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单元

丰富“血肉” 方能鲜活

一、训练目标

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能够围绕中心进行恰当、合理地选材。

二、写作指导

(一)选材的概念

当我们写一篇作文时,凡是可以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道理等,都可以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针对一个作文题目,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够表达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在进行写作时,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可写的材料往往是很多的,如果不加选择地把搜集到的所有材料堆砌到文章中,往往容易因材料过多而淡化了文章的中心,会使文章存在堆砌繁复、杂乱无章的问题。所以,一旦搜集到了各种材料以后,还要面临如何选择材料的问题。只有对头脑中已有的材料加以选择,才能合理运用材料,恰当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选材的作用

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躯”。材料之中往往蕴含着文章的中心,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同学们平时写作文时,在完成了审题和立意之后,接下来就要确定“选材”的问题,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的优劣与材料的选择关系甚大。精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章的材料选择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对于一篇作文来说,恰当选材犹如“服下”一颗“定心丸”,意义重大。

很多同学平时写起作文来,经常是“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干啃铅笔头”,或者找作文选搜索范文,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自然无法打动读者。同学们之所以无法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关键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就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的事物和事理,如果积累起来,就是我们写作的材料。生活由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写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正如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巧的问题。”

(三)方法指导

1.选材的途径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选择的材料从哪里来?当然从生活中来。要想拥有得心应手的好材料,关键在于平时细心积累。积累材料也有其主要途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几乎都是选材的典范,我们可以关注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经常对课本上的材料加以归纳整理、温故知新;同时,我们可以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件,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提炼精当的材料。由于这些人物和事件都能带动我们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所以往往能帮助我们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另外,课堂上教师讲课时涉及的人、事物以及同学之间交谈的内容,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积累,我们往往可以用“移花接木”之术迁移到自己的作文材料中;当然,博览群书也是我们开阔眼界、获得好材料的有效途径。广泛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借鉴前人的优秀写法,获得写作的灵感和广泛丰富的素材。

2.选材应依照的原则

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一篇文章必须要把握好选材。一篇文章的选材,是为表现主题或中心服务的。所以,选取材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看它能否表现主题或中心。一篇好文章的选材必须有谨遵的原则,方能更好地反映中心、贴切地表情达意。

(1)选材要真实可靠、切合题意

一篇作文中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校学生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所以还是要从真人真事写起。不过,在校学生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万一真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说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这种对材料的“移花接木”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留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得自然、可信。所以,“搬”材料虽是不得已而“搬”,但要“搬”活、“搬”好也并不容易。

(2)选材要典型深刻

所谓选材“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说明问题,能恰当地反映文章的中心。一篇优秀的文章必须有一个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展开。如果所选的材料即使再精美,但与文章中心不密切,也要忍痛割爱,弃之如敝履,要毫不可惜;如果所选取的材料是偶然的、片面的,不具有典型性,也应该去掉。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摒弃那些似是而非、牵强附会、不痛不痒的材料,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以以一当十的材料,就是要选取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常有选材一般化的问题,如写老师,总是局限于“深夜批改作业”“病中惦念学生”等。人们读了,一方面,觉得这位老师和那位老师一个样;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有把教师的精神品质写出来。也就是说,所选的材料,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够典型。

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去粗取精,以一当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一件事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意义中,寻找出最典型、最深刻、最富有时代气息的那一种。然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又有深刻印象的而且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来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也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要做到典型,还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选取那些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还要防止面面俱到,不要把典型材料“淹没”在许多很一般的同类材料中。

(3)选材要新颖生动

文章的创新是永恒的话题。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要做到创新,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是选材。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存在选材不新的问题。有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留心社会信息和获取新鲜资料,这样写起作文来,由于没有新颖别致的材料,很容易流于一般,引不起别人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写文章时选择的材料要新颖生动,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要能代表时代精神。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过,只要我们注重选择材料,注重生活感悟,有些不够新颖的作文题目同样能够写出新意。比如,在写父母亲情一类的文章时,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会写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如果作者能选取父母在精神品质上引领自己的材料来写,就能做到“技高一筹”。

总之,写作文时应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选好材,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3.选材的角度与方法
(1)看清题意,扣紧中心

一篇作文总是要反映某个中心,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再形象,也不能选用。所以,在写作文之前,就要认真审题,从所给题目中立意,然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切割”。因为一个材料往往不止反映一个意思,所以才要围绕一个点进行选材,围绕一个点选取角度,刻意将材料的切入点调整好。所以,从中心需要出发,为中心服务,这是作文选材的“重中之重”。

