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生的“S—R”实验
——行为的含义

人的行为有什么含义?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心理上的秘密。比如有的人总是把领带打得很紧,表明他容易紧张;有的人喜欢自言自语,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表明他内心里可能正感到压力,希望释放自己;有的人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往后躲,不敢和别人交流,表明他内心里害羞,有胆怯情绪,在沟通能力上还需要改进。

那么,这些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认为,这是由于在人们的行为与内心之间建立了情绪反应连接引起的。

约翰·华生是行为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经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往往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这些刺激可以是简单的,比如我们看到红灯就会自觉停下来,看到绿灯才会过马路;也可以是复杂的,比如我们学会朗读一篇很长的文章,就是不断练习的结果。华生发现,我们的种种行为和心理的形成,就是因为在看到这些外在的事物时,形成了特定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由此建立了学习,他称为“S—R”学习。

在他看来,我们的心理与行为都是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得到的。学习的方法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条件反射。比如我们想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就要不断地去做积极的事情,不断地用积极的话去鼓励自己,这样,慢慢地,在这些积极的事情、话语与我们的内心之间就会建立联系,变成我们的行为习惯和内在的心理特征,在生活中我们就会自发地去积极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

华生曾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作为自己的实验对象。实验开始时,小艾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却并不害怕。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这样,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很大的恐惧。

随后的研究还发现,小艾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这种经过学习产生的恐惧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实验结束31天后,艾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学习的牢固性。

华生的实验因为忽视了婴儿的心理感受而受到批评,但它确实说明了人的思维习惯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学到的。生活中我们的种种行为,比如看书、写字、准时上班、按时休息和种种心理特征,比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都可以是不断练习的结果。又比如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等等,往往是在生活中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结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

华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人,他向华生抱怨:“我这是怎么了,我怎么都无法改变自己。我感觉自己的自制能力好差。每天起床都是一种挑战,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够让自己从被窝里爬起来。好不容易吃完早饭去工作了,一到工作中,看到眼前的事就不想做,直到别人来催自己,才勉强能够做完。晚饭是在外面吃的,回到家里,看到凌乱的桌子就不想收拾,告诉自己:‘明天再说。’可是到了第二天还是不愿意去做,生活中不管什么事,能拖就拖,拖得自己都没有耐心了,有这样的行为让我感到很苦恼,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

对此,华生就给他提出了一连串的建议。华生对他说:“当你发现自己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时,一定不要退缩。这时要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我可以成功’,不断地提醒自己,并且尝试着去改变自己,只要你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生改变。”

那个人按照他说的做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果然发生了改变。其实,这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发挥作用。

生活中当你希望自己发生改变时,不妨用同样的办法,时刻提醒自己“我能行”,坚持下去,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成功。 mbZsOYl8Zw8ObT9eH+CmdxRSOwXdnW7K6EcMJYH74Zc5GOjUff/9aKG3blvSTO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