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幸福的方法:
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很多学生还带着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起去听课。

沙哈尔教授16岁的时候,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这件事情触发他去思考什么是幸福。

他为打壁球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常常感觉空虚,但他认为,胜利最后会给自己带来充实感。他为了比赛,严格遵守饮食限制,他其实特别喜欢吃汉堡。他当时立下一个志向:等到自己拿到壁球冠军的时候,就去大吃特吃。

果然,他拿到了冠军。比赛一结束,他就立即赶去最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了四个汉堡。可是,就在将汉堡放在嘴边的一刹那,他突然停住了。

他居然不想吃了。

就在那天,他发现,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了。他想,如果在如此顺心的情况下都感觉不到幸福,那么,幸福到底在哪里?

他读遍了和幸福有关的书,在大学里也主修了哲学和心理学。最终,他用《幸福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幸福和充实生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

幸福是一种能力

书中有这样一组对比的数字: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地,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状态。

我采访过一名钢琴师。他10岁放风筝的时候,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后来,他尝试过游泳,以超乎常人的付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来要代表中国队参加2008年残奥会,结果在残奥会之前他出现了紫癜,不得已只能放弃了游泳。

他曾经努力的一切,唯一所盼就是参加残奥会证明自己,却痛失机会,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深陷于打击中,他再次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后来,他得到一个比赛的冠军。

当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敏感,聊起天来也没那么多禁忌,没有什么不能提及的事情。他很开朗,爱开玩笑,他的爱好和其他年轻人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

人们总是在渴望拥有和占有,渴望金钱、地位、粉丝追捧,希望自己也是完美的。但是,有人在拥有了上述的一切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听过很多富人、名人自杀的消息,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方法》中,沙哈尔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对幸福的感知力。我们小时候过年多开心,放鞭炮,表弟、表妹都在一起,穿新衣服,有压岁钱。如果是现在,我们来组织一个聚会,每个人穿上新衣服,把表弟、表妹都叫来,大家一起放鞭炮,再有人给发点儿压岁钱,每个人会有当初那么开心吗?如今,过年甚至成了很多人的一种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能力在增长,但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对快乐的感知力也在变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既然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就可以锻炼,就像你的肌肉没有力量,你可以通过举杠铃来使你有力量,幸福的能力同样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当你锻炼出自己幸福的能力的时候,你才会变得更加幸福。

更幸福不来自你挣了更多的钱,也不来自你社会地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甚至不来自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这都未必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你还能随时感受到快乐。

沙哈尔教授讲到对幸福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比如他也关注到中国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去传播他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

孔夫子特别喜欢的学生叫颜回,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这人真好,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讲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来,宋明理学家研究孔颜之乐到底是什么,这成为一个值得反复探讨的谜题。

我不能说自己找到了这个命题的唯一答案,只能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孔子和颜回本身就具备超强的幸福的能力,他们具备超强的对幸福的感知力,才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依然保持幸福的状态。

孔子最困苦的是“绝粮陈蔡”,都没饭吃了。子路是一个脾气很直的人,冲过来讲,“君子亦有穷乎”。就是说君子也能“穷”成这样吗?孔夫子这时候很淡定,他弹完琴,放下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是穷,也能够依然固守我该有的操守,小人一旦“穷”,就无所不用其极。

穷与通,窘境还是发达,都改变不了他内心的淡定、从容,改变不了来自他内在的喜悦,这就是幸福的能力。要想锻炼出这种幸福的能力,在我们的文化中,可以读《论语》,从而了解孔子的思想,这是一个高要求的方法。西方人的好处是把这个要求降低了,给你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这样你就很快会找到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四个象限

沙哈尔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四象限,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一种价值观是“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的及时行乐型。吸毒的人知道自己这一针打下去是没有未来的,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非打不可,这种行为叫作及时行乐。有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明知道就算玩到40岁,自己也是没有前途的,但他们非得玩。还有人夜夜笙歌,不学习,不锻炼和提升自己,不管未来会怎么样,只要现在开心就好……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价值观。我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年轻人,我跟一个小伙子讲,你现在一个月才挣3000块钱,你用点儿心就能挣1万块钱了。小伙子说:“你别管我,我觉得挣3000块钱挺好的。我不用租房子,我就是本地人,跟父母一起住,我工作就是为了轻松……”这也叫及时行乐。他在某一天真的需要钱或是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撑一个家庭的时候,他就会后悔今天的不作为。

第二种价值观是“我现在不幸,我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的无助型。据说,得了严重抑郁症的人基本都是无助型。无助型的特点就是人生像走在一个黑暗的隧道当中,永远看不到前方有产生乐趣的可能,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没什么意思,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心理学家有一个实验,叫作习得性无助。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来的,是一个人自己去学来的,从生活当中学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把狗关在箱子里,在箱子边设置栏杆,对狗进行电击。第一组被轻微地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当第一组狗掌控了开关后,在遭遇电击时,就能很快地跳出栏杆。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当它们遭遇电击时,只能在痛苦中消极忍受。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它们遭遇电击时,也能很快地跳出栏杆。第二组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习得性无助是你可以摆脱的东西,只是你认为自己不能摆脱。据说,有一种训练大象的方法是在大象很小的时候,把它绑在一根很粗的木桩上。好动的小象一开始会想挣脱木桩,挣扎了许多次后,小象发现自己无法挣脱那根木桩,于是就放弃了挣扎。当它长成大象,力量足以挣开木桩的束缚时,它还是以为自己摆脱不了,这也是习得性无助。

人类会习得性无助吗?很多女孩子聚会,聊到男人就会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一个女孩遇到过很多个不好的男人,她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好男人了。有人会认为婆媳是永远无法和谐相处的。还有人说:“我没有方向感,别跟我谈方向,我完全不行。”

人们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而不自知,事实上,只要你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很多东西是有机会改善的。

无助型会觉得“我不行”“我放弃”“我不做”。所以,当你的朋友进入无助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会幸福的话,你一定要帮他。你要把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讲给他听,他才有机会改变。

第三种价值观是“我现在不幸,但是我未来会幸福”的忍辱负重型。有的人一直在等:等我的公司上市就好了,等我的儿子考上哈佛大学就好了,等我能够去环游世界就好了……这叫作忍辱负重型。忍辱负重型的人未来会怎样?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会怎样?

