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粤港协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粤港澳教育更紧密合作与融合发展,促进粤港澳人才培养优势互补” 。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助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不断深化粤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合作,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探索区域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粤港协同的视角借鉴香港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经验,结合内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探索粤港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一)内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重视与支持下,内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很多高校没有及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存在教育理念错位,未能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与瓶颈。

1.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在关系割裂化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核心,引领创业;创业是创新成果实现的有效载体,推动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功利性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者,或者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无奈举措,“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 ,或是注重学生学术研究的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却忽视应用创新成果的创业教育;或者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开设几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组织一些讲座或竞赛活动而已,形成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剥离的现象。缺乏创新思维的创业,容易导致创业质量和成功率“双低”;没有创业意识的创新实践,很难实现创新成果的价值市场化和创新活动的延续深化。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脱节化

内地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更多局限于操作与技能层面,主要以课外实践训练、创业竞赛、创新项目实践等第二课堂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为主,没有形成系统性、全程性的课程体系,课程零散、目标模糊,游离于专业教学第一课堂边缘,未能融入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向,教育内容也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

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单一化

内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业教师、团委及学生工作部老师、辅导员组成,绝大部分授课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缺乏亲身的创业实践经历,对市场分析、机会识别、创业策划、企业运作等都不了解,无法深入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案例分析等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要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内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灌输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指导为主,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

4. 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平台及评价孤立化

(1)教育对象孤立化。

有些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有创新创业意向或创业项目的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为培养创业者的精英教育,导致师生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

(2)教学平台孤立化。

部分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局限于学校的某个部门或者学院开展,缺乏学校各部门的沟通协同和教育融合。

(3)教学评价孤立化。

目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又孤立于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往往错误地以学生创业是否成功及创业项目实体的数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标准,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二)粤港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1. 粤港协同的政策支持及基础

政府自2003年制定《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在经济、科技与教育等方面建立了粤港合作机制,并陆续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提出“粤港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合作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推动粤港科技合作模式创新;继续深化粤港高等教育合作,推进粤港高校联盟建设,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探索粤港教育合作新模式,促进粤港人才培养优势互补,深化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强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粤港青少年的双向交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给粤港协同发展提供保障,强化粤港协同创新要素渠道建设,提升粤港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机制,优化粤港创新技术转化的机制与环境,推动粤港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实现有效对接。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粤港两地联合建设“粤港科技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等,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整合两地创新资源,强化了两地科研平台、人才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立有效的跨境、跨城创新合作协调机制,如建立粤港政府联席会议机制及民间合作联系机制、设立粤港共建创新平台专项资金、创建粤港联合实验室、联合举办高层次国际性专业会议等,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破除制约协同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托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创建一批面向粤港人才的众创空间、创客学院,如粤港国际创客中心、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构建了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模式,使粤港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实现组织化、系统化,为粤港高校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奠定现实基础。

2. 香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及其特色

香港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在其健全的金融体系、政策保障和完善的融资结构等基础上,以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出香港“全民创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香港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提供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模式、系统的项目孵化和丰富的竞赛活动等服务,呈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系统、专业与协同的优势及特点。

(1)设置“基础+专业”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方面看,具有专业优势的创业型人才更具备成为新型企业家的潜力,使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有效地融入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在专业领域的创业。 香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开设创业普及性课程,拓宽基础课程范围、增加跨学科课程,如机会识别、创业法规、初创企业管理等入门性课程。二是基于专业背景开设专业性创业教育课程。各学院依据自身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置与专业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如工学院探讨技术创业,商学院围绕中小企业创业,医学院关注医疗、生物技术革新创业等,创业知识渗透专业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实现高端的技术创业。

(2)采用“实践体验+案例教学”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相对于内地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传授,香港高校更加强调创业技能的培养,将教科书涉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处理事务的流程,并强调这种流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一是注重“实践体验”,一方面依托香港丰富的企业资源,致力于建立学生与企业的对接,促使学生在参与企业的实践中掌握创业技能;另一方面搭建学生实践体验的平台,如组织模拟创业、开设工作坊等活动,通过实践教育的跨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思维。 二是注重“案例教学”,依托香港自身创业环境具有的丰富商业案例库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共享资源,经常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及创业领域的专家走进课堂,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成功创业经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案例的内涵和创业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构建“授课教师+企业导师”的“两栖”型多元化师资数据库。

