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本章引用了一个职场女性的故事。如今外企已不复杜拉拉时代的光鲜,但职场人在读书和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并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

大部分人的反应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时间,那就早起;没精力,那就抱群努力、坚持打卡;看不懂,那就找原文、慢慢抠;记不住,那就画思维导图,做摘抄记录、康奈尔笔记;看不下去,那就用番茄工作法逼自己专注。且不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这种“头疼医头”的方式,真能达到成人学习的目的吗?

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她是个南方女孩儿,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了1年,然后辞职到了广州,进入一家做汽车配件的民营企业当业务员。她干活儿舍得卖力气,对公司的活总是忠心耿耿地傻干。可是两三年过去了,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份工作了。

她跟朋友讨论过,认定自己的职场方向是外企,最好是高科技行业的500强企业。经过准备简历和重重面试,她入职一家美资公司,职位是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4 000元。

两年之后,她升任行政主管,年薪8.5万元。

又奋斗了4年多,在30岁的时候,她被破格提拔为经理,年薪猛涨到23万元……

这个女孩叫杜拉拉。

作为职场小说开山之作的《杜拉拉升职记》在2007年首次出版。在之后的10年,虽然中国职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但类似杜拉拉的职场形象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杜拉拉是《奋斗》(2007年)中的陆涛,是《蜗居》(2009年)中的海萍,是《北京爱情故事》(2012年)中的石小猛,是《浮沉》(2012年)中的乔莉,是《欢乐颂》(2016年)中的关雎尔、樊胜美和邱莹莹。虽然过去了10年,但职场人的奋斗路径依然相似,其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上也没有太大区别,若只能从中挑出一人作为中国职场形象的代表,杜拉拉大概会高票当选。《杜拉拉升职记》的再版封面赫然印着“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

《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值得参考,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职场工作者)觉得自己离世界首富太远,但杜拉拉的职场奋斗史,我们可能会从大学毕业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经常听到。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个让人艳羡的职场人意味着什么。杜拉拉曾给自己的老板发过一封信。

拉拉指出,按照公司的规定,经理级别加班无补休,而主管级别加班不拿加班费,但是可补休。自己半年来每个月加班都达100小时以上,大大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的上限。

这本小说描写了职场的种种问题、机会、冲突、方法,但没有提到杜拉拉在大学读的什么专业,平时读了什么书,参加了什么学习课程,也没有讲杜拉拉有什么兴趣和爱好。也难怪,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她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有时间充实自己。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Load of Life),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关于生存负载,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没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40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

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克拉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Margin in Life)。

你手里拿的这本书,每个页面中心的文字部分叫作版心,版心四周的白边就叫margin。你可以在margin上记录阅读心得。如果页面文字太多,就会把margin挤得过窄,整个页面看起来密密麻麻,读起来非常累。

职场工作者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余力,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更好地承担风险,能够从事各种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也更有可能开展学习。”

当然,margin过多也不好,一本书的白边太多,意味着内容太少,就不会有人愿意买这本书;一个人生存余力过多,也意味着他对别人没什么价值,他可能处于失业当中,也可能是“白占土地”的主儿。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杜拉拉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处在事业起步期,外部的生存力量乏善可陈。好在她善于察言观色,又舍得投入精力,快速积累了可观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所以她内部的生存力量比较强。但问题是,她的生存负载更大:外部负载是永无停歇的工作压力,内部负载是她自己对升职加薪的强烈渴望,这些导致她每月要加班100个小时。

生存负载远远大于生存力量,杜拉拉已经没有生存余力了。这是一对矛盾:杜拉拉的工作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学习;而学习需要生存余力,但压力越大也意味着生存余力越少,即她有想法,但没时间报考和学习MBA课程,没时间准备专业资格考试,甚至没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

杜拉拉的故事发生在10年前。这10年来,职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对职场人的要求(适应新变化、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越来越高,留给职场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却越来越少。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不读书的原因,除了没有时间读书外,最常见的就是“看不懂”“记不住”。可你想过没有,即使你完全读懂了书中的内容,甚至背诵下来,又能怎样呢?

作者不会给你发奖状,也没有老师出一张关于这本书的试卷让你得满分。

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来说,看不懂和记不住是致命的问题,它意味着无法通过考试。这种学习形成惯性后,哪怕没有考试了,人们仍然认为看懂和记住是学习的前提,甚至是学习的全部。

你可能会说:“这么做错了吗?”当然错了,对成人学习来说,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有人能够通过记一本词典学会一门语言吗?不能。所以,即使我们熟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读不懂的内容可能是原书的重要部分,但对我不一定重要。对我来说,只要能够内化和应用,得鱼忘筌也没有关系。

《杜拉拉升职记》号称正版销售200万册,盗版销售近千万册,根据其制作而成的电影和电视剧更是吸引了难以计数的观众。其中多少人在读完、看完之后只是唏嘘、感慨几句,之后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就如同小石子掉入深井,连一圈涟漪都没有激起。

