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数据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转型

羊笑亲

摘要: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已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分析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这些时代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设计;教育转型

随着当下互联网的盛行,“大数据”作为一个高频词汇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淘宝运营商令人震惊的销售业绩,还是聊天工具“微信”的迅速崛起,抑或是数不胜数的电商与APP的推出,都表明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的时代。

而不久前,围棋程序Alpha Go与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之间的巅峰对决,又再度引起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工智能卓越的智商,出色的灵巧性、柔韧性,正不断攻占人类智慧的坚固堡垒,在众多的领域中发挥出人类无法匹敌的竞争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些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讯息,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时刻被它牵引。随时随地的红包满天飞,惊心动魄的凌晨秒杀,痛并快乐着的剁手节,日益成熟的机器人工作伙伴,精密的电子数控流程,等等,就连人为因素占主导的教育产业,也深受大数据的影响。

“慕课”,这一已不算新鲜的网络产物,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在这里,有最先进的知识,最资深的教师,最著名的院校,一切你向往的教育资源,这里都可以免费的获取。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与平等,也为教育打开了另一扇门。

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与机遇。在网络时代,新型的工作环境,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的教育体制才能培养出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的人才呢?大数据的技术,又可以为传统教育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挖掘与探讨。

而艺术设计,作为一个需要鲜明个性、独创精神、特异思维的行业,特别强调“人”这一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其超出唯美之上的情感、心态、道德、意识等众多因素的表达,正是艺术设计魅力之所在。而这些内核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个性化表现,是无法通过善于表达共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统计学计算完成的。因而,作为涉及“人性”的相关领域,人工智能难以觊觎,创造主体——“人”具有不可替代性。正是这样的不可替代性,使得艺术教育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占有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究竟能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独特资源,又能为设计教育带来怎样的转型与改变,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下面笔者将就这两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机遇与资源

机遇一:网络平台的诞生

大数据时代,开启了点对点、P to P的运营模式,为更多的个性表现提供了机遇与可能。无论是淘宝、天猫的成功运营,还是线上的全面飘红,线下的惨淡经营,或是Uber对几大传统产业的成功进驻,都凸显了传统商业模式所受到的互联网的冲击。新兴的网络化运营模式,打破了行业的垄断与同一性,允许更多个性化的展现。网络模式的诞生,网上平台的构建,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市场,降低了创业者起步的门槛。艺术设计不再需要依托设计院、公司的平台,而可以直面设计的业主与甲方,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所受的禁锢更少,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的“面对面”。

机遇二:定制时代的到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心理的体验才是人们向往追求的新标准。因此,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创意追求,用户体验被人们所关注,艺术设计的作用也被重新定位与认可。看着万能的淘宝中,五花八门的定制服务、创意产品,就能发现对情趣的审美体验,个性的追求已悄然将我们的生活推进上了一个层次,艺术设计进入了真正的定制时代。而定制设计的媒介,则是我们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上地球村的同步构建,资源被均质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客户的筛选,从而保证了定制的运营和推广。这样广泛的个性化需求,为艺术设计开拓了许多全新的设计领域,设计的范围与需求随着网络的拓展,逐年扩大。这样成级数增长的巨大市场,必将带来艺术设计又一次蓬勃发展。

资源一:全球资源的同步共享

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设计水平和咨询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例如,二线城市相较北上广这些设计前沿的地区,其设计水准与理论往往要滞后三年至五年,更不要说与西方设计大国之间的差距。

而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设计教育理论与咨询的闭塞,设计的故步自封。设计交流的缺失,设计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往往加大了这种差距的形成。进入大数据的时代,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网络地球村的构建,可以达到资讯的实时同步,设计资源的同步共享已经成为可能。各种设计交流的网站平台的构建,大量电子书与设计资料的获取,海量组件模型的下载,网络教程的普及,这些都已成为设计师居家生活的必备神器,成为设计师不可或缺的助力。设计的地域差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缩减,可以预想到不久的将来,设计可以实现资源与水平的全球同步化。

资源二:充电学习的首选途径

随着慕课的盛行,为设计教育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可能。许多名校名师的设计理念与教学课程在网络上变得触手可及。你可以足不出户的掌握最前沿的设计理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设计的再学习与个人修养的充电。这些为迫于生计、无法进行脱产学习的设计人员,提供了提高自我修养与业务水平的途径。而这样的远程教学,往往兼有传统模式与网络课程的个性特点,更加易于学习者掌握接受与融会贯通。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考研之外继续深造的另一条庄康大道。

面对这些机遇与资源,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又应当做出怎样的改变,来与之相适应呢?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育应当着眼于大数据的视野下,进行适时地改革与转型。

首先,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针对大数据的特性,进行全新的工作分工与定位。许多程序性、计算性、智能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计算机或人工智能加以完成,他们的效率与精准度都是人类无法匹敌的。而这些工作往往无关于创新,却正是设计师较为头痛的,需要耗费大量脑力进行计算统计的。因此,应该自动的艺术设计的工作范畴中剥离,设计教育只需要将分工后的协作方式告知学生即可。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脑力消耗,节约了设计的时间成本,缩短了设计周期,又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人为误差与失误,减少了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设计教育应将教育的重点置于个性化的塑造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艺术设计工作未来的前景,一定是以创意与个性化作为其显著的标签,这也是人类思维与机器智能的本质差别所在。因此,面对许多工种将被机器所取代的局面,设计教育只有挖掘出人类思维最可贵的部分,才能保持自身学科的优势。

其次,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合理地运用大数据的优势,为我所用,推动教育模式的全面升级。过去的教育,都是照本宣科。停留于纸面的传统传授模式是枯燥的、干扁的。而艺术设计作为关注情感与人性的学科,更需要一个全方位展示的媒介与平台。而数码技术的成熟,3D视觉的完善,为课题教学与演示提供了绝佳的工具。通过引进数字全息技术,艺术设计的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带你穿越历史、博览群书,带你领略各个国家不同的设计文化,带你参观体验世界各地大师的作品……让那些枯燥的理论跃然于纸上,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再次,通过一些智能软件的介入,将复杂的计算、虚无的审美感觉,进行量化,捕捉其中的法则规律,使得艺术设计在感性的基础上更加合理。艺术的审美虽有许多法则,但有许多都是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这使得艺术设计的统一评价陷入困境。通过大数据的计算,越来越多的人的感觉被量化,借助统计学的方法挖掘感性背后理性因素,个性中的共性表达。最终形成的这些智能软件,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一个判别的参考,提高艺术设计的理性成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偏颇与不合理。学习掌握这些应用软件,可以使得我们的设计教育更加全面与合理,其培养的人才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最后,大数据的冲击也为艺术设计教育敲响了警钟。在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山寨、抄袭等恶意的设计行为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真正的原创设计,创新性思维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样严峻的市场形势,必然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实在在的精英教育。所有华而不实的教育内容,徒有其名的课程设置,在这样的前景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也督促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从切实的市场需要,真实的社会背景中,挖掘授课育人的模式与视角,考证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的合理性,提高教授的技巧与方式,已获得最佳的授课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大数据的风潮,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每一个设计师、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关注时代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羊笑亲,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汤瑾瑜.“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特征[J].宿州学院学报,2015.

[2]卢志才.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

[3]吕艳丽.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平面设计的教学[J].知识文库,2015. YMlvVbS3vfuF5EuXMNxv4g4lp0rZUpmhG7fbs7Pij00LsHWgHK/KcXXNwLmIyh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