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主要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问题。具体而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依据多源语料得出的数据,分析“面子”和“脸”两个概念的异同,为深入理解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提供理据。在先行研究中,国内不少学者对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与“脸”概念的异同进行了比对性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结果:第一种倾向于将“面子”和“脸”完全独立开来(Hu,1944),强调二者的差异性。这种研究倾向于将“面子”等同于“荣誉声望”,将“脸”等同于“道德品质”(Mao,1994),或者将二者区分为“社会面子”(“面子”)和“道德面子”(“脸”)(金耀基,2006),以及“面—face”和“脸—face”(Yu,2001)。第二种倾向于将“面子”和“脸”看作相互关联、替代的概念,如用“主观面子”来指代个体身份,用“客观面子”来指代社会认同(成中英,2006);以及用“能力面子”来指代自我约束,用“道德脸”来指代社会约束(朱瑞玲,2006)。然而我们发现,以上述两种关系呈现“面子”和“脸”概念的异同缺乏全面性。因此,本研究将从多层面、多维度的分析视角对二者概念的异同进行整体把握,为阐释汉语言面子特性提供理据。

二是依据分析结果讨论并阐释汉语中面子表征的特征,“面子”和“脸”的概念差异,以及“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与西方概念的不同,进而重新界定汉语中的面子概念。依据研究中多源语料所呈现的数据结果,基于身份理论视角下自我呈现理论和面子敏感性理论,从个体层面、关系层面以及集体层面分别对“面子”和“脸”的敏感因素、人际关系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阐述汉语中“面子”和“脸”的概念差异,“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区别,以及一般意义面子的特征,最终建构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概念。 uDqxgXBHXpGIpef39zwlhYrbR+nu/3SZ31XOhKGNqpxEomOEizWc79IQjnmVQT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