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单元

审清题意 决胜全局

一、训练目标

审题是考场作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故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细细推敲。我们将通过鉴赏名家名作、评析学生习作,帮助大家找到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题目的审题路径。循径而往,必能抵达理想之地。

二、写作指导

(一)定义

审,有“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之意;题,当然是所给的作文题目或话题。审题,就是仔细研读作文题目或话题,弄清其中所包含的写作对象、素材、主旨的指向,然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知等列出具体的写作提纲或形成腹稿的过程。

审题并非简单地读读题目、弄清题目的含义,而是研读题目后确定文体、选材、立意和行文思路等一系列工作,是系统性的、前瞻性的,是下笔之前的在胸“成竹”。

(二)作用

审题是考生作文取胜要过的第一道关,也可以说是决胜关。审题失误,全盘皆输;审题精准,高分有望。

审题对作文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想清楚,才能写精彩。考生草草审题、匆匆下笔,功夫也没少费,结果却事倍功半。这种忽视审题、匆忙成文的做法要摒弃!要认清审题决胜全局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在审题上下功夫是非常聪明且十分有价值的。

(三)方法指导

许多同学有这样的困惑:老师分析一个作文题我明白一个,下次考试写作文,审题还是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症结在哪里?是学生自身对于词语的理解能力不够准确、深刻,所以轮到自己单枪匹马上场就败下阵来。比如,期中考完“开端”,老师讲解得很透彻,懂了;期末考“见证”,很多同学又偏题、跑题了,因为根本不明白什么叫“见证”。怎么审题?什么技巧都是没用的,自身的理解能力才是根本。语文学习在于积累真的不是空话,积累不够,理解能力不提升,再多的技巧都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所以说,在大家读此书想要求得作文考技时,也请大家多读书、多积累,道术兼备方是正道。

下面我们就谈谈审题之“术”。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我们将如何应对?下面我们逐一探讨。

1.全命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

提示语,顾名思义,是出题者对写作者的“提示”,也可以理解为“导向”或“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提示语在选材和立意等方面的“提示”,提高写作效率。

2012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少年风采》之前就有一段提示语:“‘风采’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对于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来说,举止大方、个性鲜明、积极向上……都是动人的风采。个人有个人的风采,群体也有群体的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提示语读毕,选材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可以发生在家庭、学校,也可以是社会生活;可以是美好的举止,展现高尚的精神品质、鲜明的个性,亦可……而文章的立意应该是“美好”“动人”“积极向上”的。

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字斟句酌

对于考场作文题目,要做到字斟句酌、反复研读,方能品出其中味道。有一种方法叫作“审关键词”,笔者认为,作文题目中的每个词都是关键词,都不容忽视。

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不容忽视。常见的如“并”“最”“也”“就”“再”“才”“其实”等副词,都是审题的难点。

例如,《初中生活里的一件事》:“一件”就对你的选材数量做了限制;“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美”中的“也”就提醒你所写的“美”要异乎寻常……

(2)读出喻义

比喻性题目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我们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要读出题目的比喻义,然后再选定与这一比喻义相匹配的素材,而不要就题论题,不理解出题者的意图。

例如,《收集阳光》:“阳光收集在瓶子里,瓶子便有了温暖;阳光收集在心里,内心便有了爱。如果经常收集阳光,我们的内心也便有了阳光的普照,滋润着爱的土地。”“阳光”代表着生活中暖人、感人的点滴,而“收集”就是要发现、感恩,让自己也变成一个传递爱的使者。

《心中有盏红绿灯》(2007年广州)、《又见枝头发新芽》(2008年广州)、《下雨天真好》(2008年温州)、《一道风景》(2008年南通)、《仰望蓝天》(2008年内江)、《我心中的歌》(2006年河源)等都是此类作文题。

(3)辨清关系

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

例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和“快乐”是因果关系,二者在文中都要有所体现。若忽略这两点,有的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体现“拥有”的叙述和描写,则都不行。

(4)审出详略

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

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2.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关键在填题。题目一旦填好,就等同于全命题,方法可参见全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所以,下面我们就填题方法做一探讨。

(1)填题,要符合语法、情理

这是填题的基本要求。填完之后必定是读得通的语句,而非病句;必定是符合情理的,而非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如《我第一次______》,有同学填“哭”“做梦”之类的词语,必然令人困惑,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

(2)填题,要结合自己的素材储存

对于自己感触颇深的素材,我们往往“下笔如有神”。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素材选用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库之所备。

2007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动力来自______》:一考生谙熟李清照词,故填“你的愁绪”;一考生深切感受到意志力对成功的作用,故填“点亮的心灯”;一考生感恩于亲人的关爱,故填“亲情”……

