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结构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家具制造、纸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另一种是新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汽车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所谓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化相关,主要是指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独立生产形成的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依靠的也是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因而将这些产业归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范畴。

在国际价值链分工和产业转移的环境下,中国这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对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两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及出口增长都很快,但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前出口基数较小,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不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及出口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位居世界前列,90年代后期以来部分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量迅速攀升到世界首位。

由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加快,导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逐渐下降。从1980-2013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从72.37%下降为21.18%,降低了51.19个百分点。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现阶段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当中,若将该部分出口额归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成品出口中所占份额可能超过一半。这一事实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制成品出口中的领先和支柱产业。

通过对四个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2004-2013年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总结其发展特点下:第一,资产增长率普遍低于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资产增长率的均值比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低0.16个百分点。第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均值略高于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表明其产出规模增长较快,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第三,利润增长率显著高于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生产过程相对密集地使用了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产品总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率也就相对较高。总体来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盈利能力仍然较强。

同样,通过对三个典型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2004-2013年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其发展特点: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产增长率高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低于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低于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比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低1.36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兴行业的发展态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受到抑制。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要制造业平均水平0.31个百分点。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长为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中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较快、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的支柱产业,当中既有国际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低端生产环节的推动作用,也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实现技术升级的努力。但是其当前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在工业结构演变和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有学者将工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即重工业化阶段可分为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时期和以重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高加工度化阶段可分为以一般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和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技术集约化阶段也可分为以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时期和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时期。其中,前一个阶段的第二个时期往往就是后一个阶段的第一个时期,即有两个时期大体上是交叉重叠的,所以为四个时期。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各国的工业结构变化基本上都要经历以上几个时期,但受资源条件、发展战略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时期的持续时间、表现形式和重叠特点又有所不同。

随着工业结构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出逐步加快的趋势:在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低,发展相对缓慢;当工业结构变动进入以重加工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时期之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开始加快;高加工度化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具有以下趋势和特点:

(1)产出规模迅速扩张,内部结构变动显著。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产出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从行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看,各行业之间升降差别较大。升幅较大的主要是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汽车制造等行业,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其他交通运输设备的比重则明显下降。

(2)相对资本密集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资产利润率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各项指标都高于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尤其是相对劳动生产率高出的幅度很大。

(3)外资企业的比重快速上升,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相对下降。从行业分布看,外资企业主要集中于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汽车制造业等;而国有控股企业主要集中于航空航天器、汽车、化学和生物制药、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从外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变动态势看,前者的产出比重上升很快,而后者则相对下降。外资企业在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的比重都上升很快,而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均明显下降,其中降幅较大的行业既与外资企业的比重上升有关,也与其他民营企业的发展相联系。

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按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普通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六大制造业。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高装备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对于制造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综合能耗和物耗、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制造各类生产装备、设备提供给其他行业生产所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牢牢占据世界首位。制造业转型升级引致的需求增长使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1979-2013年,工业行业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为11.2%,而装备制造业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7.5%,大幅超出工业产出的平均增长水平。产业所有制结构方面,装备制造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性质呈现多元化趋势,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产比重和销售收入比重都呈上升态势,有利于企业组织创新和产业绩效改善。从产业区域布局来看,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如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装备制造业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

然而,中国装备制造业也还面临不少严峻的问题。一是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属于规模经济效应较强的产业,但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这种优势并不显著。大型企业的资金利润率等指标反而低于中小型企业,亏损的比例也较高。中国现有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国际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少产业属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企业研发和营销能力明显偏弱,各类设备所需的核心部件、基础件、功能件以及关键技术设备基本靠进口,出口依赖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总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快速增长,占比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的需求增长使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装备制造业的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工业行业产出的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和门类较为齐全的体系。

(2)所有制向多元化结构发展。在装备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产比重和销售收入比重均显著上升,而国有企业的资产比重和销售收入比重下降。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性质的迅速多元化趋势,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组织创新和产业绩效改善。从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效益看,装备制造业中效益水平最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其次是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最后是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3)产业迅速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五个省市的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一半,这些省市都是制造业发展较快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表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与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也是以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4)企业的规模效应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装备制造业属于规模经济较强的产业,但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大型企业的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应当说,我国现有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在生产技术水平、开发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5)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下游。整体上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少产业和产品属于国际分工的低技术环节,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同时,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明显较弱。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低阶段:一方面,各类通用、专用设备所需的核心部件、基础件、功能件和重要技术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出口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四、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的制造业大国,能源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能源供求的状况直接制约着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离不开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问题的分析。目前,我国的能源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技术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经历了稳定增长、调整和快速增长三个时期。1978-1996年,我国能源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基本解决了能源“瓶颈”问题;1996-2000年,在经济增长“软着陆”和煤炭行业“治理整顿”的情况下,我国能源工业进入调整期,能源生产出现负增长;进入新的世纪,我国能源工业恢复了快速增长。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多种能源产量居世界前列。

从产品结构分析,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工业的主要产品。原煤产量始终占据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的极大比重,且呈现上升态势。在生产规模大幅扩大的同时,能源工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拥有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矿。电力工业300兆瓦、600兆瓦等级大型机组正在成为发电装备的主力军,水电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我国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煤炭工业生产规模小、装备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电力工业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不高,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开发生产能力弱;石油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比国外落后10-15年,成套装置和成套技术基本上依靠引进,缺乏专有核心技术。

(2)消费量迅速增加,但利用效率问题突出。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攀升。在能源消费中,生产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生活能源消费。从整体上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下降,石油、水电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但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不合理,煤炭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长期发展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较快增长。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明显偏低;另一方面,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将大幅度上升。

(3)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但体制机制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影响我国能源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体制机制性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为了缓解能源“瓶颈”制约,我国对能源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实行低价政策,能源企业经济效益较差。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缓解,国家更加重视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相应的价格体制改革,加之能源企业改革的深化,能源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我国能源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水平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即使是产业集中度很高的石化企业,在经营效率、业务范围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跨国石油巨头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dceEhpwnWgBmtvk12HDG+e4Mm8OUPpf3rUcqbb8oa3KEnG/ur67qU+fgn432AQ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