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言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辨析。

如果能清楚地界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将有助于避免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认识误区和实践中的紊乱。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延伸。创业教育的核心则是创业实践教育而非创业教育实践。这是因为创业实践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创业精神,旨在通过公益创业、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等渠道来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之初心。在这个过程中,它其实包含了创业的体验,并允许试错;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及纠错过程实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技能的锻炼。这其实契合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义,并从根本上区别于创业教育实践。后者更多是侧重于指导和鼓励学生办企业、向政府求政策资助和“做淘宝”。这容易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扭曲为企业家速成教育,并错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目标聚焦于成立各种类型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各种业态的“学生企业家”。这种认识与实践忽略了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深层次基础,将创新、创意和创造庸俗化为某种单纯的技巧与操作流程 ;同时,其本质等同于那种着眼于如何推动学生发挥其特长来实现自主创业的就业观 ,也让创新创业教育偏离了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旨,脱离了专业知识教育的轨道,没有实现意识、知识与技能的真正融合

产生认识误区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界定不清,继而导致教育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和实践的混乱。可见,追溯词源,结合中国文化语境来解读创新创业教育之内涵,成为我国有效开展相关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和首要步骤。

从词源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素质进行培养的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 。“创业教育”一词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其初始定义为“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在中国语境中,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行为由经济延伸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并引入“创新”的元素。它拓宽了传统教育的视野,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为重视能力与素质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折射出中国传统行为文化的知行统一观。创新是不拘泥于现状、乐于尝试、勇于开拓、积极谋变的态度,侧重于思维方面的创造;而创业则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开创新事业、新企业、新岗位,强调行动方面的创造。创新推动着创业,而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从这个角度讲,创新为“表”,创业为“里”;创新创业教育将教与学、行与知、能力与事功有机统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

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学生个体,其本质是激发人的创造性以实现自我。也只有满足人开创性的欲望与创新性的自我效能感,创新创业教育才具有意义。可见,个体价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基础;然而,个体价值也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在特定阶段积累的知识财富和制度惯例,赋予个体从事某种形态的开创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并从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形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

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之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偏差与问题。因此,中国应当立足创新创业教育之本义,系统规划这一教育生态系统,并有针对性地付诸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通过体验与参与实践,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应当具备的意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了创新的诸多元素,并结合当前中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以及互联网环境来设计教育培养体系和实施路径。它要求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但又远非机械式地传授学生如何创办事业,即非纯粹的创业实践。它其实是建立在融通学生日常习得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并通过各种创业实践、认知实习和创业训练等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及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 它是对就业教育的一种超越,符合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义,其落脚点还在于借助多学科参与和校内外资源共同支撑的教育体系来实现育人功能。

首先,基于中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急切需求,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的方针,在李克强总理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审时度势而作出推动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毕业生创新的岗位就业等创新就业观,将逐步从被动聘用的就业模式转向自我聘用、自我就业的新路径。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高校将对学术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三种类型人才进行集中培养。在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开展的,只是因为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而各有侧重。所以,技能型和应用型大学生更适合创业实践教育。然而,不管针对哪种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绝非传授或教育学生去从事“开淘宝”“摆地摊”或“当个体户”等技术含量低、经营路径老套的生存型、就业型创业,也不是一窝蜂地从事“山寨”产品的简单复制与模仿。因此,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聚焦于大学生接受相应教育所获取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质量,而非以应试教育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数量及成果转化与否。换言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在实践教育中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致地释放出来,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最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集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多学科交融和多种资源支撑的教育新范式。其必须根植和依赖于专业知识教育,并需要借助和依托多学科及校内外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倘若缺乏专业知识教育,学生必将因为知识结构的脆弱而无法维系自身的创业激情和基本素养;倘若没有创客空间(孵化基地)、校外业界人士和政府政策等校内外资源的支持,学生的创业思路与视野将因为遭遇封闭性的系统而归于贫瘠。尤其是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它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模式,社会无疑是学生的大课堂;该教育模式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学校实施开放性、多元的教学、对各类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指导,由学校主导,建立起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为一体的富有弹性的支援体系 ,并借以共同推动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砺创业精神、丰富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近些年,互联网开始全面介入金融、旅游、物流和教育等行业。“互联网+”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所催生的各类业态也在渐进式地改变我国民众的思维与生活方式。 作为服务业的特殊领域,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大量人力资本,并以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地将大学的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大学的人才输出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这样,一场重大的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教育界应当以新的时代眼光和新的范式来认识新形势下教育的新内容。 而当下,谁都无法否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教育界更应当遵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和规律,从理念上深刻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发展形态,进而谋划更具科学性的实施办法、支援体系及生态系统。 ePpofK9KpauJGYDCpxEYIzmudVmyEtkav+/abChOsRzrEBM40tiKUEUVavMVRq2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