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及机制设计

(一)系统构建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1. 系统构建的目标

(1)育人目标。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树立科学、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创建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融合且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积极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担当、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接受创新教育和训练,每名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服务,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高水平创新、从事高层次创业。

(2)服务地方目标。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和具有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校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以培养创新型在校大学生为目标,而是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未来的创新创业群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建成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生态体系。

(3)学校建设目标。

坚持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坚持与地方政府和产业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和“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全覆盖,构建创新型大学,实现发展目标。

(4)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多渠道挖掘校内外创新实践教育资源、多专业融合培养组织教学、多维度评价创新能力等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科技拓路人、行业带头人、产业领军人。坚持邀请产业、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根据市场不同需求制订多套多样性、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了解相关创业知识、掌握基本创新专业技能、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行动的新型应用人才。通过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展现更高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通过技术革新或参与创业追逐梦想、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责任担当。

2. 系统构建的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培养质量。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担当意识和创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2)坚持融入专业,强化实践导向,提高创新能力。

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创新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实践和师资,改进帮扶,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坚持协同推进,统筹开放共建,营造优良生态。

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撑点,以创意为抓手,以创新、创造为核心,以实现创业为最终目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造血功能,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筹规划,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优良实践舞台和环境生态。

3. 系统构建的思路

(1)以传承为基础。

通过一系列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力图客观、科学、系统地追踪和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点与趋势,系统梳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厘清教育生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的发展脉络,为深入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问题为导向。

聚焦现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入生态系统理论,以“区域协同”为支点,结合理论分析,进行访谈调研,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现状,进而对影响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3)以要素间互动为逻辑。

在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的优势,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利用生态位理论深入挖掘协同区域内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的逻辑互动关系,探讨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揭示创新创业教育构成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归置。

(4)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结合理论实证分析和粤港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构建仿真系统模型,展示不同生态位的动态演化,从微观视角出发,分析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互动方式和协作逻辑,理性思考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重构策略与建议。

系统构建的思路框架如图1-5所示。

图1-5 系统构建的思路框架

4. 系统构建的关键环节

(1)影响因素的差异度把握。

由于各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不同,政策、教育环境各异,影响因素会有所偏差。本研究力求在对国内外高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厘清现有体系的共性问题,深挖其内在联系和理论基础,提取经验并借鉴。

(2)理论支撑的相对滞后。

国外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相对完善,而国内研究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缺乏理论提升,使得生态系统模型缺乏理论支撑体系。本研究力求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律,梳理外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实践研究,探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所扮演的角色,重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3)系统动力的动态平衡。

由于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实践模型,本研究将尝试厘清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反馈互动(生态系统内动力)和时代环境及政府支持(生态系统外动力)的结合、协作方式,借助广东毗邻香港的独特区域优势,构建新常态下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和平衡体系。

(二)系统模型构建

与生物体系类似,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生态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因子(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资源互补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理想状态下,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与生态因子互相增强,共同受益,推动系统整体向积极方向发展,即实现生态系统向着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趋势发展,直至达到生态系统平衡的最稳定状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因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它们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物质不断循环,信息不断流动,资源不断交换,构成动态的循环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应体现开放性、循环性、永续性、整体性等特征。

借鉴生态位理论,结合现有生态位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内涵可界定为: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形成,在特定阶段、特定领域、特定资源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作用空间和功能关系,由创新创业教育与内外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展现的共存状态。依据系统参与要素的类型和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因子可分为以教育客体、高校主体和教育载体为核心的内部因子及以政府、市场和平台为核心的外部因子,如图1-6所示。

图1-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因子构成

“态”是指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所表现出的状态,是特定时期每项服务生态因子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中所占据的比例及效用的发挥水平(如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持续性孵化资金供给等),它深层次地反映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整个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中所担当的服务角色和所占据的空间位置。

“势”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政府支持政策、经济发展对应的产业和人才需求、创新创业资源、初创企业需求和协同创新平台的适应度,反映的是它对市场、政府和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性,以及对初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影响力和作用力(创新成果转化率、创业成功率、高层次人才比例等)。

