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兹达尔:在八月俄罗斯最美好的季节

作为俄罗斯最古老的城镇,苏兹达尔像被遗忘在时光里,缓慢而古朴,日复一日。而这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克里姆林,更是如此,其内的圣母圣诞大教堂、牧首宫、钟楼,以及一座建于1766年的圣尼古拉斯木教堂,都记录着璀璨的往昔与曾经。

撰文/蔡晓萌 摄影/Stefan  Hessling

● 苏兹达尔卡缅卡河附近

苏兹达尔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镇之一,位列莫斯科周边的“金环小镇”之首。所谓“金环”是围绕着莫斯科的一系列古老城镇的统称,因为串联起来恰似一个环,就得到了这么一个浪漫的名字。

苏兹达尔至今仍未有火车相通,因此,只能先从莫斯科乘火车到邻近的省会城市弗拉基米尔,再转乘公共汽车,总行程需3小时左右。离开喧闹熙攘、游人如织的莫斯科,车窗外逐渐展现出一派美丽的乡村风景。天空中白云低垂,麦田里收割完毕的秸秆卷成一捆捆散落在田地里,像极了梵高笔下的油画,让我也不由对这个小镇的游览充满了期待。

被遗忘的小镇

苏兹达尔是俄罗斯至今少有的、仍完整保留着最初始城镇布局的城市之一。有关苏兹达尔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1~12世纪由基辅(古俄罗斯首都)的僧侣们所编纂的一本《编年纪事》里,记述了公元1024年这里曾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1世纪,苏兹达尔已经成为这片地区的宗教中心。卡缅卡河畔建于11~12世纪古老的克里姆林也见证了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随后,在以防御功能为主的克里姆林周边逐渐发展出宗教社区和居住区,整个城镇才初具规模。

正当苏兹达尔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欣欣向荣之时,蒙古大军的铁骑入侵了这片土地,使其在1238年化为一片焦土。岁月更迭,15世纪末期,苏兹达尔丧失了它独立的政治地位,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一个附属城市。到18世纪末期,宗教生活在这个城市止步了,牧首们都搬到了弗拉基米尔,而苏兹达尔也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区的一个下属镇。

如今,这个小镇仿佛被现代文明遗忘了一般,生活节奏非常缓慢,除了一些食品加工生产外,基本没有任何工业。居民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园艺和农业生活,黄瓜的种植即是这里的特色产业。

圣母圣诞大教堂与牧首宫

安顿下来之后,我一路直奔苏兹达尔最著名的世界遗产地——克里姆林。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在蒙古语中是“堡垒”的意思,所以并不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专属。苏兹达尔的克里姆林规模较小,周圈原有一道13世纪初建成的围墙,现在仅为突出地面的一段土坡。院落里的建筑包括圣母圣诞大教堂、牧首宫、钟楼,以及一座建于1766年的圣尼古拉斯木教堂。

圣母圣诞大教堂是苏兹达尔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克里姆林里最悠久的建筑。它原建于1222~1225年间,虽多有维护和增建,但1445年的一场大火将木质建筑部分全部烧毁,仅余下层的白色石墙;后又在1528~1530年间复建了石墙的上部结构,但建筑材料改为砖质,教堂顶部5个天蓝色的“洋葱头”圆顶在18世纪被赋予了金色装饰。1993年因为结构安全问题,曾对教堂进行抢救性修缮,直到2005年才重新对游客开放。

整座教堂从外观上看体量并不大,但进入之后,我却被其高耸的穹顶空间和满墙的金色壁画震撼了。这些壁画绘制于13~17世纪,内容大致是各种圣人和圣迹故事,同时也证实了苏兹达尔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曾作为东正教重要传播中心这一史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俄罗斯的行程中只有苏兹达尔的教堂内是允许自由拍照的。看到游客们一脸惊叹的表情,工作人员都会非常自豪地主动介绍起墙上湿壁画的内容。教堂内的另一处镇馆之宝是一扇制造于13世纪初期的“金门”。大门左右对称两扇,每扇分为14个区格,每个区格的黑色铜板上讲述一个基督和圣徒们的故事,并用金箔贴覆。而大门最底部的4个区格内描绘的是神话中的狮鹫和豹子,它们是神圣神殿的守护者。

从圣母圣诞大教堂出来,对面是克里姆林内的另一个重要建筑:牧首宫。牧首宫的建造持续了300多年(15~18世纪),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增建是由名为Hilarion的牧首在17世纪主持的,也基本成就了牧首宫现今的平面布局——L形,室内除了大会议厅为历史原状展陈之外,其余空间作为苏兹达尔历史博物馆及古俄罗斯绘画展的展示空间。

一路参观下来,沉重的俄罗斯历史和颜色深重的宗教画,令我确实感到些许压抑。当推开牧首宫的大门,往门外望去,眼前却是另外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

