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
—— 所罗门 《 箴言 》
所罗门时期,有一个商人到一个商场选购东西,他随身携带了大量金币,当夜晚来临时,他为自己的金币担起心来。
经过反复思索,他独自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就在地里挖了一个洞,把金币埋藏起来,可是当他次日回到藏钱的地方时,他发现金币已经丢了。他呆呆地愣在那里,反复回想藏钱的情景,当时附近没有一个人啊,他怎么也想不出金币是怎样丢的。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茫然无绪时,无意中一抬头,发现远处有间屋子,可能是这家屋子的主人正好从墙洞里看到他埋金币了,然后将金币挖走。那么,怎样才能把金币要回来呢?
经过认真考虑,他去找那屋子的主人,客气地说道:“您住在城市,头脑一定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不知是否可以?”
那人热情地回答说:“当然可以。”
商人接着说道:“我是外地慕名来此购物的客商,我带了两袋金币,一袋大的,一袋小的。小的昨晚我已把它埋在一个没人知晓的地方,大的我不知是把它交给值得信任的人保管,还是埋在藏小袋金币的地方,您能给我一个建议吗?”
屋子的主人答道:“你人生地不熟,什么人都不该相信。还是将大钱袋一块埋在藏小钱袋的地方吧。”
等商人一走,这下贪心不足的人马上取出偷来的钱袋,放回原来的地方。这下可把躲藏在附近的商人高兴坏了。等那人一走,他马上将钱袋挖了出来,一溜烟地跑了。
这个商人能够将已落入别人口袋的东西又拿回来,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对方贪婪的欲望。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贪心,且贪欲无限,要让小偷把钱交出来,只能激起其更大的贪心,乘对方在贪欲的支配下出现失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巧妙利用他人欲望,这是天底下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行为、思想都受自身欲望的支配。犹太民族便是一个善于利用他人欲望的民族。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由于处在某种不利的环境中一时撒谎,是可以谅解的,但是蓄意欺骗他人的人则不会有希望,他迟早会自食其果,丧失尊严、信誉直至丧失自由。当一个人决定欺骗别人时,通常都没有考虑到以后将受到罪恶感的折磨。
赚钱的欲望人人都有,当然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专想不劳而获,这种念头则过于天真。
在报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人被骗子骗走财物的报道,这些人被骗虽然可怜,然而其被骗的动机——想不劳而获——却又令人鄙视。这些人若不存贪欲之心,又怎能令骗子乘机得逞呢?
再也没有比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的人更伟大的了。欲望来去飘忽,变化无常,为了满足它无休无止的索取,你一定会变得无所适从,迷失灵性。千万不要让低俗的欲望影响你人生的成功,一定要把欲望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即使这些欲望影响了别人对于你的评价,也要让人觉得这是人性的弱点,你具有这些弱点无伤大雅。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变得岌岌可危。你可能一下子就失去你曾经引以为傲的地位,失去别人对于你的尊重和支持。做到了自制,你就不会被别人利用。
如果你要获得他人的尊敬,你就应该把握住他人的欲望。就如同在驴子的嘴巴前面吊上一根胡萝卜,你要把蜜糖留在人们的嘴边。要知道欲望控制着尊敬。在欲望没有满足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事情,远远胜过饱食终日的人所能做的。
有钱人往往自以为聪明,明达的穷人却有更深的见识。
—— 所罗门 《 箴言 》
所罗门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官吏。
有一天,他叫来了仆人。
“你去让手巧的裁缝给我做两套官服。”
“是,老爷。
“一套准备拜见皇帝时穿,一套准备接见百姓时穿,听明白了吗?”
“是,明白了,老爷。”
仆人去找裁缝。
“给我们家老爷做两套官服。”
“啊,不做。”因为官吏从未付过钱。
“别担心。这次,我帮你要钱。但是,我有个条件……”
仆人凑近裁缝的耳朵叽哩咕噜地说了半天。
“我懂了,我会做出很像样的官服。”裁缝高兴地说。
两天后,裁缝拿着新做的官服来到官府。
“老爷,这是去拜见皇帝时穿的官服。”
官吏看到官服的后摆长,前摆短,立即皱起眉头。
“衣料虽好,但前摆太短了。”
仆人这时赶紧说:
“这件官服做得实在是太好了。”
“你说什么,这还叫做得好?”
“是呀,这套官服是您拜见皇帝时穿的。给皇帝叩头时,前摆短、后摆长的官服不是正合适吗?”
官吏联想自己拜见皇帝时的情形,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裁缝又拿来一套官服。
官吏又开始试穿。但是,这一次却是前摆长、后摆短。
“昨天是前面短、后面长,今天却后面短、前面长,这怎么穿!”
官吏怒气冲冲地看着仆人和裁缝。
“大人您在接见百姓时,紧闭双唇,仰脸朝天,背着手,挺着胸,前摆长、后摆短不正合适吗?”
官吏挺胸腆肚,做了一下示范。正像仆人说的,前翘上去,后摆长短正合适。但是,官吏的形象却非常可笑。
“老爷,您看是不是应该给做出这么漂亮官服的裁缝报酬呀?”
