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三所欧美知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育经验

(一)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其形成领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创业精神通过学科和院系、非营利组织、人文艺术等多种创新方式渗透到斯坦福大学的整个体制。斯坦福大学鼓励与维持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项目来培养创造力,从而吸引一些有创业志向的人。图1-1为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环境及合作网络,充分展示了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图1-1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 博专并举: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通识性教育范畴,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坚持多学科交叉、教学与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文科和理科结合,开展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构建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立庞大的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性课程体系,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门类壁垒。创业课程涵盖了建立和运营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创业想法的形成、企业建立、融资等,开设创业管理、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等20余门相关课程以及在线的创新创业认证项目。 其次,构建以商学院为中心的多学科协同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创新创业扩展到商学院以外的其他院系。例如,工学院和设计学院借助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项目(STVP)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数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包括创业思想领导者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医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也各自开设了1—3门创业方面的课程,如“教育中的商业机会”“生物革新:需要发现与观念创新”“社会创业”等,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与创业精神的融合。最后,强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引领性,严格评估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考试制度,每年因专业考试不及格而重修的学生比例都在20%以上。

2. 产教一体: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于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

斯坦福大学积极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坚持寻求教育的生产性功能,认为研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探索。第一任校长斯塔尔乔丹(David Starr Jordan)曾明确指出:“斯坦福不会像旧的教派学院一样使学生与世隔绝,而要使他们为实际世界的生活做准备。” 具体表现在: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形式,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项目与实务导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主讲教师与客座嘉宾合作授课等,将所有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课堂。邀请资深企业家和创业者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实践经验和见解。例如,谷歌公司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风险投资人彼得·温德尔(Peter Wendell)和斯坦福大学校友安迪·拉切列夫(Andy Rachleff)为同学们讲授创业精神和风险资金的团队;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洛夫(Andi Grove)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就与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大师罗伯特·伯格曼(Robert Burgelman)教授合作讲授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等MBA课程。第二,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知识与资金的有机结合,积极为在校学生的知识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探索提供优质服务。斯坦福大学位居硅谷的核心,集人才、知识与资金于一体,在校企合作、人才、知识与资金有机结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供需结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于个体发展与市场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两个市场:一是高校内部市场,高校是服务供给方,学生是服务需求方;二是高校外部市场,高校是人才供给方,社会是人才需求方。为妥善处理两个市场内部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系以及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突破:第一,关照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提供精细化教育服务。每个学院根据学科属性特征和学生个体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第二,通过和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追踪市场前沿、推进科研创新,主动开辟和引领市场需求。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对市场的被动适应和迎合,而是一种主动的开辟和引领。现阶段,斯坦福大学各个学院都与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密切的长效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紧贴市场需求,触发科研创新,从而更好地开辟和引领市场发展。据统计,斯坦福大学与企业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多至120个以上。第三,贯通高校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内在联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斯坦福大学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并且根据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课程,实现了个体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充分对接。

4. 协同推进: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于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高校、政府、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力量,形成内在凝聚力和推动力,构建生态综合发展体。第一,依据《董事会章程》《行政管理指南》《评议会宪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斯坦福大学明确了高校、政府、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关系,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创新创业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而且给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预留较大的制度空间。第二,为充分调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斯坦福大学组建了斯坦福创业网络(Stanford E-corner),将创业研究中心、社会创新中心和技术许可办公室等机构全部囊括进去,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第三,以第二课堂形式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培育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活动可分为两类:创新创业竞赛类活动和学术研讨类活动。斯坦福创业挑战赛、斯坦福社会创业挑战赛和斯坦福社会运动挑战赛赢得了全校学生的青睐,汇聚了来自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及众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圆桌会议、创业周等学术研讨会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传统、张扬个性、大胆实践,鼓励学生用企业家精神武装头脑并且积极进行跨学科组队,以实现优势互补,使创新创业文化特质深深地烙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发展成为美国高校一种潜在的隐性竞争力。

(二)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MIT)院创业教育从点到面,覆盖各类学生需求,突出体现校企之间密切合作,注重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咨询服务,在高校、企业、政府与大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关联、彼此促进的“生态系统” ,如图1-2所示。

图1-2 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 全方位的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1958 年,Dwight Baumann教授开设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门创业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坚持以“实用性”为原则,以培养新一代的创业领导和精英为愿景,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了系统化设计。

