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渡(第三天的故事)

“1969年火灾”——建筑的沉思

事件:耶鲁大学建筑系馆,保罗·马文·鲁道夫(Paul Marvin Rudolph,美国,1918—1997)。

时间:1963年。

地点: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保罗·马文·鲁道夫想用他的“灯心绒”式混凝土线条来阐述一切,他对于耶鲁大学建筑系馆的设计是近乎疯狂的。

鲁道夫在1954年的建筑师协会上有这样一段发言:“我们非常需要再次学习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来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宁静的、围合的、遮蔽的空间,喧嚣忙乱、充满活力的空间,流光溢彩的、品位高雅的、巨大奢华的空间,甚至敬畏森严、鼓舞人心的空间,还有神秘空间……我们需要运用空间秩序来逐步调动人们的好奇心,让人有所期盼,这将驱使和诱导人们急切地向前走,发现一个个占主导地位的豁然开朗的空间,这将成为一个个的高潮,像磁铁一样引人入胜,并起着导向的作用。” 正如鲁道夫所描述,他将所有的观念都运用于耶鲁大学建筑系馆的设计中,更恰当的形容应该是鲁道夫亲自创作了一幅素描画,在画中运用不同的线条和笔触刻画了一个元素共融的场景。建筑的肌理也是这样,同样的混凝土却在不同的空间里雕刻出不同的氛围 。耶鲁大学建筑系馆呈现的是纹理混凝土的特征,这样作品看起来既具有艺术整体效果又具有单纯统一的肌理特征。纹理状的混凝土是建筑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又围合的一层30.48厘米厚的混凝土墙体,墙体是通过将混凝土浇筑到带有竖直肋状的木质模板中,去除模板再进行人工敲凿而成的。这样建筑的外表触感由于凹凸的纹理而改变了,鲁道夫认为竖直纹理的混凝土表面更显亲切和柔和,建筑师在耶鲁大学建筑系馆设计初始的尝试阶段花费了很长时间,建造了数十个模型样品才获得满意的效果,可见鲁道夫对于混凝土尝试的极大热情。

所有的描刻阐述的是一个整体,统一中有变化,由此建筑系馆的氛围比素描画来得更为生动,鲁道夫想象着耶鲁建筑系的学生们穿梭于他笔触间的混凝土调子中,在充满理性基调的环境氛围中学生们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些什么……

然而沉静之下却略带有一丝沉重,1969年6月14日的晚上,一条火痕试图毁掉这片许久的宁静,悲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场至今不知原因的大火严重摧毁了建筑系馆,火灾持续了几个小时。很多传言说,建筑系的学生们因为对于建筑馆的设计有所异议,而且再也无法忍受建筑系内压抑冷漠的气氛而焚烧了建筑。随后鲁道夫对于建筑馆火灾后的改建也完全不满,甚至于否认这栋建筑曾是他的作品。

这是一场闹剧吗,是建筑师在方案初始就犯下的错误吗?究其因果无人得知。

火灾不是对于建筑的负面评价,也许它只是单纯的政治事件,由于当时不明的社会政治因素。建筑系的事件并不能证明作品艺术性本身有任何问题,建筑的力量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建筑残酷的一面在此时无所顾忌地流露出来,无论事件本身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被人们有所关注才是最为重要的吧。

关于火灾绯闻:

有人说鲁道夫的耶鲁建筑系馆出色地营造出建筑原始材料所构筑出来的严肃静谧的“禁闭室”气氛,我们无法确定引起火灾的原因,也无法回到火灾现场去勘察,只能翻阅历史遗留下的照片来评判。整修后的建筑系馆现在就矗立在美国康乃狄格州纽黑文市的街道边上,我们可以随时去见证,但永远无法回到原始建筑和建筑师的意图面前去证实一切。

因为建筑带来的争议,建筑的性格又由谁塑造?有时建筑师创造的艺术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未必会被大众接受,但是建筑最终要经受历史的考验,在历史中被承认才是建筑的性格。 xDOkeU0ti6i2pDsQuuHHbZbK5Pwg1fKPupN2/46D9BVIKYedtqgXIDL1jmBMIN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