(2)说真话、抒真情

许多同学写作文时经常为选材而犯愁,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平凡,没什么可写的。于是,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书上的材料,拾人牙慧,以此来应付作文。而有的同学的作文却异彩纷呈,或文采斐然,或气吞山河,或谈笑风生,或幽默风趣……这些同学所写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真话,抒真情。选材,作为作文的必经之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作者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只要注意调动起多种感官功能和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注重体验,才能下笔“千言”,直抒胸臆,充分抒发情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句暖言、一次搀扶等,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择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我们情感的源泉。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情感的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所以,我们进行作文选材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夸张,写作时不因对情节夸大或缩小而导致内容变形失真;不失实,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即使是细节也应合乎情理,给人真实感;不矫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牵强和外加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别,一定要用心灵去感受。

一篇作文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作文时,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说作文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如果我们以此作为选材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很多作文素材!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而且最能打动你心的,也许它就是最好的素材,我们就应该拿出勇气去表现它,从而让作文成为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顿悟。这样,我们又何愁写不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3)以小见大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为了表现积极向上的情感,往往选择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材料,结果弄巧成拙,给读者留下“假大空”的印象。如果素材选择的是一些大话题、一些严肃的话题,那么,作文确实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因为它大,容易包含较多的角度,但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成为败笔。其实,要想让一篇文章既能立意较高,又能言之有物,我们反而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选材时,不要忽略一些“小事”。往往一些“小事”更有典型意义,具有积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可以着力于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可以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社会意义;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事物中蕴含的哲理、情愫、美感、寓意;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可以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以小见大”不是对材料的降格处理,而是对材料的深刻化“处置”。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甚至不经意的一次搀扶、一次回眸一笑……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如果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泛出生命的光彩来,其材料所蕴含的大的哲理也就凸显出来了。不仅如此,我们常说:“一朵花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通过物来写人,通过小物来写大世界或融情于物,或赋予其象征意义,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从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小中见大,深化文章的主旨。

从已有的材料选一个很小的自己熟悉的切入口,就是作文成功的基石。选择材料,应尽量选具备闪光点而又细腻的平凡小事。因为平凡见精神,平凡见奇特,其意义更大,说服力更强,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把那些大人物、大家写细腻不容易,写精神也不容易,打动读者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时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紧紧抓住小人物、小事件的闪光点,要深深挖掘小人物、小事件的精神实质。

(4)合理剪裁

一篇好的文章,要做到恰当选材,就要对已掌握的典型材料进行合理剪裁。对材料进行剪裁时,或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根据文章结构,或依照时空顺序,或遵从认知规律。作文不是一堆沙子,随随便便一扔就万事大吉;它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裁剪、切割、挑选、舍弃等,从而达到自然、顺气、理中的目标。不仅如此,对材料的选取还要做到集中。文章有的主题深刻,有的相对浅显;有的绵长几千里,有的“短道速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材料与之相适应,这就将材料也划归三六九等:如需要反映社会题材,则材料应严肃而发人深省;如需要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则材料应细腻而凸显个性;如需要反映平凡小事,则材料应新颖而意义深刻……只要做到了合理剪裁,那么选材精当也就随之而来了。

(5)巧设角度,推陈出新

一篇好文章在选材时,当然要摒弃那些老套的、人云亦云的东西。但是有些材料内涵丰厚,即使不是新的,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材料,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突破、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因此,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从旧的题材中完全可以创造出佳作。只要你有大胆的想法,切合题意,结合材料,同样能够引人入胜,光彩夺目。

作文要想出新、出奇,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在选材上动脑筋——或者巧妙截取生活片段、经典场景,或者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这些都可以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如有学生写作文《第一次对母亲说“不”》,选择“我”拒绝母亲让我继续撒谎、骗取老师的信任为材料,表达了要拒绝父母的溺爱,做一个大好人的良好愿望。这样反面用材,反面立意,反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材料为主题服务。大材小用也好,平凡小事也罢,其最终目的是要反映深刻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选材之际都应该舍弃。最后,让我们牢记作文“选材”的口诀:

选材切题最重要,
材料真实才可靠;

事例典型意义深,
选材新颖评价高;

围绕中心选材料,
感情深挚更高超;

合理剪裁角度新,
选材原则请记牢。

(四)名家引领

1.点评赏析
【例文一】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指出父亲的“背影”令“我”难忘。交代父亲留下“背影”的特定背景。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时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几件具体而细微的事件,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真切地树立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为下文老态蹒跚地去买橘子作铺垫。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采用截取法选材,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用背影来构建文章。“背影”是文章的聚光点,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作者集中笔力来刻画背影,所选材料真实感人,写出了自己对父爱的突然感悟,给人以新颖之感,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地感受生活,体现了作者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追溯往事、回忆背影,表现父亲爱子的深情。

【例文二】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以小见大,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巧设角度。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材真实,善于“移花接木”。