纵观香港创新创业领域的生态环境,香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理论培训、技术支持、投资指导、政策服务、行业分析、专业咨询等,要求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依托香港的国际化平台以及创意、金融等产业发达的资源优势,高校在校内聘用具有海外留学、培训经历的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同时鼓励专业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实践;从社会中聘请创业校友、企业家、风投资深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等不同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导师,构成“懂理论+能实践”的“两栖”型多元层次师资队伍,既能为创业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又能传授创业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创业技能、降低未来创业风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师资构成,除校内专业教师外,还包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设计中心、香港投资推广署、数码港等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的政府部门及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香港玩具集团总裁及设计总监、万希泉钟表有限公司董事长、“黑暗中对话”创始人等成功企业家;同时,其校内专业教师大部分也在企业及投资等领域兼任实践工作,如创业研究中心的荣誉项目总监ANN Yee Li Elaine同时也是Kaizor Innovation的创始人及CEO等。

(4)开展“创意互动+创业竞赛”的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香港的创意产业概念流行,学生崇尚从身边小事发掘亮点,以简单的创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创业。 首先,香港高校重视学生的“创意互动”,开拓创业思维,常组织创业专题研讨会、创意市集、企业家对话、创业沙龙等活动。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企业家击球笼(Entrepreneur Batting Cage)” 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想法,在互动中交流、研讨。企业家对创意的提升提供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创业项目的个性化问题,帮助形成创业计划方案。其次,香港高校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体的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聚集创业项目,通过创业赛事、论坛等相关活动载体,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项目展示机会和更广阔的实践学习平台,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和创意获得更多的支持与投资孵化机会,如香港科技大学的“一百万美元创业大赛”、香港理工大学的“青年设计才俊教育大奖赛”、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举办的“创业教育亚洲会议”和香港教育学院的“香港视觉设计教育节”等。

(5)构筑“孵化平台+网络支撑+资金支援”的学校创新创业支援服务体系。

在香港政府政策、经费等支持下,高校积极组建跨学科研究机构。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等,构建广泛的官产学研协作平台与机制,如香港科技园、HONGKONG X科技创业平台等创新创业孵化器,链接学校与社会的创新创业资源,旨在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援,形成完善的学校创新创业支援服务体系。线下打造“学生创业社团—高校创业教育机构—校企协作机构”的多层次孵化平台,为创业项目的概念、初创、推广等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层次的创业支援服务;线上搭建网络平台,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支持、咨询与服务;高校积极引进群众集资平台开拓经费来源,建立校友资源支援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等途径,以多方融资渠道筹集创业基金,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援。

(三)粤港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及其实践

广东高校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契机,多维协同粤港的优势资源,开拓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之路,依托与香港高校签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议,借鉴香港高校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丰富经验,聚合粤港协同的课程、师资、平台、资金等资源,探索设计出基于粤港协同育人模式并不断实践与完善的全程化、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1. 构建粤港协同的多向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纵深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粤港高校协同育人的教育合作基础上,借鉴香港创新创业文化和教育理念,引入香港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化指导服务,探索实施面上分层施教覆盖、点上重点突破的课程设计,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线上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采取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相结合的“双教学”模式;线下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粤港高校联合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思维引导、专业创新及实践训练等知识结构设计显性课程,从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文化要素打造隐性课程,探索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2. 构建粤港特色的跨学科、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多向融合的课程体系下,要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打破专业、学科、产业及平台间的壁垒,才能实现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效耦合。在此背景下,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及关联企业,联合香港高校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实施一个专业多套培养计划、多学科交叉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必要。

(1)以特色学科为切入点,粤港高校联合创办与产业融合的“创新实验班”。

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东莞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联合创办粤港机器人学院,选拔相关专业优势学生参与,引进香港高校及产业界重量级教授和团队组成授课团队,培养面向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创新项目为抓手,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联合创办与企业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班”。

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依托广州国家IC基地开设的“2+2”模式集成电路设计班等,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将创新思维融入基础、专业和实践等课程,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引导从实践创新训练到创业实训。

