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文人办刊

1948年和1950年,乐黛云开始给《北京解放报》和《人民日报》投稿,报道学校生活、新鲜时尚,有时候也写书评,当然都是写时下正在阅读的苏联小说。乐黛云写过一篇《库页岛的早晨》的书评,取名《生活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这与乐黛云当时的人生观是一致的:与其浑浑噩噩地活着,不如轰轰烈烈建功立业而归去。对新生活的热爱,让她充满了想干一番事业的激情。那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乐黛云的表现正好符合激情岁月的价值标准,新中国又正值用人之际,鲜花与荣誉,注定要奔她而来。

1952年,乐黛云留校并成为北大中文系最年轻的助教,是1949年后共产党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乐黛云也以此为骄傲,并决心做出一番事业。到了1957年,北大中文系陆续留下的青年教师已近20名,乐黛云所在的文学教研室也有整整10名青年教师。当时人文科学杂志很少,许多杂志又只能发表学已有成的老先生的文章,年轻人的文章鲜有机会发表。大家合计决定自己在中文系办一个中型学术杂志,专门发表年轻人的文章。乐黛云与同仁开了两次会,商定了两期准备在刊物发表的文章,并拟订了文章标题。彼时可谓群情激昂,大家以为马上就要诞生自己的刊物了,莫名的兴奋洋溢在这群年轻人的脸上,甚至彼此为刊物的名称争得面红耳赤。

然而,未等刊物名称敲定下来,这本刊物便夭折了。其实,在这之前,乐黛云的导师王瑶先生早就看出了端倪,在乐黛云和同仁向教授们募捐筹集经费之时,王瑶先生告诫乐黛云最好暂时停办刊物。年轻气盛的小青年们则觉得老先生未免小题大做了,或许只有一场飞来横祸,才会让他们明晓王瑶先生对时局的正确判断。

很快,参加创办刊物的八位青年教师无一例外地被打成了右派。罪名是图谋创办“同仁刊物”,意欲摆脱党的领导,简而言之就是反党。更何况在这两期拟刊发的文章中还有“大逆不道”的东西,一篇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再探讨》,质疑文艺为政治服务以及思想性第一、艺术性第二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鲜明的看法,按照“反右”的逻辑,这既是反党,又是反毛泽东思想;第二篇是一篇小说,标题是《司令员的堕落》,作者是一位从军队里走出来的学生,他16岁就给将军当勤务员,后来将军因罪判刑,伺候了将军半辈子的他,很想写出权力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以资后世引以为戒,但是按照“反右”逻辑,这些都是污蔑我党我军,“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就这样,1949年后文学教研室留下来的10名新人,9名成了右派。而乐黛云在其中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右派头目,被带上了极右派的帽子,开除公职,每个月只有16元生活费,下乡劳改。而这时候,乐黛云的爱侣汤一介不离不弃,与她相互扶持。一对人间伉俪,患难见真情。 qSNqVG8YXL2PxYbdPocpX1MnFH6ysAZuvPltfff7PZgFOncYKjJwd0ltBwKYOA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