我们现在不妨做一个小小的测试,请你读一下《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这一段文字,大约300字,需要1分钟,看看这1分钟的阅读会给你带来什么。

R 阅读原书拆页

拉拉内心深处,对李文华的贡献也并不满意,她看得出来,李文华对她的指点,更多的是顺便性质,而谈不上系统有机的安排。她决定假借感谢之名,既是激励一下两位peers(同级),也是为了给他们更多的压力,以索取更多帮助。

为了区分王宏和李文华对她成长的贡献,也为了鞭策王宏,并让李斯特了解自己的进展,拉拉做了一个总结报告,用邮件发送给李斯特,同时抄送给了王宏和李文华。

拉拉用一个简洁的表格来做这个总结报告,表格中分为四项内容:受训目的,受训内容,facilitater(帮助者、促进者),效果及进程。简言之,就是谁教会了她一些什么。

李斯特一看这个报告,就明白了两点:一是拉拉进步神速,二是王宏基本没有搭理拉拉。

好,读完了,没什么看不懂的。

问个问题:一个月之后,你还能记住书中这段内容吗?

再问个问题:无论是否看得懂,是否记得住,一个月之后,读过的这段内容会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丁点儿影响吗?

不会有影响。如果不会,是否看懂、是否记住,就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

所以,在拆书帮里,我们给学习加一个“然后”。以下为拆书帮RIA现场学习实录的节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刚刚请大家说对杜拉拉的印象,有人说她专业,有人说她有心计、善谋略。那么,读完这段,你是感觉杜拉拉专业呢,还是有心计、善谋略呢?都有是吧?其实问题应该这么问:有些人在工作中让同事、老板、客户感觉他专业,这种感受是怎么来的?一定是通过某种现象、某些事情观察来的,如果你能有心计地主动去做这些事情,那么就可以让别人认为你专业。对不对?而实际上呢,实际上专业吗?这就取决于,你是只做表面功夫,还是这已经成为你做事、思考的方式。

这段内容就体现了专业的一个基础要求:注重事实,关注细节。你对合作伙伴不满,你怎么跟老板说?你认为现行政策不合理,你怎么跟老板汇报?可能很多时候你就直接把观点摆出来了,甚至把情绪带出来了。“我觉得他根本就不重视这件事!”“这样做肯定行不通!”……但是这么说效果如何?一般都不好,对方觉得这是你主观的、片面的、暂时的,甚至不负责任的看法。所以,一定要记住,说事实比说观点有效,更能影响人。因为事实是客观的,能够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杜拉拉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说事实的要点是讲出细节来。细节说服人,细节打动人,细节就是力量。

所以,我们在杜拉拉身上要拆解出的第一个能力是:注重事实,关注细节。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在请大家想想,你在过去一周中不够客观的一次表达。你当时是怎么说的?如果要应用“注重事实,关注细节”,你会怎么说?

现场学习者1:

先说个观点:这样讲解的启发真是很大!以前我们读过去就读过去了,没有思考得这么深入。我特别喜欢这本小说,自己读了两遍,还推荐给好多朋友读。赵老师选的这段文字我有印象,读的时候就觉得杜拉拉这么做很专业,让人挑不出毛病来。经赵老师这样拆解,我才知道这段内容是说事实和说观点的对比,还有工作中分类汇报体现了专业性。

上面这样算不算陈述事实了?

至于实际应用,首先就是跟领导说事情,尤其是比较敏感的事情,尽量给出事实,让事实说话。前天我带的项目进行到中期,出了一些问题,得延长时间。我就去跟领导说了,说项目遇到困难,肯定不能按期完成。我现在想,这么说不合适,他会认为要么是我们不努力,要么是我们能力不够,因为在项目规划的时候不能预测到所有的困难,这也属于能力问题。我应该跟领导说明项目遇到的具体困难,每个困难的细节和发生的原因。

现场学习者2:

上次参加拆书帮,第二天就有同事问我这个活动怎么样。我跟他说很好。

下次再有人问我,我就会列举出一些细节,让他通过细节明白活动到底好在哪里。

现场学习者3:

我是人力资源部的,负责招聘。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也用到了这个能力,就是一定要看细节,要问事实。有的岗位特别讲求细心,应聘者说自己很细心,这不算,这是观点。我就会问他能不能举个例子。有的岗位特别讲求创意,应聘者只说自己很有创意就不够,还得说出几个具体的创意,当时是什么情况,他是怎么想到的,后来又做了什么,别人有什么反应……能说出这些来,我们就相信他是真的有这个能力。

现场学习者4:

不能只跟客户说我们产品好,效果特别明显,买了绝对不后悔。我们有些销售特爱跟客户说这些,还拍胸脯保证,结果客户不见得信。还是应该说细节,说出具体的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说成功的故事也行,“某县某个竹炭产品生产企业的李总于2009年6月开始购买我们的服务,开始时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反正就2 800元钱,结果不到一个月……”这样讲故事的效果也特别好。我们的销售冠军就是讲故事高手,他的经验就是一定要说细节,越细越好。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对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拆书法给阅读加了“然后”,不再是孤零零的“R”(Reading,阅读),而是扩充为“R”“I”“A”三个核心环节,来帮助学习者做到把知识拆为己用。我们将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R”“I”“A”这三个环节。

问题三:看不下去

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书却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为此而心怀愧疚?

