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大数据洞察客户内心,营销精准化

人类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洞察别人的内心,能够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科学家也一再研究人类的脑电波,企图破译脑电波,从而掌握别人的思想。对于复杂的人类脑电波来说,科学家的努力还差得远。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办法发现他人的内心想法和需求,有了大数据技术,这一切都正在成为可能,并且变得简单。

在古代,当人们想要知道某件事、某个人的过去、未来时,往往会求助于算命先生;而如今,人们只要对某件事、某个人进行大数据分析,就能够准确地知晓其过去和未来。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其实算命先生只是比别人会统计数据罢了,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算命先生”。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大数据的惊人能力。

程敏刚刚学完驾照,在驾校领了一份驾校代发的4S店优惠卡,想着没事就去4S店看看。程敏暂时并不打算买车,学驾照只是提前准备,觉得以后肯定能用上,况且自己的储蓄也不够。来到4S店,程敏在销售的带领下看了几款车,觉得都不错,在销售的陪同下进行了试驾,临走时程敏在销售的要求下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回家后,程敏兴致勃勃,又在网上查了查自己试驾的那几款车的配置和口碑情况。

令人惊奇的是,之后不久,程敏就买到了车,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原来,正是大数据帮了程敏的忙,也帮了商家的忙。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程敏在4S店留下联系方式,4S店便把程敏当做了潜在消费者,并将其数据存入企业的大数据库。

第二步,程敏在网络上搜索几款车的信息,在网络上留下了个人数据,这些数据被企业采集并纳入数据库,而银行也正好得到了程敏的相关数据。银行根据程敏的年龄、性别、平时的消费情况、信用情况,以及刚拿到驾照的信息,判断出他有买车的潜在需求(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过程,并不是叙述这么简单)。

第三步,银行查询了程敏的个人征信,根据相关数据判断程敏的个人收入能力和信用情况良好,能够按时还贷。

第四步,银行综合大数据分析结果,给程敏的信用卡审核批准了15万元的购车贷款,并向程敏致电,告诉他银行认为其个人信用情况良好,特审批了购车贷款,以备其购车之需(注意:银行只告诉程敏车贷是根据他的信用情况审批的,为什么审批并没有告诉程敏)。

第五步,4S店致电程敏,告诉他看过的几款车最近有很多优惠,非常适合购车。

第六步,程敏算了下自己的储蓄和银行刚审批的贷款,买车足够了,也不会出现生活拮据的问题,于是在4S店销售人员的劝说下购买了汽车。

整个过程,程敏并不知道银行为什么会突然审批贷款,4S店销售为什么认定他一定会购车,他只是觉得这一切好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钱不够的时候银行审批了贷款,刚查过车的信息,销售人员就告诉他这款车最近有优惠,值得购买,而且销售人员在与他沟通的时候,似乎特别了解他,介绍的亮点都打动了程敏的心,让他不得不买,可是他本来并没有打算买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数据已经洞悉了程敏的内心,发现了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潜在需求。

1. 对于一个刚拿到驾照的人来说,内心对车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总想着一试身手。(潜在需求)

2. 程敏留了联系方式,并在网络上查询了几款车的信息,说明他对这几款车有意向。(显像需求)

3. 程敏的信用卡使用情况非常好,个人信用状况良好,而且他经常有大额消费。(个人能力)

4. 程敏在社交账号上经常关注一些豪车,是忠实的车迷。(显像需求)

5. 程敏工作五年,有强烈的用车需求。(年龄、现实需求等)

……

银行和4S店正是准确地掌握了程敏的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地把握住了程敏的需求,所以在向其营销时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银行和4S店看似跟其他时候的营销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打电话跟程敏沟通,但实际上他们是在精准地勾勒出程敏的立体形象后,才向程敏传达了最精准的信息,正可谓“一剑封喉”。

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商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大有准备。他们把消费者最想要得到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在消费者为缺少合适的衣服发愁时他们及时推送了新款衣服信息,在消费者饥饿时他们及时推送了其最喜爱的菜品。消费者感到的是贴心,而企业的营销也变得精准而迅捷,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要在茫茫人海中淘出一些有需求的消费者,并不厌其烦地向其推销。

营销人士都明白,无论什么时候,能把话说到客户心里,把客户最需要的产品送到客户手里,这才是最快速而省力的营销。在没有大数据之前,营销人员并不能如此轻松而准确地把握客户的内心需求。如今有了大数据这一利器,企业营销者的精准营销梦想便有了实现的基础,不过,大数据只是工具,并不是目的,营销者在精准营销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客户体验,才能真正走进客户的内心。

误区提醒

1. 在以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时,千万不要引发客户的怀疑情绪。如果程敏知道了银行搜集他的数据,并以此鼓励他消费,或许程敏就会因为担心和怀疑而拒绝银行贷款。

2. 精准营销的核心是客户,是客户需求和体验,而不是数据本身。有的企业甚至在向客户传递信息时都以数据呈现,这严重影响了客户的体验,虽然精准,但是效果不佳。

3. 大数据洞察客户内心,一定要全面而准确,不能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否则会引发客户的反感,即使营销的产品确实是客户需要的,但在沟通时如果信息是错误的,客户也会拒绝。 2IgaV8xiFmC5U1qiB7ahb8M6FXjxE/0Dwy1WUVD5hKbAGeIv0Qib+wYnW0FDXS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