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渡(第五天的故事)

“3个生命的延续”——时代沉淀

事件:1933屠宰场,巴尔弗斯(Balfours,英国,1905—)。

时间:1933年。

地点:中国,上海。

2008年初夏,我第一次参观“1933”。

巨大混凝土核心柱是中空结构,原始的设计为天然的冷藏室,冬夏恒温。朝向西的建筑外立面上开着镂空的混凝土花格窗,没有密封的玻璃,以便场坊工人们在巴西利卡厅屠宰牛羊时通风,而且夕阳西下时被屠宰生命的灵魂也可以飞跃花格窗,归于天堂。圆形主体建筑的方形庭院加建有教堂尖顶的小祭奠堂,这是工人们在屠宰之后用以安抚惊恐的灵魂的场所……

英国的建筑师巴尔弗斯在1933年设计建造这栋“工部局宰牲场”,并由当时上海的余洪记营造厂协助建造内部空间。站在“1933”面前,在这庞大混凝土雕塑体内,我们需要探其究竟。2.63万平方米的整体建筑全部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筑,位于中央的圆柱体主楼和位于东、南、西、北四方位的四栋配楼构成了建筑的主体,主配楼之间由悬浮于空中的廊道连接。从建造的科技发展来看,“1933”运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例如“无梁楼盖”“伞形柱”和旋转坡道等,这些结构性技术有效地融合了雕塑造型的贯通性。只有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共同实现了材料与空间形态的完美结合,才会铸就建筑的整体雕塑感。“1933”空间再现的是“屠宰流程”,直观动态的工厂作业造就了建筑空间的高低错落和层次分明。因为主楼的人和畜总要通过最近便的途径通往配楼进行下一个作业,所以“连接通道”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主要形态,甚至会在承重核心结构的混凝土柱旁设计有工人们逃生的楼梯,楼梯只符合一个人的身体尺度,目的是防止牛羊们也占据这个空间。

石头雕塑的表皮具有时代沧桑的痕迹,如果我们伸开手指触及逃生的楼梯栏杆,一丝冰凉和温暖,再闭上双眼,它会把我们带回到“1933”疯狂的年代:繁忙的屠宰现场,冰冷的石头群魔,屠宰头头们在喝斥着,辛劳的工人们的身影穿梭在气味浓重的屠宰室里,嘶嚎喋喋的牛羊猪马四处逃窜。

跟着牛儿们的路线我们爬升到主楼的屋顶,庞大放射状图案的玻璃屋顶覆盖住地面的空间,这是后人加建用以提供各类活动的场地。原始的建筑顶是通透的,整个场坊是半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四层加建的玻璃屋顶的外围完全是室外空间,坡道连通配楼的各个角落,满眼尽是楼、庭、桥、梯廊与坡道,人们在迂回的空间中嬉戏,全然忘了这里曾是残酷的屠宰场地。

同样的屠宰场全世界一共有三栋,如今两栋已销声匿迹,只有位于上海的这栋保存完好,这是时代的沉淀。现在“1933”已经被改建成文化消费区,改建总设计师赵崇新保留了“1933”的原始气质,《磨出来的水泥世界》有赵崇新对“1933”的评价:“任何建筑都有三个生命:功能的生命、结构的生命和文化的生命。相对于‘1933’而言,功能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是惊叹和美丽,它的文化生命将永远不会结束。”

关于参观“1933”:

建筑纯功能主义的表现是直观的,没有任何装饰和多余,只有事件和时间在建筑表面留下的痕迹,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沉淀,也是后人可以探索的事件载体。若去上海游玩,在闲游著名的上海外滩和金融大厦之时,千万别忘记去逛逛“1933”,“1933”这个承载了诸多事件载体的建筑还在继续着它的行程—是保留历史还是继续被“开发”,我们只有关注。现在“1933”内部已被开发为现代建筑的娱乐功能场所,包括餐厅和专卖店。“1933”的具体地址是上海虹口区沙泾路10号。对外开放,门票免费,讲解费300元。正门进门右侧为展示厅,介绍“1933”的历史。总之,“1933”需要我们亲临现场,感受其中。 UHIwbgCXs1LbyB0WdbpIhhOWOndoEJ92xuFouSfbCZI3dxZM3aH8QlSOH0B1xP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