的一群孩子来说,不可避免对他有所抵触。有些学生自然也会想出各种整人的恶作剧,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捉弄先生,把先生的东西藏起来,或者偷偷溜出去玩等。一旦事情败露,家法伺候当然是少不了的。渐渐地,大家也被先生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不可否认,这位启蒙老师对于许包野及同族子弟日后人生的影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包野虽身处不愁吃穿、生活富裕的大家庭中,但小小年纪的他还是过早地感到了压抑。家庭式的私塾教育平淡无趣,而枯燥的《四书》《五经》也难拴住少年灵动的心。在他的心里,高墙大院外的世界似乎更加精彩。新式的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生活,可以接触社会,这是家庭式私塾教育所无法比的。

许包野从小喜欢读古典书籍,涉猎较广,孔子、老子、墨子的著作,他都啃过,后来对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兴趣更浓,不断进行研究探索。他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浅白易懂的很著名的奇书。后来他去国外留学,曾写信要妻子以《西游记》为教材学习读书。许包野起初是看小说,后来由小说到笔记,到文集,到诸子,到史部,他都一一涉猎。

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许包野经常手不释卷地看小说,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热闹,都不愿出去看,宁愿躲在家里看小说书。应该说小说给幼年的许包野开辟了另一个世界:非现实的,想象的世界,小说使他不满意于现实,对于神圣的传统理念发生了怀疑,开始逐步思考人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割据,战火频频。一个朝代的强弩之末与天崩地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像飓风一般席卷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几百年的闭关锁国与积贫积弱,使这个曾经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王朝一落千丈。国际上,中国强敌环伺,列强虎视眈眈,中英因鸦片发生了两次战争,铁桶般的国门被一次次地撕开了缺口。旧的创伤尚未愈合,新的灾难又接踵而来:中法之战、甲午之战等节节败退。

中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特别是甲午战败令举国惶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对于建设强国的重要作用,力倡非变法不足以图强,改变旧式教育、发展新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的呼声日益高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皇帝谕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校。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着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改办学堂正式起步。

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做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1912年,教育部颁令废除“忠君”“尊教”的教育宗旨,提出“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不同于传统旧式教育的近代教育就这样在不断演进中逐步转型,此时正是许包野从私塾即将进入小学的关键时期,新思潮、新文化使他的人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洗礼。

澄海的新式教育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迅速兴起发展的,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起,当地的景韩书院、冠山书院、凤山书院等旧式书院等相继改办为小学堂,许多义塾和私塾也改为小学堂,各乡村先后办起了小学堂,至清宣统二年(1910),全县备案的高、初等小学堂有六十多所,未备案的有四十所。

1912年起,教育部相继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一些教育法令。根据小学堂改称小学校的规定,景韩、凤山等小学堂于这一年7月改称为小学校;一些私塾也改为小学校。从1912-1918年,澄海县的小学校得到较大的发展,新办的小学校有34所。澄海小学堂(校)的数量在近代学制改革过程中得以迅猛增长,这其中除近代学制改革的大背景的影响外,也离不开该地区自身的条件。

一方面,潮汕地区历来为中国传统的宗族、士绅势力较为强大的地区,澄海县亦不例外。随着清政府学制改革的施行和地方官员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开明士绅鼓吹新式教育,并身体力行,倡办新式学堂。

另一方面,澄海又是跟海外特别是南洋联系非常密切的典型侨乡。清代至民国初期,凭借境内的樟林港和汕头港两个重要移民口岸的便利,澄海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较早且人数众多。海外侨胞较早接触西方文明,同时出于经商的需要,要求自己乃至族中子弟掌握算术、地理等知识,以便更好地从事商业活动。因此,许多华侨商人积极支持家乡兴办新式学堂、学校。

1911年,许包野进入了凤山小学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他深刻感到与旧学相比,新学的最大特点是侧重自然科学和实行分科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训练。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操等课程,聘请了来自广州的老师担任授课老师,每天六节功课,全部课程都由老师一人包办,同学们戏称他为“全能教师”。

一个教师要应付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程,而且这种分科教学的新教育制度是刚刚引进来的舶来品,它的不尽如人意是不言而喻的。但老师仍然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他博闻强记、诙谐幽默,为渴求新知识的学子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民主自由的政体,声光电化的神奇,流畅动听的外语,显示了一个新派教师的魅力。尤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完全没有科举时代那种师道尊严说一不二的派头,他品格敦厚,性情温和,跟学生以兄弟相称,与学生打成一片。只要一下课,他总是被学生团团围住。

现凤山小学地址

许包野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乐观的品质和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颇有慧根和热爱思考的学生来说,这种领悟将使他终身受用不尽。老师的体操课,使他从此热爱上体育锻炼,因为他从小就有轻微的肠胃病,影响了消化,影响了休息,也影响了身体的健康状况,有一段时间身体羸弱不堪,母亲十分担心,通过锻炼,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因此,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还有一个,就是在地理课上,老师给他们讲解了地圆学说,使他打破了中国是中央天朝上国的迷障,懂得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山外有山、科学观念的确立,不但使他产生了探究学问的兴趣,而且使他观察世界的视野逐渐大起来,他开始感到家乡澄海的狭小,虽然学校的一桌一凳、小学堂的一草一木仍是那样的亲切,然而,他渴望走出去的心愿已是愈来愈强烈了。

在凤山小学读书时许包野和周英辉、陈荣基、杨劂中是同班同学,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活泼好动,爱开玩笑,讲话幽默,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1915年小学毕业时,他们刚满15岁,志同道合的四个小伙伴正式结为拜盟兄弟,排行依次是老大陈荣基(北湾人),老二许包野,老三周英辉,老四杨劂中(外埔人)。同年秋天,许包野考入澄海县立中学深造,四人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的日子里彼此也保持着联系。

凤山小学旧址 GK1qw6qrmO5qEiY9ucJgTEw8c2vLYeQ82iLDNXcs5R1X5aC7LRh7+Vmb0ygyb/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