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读书无用论与学习能力

读书有没有用,是老问题。

很多人批驳“读书无用论”,但都没有批到本质。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最明显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没有对“读书”进行分类。

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我依旧牙疼,所以读书无用;研读高等数学,但我还是不幸福,所以读书无用;读过托尔斯泰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月薪还是不到一万元,所以读书无用。

有的书是“颜如玉”,有的书是“黄金屋”。你在“黄金屋”里细细找了3圈,说根本没有“颜如玉”,你很失望。这不是书的问题,这是缘木求鱼。就像你向皮肤科医生咨询了一天,然后抱怨你儿子的感冒一点儿没好。

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有些书是为了兴趣而读;有些书是为了拿到证书而读,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如何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这一类的书。有些书读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的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读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论啥病——头疼了、手断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医馆,找同一个大夫用同一套“望闻问切”来瞧病。现代医院就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一层大厅的咨询台询问“我要看病,哪个医生最厉害”,对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先问你的症状。

从全科到分科,从笼而统之到分门别类,这是一门学问进化的必然。

读书和学习也是。想想看,为了通过考试而读的书,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书,为了博闻强识而读的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怎么可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

当发现读书无用时,有人因此嘲笑学习,有人因此指责读书这件事,还有人抱怨内容太晦涩、太浅显、翻译质量太差。这些问题也许客观存在,但这些指责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对学习结果负责的人——学习者本人。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知识付费与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是不是风口?这是一个新问题。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live”“分答小讲”“得到”“在行”等应用纷纷上线,“喜马拉雅”“豆瓣”“微博”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识付费模式。

据《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称,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开始为新媒体内容付费,15.6%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

拆书帮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汇聚了各个城市最爱学习的一批职场人。拆书帮超过6成的会员都参与过某种形式的知识付费,有一位“报课狂人”过去1年在网络学习上投入数万元。

我问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线课和训练营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他想了一会儿说,主要是心里踏实吧,比如开车的时候放一段名师音频,就觉着“时间没白过,充了点儿电”。他又说,后来买了很多课都没来得及听。

过去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

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于是他们的内心满是“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这时候,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时,他们就忙不迭地去一窥究竟。

这种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兴趣班,而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一个大家无法回答的问题是,假如这群焦虑、恐慌的用户从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的价值并不明确,他们还愿意继续付费吗?

2017年3月,“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披露,“得到”总用户数为558.48万,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5.45万,专栏日打开率为29.3%。也就是说,学习者虽然花了钱,但每天听课的占比不到三成。

这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公开数据显示,付费用户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钱买了却不听的大有人在,且这一类人数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各种声音也相继出现,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此时距离这个风口兴起还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风口轮番登场,新问题层出不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费学习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问题呀。因花了钱听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请看看自己家的书柜:有多少书是买来而没有看完的?没时间、没精力、记不住、学不下去,其实这些都是老问题。

认为听了也没什么用,因而冷嘲热讽的人,唱的是“读书无用”的老调:学习没收获,就指责读书没用、老师不行、内容不好。这种学习能力低下的情况,也是老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需要知识付费产品,但又无法从中获得价值,而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继续付费,因为这些人并不能识别知识,也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知识。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所以那些面对大众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识必然大受欢迎。

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受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和内容演绎者的包装影响而做出选择。

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经济学早有定论,任何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从来不是靠卖家的自律,而是靠买方的辨别力。能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也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从商业角度,判断知识付费的价值是看对消费者有没有真正的价值;从教育角度,则看学习者有没有真正地成长。而对成人学习来说,有无成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平台、模式、内容等,而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得到改善。

伪学习与真正的学习能力

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热门的学习课题——“昨日全民学创业,今日人人树IP”,比如流行的学习工具——“手机让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时信息质量大幅下降”。

有些老问题一直没有变,比如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实。

我最早是在阿里巴巴工作,从销售管理做到培训管理,后来去不同的企业讲课,慢慢有了一点儿名气。邀请我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同时我的自我怀疑也在加剧:那些听我课的学员们在听到新知识的兴奋之后,在经历培训现场的激动之后,在给予高分评价反馈之后……他们到底能改变多少?还是所谓的“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其实,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看、记不住、看不下去;报名了很多在线课程,但听后除了觉着老师很牛,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

你可能制订了很多计划: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少玩手机、坚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没坚持下来。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就算坚持下来了,又能怎么样呢?

