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慧01
做一个有主见的智者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的确,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从现实中处世来讲,都是应当摈弃的。然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招人厌恶之人。

道听途说来的事情,绝大部分的真实性都应该大打折扣,相信这一点是没人怀疑的。但偏偏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摇鼓唇舌,飞短流长,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人的心理行为,起码在此时是很卑劣的。听信流言、传播蜚语的害处,轻则歪曲事实,重则软刀杀人。

《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位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

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

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可信?”

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

“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

“嗯,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

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做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也不再被重用。

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战国策》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他住在费邑时,有一个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是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很快传到曾母那里。

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话。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

一般来说,生活中我们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

东晋时候,有人请大将桓温评论一下谢安和王坦之的优劣。桓温刚要开口,忽然想起了什么,说:“你这人爱传话,嘴上没个把门的,我不能告诉你。”

桓温不愿背后评论人,因为自己的话被别人七传八传,还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干脆不说,这才是有德有智者所为。

当然了,“随大流”和“人云亦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从众效应”,其特点表现为盲从。如果置身其中,即使有主见的人也容易受其感染而失去辨别能力。人性的这一弱点,使得道听途说、飞短流长、造谣诽谤将永远与人类同在,“众口铄金”,“谣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事实”的骗局和人言可畏、流言杀人的悲剧将永无止期。明白这一消极后果,局外人当众口一致之时,切莫盲从,须记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孔子也曾经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都讨厌的人,不一定坏;大家都喜爱的人,并不一定好。而要亲自去考察去验证一下,然后才能下结论。

因为,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众口一词,能够把金属般坚固的事物熔化掉。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就变成了真理。

小人大都喜欢搬弄是非、造谣生事,他们的话大多是假的,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或添油加醋,但是假话也可以乱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愚蠢,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是否有弄假成真的手段。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想要变法图强,任用康有为、谭嗣同等一班新派人物。尽管光绪确有变法的决心,曾对西太后表示:“我不能做亡国之君,如果不给我皇帝的实权,宁可退位。”但实权仍操纵在西太后手中。因此,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反变法的“后宫”人物,一直把小报告当作打击维新派的一种有力武器。维新派成立强学会,他们便向西太后打小报告说“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西太后便据此强迫光绪下令封闭强学会;维新派组织保国会,他们又向西太后打小报告说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从中破坏;光绪任用一批新派人物,他们又说皇上只用汉人,不用满人,只用青年人,不用老年人,连礼部尚书的老婆也跑到西太后那里说:“皇帝偏心汉人,咱们满洲人将无立足之地了。”最后连皇帝要借助洋人阴谋陷害老佛爷的小报告也送上去了,慈禧终于恨得牙痒痒地说:“咱跟他势不两立。”下手镇压了维新派。

戊戌变法是一次复杂的历史事变,它的失败有多种原因,这里不能详细讨论。但就那些奸佞小人造谣生事的手段来说,确实被某些人熟练地运用着,大至国家政务,小至家庭纠纷,无不如是,正派人往往因疏于防备而受其伤害。

本来没有的事,三弄两弄成了实有的事。但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多留个心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多留神,无论在哪一步,都可能挫败对手的阴谋。只要有一处挫败,事实就无法成立。事实无法成立,假就弄不成真。弄假成真的伎俩也已暴露了。汉景帝时,晁错为内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过许多革新的建议。丞相申屠嘉因为晁错的建议触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机污陷。晁错的府邸在老皇帝太庙外空地上的短墙里,出入很是不便,于是晁错在矮墙南面开了两个门。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状告晁错擅凿庙墙为门,奏请杀头。晁错听到申屠嘉的图谋后,赶到申屠嘉之前,将真实情况报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状时,汉景帝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墙”,便否决了申屠嘉的小报告。申屠嘉回家后大发脾气,说:“我应当赶在他的前面,现在他捷足先登,我反而被卖了。”晁错的机警,使他躲过了一次谗言的灾祸。

在现实中,流言蜚语一方面是不利于受害者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制造流言和传播流言者。对于听信流言的人来说,往往容易被假象蒙蔽,作出错误的判断,有不少时候流言蜚语具有非同寻常的杀伤力,因此,要学会鉴别流言,抵制流言和消除流言。对于散布消息者来说,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思考就说出去,实在是轻率,不负责任。在社会生活中,真正明智的人是不会相信它的,因为给他人造成损失,就很有可能引火上身,事情一旦被澄清就会受到谴责。而且真正有道德的人,也是不会去为之煽风点火的。

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这是因为聪明的人不会人云亦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考察,用理智加以分析,然后才会做出结论来。 UD8Gg0B33RPHejQUVFZpPWDEbFA+m6SnVES/TJTs/fpIKMkLUBsoEiYqJ2sUKH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