作为一个与生物相类似的复杂系统工程,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配以充裕的资源和占据有利的空间,在把控创新创业资源重叠度的基础上,避免教育服务内容排斥现象的产生,并根据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发展程度从不同的维度和方向来施展。

由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内涵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多项生态因子构成,但考虑到每项因子的利用程度及影响效用皆不尽相同,所以需要从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测度出发,调配不同生态因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体系中的构成比例。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测评是用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各项资源要素(生态因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影响力,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因子的评估和监控,诊断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项目不同孵化阶段的教育载体因子使用状况及教育服务功能的适应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需求来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及方向,吸收稀缺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整合有效资源网络,保证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的有序运行。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以生态位的动态演化机理分析各构成要素的交互作用,探讨生态位理论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战略定位、竞争谋略和资源配置,寻求最适于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位,如图1-7所示。

图1-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与生态系统一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创新创业组织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群落和周围环境都是开放的,从外界输入各种资源,经过创新创业群落的加工转化,形成最终产品输出给消费群体,从而维持整个系统有序循环的状态。在整个系统中,一个创新创业群落的发展会影响另一个创新创业群落的发展,影响并改变着创新创业环境。一旦创新创业环境改变,不适应现有环境的生态系统又会进行自我调节,整个生态系统不停地重复着这个过程,这种调控特性促使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稳定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形成相互协调控制的机制:一是对创新创业群落结构的调控;二是创新创业群落与周围创新创业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这些调控机制使得群落与环境间、群落与群落间达到协调的动态平衡。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活动的发展过程如同一个从孕育到诞生,并且逐渐成长、成熟的生命体。创业始于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信息、各类资源纷扰交错,创业者必须从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到对自身创业活动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这就是创业活动的孕育期。确定创业方向和目标市场以后,要寻找合作伙伴,将更多相关资源引入创业项目中,建立企业作为创业基地,这个阶段相当于创业活动的种子期。当企业基本度过生存期以后,创业者必须根据创业方向为企业设定一个总体战略目标和经营模式,该阶段即为创业活动的发展期。当企业经营活动全部步入正轨以后,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逐步进入成熟期,其主打产品已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资金逐渐充裕并稳步运作。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社会及市场出台和制定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制度、财政返还政策、税收优惠措施等,为创新创业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或创业个体的种子孕育提供了土壤。发芽后的种子需要阳光,阳光为创业团队提供的创新理念、业态趋势、前沿技术以及战略指导等信息和服务,使发芽后的种子作出适应市场的形塑。在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影响下,激发创业主体的创业激情,创业主体通过创业服务支持,如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并通过孵化机构和实训基地等积累实践经验。这个过程类似于生物个体或群落汲取养料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同时,创业个体利用社会中的各类创业资源如信息、人才、技术、金融等相互之间寻求合作机会,通过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创业成功。创业成功的企业又会强化创业的氛围,让更多的人看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加入创业的队伍,从而实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系统运行机制设计

在以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指导下,可利用香港高校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的有效资源搭建区域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和平台,引入生态位理论,通过生态位分离、扩充及协同进化等策略,分析系统各要素的交互作用机制,设计出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1. 生态位分离策略

根据生态位的竞争排斥原理,通过差异化错位竞争,让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课程体系、实践路径和孵化平台等不同类型、层次和功能的生态因子占领适于自己的有利生态位,进行合理定位,避免生态位高度重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一样,创新创业项目挖掘、培育和孵化过程也普遍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如教育资源侵占、服务内容同质化等。例如,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来源主要有校内的团委、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学工队伍的老师以及校外聘任的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其中校外聘请人员往往难以解决编制问题,且聘请费用较高,而校内老师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就被校内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所“侵占”。按照生态位重叠原理,在同类资源环境空间下,“前期弱势物种”势必被影响甚至消灭,这必将给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分布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应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分离策略,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分离,实现多层次梯级课程体系的重构。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通识教育与精英培育、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的特点入手,探索分层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可行性,重点围绕通识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及时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融合专业优势开设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以形成普适化和个性化均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扩充提供基础,避免教育生态位的高度重叠,使整个课程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第二阶段,根据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情况采取实践路径生态位的种类错位,提供多阶段实践锻炼路径的选择。种类错位要求创新创业实践不仅仅只局限于实验室、竞赛、实践基地等几个领域,而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应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与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等角度入手,设计出一条与教育客体内生动力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人才“理论教育+项目训练+竞赛选拔+创业孵化”多阶段实践锻炼路径,促进教学实践、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的有效结合。第三阶段,根据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情况,利用孵化平台生态位的时间错位,实现多级孵化平台的链条设计。时间错位是指对某种创新创业资源及活动利用时间上的错位,做到分期滚动使用,形成利用时间上的梯度结构。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与孵化平台要从源头上起到孕育自主创新种子的作用,同时也要与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即促进和加强作为知识创新源头的高校、科研机构、创业企业等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创新性联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知识型就业。从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挖掘项目的“前孵”,到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筛选项目的“初孵”,再到粤港协同创新平台扶持、转化项目的“深孵”,搭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多级孵化平台链条。