困惑的不只你一人,整个企业管理界以及企业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者、人才发展专家……都希望解决这些问题。而几乎全部解决思路都体现在:升级教的理念、教的设计、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就有企业大学校长跟我说,如果我们能够让企业培训变得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培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为此,他们给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研发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系统,开发对应的App(应用程序)和微课。

但我从培训管理工作和几百场培训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职场人学习效果的瓶颈主要不在“教”,而在“学”上。老师们在“教”上升级再多,如果到了学习者那边总是乘以零,那学习效果还是零。你看,现在的微信、微博,其实已经实现了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但平心而论,大部分人在手机上的学习效果并不怎么样。

这两年,读书似乎又热了起来,同时各种在线学习资源越来越多:MOOC(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类公众号、在线微课、在线训练营和各种大V等。但信息越多、越繁杂,人们就越需要真正的学习能力,越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部分职场人在学习时“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以下是4类常见的伪学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儿。

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分钟音频、10分钟视频,还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维导图。

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而且也没有能力辨别那是真“大神”还是“跳大神”的。

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失控》《从零到一》《人类简史》《大数据时代》这样高屋建瓴的图书,看到“你从前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都是错的”这样的标题就赶紧打开,碰上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创业,或者从脑科学出发谈沟通的文章,能兴奋得浑身发抖。

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有人奔波于各个社群,有人参加各种训练营,有人立志一年读50本书,有人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

你现在可能不完全认同上述观点,比如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或者你说的干货跟我说的干货是不是一回事。欢迎你带着质疑打开这本书,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本书会把每个观点的前因后果都展示给你。

当然,伪学习也不见得都不好。最终,有人学成了大侠,武艺高超;有人学成了大夫,治病救人。只是大侠和大夫都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成长。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翻了一堆书、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一堆微课之后,以为自己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

那么,对于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怎样实现真正的成长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滥,但能否真正地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学习者自己:

第一,学习者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学习者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学习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拆书法是锻炼成人学习(或者说自我导向学习)的有效工具。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掌握拆书法,全面提升成人学习能力、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拆书法与拆书帮

自2009年起,我开始在一些企业尝试提升学的能力、学的方法、学的兴趣、学的效果。这一尝试从表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从工具到方法,逐渐完善形成一个体系。2013年元旦,《这样读书就够了》出版,书中系统阐释了拆书法。同年,拆书帮社群创立,到2014年,《拆书家成长手册》和《拆书帮分舵运营手册》奠定了拆书家成长体系的基础,至今培养出千余位不同级别的拆书家。

在拆书帮,我们借鉴成人教育学的诸多研究,并结合职场人的实际情况,把成人的学习能力分为3个维度: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使用拆书法,可以从不同维度锻炼人的学习力,并最终构建出每个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拆书”时都会问:是不是把书拆散?是不是快速抓住书的重点,或者找到书的精华?

现实生活中,“拆”字在哪里出现最多?墙上。如果看到一堵墙上有个“拆”字,外面还画了一个圈,你会怎么想?答案一定是:这里要被拆掉了。

你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它跟你没关系。

有这么一个村子,穷到村里的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有个小伙子去县城打了几天工,头脑活络了点儿,买了一桶油漆带回家。他在自己家石头院的墙上刷了个大大的“拆”字,然后给媒婆打电话说:“再给介绍一个对象呗。”

这次介绍的姑娘一到小伙子家门口,看见“拆”字就两眼放光,回去后跟媒婆说“俺乐意”。俩月不到,结婚了。整个村子的小伙子都学会了这一招儿,全村房子都刷上了“拆”字,全村小伙子的婚姻大事都解决了。

请问,那些姑娘看见房子上的“拆”字时想的是什么?

A.这幢房子要被拆掉了。

B.拆迁款!补偿!新房子!

一定是B。因为这事跟她们有关系了。哪怕仅仅是可能有关系,可能带来价值,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想法和做法。

拆书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书中的重点,那跟我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拆书能不能为我创造价值、为我解决问题。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 ,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依靠“RIA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拆书法以对成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理念并不难理解,但这些理念会颠覆你读书的习惯和学习的思路,并且能解决常见的成人学习问题,比如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学习,看不懂或记不住,看书看不下去等。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渴望自我提升的职场人,我将在本书第一章讨论。

第二章中讲解我们必须区分两类学习,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另外,第二章也谈及拆书法的两种实践形式:一是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二是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现场学习。

第三章希望你能判断自己属于哪类学习者。虽然两类学习法并无高下之分,但多数人受多年传统教育影响,只熟悉一种学习法。学习能力强的人应该能够同时掌握两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拆书法和便签法就是锻炼成人学习的有效工具。

第四章详细讲解了便签法,应用便签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

第五章把学习能力从一维(内化与应用知识)拓展到三维,新的维度包括如何在移动阅读中有效学习、如何通过经验学习。便签法的进阶应用可以从每个维度上助力学习能力的升级。

所有学习都应该本着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原则。第六章我们将探讨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第七章列举了几个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范例。

第八章介绍了主动学习,包括如何选择学习课题,如何选书,如何善用移动阅读来学习,如何用便签辅助写作,以及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九章的主题是拆书家,通过教会别人,拆书帮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把一本书加工成现场培训,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你因好奇而翻开这本书并读到这里,不妨带着两个问题开始接下来的拆书法之行。第一,生活、工作和学习总有那么多问题,你选择怨天尤人,还是反求诸己?第二,对成年人或职场人来说,需要具备的能力太多了,那么优先提升哪项能力会带来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bO1Ff9hwUIBTYTgdwR3yoLMPgGULxQrD1TsOFNjWn8/6vN6MmNp7eeCmli0ACP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