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代伊朗“关键词”

撰文/陈立樵 (作者系台湾台北辅仁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世界各国文化与宗教的高下优劣,并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伊朗也不例外。几千年以来,伊朗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并非完全一脉相承。本文将利用四个“关键词”,形塑现代伊朗。

● 阿米尔恰赫马格广场是亚兹德城市地标建筑,建筑宏大壮观,

关于,坊间一直流传着“三十年一轮回”的说法。而中国有一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伊朗的30年轮回之说,是否印证了这句谚语?现代伊朗,又在经历怎样的轮回?

当下的伊朗是由伊斯兰宗教人士掌政的国家,对外界来说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然而,伊朗历史悠久,曾经是琐罗亚斯德(Zoroastrian)国家,而后是伊斯兰国家,曾经雄霸西亚地区,也曾经分崩离析,融合了不同文化传统,呈现出多样的特色,不单只是伊斯兰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公元前6世纪波希战争中的阿契米德王朝(Achaemenid),也可以看到影响罗马与中国的萨珊王朝(Sassanid),尽管之后遭受阿拉伯人摧毁,也经历过蒙古人所建立的伊利汗国(Ilkhanid),随后也有拥有广大领土的萨法维王朝(Safavid),与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分庭抗礼,到了近现代则有周旋于西方列强的恺加王朝(Qajar)。

今天,在这块土地上,有古代遗迹供给现在的人们缅怀,也有复杂的人文历史可供人探讨。

关键词一:王位继承

几百年来,民主革命让曾经辉煌上千年的君权纷纷进入历史的隧道。末代君王的境遇也不尽相同,在来势如潮的变革面前,一些君王选择了顺应,而另一些则选择了对立。

自17世纪萨法维王朝衰亡之后,伊朗进入部落征战的时期。1799年,北方的恺加部落成为强大势力之后,建立了新的朝代,以德黑兰为首都,近现代的伊朗便是从恺加王朝开始。恺加王位继承的特色,除了王储是国王的长子之外,还须担任过伊朗西北方的阿塞拜疆省长。其实自萨法维朝开始,伊朗西北方与俄国、奥斯曼帝国已有边界安全与划分的纠纷,以致于伊朗西北地区为处理外交的重要地区。于是,熟悉伊朗与俄国、奥斯曼帝国交界的事务,是王储担任国王之前的基本训练。

不过,王位继承制度在1896年穆萨法尔丁国王(Mozaffar al-Din Shah)登基之后,出现了动摇的现象。在担任阿塞拜疆省长时,穆萨法尔丁便特意向俄国靠拢,在20世纪初期更接受大笔俄国贷款。其实,对俄友好是经过缜密考虑的,毕竟俄国在19世纪末的势力越趋壮大,伊朗与俄国领土接壤,维持和缓关系是相当必要的策略。然而,民众却不见得能够体会这样的做法。因此,反对穆萨法尔丁的势力,便是以阿塞拜疆与德黑兰最为庞大,要求制订宪法、限制国王权力,也要抵制强权压力。穆萨法尔丁国王固然同意改革,但由于对俄关系难以让民众满意,遂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虽然在1906年年底同意宪法制订,这就是伊朗宪政革命(Iranian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of 1906),但几日之后穆萨法尔丁就病逝了。

宪法制订之后,尽管伊朗的政治要角改由国会担任,但仍有虚位国王。穆萨法尔丁去世之后,王储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由阿塞拜疆前往德黑兰登基,经历了君主制度与宪法制度转换的阵痛过程。穆罕默德·阿里承继其父亲的决策方针:对俄友好、也认同宪法。但是,在穆罕默德·阿里眼里,国会议员对宪政体制不熟、也带有浓厚的反俄情绪,对内政与外交完全没有帮助。国王与国会交恶之下,1908年6月,国王动用个人的武装卫队炮击国会大楼。国会没了,国王却面对更多的地方反对势力,最后在1909年7月遭到罢黜而下台。即位的新国王阿赫马德(Ahmad)年纪幼小,政治影响力始终不大,政权为军人礼萨汗(Reza Khan)掌握,最后阿赫马德国王于1925年遭礼萨汗流放,新朝巴列维(Pahlavi)成立,礼萨汗为第一任巴列维国王。然而,1941年礼萨汗退位,小巴列维穆罕默德·礼萨(Mohammad Reza)在1979年革命后下台,巴列维王朝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王位继承制度。1979年革命之后,宗教人士担任精神领袖,伊朗王位继承就此走入历史。

● 从设拉子的古兰门通

关键词二:石油开采

石油被现代人称为“黑色的黄金”,而伊朗石油的力量强大到能影响现代国际局势。

英国在19世纪中叶之后,就有意图要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英国取得开采利权的方式,就是先以官方资格与伊朗对谈,取得同意之后便由专业人士与伊朗签署利权。英国最后于1901年取得伊朗同意,由资本家达西与伊朗首相阿敏阿苏檀签署《1901年石油利权》,英国有60年的时间可以在伊朗领土内开采石油。1908年英国在伊朗西南部的所罗门清真寺挖到石油,英国波斯石油公司也于1909年成立。