(3)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想从中挑选出德识兼备的学子。而作文恰是考量德识的好方法,最能检验考生对学习、对生活的见地。出题者所命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我们要机敏捕捉,积极向上、切中题意。

《______长大了》一题,我们要捕捉关键词“长大”的含义。对“长大”一词,以下三种解释可供思辨取舍:

①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

②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

③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

出题者显然是想看到考生精神层面的成长,所以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则能写出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4)填题,要力求新颖别致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就要讲究新颖别致了。

如《______的滋味》一题,若匆匆填上“饭菜”“咖啡”等食物类词语,且就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若能扣住滋味深层次的含义,填入“落选”“得奖”“作弊”等,必能增加文章的新鲜度,脱颖而出,令读者印象深刻。

(四)名家引领

【例文一】

母亲的手(节选)

全文以母亲的手作为叙事线索,通过与“手”有关的事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面的母亲。

全文紧紧围绕“手”展开叙事,首尾围绕“手”展开抒情,可谓文题呼应,相得益彰。

庄因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通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有了。虽然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也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的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打牙祭”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之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生气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母亲的手,惩戒的手,体现的是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十指之间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大哥、我、三弟,每人都有奶娘带领。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过渡句,转而表现母亲手熨帖细腻的一面,一个吃苦耐劳、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衔接自然,写母亲颤抖的手,表现母亲虽然望子成龙,有严厉的一面,但仍是慈爱。

然而,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有才情的了。

这双手还向我们展现了母亲富有才情的一面。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母亲的手,历经沧桑,质朴无华,却因其付出而变得伟大,给予我恒久的动力。

【例文二】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它不再是远远呆在那里、无动于衷的样子,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这些景物也全部神会地感应到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这是真正知友心神相融的交谈……河湾、山脚、烟光、云影、一草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一幅幅不断变换地呈现出你心灵深处的画面。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影像。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旋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音乐。”

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秋天的音乐”实指朋友借给我的磁带中播放的“背景音乐”。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地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摩擦摩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该段的画线句都明确地照应了“音乐”的特点——自然万物都成了伟大自然界音乐的一分子。

我陡然想起一句话:

“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啊。”

我还想起我的一句话:

“我睡在你的梦里。”

那是一个清明的早晨,在实实在在酣睡一夜醒来时,正好看见枕旁你朦胧的、散发着香气的脸说的。你笑了,就像荷塘里、雨里、雾里悄然张开的一朵淡淡的花。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在弦乐的烘托中,我心底渐渐浮起一张又静又美的脸。我曾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异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涡、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极小而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秋天的音乐”是大自然风景给人的美感。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秋天的音乐”是指大自然给人的“人生之秋”的忧伤。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笔锋一转,“秋天的音乐”调子又昂扬起来,令人释然,令人敬畏,令人忘我。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结尾写出“秋天的音乐”遮蔽了丑陋,使我们沉浸在美好和纯净中,是人们面对困境、面对不快的有力支撑。

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吗?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全文既有真实磁带中播放的“秋天的音乐”,又有秋日田野中代表不同乐音、不同旋律的自然万物,虚实结合,紧扣“秋天的音乐”。最后看似宕开一笔,实则意味深长:不美好的言论似乎令秋天的音乐变得无味,实则在秋天的音乐中我们可以使人生通透、超脱,不至于陷入丑陋而痛苦不堪,艺术能安慰人生。

(五)比较阅读

题目:

进入初中,很多同学觉得课业紧张、压力加大,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会感受到生活之趣:品茶读书的雅趣、养花种草的乐趣、舞文弄墨的闲情逸趣、酣畅运动的个中妙趣,饶有兴趣地打扫房间、布置教室、投入表演、专注创造的情趣横生……请以《生活之趣》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

病文:

生活之趣

我从小爱画画,到了初中阶段,因为学习太紧张,没有像小时候那样经常画画了,不过,在每周一两次画画的过程当中,我能感到画画的趣味。

每当我写完作业后,我都会想着画一幅母亲的抽象画,一开始只不过是为了留个纪念,自从我决定把这幅画送给母亲当生日礼物时,这一下子气氛就不一样了。从忙碌的日子中,我好不容易在周末,抽出了两个小时来。首先,我把素描纸固定在了画板上,削了一支铅笔准备开始画了,我把母亲的照片放在一边,照着照片画。突然间,我看到了母亲脸上的一些皱纹。我一动不动地看着她额头上的皱纹。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为了我而做的那么多辛苦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妈妈不会衰老,觉得她永远都会在我身边陪伴我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会衰老,人人都会……我懂得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就像母亲的脸上的皱纹。我从小孩子变成懂事的孩子的过程中,母亲也会随着时间而衰老,她不可能永远都会在我身边。而这幅画却不是,她可以永远在我身边。