答案是,忍辱负重型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

人实现了一个目标以后就真的觉得“我淡定了,我今后就再也不用追求什么东西”了吗?也许你买第一辆车的时候,觉得如果有车,人生会特别棒。买了车以后,你会觉得自己的车好像没有别人的好,你打算换一辆更好的车,换一辆好的车后又觉得不满意……车依然是代步工具,你人生的烦恼不会因为有辆车就彻底解决了。

所以,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忍辱负重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大多数,因为很多人的教育方式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我采访过一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自己反对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有一次回他的中学母校探望,校门口就挂着这副对联。他给校长提议改了一个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从东方到西方,太多的教育都教我们要吃苦,才能够有所收获。是苦作舟的境界高,还是乐作舟的境界高?

一个人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靠苦读书是不够的。如果读书的自我感觉是苦的,仅仅靠奖赏、靠老师、靠外部的表扬坚持着,那当外在的奖赏没有了怎么办?一个人没有从读书本身找到乐趣,又怎么能到达读书的至高境界?

一个人陷入这种忍辱负重型的人格的时候,人生就永远会在“求不得苦”中不断地沉沦,忍辱负重是幸福最大的陷阱。

第四种价值观叫“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幸福型。快乐有不同的样子,要能体会到此刻的快乐。如果我讲书的时候总惦记着要去吃点儿什么,那么讲书的那一刻就会觉得特别痛苦。如果我想,生活中注定了有这么一段时间要来讲书,现在可以感受到讲书的快乐,之后可以感受吃东西的快乐,两种快乐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幸福的能力。

有人会怀念过去,怀念青春,怀念大学生活。我们能回到过去吗?

有人憧憬过未来,憧憬环球旅游,憧憬一个长假,我们能马上实现吗?

都不行。

我们唯一能待的地方就是此刻、现在。

所以,如果在现在、此刻你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心里总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这一刻就变成了痛苦的忍耐,被你留在了人生的相册中。

我们再深想一下,你特别怀念你的过去,怀念你的大学时光,但在那个时候,你真的特别快乐吗?有没有人在那时候焦虑得要命,担心考试太难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觉得自己好穷,特别羡慕有钱人?我们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体会到那时候的快乐。

人生可悲的是,当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它的珍贵。

沙哈尔教授用幸福的方法、用四个象限的方式呈现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

比如你在努力地为未来打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此刻的快乐。

三十年后,你可能会怀念今天,也可能会忘掉一切,但你一定会怀念今天的自己还能轻盈地走路,而不需要坐着轮椅被人推着走。能够走路难道还不值得快乐吗?那些连走路的能力都没有了的人是多么渴望拥有这样的幸福,所以当你失去了走路、自由呼吸、蹦蹦跳跳的能力的时候,你会怀念今天拥有着这些能力。

我们可以有欲望,可以想买宝马、奔驰,想住大房子,想赚钱,想出国旅游……在这本书的观点里,这些是值得被尊重的欲望,只是你不要被这些欲望折磨。

要为未来努力,但也要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这才是幸福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具备幸福的能力,就会发现,只要自己静静地坐着,不说话,慢慢地感受自己,就能够感受到幸福。岁月静好,闲来无事,读上一两本书,人生是多么幸福和满足。

决定幸福的思维方式

想从及时行乐型、无助型、忍辱负重型变成幸福型,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我们有两种思维模式,我把它们叫作溺水型和郊游型。

溺水型永远都像是被人压在水池子里的感觉:我们憋着一口气,心想考上大学我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考上研究生我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等找到好工作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等我创业就好了。创业以后,你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要把溺水型思维方式改掉,改成郊游型:小时候郊游,老师宣布说明天去香山,话音刚落,大家就高兴得叫起来,回家以后让爸妈给准备饭菜、帐篷,还兴高采烈地计划怎么玩。第二天出发,大家还是高兴,一路高兴。郊游结束,我们还在兴奋中。

我们的人生也可以如此,我们的人生目标可能是那个快乐的巅峰,但是在这个路途中,能够享受到其中的快乐,上山是快乐,下山也是快乐。这样,人生所积攒下来的全是快乐的相册,而不是痛苦的回忆,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我想到了我们中国人说的两句话——“祝您洪福齐天”和“祝您享两天清福”。洪福齐天是大福气,生意兴隆、事业发达或者官运亨通。清福是生活的停顿,例如到海边吹吹风,悠然自得。

我们的很多痛苦就在于想洪福,在打拼事业的时候,满脑子都想着海边的小镇,想去享两天清福。但真的给你两天清福享,你又想自己为什么没挣钱,得赶紧回去打拼,不能松懈。这就是人们纠结的地方,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纠结的问题,幸福的能力是无法提高的。

希望《幸福的方法》能帮你在不幸福的感受中破局,用幸福的思维方式给生活带来改变。 Is+J4enT2v1iaDO9yfR1vYKAzzYIhR6R78Et6wc1+10sspE8qMXpRRZzZmQMe/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