在《1901年石油利权》之中,伊朗只有16%的利润可得。由现在的角度来看,英国对伊朗的压榨甚为可恶,这根本是不平等的利权签署。然而,时代不同、看法不同,1901年的伊朗并不需要石油,而英国想要开发这样的自然资源,取得较多利润也是合理的。此外,当时伊朗中央政府摇摇欲坠,英国人正在伊朗西南部开采石油,于1905年另与伊朗地方部落巴赫提亚里签署石油协议。可见英国人对于伊朗政府的稳定失去信心,另与部落签署协议也是保障权益的另一种方式。部落表示只领取3%的利润,似乎更加受到压榨。

然而,从相关文献与档案来看,部落并无不悦,英国人对此也颇为讶异。不过,伊朗政府认为英国人不该与巴赫提亚里部落签署协议,主张1905年协议无效,但英国人并不在意。于是,利权与协议都是签署双方同意的结果,不能以现在的角度来批判过去。但是,英国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不顾伊朗政府的权威性,就显露出英国外交的傲慢之处。

时过境迁,伊朗也了解了石油在政经方面的地位,遂不再让英国予取予求,转而努力维护石油方面的权益。重订新的石油协议,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伊朗追求的目标。当然英国还是比伊朗强势,但伊朗的努力在1933年有了结果,新的英伊石油协议签署,伊朗限缩了英国开采石油的区域,也拉近彼此的利润差距。20世纪50年代初期,伊朗首相穆沙迪克更推动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将英国在伊朗的石油公司赶出去,使得英国人得另起炉灶,成立新的英国石油公司。

英国在伊朗开采到石油,其实算是改变中东发展的转折点,但这项重大成果最后却结束得如此黯淡。而且,英国在寻觅新的石油据点时,还得呼吁民众共克时艰,选择小车作为代步工具,以节省用油。目前英国人多开小车,也算是20世纪50年代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影响之一。

关键词三:周旋于西方势力

近200年来,西方列强在伊朗争夺与划分势力范围,使得伊朗不得不玩多手策略。恺加王朝新兴时,以对外征战、收复失土的方式来展现其权威性。在西北方,伊朗与俄国交战,为了取得前朝所拥有的乔治亚、阿塞拜疆,然而征战未成,与俄国签署《1828年土库曼查宜条约》,伊朗让予俄国领事裁判权;在东方,伊朗欲控制贺拉特,面对英国人的军队,最后签署《1857年巴黎条约》,伊朗不再驻军于贺拉特。战争失利,伊朗改变策略,转而借由给予列强利权、申请列强贷款的方式,来取得较为和缓的对外关系,直至20世纪初期多是如此做法。

长期以来,列强在伊朗争夺势力范围,但又不愿意有利益的直接冲突,遂不断强调伊朗的缓冲国身份,主张维护伊朗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不过,伊朗若有任何违反西方利益的作为,西方国家必然介入,伊朗的主权就不能独立、领土也不会完整。例如,1914年欧战爆发,伊朗虽宣布中立,但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伊朗西北边境交战,导致伊朗损失惨重,甚至出现饥荒问题。俄国在伊朗北方的军事力量大增,也使得在南方波斯湾的英国开始部署军队。不过,战争结束之际,伊朗试图找寻收回权益的机会。俄国爆发革命,国势衰弱。新的苏维埃政府与伊朗于1921年签署《苏伊友好条约》,伊朗不再给予苏维埃领事裁判权,苏维埃也得从伊朗撤离军事力量。英国在伊朗的影响力起落颇大,虽然有《1919年英伊条约》签署,英国承认伊朗为主权独立国家,让伊朗加入国际联盟,英国也得以在伊朗部署军队、协助伊朗改革。对英苏条约之签订,显示了伊朗欲独立自主的企图。

克尔曼的巴扎。摄影/Eric Martin-DragonImage

伊朗准备搭乘校车的现代女学生

伊朗并非听令于西方之小宠物,或某个国家的走狗,但西方之强势确实让伊朗难以抗拒,其内政与外交实难有伸展的空间。

二次大战期间,伊朗第一任巴列维国王为摆脱英苏的控制,对希特勒德国友好,但随即遭英苏军事侵略而被迫下台。1943年美英苏三国于伊朗召开“德黑兰会议”,会议中虽表示尊重伊朗的主权独立,但实际上是列强把持了伊朗政经发展。美国欲插足伊朗的石油产业,而苏联则在伊朗西北方的阿塞拜疆掀起左派运动,伊朗将苏联所导致的混乱提交联合国处理,最后尽管终止了苏联的意图,但美苏双方的角力斗争已经无可避免。往后的美苏冷战,在东亚来说可能是由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开始,但在西亚则是40年代从伊朗开始。

