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品牌日”。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与“三个转变”密切相关的设计学科,我们本身的学科建设是否需要培育品牌?确立怎样的设计品牌和设计学科品牌?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理应从国家层面思考,并给出积极的回答。
我校杰出校友、科学巨匠钱学森曾给所有中国人留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题目:“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在晚年就提供了答案。他说,根据历史经验,也根据他本人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是当今世界最能跨越国界、文化的界限而产生深广影响力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美国的文化艺术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政治的、社会的、生态的、文化的、心灵的后果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批判和追问,不仅在艺术上大获成功,也有助于打破科学研究的思维定式,涵养了科学的创造活力。这是科学追求与艺术追问深层结合的范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能够生发无限的创新能力,而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大设计学科整合与交叉学科建设。在学科调整后,交大设计整合了原先设计艺术学的教学、学术与实践资源,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学科设置,融入了机械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设计科学与工程。交叉后的学科方向,集中整合了设计历史和理论、数字化智能设计、设计战略和管理、信息与交互设计、建筑与城市设计、城乡规划与环境设计六个方向的优势资源,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使每个方向都拥有各自的学术优势与教学特色。
“伟大的创新者和领导者必定是伟大的设计思想家。”交叉整合后的交大设计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跨领域环境,整合交大最顶尖的学院系所,提供一个共同学习设计思维,合作解决问题的平台。跨领域交流形成的专业多样性和宽广度使得建立一种全新的、宽泛的、新型学科融合的创新兴趣点成为可能。交大设计将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形态与功能设计,而是以人为中心,注重设计思维训练,是一个横跨多种专业向度的环环相扣的创新体系。设计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本质目的就是做创新设计。
如何在设计中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表现,平衡传承文化与引领创新,兼顾使用者需求与设计者理想,都需要深度学理研究与案例价值提炼。在西方,设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学科。在中国,设计学独立成学科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理论体系,寻找一条交大特色的设计学科发展之路,实属当务之急。将东方文化和哲学与设计相融合并推动东方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创立东方设计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若是能把中国文化当中最有助于创新的潜能激发出来,形成的科研成果和设计作品往往具有典范的价值。
为此,在学校和多方大力支持下,我们于2015年创立东方设计论坛,并已连续举办了两届。特别是第二届论坛以“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为主题,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2016年4月5—7日,作为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承办;东南大学、东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合办,并得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文化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中国名城委《中国名城》杂志社、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顾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国际设计协会主席、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金泰浩教授,国际设计协会副主席、英国格拉斯哥大学John P.Shackleton教授,韩国产业设计师协会会长郑道成,国际设计协会执行会长、全国商报联合会秘书长姜尚源,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国际设计学院院长应放天,文化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专职副会长徐尭,上海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冯信群,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处长马一柏等国内外嘉宾,以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意大利、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业界专业人士和媒体记者共200余人出席会议。
6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主持。张杰校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首先对东方设计论坛的举办和国际设计协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进而指出,将东方文化和哲学与设计相融合并推动东方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创立东方设计学,不仅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交大设计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交大设计经过深度交叉融合之后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跨领域环境,是一个面向国际设计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设计的大平台。许平、John P.Shackleton、应放天、徐尭等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除了主题研讨,本次国际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设计学科国际专家委员会成立与聘任仪式、国际设计协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设计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设计理论与实践前沿丛书》首发暨出版座谈会、上海交大设计师生作品展开幕式、设计类学刊主编论坛、研究生论坛、校友论坛等系列活动。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特邀主题报告5篇、大会报告12篇、分论坛报告24篇。会前从参评的72篇论文中评选出“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26篇,其中特等奖1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6篇。