(1)完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围墙。

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理论型创业课程、实践型创业课程与团队项目型创业课程。理论型创业课程包含没有边界的创业、管理技术与创新等课程,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实践型创业课程包含社会创业、发展型创业等课程,使学生有关创业的初步设想形成计划,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培训;团队项目型创业课程包含创业实验、全球创业实验和创新团队等课程,让学生可以跨专业自由组建团队,共同解决创业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团队项目也为学生提供到知名公司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运用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使教学与实践紧密互动。

(2)丰富第二课堂,搭建知识传授与创业活动之间的桥梁。

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科研项目层出不穷,形成了该校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如麻省理工学院“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该计划以研究性项目为基础,让本科生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参与研究工作;麻省理工学院10万美元创业大赛促使学生在创业竞赛中培育、孵化更多的创新企业,有关报告的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大赛创造了超过4600个工作岗位。

(3)跨学科设计特色,跨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鸿沟。

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大量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习。一方面,学校强调科学和人文的联系,加强理工科专业的人文(包括经济)科学课程的比重,培养了学生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两个方面的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跨学科聘请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知识新颖、交叉性强、水平较高的课程和讲座,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前沿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Program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学院(简称“STS学院”),实现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交叉教育。

2.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按照其所从事的科研属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内部学术型教授,这类教授主要利用麻省理工学院内部资源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不从事外部工作。另一类是外部实践型教授,他们在完成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同时,为社会企业、客户提供智力和技术等咨询与服务。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推出一条“黄金法则”——“五分之一原则”(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专门用于创业等相关服务和实践工作,其余四天须为大学履行义务)。让参与创业相关工作或在创业一线的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将教师有无参与企业创建等经历作为聘用、考核和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创业实践,提升了对创业的理解与认识,并将这些理解、认识融入课堂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实践性,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3. 完善的组织保障

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需求,麻省理工学院从官方角度设立了多种创业组织机构服务于创业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如创业中心(MIT Entrepreneurship Center),主要用于创业教育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辅导服务中心(MIT Venture Mentoring Service),主要提供创业咨询与支持;技术专业办公室(MIT 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主要帮助校内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与转移;资本网络(The Capital Network),主要吸纳与提供创业所需资本,实现创业资本的流通。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如全球创业工作坊(Global Startup Workshop)、创业者俱乐部(MIT Entrepreneurs Club)、创业社区(MIT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等组织为学生之间的信息流通、创意激荡、经验分享提供了平台,而风险资本和私人直接投资俱乐部(MIT Venture Capital & Private Equity Club)则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注入了宝贵的资金流。

4. 多维度的支撑平台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高校合法权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如出台相应的中小企业免税法,采用调控手段使资金流向大学生创业主体等。二是社会多元化机构,包括各种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宣传,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创业知识和专业训练,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提供创业经费赞助,奖励优秀学生等方式,促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成果的市场化运作转化。 三是麻省理工学院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和产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一方面通过签订协议与政府、产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接受其资助,另一方面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最新科研成果,实现了政产学研的优化组合。

(三)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以创业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战略,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强调实践导向,把内部改革与对外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吸纳社会多元因素参与。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催化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思想,分析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如图1-3所示。

图1-3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 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课程(生产者)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 Start TUM为代表。Start TUM作为一个集成式的创业教育方式,十分注重创业实践培训,在学生创办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全程指导创业,给他们提供以实践为导向、需求为基础的教学内容。Start TUM教学课程分为感知(Sense)、接触(Touch)、评估(Assess)、识别(Recognize)、创办(Take-off)、理解更多(Understand More)6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创业阶段,力图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系统的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学习了解整个创业过程的相关知识(见下表)。通过这种纵向分布式教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将创业全部过程的相关知识都包含在内,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

Start TUM 创业课程教学模块

2. 全方位的创业支持系统(分解者)

为提升学生创业技能,提供创业支持,慕尼黑工业大学根据学校组织机构的职能和研究项目的应用,搭建了系统的创业支持机构,为初创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推进一个新的创意快速转变为商业机会。创业支持机构包括创新与创业中心、社会创业协会,创业研究所、创业和金融研究所、行业联络办公室、研究和创新办公室、技术创业实验室、慕尼黑大学创业基金, 如图1-4所示。

