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信战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一,其含义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圣人先哲无不把“信”视为“人君之大宝”,治国之圭臬。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六韬·龙韬·论将》已经明确把“信则不欺”视为将帅必备的五种品格之一。本篇以《信战》为题,取其“诚实”“不欺骗”“不怀疑”“诚心诚意”的含义,其要旨在于阐述以“信”治军的重要性,是军事将领在管理部队时应该把握的重点原则。将帅只有平时以“信”带兵,才能取得广大士卒的拥护,才能使部队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在对敌作战中,士卒才能舍生忘死地去奋勇杀敌,无往不胜。史例出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诸葛亮治军一贯坚持“以大信为本”的原则,本篇所引其统兵打仗以信为本的事例,成为古代治军的历史遗产,其可贵思想,对于今天的治军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 1 。”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 2 ,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 3 ,雍、凉劲卒三十万 4 ,潜军密进,窥向剑阁 5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 6 ,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 7 。时魏军始阵,幡兵适交 8 ,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9 ,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 10 ,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注释】

1 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

2 魏明帝:曹叡(205—239),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史称魏明帝,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

3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为宣皇帝。张郃(?—231):字儁乂(yì),冀州河间国鄚(今河北任丘鄚州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4 雍:州名。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

5 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

6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

7 十二更下,在者八万: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留守阵地的只有八万人。

8 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旌旗。

9 参佐:部下,僚属。

10 得原失信:得到了原国而失去了信义。此句出自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典故: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说后写道:“攻原得卫者,信也。”

【译文】

大凡对敌交战,士卒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没有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将帅真诚不欺的品格感化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毫不迟疑。因而就能无往而不胜。兵法说:“诚信而不欺骗。”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亲征蜀国,莅临长安,派遣司马懿统率张郃等,及雍、凉二州精兵三十万,潜军密行,悄然进兵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祁山,战旗及精良武器装备都布控在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只有八万人。当时魏军开始布阵,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的,应该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诸葛亮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特别讲信义为根本,‘得原失信’的做法,即便古人也是痛惜的。该离岗的士卒已经整理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儿引颈切盼而计算着归来的日期。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信义不可废弃。”下令士卒尽快启程返乡。因此,该离岗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再参加一次战斗;驻守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的恩德,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临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击杀了张郃,打退了司马懿,一战获大胜,正是信义治军带来的。 6cYntwvPLJ3vagS6EWst/2nulwFLVTBQ+wwfXqofJY9n/NamskYpA/JqV4Rb7J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