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师”,作为一支独立的军种,春秋后期已出现在南方诸侯国的战场上了。长江中下游的楚和吴、越等国之间的频繁战争,舟战始终居突出地位。《国语》《墨子》都有吴、越两国“舟战于江”的记载。随着舟战增多,造船业发展,舟战理论也趋于成熟,《伍子胥水战兵法》就是杰出代表,《孙子·行军篇》中也提出水战五原则,即“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本篇以《舟战》为题,旨在阐发舟战过程中如何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出奇致胜的问题,表明唐宋时期的舟战理论向着更为深入、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史例出于《左传·昭公十七年》。春秋时期的吴、楚长岸之战,是一次较大规模的舟战案例,楚军利用处于上流的优势取得了胜利,说明了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是前线指挥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1 。”
春秋 2 ,吴子伐楚 3 。楚令尹卜战 4 ,不吉。司马子鱼曰 5 :“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吴师败绩。
【注释】
1 欲战者,无迎水流:语出《孙子·行军篇》。
2 春秋: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前476),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作为春秋的开始,而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
3 吴子:即吴公子光,亦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楚: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势力一度很强大。
4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此处指阳匄。
5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子鱼:楚公子鲂,字子鱼。
【译文】
大凡与敌人交战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备有战船,必须占据上风向和上游处。居于上风向,借助顺风之势,可用火烧毁敌战船;居于上游处,可以乘着水流之势,用战船冲击敌船。这样,就能战无不胜。兵法说:“要与敌人水上交战,就不要逆流迎敌。”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阖闾攻打楚国。楚国令尹阳匄占卜战争胜败,不吉。司马子鱼说:“我们得上游之利,为什么说不吉呢?”于是,与吴军激战,吴军大败。
在春秋时期的中原战场,最主要的战争形式就是车战,战争中的主力则是车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战国以后,车战也就逐渐从它繁荣的顶峰开始衰落,车兵不再是战场的主角,战车也不再起到战争的核心作用。但是战车的军事作用却依然存在,并且呈多样的趋势。秦汉以后,战车不再用于摧坚破敌,而用于以防御为主的多种用途,往昔横冲直撞的战车被用作军队临时屏障营垒,这是战车作用的重要转变,也是客观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本篇以《车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新的战争形势下,车战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在作战中的作用问题。其中提到的偏箱车、鹿角车等,都是秦汉以后的新型战车,可以反映出战车在形态上的新变化。同时,本篇是从防御角度,将战车视为军械障碍器材来制定战法的,与春秋时期的车战迥然不同。史例出于《晋书·马隆传》。西晋咸宁年间,武威太守马隆进讨羌兵的凉州之战,就是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以偏箱车、鹿角车战胜敌军的典型战例。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 1 ,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 2 。”
晋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 3 ,为虏所没。河西断绝 4 ,帝每有西顾之忧 5 ,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进曰 6 :“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 7 。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 8 ,立标拣试 9 ,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 10 ,虏木机能等以众万骑 11 ,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以八阵图作偏箱车 12 ,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
【注释】
1 偏箱:即偏箱车,一种攻守两用、装有防护板的战车,是晋将马隆在诸葛亮原来的基础上,依《八阵图》创制。它既可与鹿砦、拒马等障碍物结合,组成车营,以防敌突袭,又可在护板掩护下,从护板的箭窗中发射弓弩,“且战且前”地攻击前进。这种战车的形制已无可考,据明代茅元仪《武备志》所载图形,仍为一人推行,只是因战场在平原地区,将独轮改为双轮。鹿角车:兵车名,架戈、戟于车前,形同鹿角,故名。
2 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李问对》卷上,原文为“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3 凉州:魏晋时期,凉州辖现在的兰州、河西走廊、青海北部、宁夏南部地区,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刺史:古代官名。杨欣:魏晋时期人,魏朝时为天水太守,曾随邓艾与姜维多次大战,并参与灭蜀之战;入晋后为凉州刺史。羌戎:代指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
4 河西:指凉州地区(今甘肃武威一带)。
5 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6 司马督:军事职官名称。在晋代,为第六品军事职官。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今山东汶上)人,西晋名将,兵器革新家,因率兵攻灭祸乱多年的鲜卑秃发树机能而一举成名。
7 武威:郡名。西晋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8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
9 标:箭靶。
10 温水:即温围水,今甘肃武威东,其下流入黄河。武威郡有媪围县(今甘肃景泰),此水或因以名。媪,讹“温”。
11 木机能:即秃发树机能,秃发鲜卑族首领。咸宁三年(277)十二月,秃发树机能为晋将马隆所败,旋即为叛徒所杀。
12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
【译文】
大凡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车、鹿角车组成方阵,凭此方阵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通常所说的:一方面保持战斗力不衰,一方面正面抗拒敌人,一方面能维系队形不乱。兵法说:“在开阔地作战,适宜使用战车。”
西晋时期,凉州刺史杨欣与羌族关系失和,被羌人所杀。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武帝司马炎常为西部边境安全忧虑,每每临朝议政都叹息说:“谁能为我打开通往凉州之路,讨平强敌呢?”朝臣没有应答者。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凉州。”晋武帝说:“将军能消灭此敌,怎么会不任用呢?只是不知将军采取什么方略?”马隆说:“陛下如能任用我,就应当听任臣下的自我主张。”武帝问道:“怎么做?”马隆回答说:“我请求招募勇士三千人,不要问他们什么来历,将率领他们击鼓行进,向西进发。秉承陛下的崇高威德,何愁异贼不能消灭!”晋武帝答应了他,于是任命马隆为武威太守。马隆招募的限制条件是腰力能够拉动三十六钧的弩,并且当场立靶测试。从早上到中午,招募到了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马隆于是率领他招募的人向西渡过温水,敌军首领鲜卑树机能等人率上万骑兵,或者凭借天险来遏止马隆的前进,或者设置埋伏来截断马隆的退路。马隆按照八阵图布阵方式制作了偏箱车,进入开阔地域时,就设置鹿角车营,道路狭窄了就造木屋放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敌兵纷纷应弦而倒。马隆转战千里,杀死杀伤敌人数以千计。马隆率兵抵达武威后,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众万余归降,马隆前后击杀和收降的鲜卑兵达数万人。又联合善戎没骨能等众与树机能等交战,将其斩杀,凉州完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