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 论

一、表达力

所谓“表达力”,是指说话或写作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你所说的话,你所写的文章,能否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否具备让人一听或一读之后就终生难忘的魅力。

比方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了午饭时间而未进餐,有人会说:“都十二点了,肚子好饿。”就表意来说,他/她想传达的意思都传达出来了。但是,就表达力来说,这话给人的印象并不深,也很难打动别人,难以让听者深切体会到说者那种饥肠辘辘的情状。如果这个意思改用一个诗人的话来表达:“天将午,饥肠响如鼓”,那么就能一下子抓住人心,让听者感同身受,予以深刻的同情。又如,我们都有逛街购物的经历。走在商业区的大街小巷,触目皆是商铺。所以,商家招徕顾客,做好生意,并不容易。有一次,笔者走在上海的四川北路上,听到一家小店的主人不断向过往行人吆喝:“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结果,还真有很多人听了这话而进店,她的生意还真的比别家好。毫无疑问,这是店主招徕生意的口号富有表达力的缘故。还有一次,笔者在复旦大学附近的路边,看见一个男人在摆摊,卖的是微不足道的牙签。他也有一句口号:“要想生活好,牙签少不了。”结果,许多路人听了都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看看,生意还真做成了不少。很明显,这是因为他的营销语言富有表达力。

说话是这样,写作也是如此。比方说,我们看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都会觉得妙趣横生。究其原因,乃是他的语言富有表达力。

鸿渐把辛楣的橡皮热水袋冲满了,给她暖胃,问她要不要喝水。她喝了一口又吐出来,两人急了,想李梅亭带的药里也许有仁丹,隔门问他讨一包。李梅亭因为车到中午才开,正在床上懒着呢。他的药是带到学校去卖好价钱的,留着原封不动,准备十倍原价去卖给穷乡僻壤的学校医院。一包仁丹打开了不过吃几粒,可是封皮一拆,余下的便卖不了钱,又不好意思向孙小姐算账。虽然仁丹值钱无几,他以为孙小姐一路上对自己的态度也不够一包仁丹的交情;而不给她药呢,又显出自己小气。他在吉安的时候,三餐不全,担心自己害营养不足的病,偷打开了一瓶日本牌子的鱼肝油丸,每天一餐以后,吃三粒聊作滋补。鱼肝油丸当然比仁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

这段文字,是写上海教授李梅亭的小气。说到他不肯给生病的同事孙柔嘉仁丹,而硬要给她不对症的鱼肝油丸时,作者评论道:“鱼肝油丸当然比仁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这句评论,对女性来说未免有些刻薄,有贬损女性的嫌疑,但其生动的表达力却是显而易见的,确实有一种让人一读就终生难忘的感觉。

在小说中,诸如李梅亭之流假清高的知识分子尚且要被作者淋漓尽致地挖苦一番,上海滩上的各色市侩则更是作者极尽讽刺的对象了。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小说中所写的这位张先生,是旧时上海滩上的一个洋行买办。他说话喜欢中文之中夹杂英文单词,这是当时在洋行中做事的中国人的普遍现象。在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特别是那些有点国外留学经历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毛病。作者自己就是留学欧美的,打内心里看不起这种浅薄的行为,遂在行文之中将这种行为比作是富人牙缝中的肉屑,除了炫富,别无用处。其讽刺之深刻,可谓入木三分,读之让人永世难忘。

可见,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同样是传情达意,但其间是有表达力的高下之别的。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表达力的问题。

二、表达法

所谓“表达法”,就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调配的语言运用模式。它既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策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辞方式。