附:

选材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1)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2)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子”,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3)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走。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背过小,也未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含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2.仿写练习

请仿照《背影》这篇文章,选取自己身边某个人的手、目光、脚步等角度,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比较阅读

1.比较感悟
【甲文】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6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离开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才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6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乙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黄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童年那段欢乐的时光还会再来吗?我等啊等,总不见它回家的身影,它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我流连地翻开影集,才知道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知道时光总是要流逝的,只有那影集才能保存它的倩影。看着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成长的足迹映入我的眼帘……

5岁——吟颂诗篇

5岁的我是一张白纸,那时的我对世界还很懵懂。妈妈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叫我背很多古诗,背很多儿歌,认很多字,为我打开通向文学之门。当我看见清清河水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脱口而出;当我看见满地荷叶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随景而出。母亲把我带上了朦胧的文学之路。

8岁——挥毫泼墨

6岁时我已经跟着爷爷学习书法了。8岁时,在爷爷的鼓动下,我首次亮相于电视台,为全国观众展示书法才华,并获得优秀奖,在人生路上留下第一个闪亮的足迹!它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又获得了世界少儿书法大赛比赛第六名;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书法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在省书法大赛中,获得了金奖!书法不仅让我提高了修养,而且让我懂得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0岁——成长烦恼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学习负担一天天加重,这时我才懂得了学习的艰辛。看到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认真,我才知道什么叫竞争。于是,我也狠下工夫,苦读诗书,为了取得考试后的辉煌,博得全家人的赞扬。那时的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目标,知道了什么叫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懂得了成长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的烦恼,懂得了成功的背后需要不尽的汗水,懂得了失败又失败的滋味。

12岁——走向成熟

12岁的我是人生经历的转折点,是我离别童年走向少年的转折点,我感觉在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我得到过很多荣誉,很多奖状,并多次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英姿”,但我更尝过不及格的苦痛,尝过“三星级”的失落。成功了,我不骄傲,失败时,我不气馁。就这样,我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成长,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走向成熟!

合上影集,我似乎看到路还在不断延伸。看着这或长或短的人生路,我看到了童年的梦想,在流淌,在长大,在飞翔……

(1)请对比两篇文段,找出两篇文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在选材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借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练习

请你学习乙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自拟题目,将甲文改写为一篇选材方面的佳作。

(六)学生佳作

【佳作一】

留心

大千世界,存在着无数的美,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留心,便会发现世界美的真谛,爱的伟大。

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终于再次见到了我的老家,我推开大门,还没来得及重温老家的温暖,双手就被牢牢地裹在奶奶的手里。奶奶抱了抱我,之后就跟我谈起了让我毫无兴趣的事情来。我此时只顾着要见那只我喜爱的小狗,简单说了几句,就急忙向那只狗跑去。奶奶略微失望地看了我一眼,便拖着佝偻的背影去厨房劳作了。

吃饭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好几碗,不一会儿就饱了,而奶奶却一个劲儿地向我碗里夹菜,嘴里嘀咕着:“多吃点、多吃点……”而我实在吃不下了,将筷子狠狠插进碗里满满的饭中,转身走开了……门外的雪下了起来,落在了树上、墙上、地上,大雪纷飞,一会儿就已冰天雪地,粉妆玉砌。

饭吃完了,奶奶又说要去给我买水果吃,我并没有多想,只是简简单单地道了谢。然后只见奶奶披上大衣,便走进了茫茫的雪地里,我也静静地伏在门前看她。她左肩挎着袋子,右手艰难地摆着。雪已经没过了她的棉靴,她行进的路上,只留下两串清晰的脚印。然而她好像对这风雪毫无畏惧,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她右脚踩进雪里,身子向右微斜,用力拔出已被雪埋没的左脚,再用力踏进雪中。她走得极慢极慢,每一次换脚,都从靴子上洒下蓬松的雪,然而她似一个缓慢的巨人为我踏平路上的积雪,为我留下冬日里最温暖的阳光,为我留下两串脚印,让我踩着她为我踩出的脚印,走向未来的路……

风卷着雪袭向地面,雪则在空中虚无地飘着,跳着冬日的华尔兹,之后徐徐落在她的帽子上。她佝偻的背影在雪中却好似格外健壮,在一望无际的雪地中,只有她的黑色羽绒服,丝毫没有畏惧那肆无忌惮的大雪和猛烈的寒风。泪不知何时溢满我的眼眶。奶奶已经买完水果向回走了,在厚厚的雪里,艰难地跋涉这一段好似走不完的路。看到这里,我的眼睛再也无法禁锢泪水,我冲出门外,向奶奶跑去。我从她冻得通红的手里接过水果,牵起她只有微温的手,向回走。泪水潸然而下,我赶紧拽下帽子,挡住双眼,我怕她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们就这样牵着彼此的手,向家中走去。