在寒冷的俄罗斯,短暂的夏季显得尤为珍贵。即使是夏天,这儿空气里划过的微风也带着一丝凉意,但在和煦的阳光下,一切都那么欣欣然。除了我这样的异乡客,也有俄罗斯人携家带口来参观苏兹达尔的历史胜迹。孩童在草地上奔跑嬉戏;亲朋好友在建筑物前合影留念;新人以历史建筑为背景拍摄婚纱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所有人都享受着小镇的安静、祥和与田野风光。

圣母圣诞大教堂室内精美而繁复的壁画。

苏兹达尔圣母圣诞大教堂的蓝色尖顶

以木之名

从克里姆林向西南方向,走过横跨卡缅卡河的木桥,就来到了小镇的露天木建筑博物馆。俄罗斯的木建筑与石建筑平行发展,但相较于雄伟的教堂和宏大的克里姆林,木建筑是从纯粹的民间汲取自己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接受并改造着石建筑的形式。

相比诺夫哥罗德和基日岛上的露天木建筑博物馆,苏兹达尔的木建筑博物馆是规模最小也最不知名的一个,但是却与整个小镇的风格如此契合。因为苏兹达尔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更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放眼望去连一处现代建筑都没有,所有的住屋、商业市集仍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且窗口、屋脊等都有精美的手工雕花木板装饰。

走进露天博物馆,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这里收集了18~19世纪苏兹达尔附近乡村的木造建筑,类型丰富多样: 包括教堂、礼拜堂、农舍、水井、风车磨坊、谷仓、桑拿浴室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村落建筑。

其中,最为精美的要数建于1756年的主显圣容教堂,由附近的 Kozlyatevo Kolchuginsk 地区搬迁而来,在1967~1968年重新安置在博物馆内。教堂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教堂的样式,平面中轴对称布局,圣坛位于西端,圣坛上方的高空间由三层八角形状的分段式结构层层叠摞而成,其上再安置一个典型的“洋葱头”穹顶,总高达67米;南北两侧分别是圣徒尼古拉斯和西缅的礼拜堂;西端是建筑的入口,周圈有环绕的木廊道,通过几步台阶与地面相接。“洋葱头”穹顶使用的是杨木,区别于建筑本体的杉木材质,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银色光芒,远远望去,倒是有一种金碧辉煌的耀眼。

因为是露天博物馆,庭院里还有一些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看累了还可以和同去的伙伴玩玩木质秋千和跷跷板。这些童年的游戏早已被我这个都市人遗忘在记忆深处,但是在这个俄罗斯的乡村小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在蓝天白云之下、青青草地之上,可以开怀大笑,让烦恼随着秋千荡到九霄云外。

时间已然不早了,在日头西斜之前,我要赶回市中心的古贸易长廊逛市场。比起苏兹达尔的其他历史建筑,这个古贸易长廊只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建于1806~1811年,也是第一座帝国风格的市属公共建筑。

在长廊的正中是一个拱形大门,门的尖顶之上昂首挺立着一只镀金的猎鹰,也是古苏兹达尔的城市徽章。贸易长廊的南部被拆毁于1924年,在上世纪70年代又进行了修复和局部加建。廊下是一间间的店铺,有古玩店、旅游纪念品店等针对游客的商店,也有超市、服装店等满足当地日常的商店。

我到达的那个周末正赶上苏兹达尔的国际布艺节,贸易长廊南侧广场上人头攒动,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活动,比如一场木艺雕刻比赛或是游乐嘉年华。在欧洲的小城镇,中心广场一般规模都不大,但是利用率却相当高,经常在周末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很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全民联欢式的热闹气氛,在苏兹达尔当然也不例外。

贸易长廊的北侧是固定规模的菜市场摊位,最受欢迎的商品就是本地特色的蜂蜜酒和小黄瓜了,据说每年苏兹达尔还会专门举办黄瓜节呢。走过古贸易长廊,我一路边逛边吃,手上拎着大大小小的口袋,满载着与亲朋好友分享的幸福。

St. Euthymius 修道院内的钟楼。

遥望St. Euthymius 修道院。

主显圣容教堂

像城堡的修道院

“克里姆林-木建筑博物馆-古贸易长廊”的游览基本属于苏兹达尔南线,第二天,我早早出发去探索苏兹达尔的北线。沿着城中的主干道列宁大街,向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St. Euthymius修道院出发。

苏联时期,城里的教堂均遭到关闭或拆毁的厄运,还有部分宗教性建筑被改为监狱、旅店、工厂等。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机构已经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并逐渐恢复部分教堂的宗教功能;但这段历史并不会就此湮没,细心的游客总是会发现蛛丝马迹。比如,就在我去往St. Euthymius修道院的路上,路遇Rizopolozhensky女修道院,虽然它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座全城制高点的钟楼,但进入大门之后,我发现里面的建筑已经被改建为酒店和健身房,甚至还有一座废弃的电影院。