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我们的先贤前哲积累了许多创意造言的成功经验,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就汉语而言,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的巨大成就之取得,无一不与先贤前哲创意造言的努力相关。如何使作品的语言富有表达力,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在了解其主旨思想的同时获取一种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表达法”的创造。比方说,我们见到一个美女,很想与人分享“见美人兮心动”的身心感受,可以通过“借此喻彼”的思维方式,经由语言文字创造一个文本,让接受者由此及彼地进行想象与联想,从而在脑海中呈现出表达者所亲见的美女形象,由此获取一种审美享受。若读过《诗经·卫风·硕人》,大家一定会对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之美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虽然我们今天无法得见两千多年前的庄姜,但是通过这个文本,经由“柔荑”、“凝脂”、“蝤蛴”三个喻体,我们就可以由此及彼地在脑海中浮现出庄姜手臂之纤柔、皮肤之光滑、脖项之美白的形象,别有一种如见其人的亲切感。这个文本之所以有此特异效果,是源于“比喻”表达法的力量。又比方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跟人讲道理。但道理总是抽象的,说了别人也不容易明白或不乐意接受。这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创造一个文本,就能化抽象为具象,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并乐于接受。如:

卑坼说:“对一个在苦难中的人说一句有帮助性的话,常常像火车路轨上的转折点——倾覆与顺利,仅差之毫厘。”

——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

这句话是讲人生哲理的。其意是说,在苦难中失去生活信心的人尤其需要有人鼓励。如果作者真的这样讲,虽然文字简洁明了,但却不易让人明白,也很难让人信服并接受,而通过“火车路轨上的转折点”来比喻,其间的道理立即显得浅显易懂、亲切有味。这种效果,也是经由“比喻”表达法而臻至的。

表达法,是人们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逐渐摸索创造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哲士贤达以及劳动大众创意造言的结晶。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学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所创造的表达法也非常多。比方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比喻”表达法,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比拟”表达法,先秦散文中经常用到的“讽喻”表达法,诗歌创作中的“对偶”表达法、“叶韵”表达法、“配字”表达法等。其他表达法如“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回环”、“错综”、“倒装”、“双关”、“用事”、“藏词”、“讳饰”、“析字”、“顶真”、“映衬”、“叠字”、“引用”等,类别非常丰富,不一而足。后文我们还要一一讲到,此不赘述。

上文我们说过,表达法非一时一人所能创造,是历代无数人创意造言的结晶。因此,表达法就有一个历史发展的问题。比方说,汉语中“比喻”表达法应该说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表达法,其历史也非常悠久,先秦文献中比比皆是。同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可以说汉语的历史有多久,“比喻”表达法的历史就有多久,因为“比喻”表达法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虽然如此,“比喻”表达法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在结构形式上,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先秦时的“比喻”表达法,其结构形式绝对不会像今天汉语里的“比喻”表达法那样丰富多彩。宋人陈骙著有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文则》,其中将古代汉语里的“比喻”表达法按形式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十类。但是,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的“比喻”表达法在形式、类别上已发展到几十种,如“提喻”、“较喻”、“反喻”、“交喻”、“回喻”、“连喻”、“进喻”、“缩喻”、“兼喻”、“合喻”等,都是现代人创意造言的结晶。其他如“推避”、“精细”、“异语”、“旁逸”、“歧疑”、“移时”等表达法,都是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新表达法,是现代人创意造言的结晶。

表达法,除了具有上述的时代性外,还有民族性。前文我们说过,“比喻”表达法,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法。也就是说,有些语言表达法是人类共有的,是不谋而合的一种语言运用模式。但是,由于人类并非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因此,在经由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所创造出的表达法也不尽一致。例如,汉语与英语、汉语与俄语、汉语与波斯语等,在表达法上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汉民族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上有别,另一方面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同,比方说,汉语中有“析字”表达法,而其他语言中就没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语的记录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偏旁部首能够离析,点画长短可以增减。比如说一个老人八十八岁,我们称之为“米寿”,九十九岁则说“白寿”(日语中也有这种表达法,这是因为日语中部分使用汉字的缘故)。而在印欧语系的诸语言中,这种表达法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些民族语言的记录符号——文字不是表意文字,而是拼音文字。

三、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表达力与表达法的关系

前文我们说过,特定的“表达力”是通过特定的“表达法”才能获得的。也就是说,“表达力”与“表达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虽“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