2. 生态位扩充策略

生态位理论中任何生物都有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能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面对有限的学校资源、多变的外界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生态位扩充开拓新的资源和生存空间,保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扩充是指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完善,包括特色资源的加工和原有资源的加深利用。特色服务加工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演化改进的某一特定阶段,根据对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把脉,放弃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同部分的资源生态位,选择适合自身效用发挥的特定生态位,在已有的服务优势领域内及潜在的重点服务方向上寻求突破,形成自身的特色品牌服务。资源深加工利用是对创新创业资源进行筛选划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功能发挥的本质在于资源因子所存在的异质性和资源配比的合理性,资源深加工利用将竞争性稀缺资源和非竞争性普通资源分类,针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需求由简到繁,逐层深入,在增加竞争性资源的总体比例的基础上,维系非竞争性资源的数量,以实现服务效用上的增值。

(1)创建机构因子。

通过健全组织架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粤港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粤港澳台联合创新创业空间等机构,促进创新创业空间融合,突显双创集聚效应。

(2)改革机制因子。

搭建创新创业学分互换及认定机制,建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及创业竞赛的测评体系,制定激励师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奖励保障制度等。

(3)完善师资因子。

强化师资建设,校内专聘项目实践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讲师等,通过协同创新平台、专业培训机构、企业等聘请校外导师。构建“校内理论教师—产业思维讲师—粤港企业导师”多元化师资队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

(4)拓展资金因子。

募集校内经费和寻求社会各界有效资源,形成“创新创业训练专项基金—前孵化基金—天使基金及风投基金”多方资金链条,加强经费保障。

3. 生态位协同进化策略

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途径,从系统各构成要素互动的角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态、势互动机制,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课程协同与服务协同等协同创新机制,促使系统各要素产生复杂的协同作用与相干效应,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个体”或“群体”的协调发展,在竞争与合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中达到动态平衡和产生新质,形成相对稳定、协调共生和螺旋式上升协同进化系统。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从外部环境中引入和吸收有用的负熵流,抵消自身的熵增,减少与环境的生态位差,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形成具有自组织效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参照生态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分属于不同群落的各主体会因为不同的动机和实践而结成互利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类比于生态学中的种间协同。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利共生。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将所拥有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以高质量的创业企业和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为表现形式的创新产出。而消费者则通过将创业项目与合适的市场时机相对接,以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与孵化过程中,消费者能够及时发现创新成果与现实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之处,进而对生产者的创新创业项目提出完善要求和进一步研究方向,从而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转化率。

(2)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寄生协同。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通过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创造经济价值,获取丰厚利润。同时,新创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回馈分解组织机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组织机构能够通过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拨款以及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式,将消费者创造的经济效益重新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源,促使消费者持续深化发展。

(3)分解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寄生协同。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产出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人才在客观上能够以技术和智力支持的形式提升分解者的服务效率,此外,生产者产出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能促进分解者相关服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强化分解者的服务职能。同时,分解者以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保障、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更优惠的发展政策以及更频繁的交流机会等正向反馈生产者,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分析,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种群的创新创业主体彼此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协同的复杂关系,且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存在以及竞争与协同相互转化的趋势,推动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 f3xtleYX3PYlqd3LQ/0vCtvbFmYhYxCBrG/q6t+OThNqyy8KBWxW8SDBf3YExH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