图1-4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创业支持机构

创新与创业中心(Unternehmer TUM)成立于2002 年,目前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校级创新与商业创造服务中心,员工有70 多名,每年开设超过1000次的创业相关讲座、研讨班和项目分析会,并推出50多个创业项目和新创企业,创造性地把天赋、技术、资本和顾客进行紧密的联系,开发出一套系统的程序来鉴别、发展和执行创业机会。创新与创业中心由4 个组织构成:gGmbH(通过提供卓越的亲身实践的创业训练、孵化技术创业团队、产品原型所需的基础设备或条件等,激励和授权学生、研究者及专家进行创业活动)、Project GmbH(通过“创业企业加速器项目”并联合新成立的企业来识别、开发及实现创业合作项目,以成功地产生新企业)、Funds Management GmbH(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处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提供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Maket Space GmbH(是一个会员制的开放型组织,包括高技术研讨会和模拟工作室)。

社会创业协会(SEA)由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于2010年共同创立,关注的领域包括教育和集成、社会和参与、医疗保健和社会挑战、环境和可持续以及内部创业和创新,致力于“为社会变革而教学”,主要任务是进行资格培训和推动创业,初创咨询以及提供网络、合作伙伴和团体。

创业研究所(ERI)是欧洲领先的创业研究机构之一,分为教学、研究两部分,拥有一个由20 多名科学家组成的不同背景和资质的跨学科团队,主要研究创业者及新创企业的成长规律,涉及创业认知、创业决策、创业心理、新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个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开拓商业的途径及机制,提高学生对创业者和创业组织的认知;二是从商业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新兴组织及助其成功的影响因素。

创业和金融研究所(CEFS)由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德国复兴银行首席教授安·克里斯汀·阿赫莱特纳、财务与资本市场系首席教授克里斯托夫合作创办,开展了大量关于初创融资的外部资助项目研究,包括中小企业期权融资、新创企业私募股权、欧洲风险投资市场、家族创业的资本市场融资、社会创业的绩效管理、德国创业指数(German Entrepreneurial Index)等。

行业联络办公室(ILO)是慕尼黑工业大学联结研究和商业的服务中心。慕尼黑工业大学重视在促进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科学知识的应用研究,形成了一个互补的研究链,并通过与商业伙伴的合作使知识和技术转移到社会。慕尼黑工业大学与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合作伙伴每年签署1000多项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催生了不少技术型新企业。

研究和创新办公室(ORI)除了具有与行业联络办公室类似的功能之外,还支持慕尼黑工业大学所有有意申请专利的师生,给他们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的全面建议,评估他们的发明及其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和工业实用性,帮助他们提出专利申请,明确发明者的专利权。

技术创业实验室(TEL)帮助创业者评估技术,讨论其用途及客户群体,探讨实现想法的最佳商业模式及相关的专利战略。它还有一个“机会评估计划”,旨在帮助创业者厘清和执行创业步骤,如发展趋势分析、市场机会和环境分析、下一步行动计划等。

3. 产学深度融合的协同模式(消费者)

慕尼黑工业大学充分利用身处慕尼黑这座工业城市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界紧密联系,协同发展。一方面,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的最新发展。学校不仅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在工程应用研究领域与工业企业深入合作,承担大量的合作项目,致力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注重与产业界长期密切合作,鼓励相关用人单位吸纳学校培养的高素质初级工作人员或毕业生。2011年8月,德国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科研校园:公私创新伙伴联盟”竞争性行动计划并设立行动基金,致力于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形成长期伙伴关系,通过深化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 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宝马、大众、安联保险等许多知名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为其解决了急需的生产技术问题,而且促进了对创新型产品与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

4. 多学科融合交流的创业文化(催化剂)

慕尼黑工业大学依托丰富的外部资源及网络,强化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打破了学院门派分割造成的学术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多个跨学科、国际化的研究和学习平台,实现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融合;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构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校园文化,将创业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速创意的产生以及转化;在提供创业资金的同时还构建了创业所需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Evobis、IdeaAward 等商业计划大赛提供创意展示平台,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创业,激发创业灵感;多渠道拓展外围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和互助的平台,积极联系校友资源,构建校友联盟,实施“导师辅导咨询计划”,通过校友企业家的指导、分享创业经验,让学生通过创业网络获得人脉资源、职业经验和资金支持。 IjxinoqxIdwrUDgzgqu/RRFOjK9Arhbdyl4ws3Q/uyB4GSkGRNB4QPObvnuNTv6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