一般来说,具有“婉约蕴藉”表达力的表达法,主要有“双关”、“折绕”、“讳饰”、“藏词”、“留白”、“倒反”、“用典”、“推避”、“讽喻”等。具有“传神生动”表达力的表达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摹状”、“示现”、“列锦”、“飞白”等。具有“视听美感”表达力的表达法,主要有“对偶”、“排比”、“回环”、“错综”等。具有“强化印象”表达力的表达法,主要有“夸张”、“反复”、“设问”、“精细”、“倒装”、“层递”、“同异”、“异语”等。具有“幽默诙谐”表达力的表达法,主要有“仿讽”、“别解”、“旁逸”、“歧疑”、“移时”等。

不过,上述的对应关系只是相对的,是就一般情形而言的。事实上,语言运用是非常复杂的。有时,上述对应关系也会有一些例外。如:

住惯北平的房子,老希望能找到一个大院子。所以离开北平之后,无论到天津、济南、汉口、上海,以至青岛,能找到房子带个大院子,真是少有。特别是在青岛,你能找到独门独院,只花很少的租价,就简直可说没有。除非你真有腰包,可以大大的租上座全楼。

——老舍《搬家》

这段文字是作家老舍叙写离开北平到外地谋生时,很难以低价租到带大院子的住房的苦恼之情。其中,“除非你真有腰包,可以大大的租上座全楼”一句,是运用“借代”表达法建构的一个修辞文本。作者本意是想说“真有钱”,但因受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羞于言“钱”,遂以“腰包”代“钱”。这属于“借代”表达法中“以事物与事物的所在相代”(“钱”在“腰包”中,故可以“腰包”代“钱”)。从表意效果来看,说“真有腰包”,明显要比直说“真有钱”显得婉约蕴藉,别有一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优雅意味。这样的表达,既可保全表达者(作者)羞于言利的脸面,又有让人寻思咀嚼的余味。但是,这样深具“婉约蕴藉”表达力的文本,却并不是运用上述诸多表达法的结果。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上面我们所说的对应关系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是相对的,所以就有例外发生。

其实,例外还不止如此。如:

胡适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提倡白话文学,宣扬民主与科学,推出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鼓动新思潮,开风气之先,居功奇伟。曾经遭受到若干保守人士的攻讦,开始还讲道理,后来演变成人身攻击,胡适虽然修养不错,终究按捺不住,脱口而出:

“狮子和老虎向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跟狗才联群结党!”

——沈谦《我的朋友胡适之》

这段文字是叙述胡适在“五四”时期与旧派人物论战时的轶事。其中,“狮子和老虎向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跟狗才联群结党”,是胡适骂人的话。不过,应该看到的是,这话虽是骂人之语,但却显得相当婉约蕴藉,别有一种“余味曲包”的韵味,可谓达到了“骂人不带脏字”的境界,不禁令人拍案叫绝。然而,这种含蓄隽永的表达力,却不是通过上述诸多表达法达到的,而是运用了“比喻”表达法的结果。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比喻”表达法一般都有非常明显的形象传神的表达力。但是,胡适的这个比喻其用意并不在形象传神,而是拐弯抹角地骂人。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可恣意尽情,有话直说,甚至于骂人,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或不平之意。可是,对于胡适来说,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他是学者,是万众敬仰的学术明星,是社会名流,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因此,即使是骂人,也要有所顾忌,表现出君子风范与学者风度。正因为如此,他在不得不对守旧派人士的人身攻击进行回击时,精心挑选了“比喻”表达法中的“借喻”一法,将比喻的本体“我”、“你们”和喻词“像”一并省略,以陈述事实的形式,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比喻修辞文本,既不着痕迹地指责了对方的阴险卑鄙(说他们是联群结党的狐狸与狗,喜欢在暗中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又顺势夸了自己人品的高尚(说自己是独来独往的狮子与老虎,行事光明磊落)。但是,不论是骂人,还是自夸,都不落人以把柄,可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胡适的这一修辞实践,不仅让我们感佩,也让我们再次明白了一个道理:表达力与表达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由以上诸例的分析来看,表达力与表达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实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的相对性。因此,在实际语言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力而执着于本书所说的那几种表达法。那样,就有“胶柱鼓瑟”之嫌了。只要我们掌握“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的原则,就一定能在文本创造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四、提升表达力的基本途径