《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所以成为长销书,大概就是因为怀有这种愧疚的人太多了,总觉着自己对不起买来而没读的书,于是从这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中寻求解决之道。

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的最好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将书的内容写下来。

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面的空白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保留这几页以盖上藏书印章。但是那不过表示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已。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用不着一页一页或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写(你已经在书后的空白页做过这件事了),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次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这跟藏书印章不同,却能表现出你在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现在感觉如何?你为读不完一本书而心中有愧,《如何阅读一本书》却质问你:怎么才算是读完?从头到尾翻过可不算,你得在全书最后写下个人索引,在全书最前页归纳整体架构,在书页中间做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美剧《生活大爆炸》( The Big Bang Theory )中有一集,佩妮苦于和男朋友没有共同语言,就想了解男朋友的工作——实验粒子物理学,于是向另外一位物理学博士求助。后者说:“这要从古希腊的一个夜晚说起……这是一段历时2 600年的旅程,我们慢慢讲,急不来的,要从古希腊,学习到艾萨克·牛顿,到尼尔斯·玻尔,再到埃尔温·薛定谔,最后再到你男朋友正在研究的荷兰学者们的工作……”

这位物理学博士所说的是最系统、最完善的读书方法。这是研究型的学习法,是对书负责的极致。但是,这不是成人学习,不是致用类图书的阅读方法。

正如大部分人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时不应该从汇编语言或C语言学起,也不应该从五笔输入法学起,而应从实用性的角度开始了解:想跟人交流,就学怎么发邮件、聊QQ;想写个电子文稿,就学拼音输入法和办公软件。

同理,佩妮不需要学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史的课程,只要懂一点儿男朋友的研究到底有多牛即可。如果你以自我为导向来学习,也不必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甚至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存放有用知识的位置。他这样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是在围着月亮转,对我或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点儿影响。”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包括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这是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读得越多,不见得用得越多。不妨回忆一下,近年来你彻底读完的一本书是不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你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是不是为你创造价值最多的一本书?恐怕未必。

所以,价值多少跟读得多少没有关系,读得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应用。因此,若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类似《我是怎么每周读三本书并且都记住》的文章,你应该先追问作者这样的坚持带来了什么。

第三个原因是,只要你能将读的书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儿,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书价。

我能理解人们抱怨肉价太高,但越来越不能理解有人抱怨书价太高。在这个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尤其是致用类图书。

而且,你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跑去教室、做读书笔记,你甚至不需要拿整块的时间读完一本书。相比书价,这些时间是高得多的机会成本。

说到“书不必读完”,就会有爱书的人生气,虽然我已经小心翼翼把适用范围限定在致用类阅读上。有人坚持认为读书本身就是意义,能够读完并记住就是价值;有人则困惑,不读完怎能把握作者的系统或体系。对于前者,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后者,可从两方面解答:第一,对成人学习来说,知识体系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把作者的体系搬进自己的大脑,而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点会在第六章展开);第二,我说是“不必”,没有说“必须不”,你是成年人,完全可以在了解前因后果后自己选择。

总之,现代职场人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那么更应该给自己装备上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你在车上、床上、厕所都可以翻几页。(欧阳修对自己治学经验的总结是:“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如果书中有某处让你想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合上书琢磨一下怎样将其内化和应用。如下所示:

别忘记写感谢卡。这句话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忠告。如果你铭记在心,现在就可以把这本小书扔进垃圾桶,而且已赚回10倍的书价(不,应该是万倍)。很难找到与道谢(如感谢卡或其他形式)的威力相比拟的东西;不,应该说无可比拟。

读书难,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因为看不懂,因为看不下去。所以,职场人若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学习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它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那样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大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它就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这种方法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拆书法通过简单、轻松、有效的阅读帮助你提升能力。你不需要通读全书,只要在阅读时应用便签法,或参加拆书帮现场学习,按照拆书家的引导来反思经验、规划应用或现场演练,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

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解决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从任意一本30元左右的致用类图书中,你可以得到与一场3万元的培训课同等的价值。

如果感兴趣,你可以成为能够带领别人学习的拆书家,轻松把一本书加工成同主题的现场学习。你为学习者带来的学习效果将不亚于同主题的资深培训师。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t6IHqmU9YoRhp906OJPSXqz+1RGYGpwFmLaIQM9eTruSeo+SRAhcOpsO+nTNhvI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