“嗯,那是自然。”
裁缝第一次拿着工钱,从官府走出去。
所罗门认为,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来,虚荣心就会时刻陪伴在他左右。年幼时,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长大以后,也只是学会让步。即使人死了,虚荣也不会消失,墓碑也会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光荣”。
虚荣心会给人性带来脆弱。当一个人在受到别人虚假的夸奖时都会显得很高兴,往往会变得忘乎所以。
士师参孙的力气非常大,所以将非利士人打得落荒而逃。胜利后的参孙遇到了妓女大利拉,由于虚荣心的驱使促使他说出了自己力大无穷的原因,因此被非利士人活捉。
所罗门认为,有了过失,在得到别人的谅解后,常常还会有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情形。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每想起那一次过错,心里仍然会感到隐隐作痛,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它伤到了人的虚荣心,所以伤痕不容易治愈。在教会里,犹太教徒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不因犯罪而难过,但却因为觉得伤了他人的虚荣心而坐立不安,因为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自责”意识。
“自爱”是绝对健康的,以自我为中心也并没有错,因为人是惟一能说出“我”的动物,但是也不能太过分了。一个人如果一味地追求虚荣,自我溺爱,自狂自大,忘乎所以,那就是残害自己。
虚荣心必须有个尺度,特别是在与竞争对手或敌人相处时,更应该力戒虚荣,否则别人就会借此机会利用你或打败你。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眼中有自己,所以当别人夸奖自己时,每一个人都会很高兴。
夸奖人时要看对象——对愚昧的人要尽量夸奖他;对贤明的人,则只要点到为止就好了。这和医师的配药恰好相反:医生对危重的疾病,开出较重的处方;而对轻微的疾病,就会开出较轻的处方。相反,在恭维别人时,对有知识的人要适可而止;对没有知识的人,则要特别强调他的任何一丝优点。
你把愚蠢人打个半死,他仍然是那么愚蠢。
—— 所罗门 《 箴言 》
在所罗门的国民中,有一个憨厚而又愚蠢的农夫,他笨得连谎话都听不出来。
有一天,农夫去市场卖毛驴。
他一路上只往前看,万没料到小偷从后面偷毛驴。
一个盗贼从后面迅速解下毛驴的缰绳,另一个盗贼将毛驴牵走。
农夫毫无察觉,继续朝前走。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溪,毛驴,不,应该是盗贼,停下了脚步。
“哎呀,毛驴怎么还不来呀?”
农夫边说,边朝后面瞅。
“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呀,毛驴怎么变成人了?”
农夫想世上真是无奇不有。
“主人,吓着您了吧。您听我说。”
“我是不肖之子,因此,上苍惩罚我,让我变成毛驴。这期间,我遇到了好心的您,认识到了自己有罪,便努力工作。我的母亲天天为我祈祷,让我重新做人。今天,我终于变回了人。从今以后,我要做个孝子。”
盗贼边说边假装哭泣。
农夫非常感动,紧紧地握住了盗贼的手。
“我不知情,我对你太残忍了。我还嫌你老了,打算把你卖了,请原谅我。”
“谢谢您,主人。我忘不了您对我的恩情。”
农夫把套在盗贼脖子上的缰绳解下来:“你快去看妈妈吧,你妈妈该有多高兴啊!”
盗贼很快就逃走了。
第二天开始,农夫就自己干活,但又挺困难的。
“不行,还得买毛驴。但是,首先要辨别这头毛驴是不是人变的毛驴。”
到了市场,农夫的眼光落在一头老毛驴身上。这头毛驴就是几天前农夫要卖掉的那头毛驴。
农夫非常高兴,但随后就生了气。
“这头不知好歹的毛驴,变成人没有几天,又变成了不肖之子。”
农夫火冒三丈,照着毛驴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下去,然后转身去看别的毛驴了。
世上有像毛驴主人这样愚蠢的人,就有像盗贼这样利用愚蠢之人的人。要想不成为被人利用的愚蠢的人,就要学会拥有智慧,而要拥有智慧,就要多学知识。
智慧是使你摆脱愚蠢的惟一方法,正如所罗门训诫年轻人时所说:“年轻人哪,要吃蜂蜜,那是好的,你吃从蜂房取下的蜜觉得甘甜。智慧和知识对你的心灵也一样,你若得到,前途必然光明。”
犹太人认为世上只有“唯我可信”,这使他们在处理事务时,非常小心谨慎,总是认真思考后才做出抉择。所以,他们一般很少上当受骗。
犹太民族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防范”的意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小迈克正在客厅里和姐姐玩游戏。当他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父亲抱住小迈克,把他放在壁橱的上面,并伸出双手做出接住他的样子。迈克为父亲参加他们的游戏而感到十分高兴,他望着父亲,毫不犹豫地就往下跳。在跳下来的瞬间,父亲却缩回双手,迈克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嚎啕大哭。他向坐在沙发上的妈妈呼唤。可是,妈妈却若无其事地坐着,并不去扶他,而是微笑地说:“啊,好坏的爸爸!”父亲则在一旁站着用嘲弄的眼光望着可怜的迈克……
也许这样做有点残忍,可是,犹太人认为这是很正常,合情合理的。他们说:“像这样重复五、六次以后,他们就不敢相信别人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相信的,连亲生的父母也不例外,惟一可以信任的就是自己。”
这种培养独立意识的做法,是犹太民族长期流而不散、逃而不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在长期的流浪生涯和被人排挤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自然会对他人疑窦丛生。
作为商业经营者,我们必须独立做掌握自己命运的市场经济一分子,我们必须首先具备理智的独立意识与生存意识,这样才能构成商人的自我保护的防护膜,使我们不陷于别人的商业陷阱。
犹太人因为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被许多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才能在生意场上纵横捭阖,成就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