只要是一个正常人,他/她都能用语言或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与人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情感、情绪。但是,有正常语言能力的人,并不都是有语言表达力的人。有的人笨口拙舌,常常言不达意,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一生困顿。而有的人则伶牙俐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八面玲珑,行走于社会中到处春风得意,飞黄腾达。可见,有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有语言表达力。

影响语言表达力的,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有些人与生俱来便具备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语言天赋,往往不假思索,就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比方说,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就是一位语言表达天才,他的语言表达力简直让人无法想象。1972年,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美苏冷战处于胶着状态下,为了争取中国的支持,增加对抗苏联的力量,飞越太平洋访问中国大陆。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几乎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同时又是中共第二号政治人物林彪叛逃苏联之事后不久。尼克松虽带着讨好中国的善意而来,但看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大陆,情不自禁地又想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问道:“中国好,那么林彪为什么往苏联跑?”在座者一听,都觉得非常尴尬。但是,周恩来却从容不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自然好,苍蝇还要往厕所飞。”不仅一语化解尴尬,而且为中国的外交得分。又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社会主义好,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却总是昂首挺胸?”周恩来又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中国是在走上坡路,所以中国人走路都低着头;美国正在走下坡路,所以美国人走路是昂首挺胸。”一席话,说得美国记者无言以对。虽然“比喻”表达法人人都会运用,但要随机应变,在特定情境下找出特定的喻体与本体相匹配,创造出一个好的比喻文本,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而是需要表达者有相当的语言天赋与创意造言的智慧。

尽管语言表达力确有先天的因素,是学不到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提升语言表达力还是要靠后天不断的学习。具体说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留心学习前人创意造言的经验,二是系统地学习一点修辞学知识。

前文我们说过,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学有着辉煌的成就,汉语中有非常丰富而有效的表达法,都是我们前贤先哲创意造言的结晶。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学习前人语言表达法的成功经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力,而且丰富完善了许多语言表达法,使汉语表达法更趋丰富多彩,使汉语更具活力。比方说,在汉语表达法中,有一个表达法叫“仿拟”,包括“仿词”、“仿语”、“仿句”、“仿调”四类,特别是“仿句”,历来都是文人才士最爱运用的方法。古人赋予这种表达法的效果一个名称,叫做“点铁成金”,或曰“化腐朽为神奇”。说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大诗人王勃。他在其名作《滕王阁序》中创造了两个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学士为之叹赏不已。其实,这两个名句是王勃化用南朝文学家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二句而来,是“仿拟”表达法的运用。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也是千古名句。后代赠别朋友,都喜欢引用此二句。殊不知,这二句乃是三国时魏国曹植创意造言的结晶,见于他《赠白马王彪》一诗中。原句是:“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二句是赠别兄弟曹彪的励志之言。王勃仿拟其句意与结构形式,翻新改造,遂成新名句。而曹植的原句反而湮灭不彰,无人知晓了。这就是王勃“点铁成金”的功力,也是他“仿拟”表达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表现。又如,宋人林逋《山园小梅》中有二句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亦是历代文人学士称叹不已的名句。宋人司马光《温公诗话》中称林逋“有诗名,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其实,林逋的这两句并非完全是自己的创造,而是仿自南唐文学家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而成(见《紫桃轩杂缀》),也是“仿拟”表达法的运用。虽然林逋只是改动了两个字,将原句“竹影”换成了“疏影”,“暗香”替代“桂香”,但意境全开,比起原句更具韵味,因此在宋代就被人称誉。由上述诸例,我们便可看出,学习前人创意造言的经验,确实能够推陈出新、别开生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出更富新意的修辞文本。

除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文学阅读中留心学习前人或他人创意造言的经验,还可以系统地学习修辞学知识,这也是迅速提升语言表达力的基本途径。因为修辞学知识是修辞学家通过对历代人们的修辞实践进行长期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比较具有系统性,学习起来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提高语言修养的人,学习修辞学知识,倒也不失为一种迅速提升语言表达力的快捷方式。这其中的道理,毋庸赘言,人人都懂。 VArvHocBX5TG/2xaGw7fBzWtAWCnJB2BVJfr4cx1kmhCESHi3X1rTmVvNfEE66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