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诗词曲的格律,先要介绍其中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字的四声和平仄,另一个是韵。下面分开来讲。
汉字和世界上几种主要文字比较,它的特点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而且汉字的音有四个声调。有些字虽然有几种读法,也还是每一种读法一个音。
汉字的四种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四声。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和升降是声调的主要因素。汉字的声调是汉民族语言的自然规律,每个人在讲话中都自然地把每个字音和声调分别得很清楚。汉语如果不分字的声调,讲话时就会使对方听不明白,发挥不了语言的作用。
今天通行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各有其名称,就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第一声又叫阴平声,第二声又叫阳平声,第三声叫上(shǎng)声,第四声叫去声。这里用一个汉语拼音的tan来说明四声的关系。
这个tan,照汉语拼音第一声读“摊”(tān),读音高而且平;第二声读“坛”(tán),读音由中等高到高;第三声读“毯”(tǎn),读音先由比较低降到最低,然后又升高;第四声读“炭”(tàn),读音由高降到最低。可见一个汉语拼音的tan,就可读出“摊”“坛”“毯”“炭”四种声调,人人能读清楚。如果把这个tan加上一个“子”字构成一个词用于语言中,那么“摊子”、“坛子”、“毯子”都是一听就明白。而古代把间谍称为“探子”,这个词用在特定的场合,也是听得懂的。要是语音不分声调,那么听的人就分不清讲的究竟是“摊子”、“坛子”、“毯子”还是“探子”,必然会造成混乱。
这四种声调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过去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仄声是和平声相对来说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由于历史上长期以来语音的变化,古代的声调和现在普通话的声调在种类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这里大致作个比较。古汉语的四个声调是:
(一)平声——这个声调包括普通话第一声(阴平声)和第二声(阳平声)。
(二)上声——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但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上声字,照今天的读法已变为去声(第四声)字。
(三)去声——也就是普通话的第四声。古代汉语中的去声字,有少数照今天的读法已变为上声(第三声)字。
(四)入声——古汉语中有入声字。入声字读音短促。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分别并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中。比如第一声中的“发”字、“说”字;第二声中的“白”字、“德”字;第三声中的“索”字、“匹”字;第四声中的“木”字、“育”字等,在古代都是入声字。今天南方的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部分地区,四川南部地区,以及北方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一部分地区的方言,还保存着入声。而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的多数地区,和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地区,把旧读入声字读成了第二声(阳平声)。
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也区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其中阴平声(第一声)和阳平声(第二声)通称平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和入声,通称仄声。
在格律诗和词中,句子中平仄声的安排非常重要,应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不能用仄声字代替,应该用仄声字的地方不能用平声字代替。所以要了解诗词格律,就得先弄清字的四声和平仄。
在今天普通话语音中,已把一部分旧读入声字并入第一声和第二声,也就是阴平声和阳平声。在古人的诗词中需要用仄声字的地方,如把今天已并入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旧读入声字当作平声字读,就不合格律。我们在读古人的诗词时,如果碰上这种情况,必然发生疑问,那么只能去查注明入声字的字典或是韵书。凡是把旧读入声字读成阳平声的地区,要识别入声字是比较困难的,最好是把常见的入声字记住,不让入声字与阳平声字混淆。
在现代人写的诗词中,同样是把旧读入声字作为仄声字用;虽有一部分旧读入声字已并入第一声和第二声,或是某些方言把旧读入声字读为阳平声的,这些字在写作诗词时仍作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诗词格律的另一个要素是用韵。
古典诗歌和词,除了远古时代的少数诗而外,都是用韵的。什么是韵呢?由于汉字一字一音,每一个音都隶属于不同的韵。所谓韵,照今天的说法,大体上与现代汉语拼音的韵母近似。但是诗词中的韵,不能和汉语拼音的韵母等同。前者是诗词或音韵学中的说法,后者指汉语拼音中的说法。两者内容有联系,但有差别。
在一首诗词中,把同韵母的或者是韵母基本上相同的,而且同是平声或者同是仄声的字,用在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又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叫“韵脚”。
一首诗词用一种同韵母或韵母基本相同的字做韵脚,在诗中只限于格律诗,在词中只限于只用一种韵而不换韵的词调。而另一种古体诗和一些允许换韵的词调不受这个限制。
押韵的作用,是使诗词句子在朗诵时音律和谐,具备音乐美感,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增加艺术效果。所以,格律诗和词曲必须押韵,不押韵的作品决不是格律诗或词曲。
为了说明什么叫押韵,下面举李白著名的诗篇《早发白帝城》为例:
这首诗的第一句末一字“间”,韵母是ian;第二句末一字“还”,韵母是uan;第四句末一字“山”,韵母是an。三个字的韵母基本上相同,都有an这个音。而第一句的“间”和第四句的“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句的“还”是第二声阳平,同是平声字。这一、二、四句的末一字就是押韵,这些押韵的字就称为韵脚。
这首诗的第三句,按照格律规定是不用韵的,而且只能用仄声字,所以没有用韵脚。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留待后面的专讲里介绍。
上面是用平声字来押韵的例子。下面再举一首用仄声字押韵的诗为例:
(〔唐〕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第一句的韵脚“晓”字,第二句的韵脚“鸟”字和第四句的韵脚“少”字,都是以ao押韵,并且都是第三声(上声)字,属于仄声范围;第三句按格律规定不用韵。而且在这一类仄声韵脚的诗,不用韵的句子规定用平声字,所以这里也用平声字。
看了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明白,凡是韵母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字就属于一个韵,用来做韵脚的时候,第一声和第二声都属于平声,可以同在一首诗词中使用,前一个例子就是这样用的。但是,仄声字在诗中一般必须同一个声调才能用来押韵,也就是要么都用第三声,要么都用第四声,后一个例子就是这样。用入声字押韵也是如此。
所谓韵母基本上相同的字用在一首诗词中也算押韵,是指韵母中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就可以用来押韵。例如韵母a,与韵母ia、ua同韵;韵母an,与韵母ian、uan、üan同韵;韵母en,与韵母in、uen、ün同韵,等等。
上面介绍的字的四声平仄和押韵,是诗词曲的两大要素。每一首诗词曲中都存在这两种因素。不懂得字的四声和平仄,不懂得什么叫韵,是不可能进一步熟悉诗词曲格律的。所以,要了解诗词曲格律,必须首先具备关于这两个要素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