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从制造工厂到创新工场

“制”侧重于操作制造,对象是一般器物;“造”侧重于从无到有,对象可以是较大的器物。“制造”的基本意思则是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现代英语中的“制造”,更多地用在大批量的生产方面,尤其是指机器生产。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有“创,始也”,新,与旧相对。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如《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和创新含义近同的词汇有维新、鼎新等,如“咸与维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从字面的解释来看,“创新”是“制造”质的转变。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过,“不创新,就灭亡。”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过去30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引发了三波创新创业浪潮。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围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培育技术市场,推出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推动了科技成果商品化,在助推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上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围绕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通过结构调整向市场分流科技人员,建设52个国家高新区,发展创业孵化器,对应用开发类机构实施企业化转制,颁布一系列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和政策等,为一大批科技人员、公务员、科研机构和大学“下海”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开辟了通道,揭开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的序幕。21世纪以来,科技体制改革融入世界潮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着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从经济和科技两方面制定了系统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迎来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蜂拥而出、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时代。

今天,我国经济已经起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资本充足,技术水平“三跑”(跟跑、齐跑、领跑)并存,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坚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向推进着手,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中国的新格局,努力推动我国从世界制造工厂向世界创新工场转变。 iZHNCD3knHREOCGubQ+a0QRj04fSUhzvC6CgxLd35ciHrznz2mj64XACvACIkM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