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本书结构

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1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本书的结构。

第2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中西方学者对面子问题的研究作整体性的回顾。从面子研究的缘起开始,首先对面子、脸、面子交往这些核心概念进行解读。然后对面子研究的诸多模式进行了概述,从西方Brown & Levinson(1978,1987)的经典模式到后续诸多学者的补充模式,如O'Driscoll提出的面子三位性、Scollon & Scollon的面子矛盾体之说,以及Ting-Toomey & Kurogi的面子协商理论等,到中国学者对面子与礼貌关系的解读,清晰地呈现了这方面理论研究的脉络。通过对当今面子研究最新进展的整体把握,进而发现经典礼貌—面子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特定文化面子研究的需要,同时面子特定文化研究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不足,突显了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研究的必要性。

第3章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分析模式,提出从基于身份理论的自我呈现和面子敏感性理论视角,从个体层面、关系层面和集体层面对面子问题进行重新解读。汉语言特性的面子表征具有其特殊性,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认知因素的多重影响,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认知属性。面子的呈现也具有多层面性,如个人层面、关系层面和集体层面的面子。同时,交际者的人际关系特征与面子敏感因素相互关联,交错影响着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因此,基于对面子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认知属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凝练出影响面子表征的多维因素,能够全面把握汉语言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正确理解中西方面子概念的差异性。

第4章介绍了研究方法,包括语料收集(如有声媒体语料库、电视剧本、调查问卷),研究过程及最后的数据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以多语料样本为依据,从有声媒体语料库和电视剧《人活一张脸》选取语料,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从认知视角设计不同场景和问题,以期弥补有声媒体语料库、电视剧语料样本中由于缺少交际者对面子的认知评价产生的不足。多语料的选取,不仅能从内容上丰富语料样本,还能使交际者的身份、人际关系更为多样,同时调查问卷还能够进一步验证数据分析的结果。这种多源语料间的验证互补可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第5章从五个方面对数据呈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具体为:通过对语料库语料、电视剧语料样本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表征明示性特征;分析“面子”和“脸”明示性表征中的人际关系特征,包括交际者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因素、年龄区间;分析“面子”和“脸”搭配形式(V+“面子”和V+“脸”)所呈现出的相似性及差异性;通过对搭配形式及其所涉及的特定语境的考察,分析“面子”和“脸”的敏感因素具有哪些异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分析面子表征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认知因素及其三者之间的关联。

第6章主要依据上述分析结果,讨论汉语言文化的面子概念和特性问题,探究西方的理论模式无法解读中国人面子概念的深层原因。首先,对汉语中“面子”和“脸”的概念差异进行探讨,然后解释汉语言中“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不同于西方概念的内涵,进而提炼出汉语中面子表征的特征,包括表征的明示性、自我—他我—超我的统合性、文化的基因性、人际的互为性、影响因素的多维性。最后对汉语中一般意义的面子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第7章为本书的结论部分,包括本研究的发现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Ef0R4V68RW9slgJ8BJKvEuWSUyIyHJw+8rDUDhKA2LcbFtq/nNj3FIRumRhulS9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