我把母亲的抽象画画完了,照片上的母亲与素描纸上的母亲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皱纹,纸上的母亲是永远的,她永远也不会有皱纹。

这周末,我把一幅抽象画画完了,画画对于我来说,以前只不过是一个兴趣爱好,现在把母亲画在了纸上,仿佛母亲又要从画中出来唠叨,又要让我抓紧时间写作业、学习。可是我知道她不管怎么样,都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喜欢画画,但我更喜欢永远的母爱。

范文:

生活之趣

人大附中初二(1)班 郭茹一

茶几上轻薄剔透的白瓷杯里,浸着几片从茶壶里流出的茶叶,在温热的水中盈盈浮落,绿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空气。

——题记

在忙里偷闲的时光,我与爸妈,便煮上一壶好茶,共享饮茶之雅趣。

白瓷的茶具静静地摆在那里,如那居于深山,从不过问尘世是非,一袭白衣的女子,沉静素雅。茶,入口时微涩。他们说,茶与咖啡有些相似,但却不像咖啡苦后回甘。其实不然,茶水的甘甜在于它淡淡的清香,在于品茶时生命片刻的宁静。

元旦那天,我们围坐在一套精致洁净的白瓷茶具前,共品香茗。妈妈摆弄着茶壶与茶叶,我把头向前探去,壶盖的缝隙里冒出了白烟,还夹杂着茶香。第一步是洗茶,为了冲洗掉茶叶表面的浮尘,使茶香更加淋漓尽致充斥着饮茶者的口腔直至内心,把一切的烦忧都化为茶叶的清香。饮茶,蕴藏着无穷幽趣。

茶叶,就这样一次次的被冲沏,从浓到淡,由暖转凉,散发出所有清香,尝尽百般味道。最后,只剩下一杯无色无味的白水,一如你我洗尽铅华的人生。

茶大致始于汉代,盛行唐朝,而后经历元明清,流传于今。浓郁的茗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如红酒一样,越久越醇。

阳光从窗户透进来,闭上双眼,任阳光肆意游走,眼皮隔绝了刺目的光线,剩下的只有温暖。

与家人一同饮茶,让我停下了那些永远忙不完的事,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此时的天地,便只有透亮淡绿的茶水、白色淡雅的茶杯,还有坐于身旁的爸妈。

生活之趣不光只在那华灯璀璨之地,若是你如我一样,择一个温暖的午后,与家人一起饮一壶好茶,聊聊心事,互相打趣打趣,便也一定可以在惬意宁静的时光中寻找那些最本真的东西,寻找在浮华世界中丢失掉的自己,感受到从心中发出的最真实的喜悦。

对我而言,这便是趣,平静惬意的生活之趣。

1.请认真审题,对比两篇文章,说说范文中的“趣”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文的“趣”在哪里?如果不充分的话,就“为母亲画像”或“绘画”此类的素材,请你尝试写写其中之趣,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佳作

【佳作一】

亲情在我身边

人大附中初二(10)班  蔡竟渝

窗外有棵老树。

春风四溢,花香扑鼻,老树干枯的枝上长出嫩芽。我坐在老树下读着书,这时他会一摆一摆地,满脸笑容地跑来。他手中攥着一束红红的花。他来到我身旁,一蹦一跳地喊道“嘚嘚,嘚嘚,给你一朵花!”我轻轻地接过花朵,他笑得更欢了。他忙跑过去寻找更美的花,晚霞满天时,我总会捧着一簇鲜艳的花儿回家。

夏意渐浓,暖风轻沁,老树已被青翠的叶儿打扮。我坐在树荫下,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筛下来。金斑点点,我靠着老树闭目养神。这时,我听到了一串急促的脚步声。我缓缓地睁开眼睛,看见他向我跑来。他手中紧握着一把扇子,额头上若隐若现的汗珠闪着金光。“嘚嘚,嘚嘚,给你一把扇子!”他在我面前立住,我接过扇子,并将他搂于怀中,又轻轻地舞着扇子。几丝凉意袭来,他的头发随风飘动。

金秋九月,桂子飘香,老树不舍地向着红叶道别。我拿着扫把,扫着满地的落叶。这时,我听到背后有一阵“沙沙”的声音。我回过头,原来是他拖着个长扫把向我奔来。我被他扑了个满怀。“嘚嘚,嘚嘚,我也要扫地!”秋风瑟瑟,我与他在树下的身影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去。

寒风刺骨,万物俱寂,老树在祥和中披上了白衣。我在树下堆着雪人,突然感到有什么东西打到了我。我转过头,看见了他那红润的脸颊。“嘚嘚,嘚嘚,来打我啊!”欢笑声不禁响起,雪地上又出现了几行凌乱的脚印……