直到1979年革命之后,宗教人士霍梅尼掌政,全新的政府、全新的人事,已经完全没有过去的政治包袱,自然不需要再因循过去与西方相处的潜规则。1980年,霍梅尼宣布对外关系的路线是“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也就是不要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只要伊斯兰路线。霍梅尼表明了,伊朗不会向冷战的双巨头称臣。然而这样一来,却使得伊朗深陷严酷的外交环境与经济制裁,虽不至于没有发展外交与经济的空间,但受到的限制着实是有颇大的伤害。

关键词四:1979年革命

1977年之后,伊朗小巴列维国王的政权摇摇欲坠。尽管他做了许多改革,例如土地重新分配、提高国人教育水平、扩大基础建设,到了20世纪70年代则是有“自由化政策”开放舆论自由。这些改变让伊朗人开拓视野,更了解要追上欧美强国的重要性。不过,另外也有人对改革不满。他们认为政府还没有做到足够的成果,批判政府过度西化,或是认为自由的程度仍有待加强,于此时渐渐形成反对势力。巴列维国王作了许多努力,例如释放政治犯、撤换首相,却都难以和缓反对人士的情绪。1978年底,巴札尔干、巴贺提亚尔都与国王有所协商,最后巴贺提亚尔与国王谈妥条件,国王同意以休假的名义离开伊朗。但是,巴列维政府却是这样一去无回。

● 伟大的苏菲大师Sayed Foad Tohidi。

伊斯法罕的Ali Ghapu宫

宗教人士霍梅尼的势力,于1978年底出现。20世纪60年代他因反对政府而遭流放到伊拉克,于1978年年底遭伊拉克政府驱逐出境,转往法国。他固然有自己的支持群众,但其实并未参与过革命活动,只是在国外发表批判伊朗政府的言论。法国媒体对他的报道,反而使其成为国际上注意的焦点,宛如革命领袖。霍梅尼执政,看似有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体现,一切回归伊斯兰传统。但是,霍梅尼的作为不见得受到认同。霍梅尼的伊斯兰理念——“宗教学者的政治管理”,旨在由最崇高的宗教人士掌管政治。在成为宪法基本架构的讨论过程之中,受到颇多宗教人士的批判,甚至引发塔不里士支持与反对霍梅尼的群众冲突事件。

此外,霍梅尼身为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下有国会、首相、总统,遂有宗教人士批判,“我们可曾在伊斯兰历史中看到国会、总统、首相?这根本偏离了伊斯兰。”于是,就算霍梅尼的宗教理念并不完全受到认同,但在他扫除了反对声浪之后,就成了原教旨主义之代表。而且,尽管这场革命并没有宗教性质,却因为霍梅尼掌政而成了“伊斯兰革命”,国名也改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980年,呼声极高的巴尼萨德尔当选总统,却面临政治现实与霍梅尼革命理念的冲突,巴氏处理美国人质问题的方式,并非国会所愿,也连带导致他与霍梅尼的关系恶化。一年后巴尼萨德尔被迫辞去总统之职。当时在宗教界地位崇高的沙里亚德马达里,就是因为在政治立场上与霍梅尼不合,竟遭到霍梅尼阵营的打压,还被剥夺了宗教头衔,连他所主导的伊斯兰人民共和党也被解散。伊斯兰成为霍梅尼铲除异己的政治武器,相当不顾情面。

至于首相,1981年以来都由穆萨维担任,但1989年宪法修改之后取消首相一职,穆萨维成为最后一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首相。谁也没料到,他在2009年6月竞选总统,也没人料到落选之后,支持者为他掀起了抗争,更造成多数群众伤亡。

1989年伊朗宪法修改,提高了总统的权限,尽管精神领袖仍有决定政策的权力,但总统的言论开始受到注意。现今伊朗总统由鲁哈尼担任,外界对他抱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伊朗内政与外交会有新面貌。不过,需注意的是,伊朗总统的一举一动再如何受到外界重视,都不代表内政与外交的政策能够彻底执行,最终还是得视精神领袖的意见趋向。

当代伊朗的形塑过程,已经不再有王位继承的制度,而过去把持石油资源的英国也已退去,但西方的影响力仍在,伊朗也还在尽力抵抗压力与维持自身权益。近年来北非国家经历过“阿拉伯之春”,土耳其有“塔克辛广场”事件、叙利亚内战,以色列轰炸巴勒斯坦,“伊斯兰国”兴起,还有沙特阿拉伯国王驾崩,都是左右西亚、北非局势的重大事件。相对地,伊朗除了2009年6月的抗争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多问题,核谈判于2015年年中也已有初步正面的结果。

21世纪的伊朗,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现在政局趋于稳定,往后将会是世界局势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国家。

● 伊斯法罕Hacht Behecht的穹顶装饰。 GvU8LUpaNiQfUmXDR9sxGDyPLXvKJcE4AUcSkuyqPKLieVQxevYcd5AN2F8+1j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