(3)发挥知名师资优势,联合创办“大师工作室培养班”。

通过粤港协同创新平台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和知名教授。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引进方海、汉诺、洪科宁等学术大师,创建大师科研项目工作室,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及创新思维教育,大三、大四在工作室完成创新设计、集成设计等创新实践教育。

(4)借助粤港创业资源优越性,联合创办“创业培养班”。

经过大一、大二专业基础和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教学,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始分专业试点班和跨专业综合班两种模式的“创业培养班”,引进国际化高端创业培训课程和专业化师资,实施创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和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学实践活动,如“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实践挑战营”“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营”“创意对话”等。

(5)联合举办粤港等区域性创新创业竞赛。

粤港高校联合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决赛,举办了国际“智慧城市”专项赛、“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创新创业竞赛,积累了丰富的联合办赛经验。在此基础上,粤港高校继续协同粤港创业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孵化基地及企业,联合举办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创建粤港共享的以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粤港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打造粤港优势的多元化师资及联合师资培育机制

在粤港高校合作协议的“教学互助、教师互派、资源共享”原则下,粤港高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合作交流。针对境内高校师资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依托粤港区域多元的产业结构和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合粤港优势资源,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一方面,邀请香港高校名师走进课堂,开展创业论坛、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同时,聘请粤港产业界精英、优秀创业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粤港协同创新平台专家等各行业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实务人才兼职任教,构建“校内理论教师—产业思维讲师—粤港企业导师”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创业实践,提升经营实务能力和创业技能,培养出“懂理论+能实践”的多层次“两栖”型师资队伍。

依托粤港区域的创业优势资源,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效提升,需要搭建粤港协同的官、产、学、研有效信息交流平台,打通粤港学校、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多方联合培养师资的沟通渠道,创建规范化、常态化的联合师资培育机制,如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同时,以粤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合作为契机,采取以下三点措施:第一,借助香港高校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制订师资互助培养计划,每年安排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去香港高校培训学习;第二,借助香港高校国际化交流平台,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开展SIYB、KAB项目等师资创业培训,鼓励、选拔教师到国外创业型高校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第三,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创业实务体验,邀请企业家、优秀创业者等对教师进行企业管理、创业实践等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水平。

4. 搭建粤港共建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以垂直化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链条服务,聚集官、产、学、研等多元化的优质资源,搭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活动的创意交流空间,为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创业搭建支撑平台。依托粤港协同创新平台,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广州国家现代化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探索与香港高校联合共建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又如粤港澳7所高校发起和运营的“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以及广东工业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搭建的粤港联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打造出从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挖掘创意项目,到校内孵化基地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初创项目,再到粤港共建平台扶持成熟创新创业项目的多级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同时,基地还引进香港高锋创投公司等粤港科技创业服务公司,打造“项目创新、创业指导、成果转化、专利代理、孵化场地、注册企业、政策服务、行业分析、项目推介、对接融资”等一站式、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推动粤港学生创新项目、创业项目联合研发和孵化。

5. 创建粤港共享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竞赛体系

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竞赛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研讨会、训练营、导师制等形式实现创新创业教学、训练、实践以及研究有效整合;以创业竞赛为平台,吸引社会优质创业资源,形成创业资源网络,促进创业创意的有效转化,提升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实现高校社会服务智能的延伸。相比于香港成熟的创业计划竞赛体系,内地高校在探索创业竞赛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创业项目缺乏市场价值、技术创新含量低及孵化率低等局限性,依托粤港联合创客空间的平台建设,借鉴香港先进的竞赛体系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以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实践训练为链条、粤港联合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吸引粤港创业优势资源,搭建粤港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平台,增强粤港高校联合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扩展粤港高校互动合作网络。

目前,粤港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线下依托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线上建立网络平台共享粤港高校的理论课程,导致其教学资源局限于区域化,教学活动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而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形态和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但对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而且给粤港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注重学校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如MIT与128公路、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等典型案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现实需求脱节,学生的创业项目繁杂,大多集中于基础服务型项目,缺乏与学校学科优势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导致科技创业项目的孵化成功率较低,未能形成产业集群效果。此外,由于粤港两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环境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存在差异,而粤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构建完善。以上这些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局限性都是探索粤港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Frq6Lm0KLFx7Jd6nx1PqWlqnfVIVEi8i7+yomxDsxjcuB5pgtU+bqxhAulPxtc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