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是战场上的主要兵种,从古至今他们都是部队的主体。但是,在实际战场上,步兵与车兵、骑兵的对决,有着天生的劣势。骑兵作战时的快速冲锋、快速战斗、快速追击,是步兵难以比拟的。很多时候,骑兵与步兵对决,基本变成一种屠杀。如何出其不意,化劣势为优势,战胜敌人,是摆在步兵指挥官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大量军事实践家在丰富的军事斗争中,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战法,为探究步兵取胜之道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宋人发明的钩镰枪之类。本篇以《步战》为题,旨在阐发以步兵克车兵、以步兵胜骑兵的指导原则。诸如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原则,就地取材设置障碍原则,依据战情制定相应战法,分别布阵原则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运用不同战法的军事原则,对于步兵战胜车兵、骑兵有着突出的指导意义。史例出于《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第二》。李嗣源、李存审根据敌情、地形实际,采取巧妙战术,灵活使用步兵,巧妙制定战法,是晋军破除围困幽州之敌的主要原因。其中,先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待敌军进攻时万弩齐射的战法,是冷兵器时代步兵胜骑兵的绝妙战法。而派步兵出于敌后,以羸兵曳柴草施烟,使敌骑兵迟疑犹豫、左右不定的战法,更显示了指挥官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步兵史的内容。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 1 ,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 2 。”
《五代史》 3 :晋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 4 ,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 5 。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 6 ,陷新州 7 ,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 8 。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闻之 9 ,约李存审步骑七万 10 ,会于易州救之 11 。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 12 ,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埸 13 ,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 14 ,直抵西楼 15 ,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 16 ,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 17 ,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令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 18 ,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注释】
1 拒马枪:亦称拒马、木拒马、拒马木、拒马叉子、木马子,属于移动性障碍物。传说在夏商时期已有之,多用圆木等制成。先于原木上凿十字孔,纵横安插长一丈的木杆,上端削尖,或直接于大木架上置枪,以安营布阵,据险处要,使敌车骑不能奔突,故称拒马枪。
采自《武经总要》卷十
采自《武经总要》卷十二
2 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语出《六韬·犬韬·战步》。行马,古代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又叫“枑”,是古时官府门前所设阻挡通行的木制障碍物。另据《六韬·虎韬·军用》,行马也称作“木螳螂剑刃扶胥”,是一种装有螳螂臂状的车形军用防御器械,每具宽2丈。使用时,每120具为一组,置于平地上,用以阻挡敌人战车及骑兵的进攻。蒺藜,属于撒布障碍物,因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而得名。一般是铁制的,有四根或八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总有一根刺朝上。也有木制的,但木蒺藜形制远大于铁蒺藜,用于阻挡敌步、骑兵。
3 《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北宋薛居正著,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习称《旧五代史》。
4 晋:即后晋(936—947),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初都洛阳,后迁开封。周德威:五代名将,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是勇而多智的著名军事家,为李存勖建立后唐做出了突出贡献。卢龙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安史之乱的根据地,后直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
5 榆关:今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秦皇岛)。
6 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东北地区。唐末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国号也称作契丹,即后来的辽。营:营州(治所今辽宁朝阳)。平:平州(治所今河北卢龙)。
7 新州:后唐同光二年(924)置威塞军于新州(今河北涿鹿)。
8 幽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一带,治所在蓟县(今属天津)。
9 李嗣源(867—933):原名邈吉烈,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晋王李克用养子,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庙号明宗。
10 李存审:诸本皆误作“李存勖”,《解说》本据《资治通鉴·后梁纪五》改正。即符存审(862—924),原名存,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五代后唐名将。因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赐国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
11 易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易县。
12 大房岭:即大房山,位于今北京房山区西北部,是太行山余脉。
13 埸(yì):田界,疆界,边境。
14 晋王:即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沙陀族,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本为朱邪氏,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
15 西楼:在辽代人、五代人和宋代人语境中,西楼常指辽皇都和辽上京,此处是契丹人老家、老巢的意思。
16 挝(zhuā):古代一种冷兵器。
17 鹿角阵:将树干堆放一起,以阻止敌军前进。因丫杈纵横,形似鹿角,所以叫做鹿角阵。
18 羸(léi):瘦弱。
【译文】
采自《武经总要》卷十二
大凡步兵对车兵、骑兵作战,必须依凭丘陵、险隘或林木而战,就能取得胜利。如果遇到平坦开阔的地形,必须用拒马枪排成方阵,步兵列在阵内。骑、步兵编为驻队和战队。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敌人攻我一面,我军就从两翼出击,从侧面掩杀敌人;敌军攻我两面,我就分兵从敌后直捣敌人;敌人攻我四面,我列成圆阵,分兵四面,奋力阻击他们。敌人如果败走,就使用骑兵追击他们,步兵随后跟进,这才是必胜战法。兵法说:“步兵与车、骑兵作战,必须凭据丘陵、险要地形,如无险要,就令我士卒制作行马、蒺藜为屏障。”
《旧五代史》记载:后晋大将周德威任卢龙节度使时,恃勇轻敌,不谨修边备,因而丧失榆关要隘。契丹人每每南下侵扰营州、平州等地区,还攻占了新州,周德威复夺未果,逃回幽州城。契丹兵进围幽州二百天,城中极度危险困顿。晋将李嗣源获此消息,约李存审率领步、骑兵七万人会师于易州,营救周德威。他们从易州向北出兵,翻越大房岭,顺山涧向东进军。嗣源会同养子从珂率三千骑兵为先锋,兵至山口,契丹一万骑兵拦截在前,晋军将士惊惧失色;李嗣源率领百名骑兵率先冲锋,他摘掉头盔,扬起马鞭,用契丹语指斥敌人说:“你们无故侵犯我国疆界,晋王命令我率领百万骑兵,直捣你们西楼老巢,灭你们种族!”顺势跃马奋挝,三次冲入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后续部队乘势一齐冲杀,契丹军败退,晋军得以冲出山口。李存审命令步兵砍伐树木设置鹿角阵,每人手持树枝结成营寨。契丹兵绕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弩矢遮天蔽日,契丹军死伤的人马堵塞了道路。晋军即将进抵幽州,契丹部队又列阵以待。存审把步兵部署在敌军背后,戒令他们不得先出击;又令一些老弱士兵拖拽树枝,点燃柴草前进,烟尘漫空蔽日,契丹兵无法测知晋军兵力多少。晋军乘机擂鼓交战,李存审急趋到敌军阵后,亲率先前部署的步兵发起突袭,契丹军大败,首领席卷其残众从北山口逃跑。晋军俘斩契丹军以万计,幽州之围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