他是我可爱的弟弟。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何时何刻,当我在那棵老树下时,他那熟悉的“嘚嘚,嘚嘚”便会响起,他就会在我身边,或送来一朵花,或拿来一把扇子,或拖来一条扫把,或扔来一个雪球……

他一直在我身边,亲情永不灭。

【评析】

亲情在作者笔下极富画面感,一则归功于作者对弟弟动作、肖像、语言的描摹,一则归功于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那棵老树,像极了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极富画面感,更具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另外,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弟弟对我的爱都在身边,很好地表现了“在我身边”。作者不仅充分地表现了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而且还把亲情描写得质朴清新,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如在眼前,令人怜惜,更可贵的是老树作为线索,作为事件的场所,匠心独运,令人印象深刻。

【佳作二】

这样做,我不后悔

人大附中初二(1)班  冯绍宸

每一个人都会有成就感,或许是一个人肩负重任,或许是在身后默默奉献,而作为一位野外拓展训练中一名队长,这样做,我不后悔。

记得那是初一开展的一次年级校外竞赛,一次野外拓展训练。我很荣幸地被推选上队长。身为队长,就等于身负重担,不仅要策划全组的行军路线,还要按实际情况,出发前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例如分头行动时联系方式、受伤时紧急处理与体力不支时的高效方案,这些细碎的问题一晚上就成了我的胸中腹案。组织,策划,再到实行,整个过程漫长而又艰难。扬扬僵硬的脖颈,这才意识到此时已是夜阑人静。

激动了一昼的我走下巴士,反复嘱咐组员一会儿的行动计划,我恨不得分身成几人,多路开攻,进军出发。出发的哨声还没响起,我却早已在烈日下忙得满头大汗。虽然辛苦,虽然口渴,但我,却不后悔。

反复的叮嘱,前一夜的精心策划很快就发挥了实效。一路上我们看着地图,背着书包,一会儿扎进一条小道,一会儿跃过一拂树荫,没走几个岔路,就已抄小道拿下几个隐秘的点,虽然烈日当头,但我们依旧斗志高昂,且战且行。望着不远处隐隐约约出现的又一个小红旗,回头看着队员们脸上兴奋、喜悦的笑容,我也笑了。因为我所做的一切,换来了更好的成绩与高效。这样做,我不后悔。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过。两个小时的负重奔跑,使我们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明显地,书包成了负重,每个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队长,看见队员们一脸痛苦的表情,我要求他们卸下书包,又留下我和副队长,替他们负重,让他们跑完下面的旅程。望着解放双肩的队员甩开臂膀向前跑去,我又大声嘱咐他们,不要迷路。最终,他们顺利地跑完全程,而我心里,也绽开了花。

人生中,有许多选择。有时会让你身负重担,有时会让你一意孤行。我选择了牺牲小我,而我得到的,却是更多。往往成功的人不只是你,但你才是收获最多的那个人。

所以,这样做,我不后悔!

【评析】

“这样做”,作者从野外训练的前期准备到训练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自己如何辛苦为团队奉献的过程非常详细地呈现出来;“我不后悔”,即便熬夜、即便疲惫,但是为团队作贡献了,团队取得了好成绩,所以不后悔。文章结构清晰,“这样做”的过程翔实,“不后悔”的原因明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实属佳作。

三、训练题目

(一)题目:《这样做,我不后悔》

【题目解析】

扣住“做”,必须写出“这样做”的过程,事件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同类的多件事。选材应该是与“我”的个人利益有冲突的事情,这样更好地凸显“不后悔”。而主角应该是“我”,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文章还应写出“不后悔”的原因,写出自己对为人处世的深刻认识。

(二)作为个体,我们总在茫茫人海里穿行。他们中有的人与我们血脉相连,给了我们生命和无尽的关爱,他们是亲人;有的人与我们朝夕相处,在有限的年月中见证着我们的学习成长,他们是老师和同学;还有的人,和我们只拥有短暂的交集,却也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或是旅途中的游伴,或是上学路上的行人,甚至是只在书籍报刊里读过的人物……回顾与他们的“交往”,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以《最______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解析】

提示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材信息:可以是亲朋好友,也可以是游伴陌生人,还可以是书中所遇之人。接下来就是结合提示语,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令你最有感触的人,把此人给你的印象填写在横线上,如“无私”“勇敢”“执着”“快乐”等,围绕所填特点,选择一件事或多件事,通过叙述和生动的描写展现该特点。其中“最”字,主要体现为作者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的“最”,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字可以和凸显横线所填特点融合在一起表现即可。

【列纲起草】

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列提纲。 2iz8lFPE7oENHI/QyYc4PVFxrrcIlBqEm0U9Y/8SNDi5XIADNQwoPeqgfe4z7q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