我留心了奶奶对我深沉的爱,一直感动至今。我悔恨当时的愚蠢,没有尽早发现这种无私的亲情。我好想再回到老家,好想再见到奶奶,好想为她在风雪中买一次水果……

【评析】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注重精心选材,善于选取生活中的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细致地写出奶奶在风雪中为自己买水果时艰难跋涉的情景,运用典型材料表现出奶奶对自己深厚的爱。本文能够做到源于生活、以小见大,写出了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文二】

留心

记忆中姥姥的手是一双灵巧、粗糙,却温暖的手。在静谧的午后,姥姥总是坐在洒满阳光的躺椅上,戴着老花镜,借着光线细心摆弄着什么。但有一次,我却留心到了这样一处细节。

每天清晨,姥姥为我编辫子的时候,总会有一两根头发被手上的倒刺揪住。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叫出声来,而每当这时候,姥姥总会心疼而略带歉疚地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手太糙了……”我总是懊恼自己的不自觉,而眼前又会浮现出姥姥那双苍老、粗糙的手。

有一次我趁姥姥午睡的时候,细细端详姥姥的那双手,那是一双枯瘦的、干燥的手,指肚上的指纹也因为年轻的时候操劳过度而磨光了,指甲也已经脆弱到了只要稍微留长一点就会折断的地步,淡青色的血管在苍老的皮肤下微微向外突出。我的眼睛里不知何时已氤氲着水汽,我微仰起头,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来。阳光从窗外树枝的缝隙里悄悄溜进屋内,照在姥姥平静安详的脸上。我不禁想起小的时候姥姥为我织毛衣时的情景:姥姥用腋下夹住针的尾部,拇指和中指夹着针的两侧,食指轻轻按住针的头部,灵活地控制着针的走向和位置。午后温暖而舒适的阳光从窗外斜斜地射进来,打在姥姥慈祥的脸庞上,姥姥的眼睛微微弯着,恬静淡然的脸上挂着一抹慈祥、淡然的微笑,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那双在线和布之间来回游走的手。

我从未像现在这般细细留心过姥姥的这双手,这双手的灵动意境完全盖过了岁月在这双手上留下的印记。我想,姥姥是热爱生活的吧,不然又怎会织出那样富有生趣的毛衣呢?

光阴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姥姥用她那双手织出了自己幸福的晚年,同时也编织出了我多彩的童年。姥姥留心于这个世界的美,而我却留心于光阴在姥姥的身上怎样雕刻下了美的印记,姥姥和我也同样在留心中感悟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与感动……

【评析】

从本文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小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本文的选材,能够跳出其他同学选材的“关爱”系列,而是选取了姥姥给我编辫子和姥姥织毛衣两个材料,着力刻画姥姥的手,角度新颖独特地呈现出一个疼爱孩子、热爱生活的姥姥的形象。结尾处“姥姥用她那双手织出了自己幸福的晚年,同时也编织出了我多彩的童年。姥姥留心于这个世界的美,而我却留心于光阴在姥姥的身上怎样雕刻下了美的印记,姥姥和我也同样在留心中感悟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与感动”也使本文更高于“爱”的主题,足见本文立意的高远。

三、训练题目

(一)请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题开放度很大,在选材方面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在行文之前,可以考虑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材新颖。可以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自己的“良师”,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在读者面前凸显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可以跳出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感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也可以打破“以人为师”的禁锢,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哪类“良师”,都要揭示出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材料和视角。

【列纲起草】

我的题目:____________

开头(点题,写出你要写的是哪位“良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选取真实、典型、新颖材料突出“良师”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抒发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爱对于人类来说,就仿佛是生命中的常青树,永盛不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与被爱当中,沐浴着爱的雨露而成长。爱是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纽带。

请以“爱的芬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

【题目解析】

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爱”和“芬芳”。在材料的选取上,扣住“爱”和“芬芳”的同时,要注意力求以小见大。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小事才能更见真情。选取的材料越小,越能把它写新、写细、写深,也越能挖掘出事件蕴含的价值。其次要新,既要注意材料本身的新颖,也要注意对旧材料的翻新。这就要求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细细观察、体验生活才行。另外,要注意材料的切入角度,体现选材的新颖。

【列纲起草】

我的题目:____________

开头(点题,写出你要写的是哪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细腻地展现、突出“爱”,突出其“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扣题,深化中心,指出“芬芳”的含义,抒发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FbC8wY1O445IYPGpJLdF95ZxrE9JgWURX2Be1cuIVOph3ffwHhSNMA64CE9UX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