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某号要起,先举铳一声 2 。何也?恐人众杂于声色,忽举旗幡 3 ,未必尽见。先举一炮,声入人耳,虽深室可闻,耳先于目是也。
【注释】
1 号炮:为了传递指挥号令而施放的火铳或火炮。
2 先举铳一声:明代中后期军中一般用火铳作为号炮之用,因其声响,全军皆能听得到。如果想发出某种号令,就先朝天鸣放火铳一声。
3 幡:原指一种竖直悬挂的长幅旗帜,后泛指旗帜。
【译文】
凡是要发出某个号令,先朝天举起火铳鸣放一声。为什么呢?原因是担心众士兵被各种有声音有颜色的号令弄混了,如果忽然举起旗帜来,不一定都看得见。先朝天放一声号炮,声音进入人的耳朵,即使是身处于幽深的屋子里也能听到,这是因为耳朵要比眼睛先得到信号的缘故。
三举即鸣金,大吹打。
【注释】
1 升帐:主帅到中军大帐召集下属商议军情、部署任务、宣布决定及处理其他军务等活动,谓之升帐。
【译文】
放三声号炮后就敲钲,使劲吹奏击打各种军中乐器。
一举即擂鼓,鸣锣,升旗。
【译文】
放一声号炮后就击鼓,敲锣,升起旗帜。
入场发放后 1 ,三举要肃静,听下营。
【注释】
1 入场:进入教场。场,教场,古时操练、检阅军队的场地,一作“校场”。发放:处理,处置,这里指主将处理军务,发布指示。
【译文】
各级军官和头目进入教场,听取主将处理军务、发布指示之后,放三声号炮是要求肃静不得喧哗,全军听候准备扎营。
每一举,喇叭吹天鹅一声 1 ,呐喊一声。常时三举止,临阵不拘,金鸣乃止。
【注释】
1 天鹅一声:指喇叭吹长声一声。喇叭吹出的长声类似天鹅长鸣,故称天鹅声。
【译文】
每放一声号炮,喇叭吹长声一声,全军齐声大喊一声。平时这样来回三遍,战时不受限,听到敲钲就停止。
一举即听,点鼓便开营行 2 。
【注释】
1 开营:打开营门开拔行军。
2 点鼓:轻声敲击军鼓,此为开拔行军之号令。
【译文】
放一声号炮就留心聆听接下来的号令,听到轻声击鼓就打开营门开拔行军。
一路一举。欲分几路,为几举,无定数。举毕看旗帜,依数分之。合营同。
【译文】
一路兵放一声号炮。要分几路兵,放几声号炮,没有确定之数。放完后全军看旗帜信号,按照路数来分兵。合兵的时候一样。
三举即大吹打,闭营门。
【译文】
放三声号炮就使劲吹奏击打各种乐器,关闭营门。
遇夜,擂鼓毕,一举,喇叭吹天鹅声。
【注释】
1 定更炮:确定到了夜间时分的号炮。古人以一夜为五更,初更在黄昏之后的19点至21点左右,此时为入夜的开始。
【译文】
到了夜间时分,击鼓完毕,放一声号炮,喇叭吹长声。
凡正行之间,欲别更号令,隔远恐失视,故先举炮。闻炮,前令即止。专心倾耳,听新起何令,照行。
【译文】
凡是正在行军当中,想要变更别的号令,相隔远了恐怕官兵们会看不见,因此先放号炮。官兵听到号炮,意味着之前的命令就废止。然后要集中注意力侧着耳朵,听重新发出什么号令,按照这个行动。
必用三眼铳 1 。一则一可兼三,二则轻于行李,三则装放速。
【注释】
1 三眼铳:明代一种火铳,又称三眼枪,由三支单铳铳管绕柄平行箍合而成品字形,故得名。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发射弹丸,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敌人近身还可当格斗武器使用。王鸣鹤《火攻答》:“惟三眼铳一杆三铳,每铳可着铅子二三个,惟伺敌三四十步内,对真方放,一炮三放,其声不绝,未有不中者。虏马闯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虏纵有铁盔铁甲,虽利刀所不能入者,惟此铳能击之。”
【译文】
放号炮一定要用三眼铳。原因一是一铳可以同时有三个铳管,二是轻便好携带,三是填装弹药发射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