在6日举行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际设计协会副主席、东方设计论坛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主任周武忠教授首先做了《论东方设计》的主旨报告。周武忠认为,东方设计是根源于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而建立的设计模式与设计理念,它的提出是为了将现代设计行业中关注力度不够或关注角度有限的东方哲学与理念充分地弘扬出来,并将其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定位和阐释,使得更多的设计作品有途径借鉴东方哲学观念和文化资源。东方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类型的设计系统,在传统造物经验、审美意象塑造、艺术品评法则等方面彰显了对先人设计传统承续的历史文脉。具有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宇宙观和环境观,取象譬类、长于拟物的造物观念,简洁含蓄、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风格追求等特征,设计作品创意自然,原生取材,精工细作,含蓄典雅。东方设计需要在不断汲取东方文化营养与民族设计元素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既来自东方,又适用于世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教授就《中国设计学之源》发表了对于中国设计学缘起的看法。正确理解中国设计学的源流关系,关系到中国设计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西方工业革命后的设计是一种“现代性的设计”,但不能把西方现代设计的传入与中国设计的产生划等号。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从学科产生的条件、学术分类、结构与制度的角度考量,是可以作为中国设计学源头的。明确了中国设计学之“源”,也就具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在立足于吸收西方设计学已有的丰硕的学术成果中,做到中西设计之“流”的会通,并真正回应新时期设计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东方设计学的崛起才能真正指日可待。
三位外籍教授也做了特邀报告。亚洲设计师联盟主席、日本名古屋大学院人造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国本桂史教授围绕《当代设计前沿问题:艺术、设计与科技》一题,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和价值。设计师不是造型师,其使命是为了不断拓展人类的能力。国本桂史教授介绍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目前研究所正在进行的设计学和医学交叉学科下的智能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开发。英国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期刊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俊贤在《基于消费者的设计信息学》报告中,基于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亚洲人的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认为适合亚洲消费人群的产品的落地要符合亚洲人的消费心理与习惯,注重用户体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约翰·菲利普·沙克尔顿教授围绕《适用于国际市场的认知、文化与设计》一题,介绍了英国目前设计的发展以及英国设计产品输送到国际市场的经验,把国际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块,指出产品设计既要有本国的特色,又要体现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大会演讲环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汪晓茜副教授做了题为《承载过去——比较视野下解读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和设计创作中的东方思维》的报告,汪晓茜副教授剖析了东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中关于建筑记忆、物质和精神统一性的不同态度,以及所引发建造观念的差异,探讨当代中国能够真诚表达东方思维和审美的创作思路。通过分析南京大报恩寺的重建、常州青果巷的改造等案例,汪晓茜指出建筑是传递的中介而非对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建筑,提倡追求东方精神永恒性的现代建筑实践。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居阅时教授结合古代星象图就《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解构与建筑的本质特征》一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许继峰副教授的《基于因子分析的传统中式家具类型撷取方法》中的研究方法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轶南教授在《汉代造物思想卮议》的话题中,认为汉代既对先秦百家思想和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兼综,又是肇启魏晋乃至其后百代思想新声的源头,其造物艺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简朴“意真”到“纤微要妙”和谶纬观念的兴起与祥瑞艺术形象的滥觞。上海交通大学钟朱炎博士生发表的关于老人养老的《生活簇群设计之研究》引发了部分与会代表的共鸣。随着老人比例急遽上升,要建构符合老人可以达到人际互动的建筑成为迫切需求。钟朱炎博士针对台湾北部民众的研究,发现生活簇群形成因子依照重要性排序是环境资源因子、支持因子、居住方式及人口因子。
荷兰NITA设计集团城市设计总监、上海大学程雪松副教授在《东方情韵,世界表达——NITA的展览环境设计语言》中讲到,随着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级展览会与国外展览会中国参展的次数越来越多,如何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与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成为涉外展览设计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程雪松副教授认为中国展馆的设计逐渐从传统建筑或者器物形象向时装化的建构形象发生转变,当代国家馆更需要在介质建筑和传递价值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当代世界展览会并非炫耀力量的舞台,而是一个交流对话的开放论坛。
在7日的分会场报告中,与会代表围绕东方设计概念体系、传统文化与东方设计、当代设计前沿问题、东西方设计比较、上海东方设计之都建设、设计师与设计教育、互联网与设计、设计公司管理,以及艺术、设计与科技等前沿话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与会代表认为,东方设计哲学是基于东方文化的设计思想体系。东方设计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如何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既着眼前沿理论又落脚现实问题,既传承民族的特性又呈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是每位设计学者面临的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东方文化与设计学科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成果相对分散,尤其缺乏对东方设计思想与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次会议以“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为主题意义十分重大,研讨成果将有力推动以东方设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设计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我们之所以提出东方设计,不只是因为身处东方设计之都,而是因为东方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宝藏,她们是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鲁迅曾经说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后来的理论家将之概括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东方设计学才是我们设计学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当下的形势看,构建东方设计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人类的需求是设计学发展的原动力,那么,科学与艺术就是设计创新的双引擎。让我们延续交大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动用多学科的优势资源,助推以东方设计研究为核心的交大设计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希望更多的学者同道加盟东方设计学的研究,以期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设计文化发扬光大。
周武忠
2017年5月10日于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