其实,这也是探访历史建筑最有乐趣的地方。它不仅承载着初期建造者或整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工艺水平,而且还携带着丰富的历史变迁信息。只要用心解读,它就像一个耐心的老者,向你细数这一生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分享所有的秘密。

沿着列宁大道几乎要走到尽头,才远远地看到St. Euthymius 修道院高高的红色城墙和塔楼,若不是做足了功课还以为是来到了哪个城堡属地。St. Euthymius 修道院最早创立于14世纪,16~17世纪在瓦西里三世、伊凡四世和一些富商的资助下建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建筑群。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主显圣容大教堂、钟楼、医院、修士居住用房等,以及一座建于1764年的监狱,早期曾用来关押宗教异见者,后一直使用到苏联时期才关闭,现作为修道院军事历史的陈列馆。

相较随处可见的“洋葱顶”教堂,这里的钟楼才称得上是俄罗斯建筑的孤品。钟楼始建于16世纪初期,在随后的百余年间屡次增建。前端白色的类似一个独立柱式的圆形教堂是最先被建造的,作为瓦西里三世的一个祷告场所。教堂有3层,在第3层的拱形屋顶下挂钟。这种造型的教堂在古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真正留存下来的却少之又少。16世纪末为了悬挂更大体量的钟,扩建了中部矩形的高塔。最后在17世纪末建造了更为常见的厚墙式的钟楼。在18世纪曾悬挂的最大体量的大钟重达560公斤。很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所有的铜钟都“捐献给了国家”。直到70年代,才恢复了全部17座大钟。现在,每到整点时刻,都有专门的乐师爬到钟楼之上,用绳索拉拽大小不同的钟,奏出和谐、美妙的报时乐章,不可错过。

从St. Euthymius 修道院参观完毕,沿着古老的围墙走到南侧开阔地带,这里位于地势高处,放眼望去,整个苏兹达尔城镇一览无遗。正值中午时分,蜿蜒的卡缅卡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就在河的南岸是另一处著名的Pokrovsky女修道院,这也是整个参观途中唯一仍作为宗教功能使用的修道院;远处可见克里姆林圣母圣诞大教堂的蓝顶金星闪闪发光。

虽然苏兹达尔是一个远离尘嚣如世外桃源般的历史角落,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仍然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尤其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让人感觉那么的温暖,就如小镇的特产蜂蜜酒,酒精含量不高,却有着微醺的甜蜜。

我所看到的,基日岛木质教堂修复

俄罗斯西北部的奥涅加湖区,有一座小岛,名为基日岛。这里有各式各样多达80余座木建筑,是名副其实的露天木建筑博物馆。作为研究文化遗产修复的专业人士,作者赴基日岛,观摩了那里的木建筑修复。

撰文/李进

教堂圆顶细部。摄影/李进

是三种修缮木质教堂的方法

主显圣容教堂修缮现状。

主显圣容教堂修缮现状。

木建筑博物馆展示的民房外观和内景。

我喜欢旅行,去看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不管是巍峨的大厦、漂亮的村庄,还是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古建筑,都会让人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至今犹记得2015年8月,我初登基日岛那激动的心情。基日岛以其无与伦比的木质教堂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骄傲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着它那摄人心魄的魅力。很有幸,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也接触到了基日岛木质教堂修复的点点滴滴。

基日岛隶属于卡累利阿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奥涅加湖区,距离共和国首府彼得罗扎沃茨克约66公里,现在仍然只能靠水路到达。基日岛长7公里,最窄处仅1.5公里,现作为露天木建筑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经过40余年的收集,博物馆现存83座代表性木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基日乡村教堂建筑群,包括建于1714年的高32米、有着22个圆顶的主显圣容教堂(夏季教堂),建于1764年的9顶圣母教堂(冬季教堂)和建于1862年的钟楼。整个群落用石墙围合起来,坐落在高于湖面4米的土坡上,十分壮观。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和高超的建筑工艺,1990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被列入《俄罗斯文化遗产名录》。

22个圆顶的主显圣容教堂,最初是由四周小岛居民集资兴建的,大家都希望教堂正面能够朝向自己小岛所在方向。据说,一位名叫涅斯托尔的木工大师将教堂建造成从各个角度看都完全相同的立面效果,既满足了周围民众迫切的需求,也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完工后,他欣赏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继而把斧头扔进了奥涅加湖,说:“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建筑。”从建成之日起每逢节日举行祭祀活动,岛上会聚满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和祷告的船只,蔚为壮观。

因为年代久远,1999年起,主显圣容教堂的修缮工程就提上了日程,并开始了木材的准备工作以及木工的培训。2006年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列入了濒危遗产名录。经过多年世界各地的专家方案论证,最终决定选用顶升修缮方式对主变容教堂进行修缮,并在2007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过讨论后通过。

简单地说,是将教堂分为七层,采用钢结构顶升,自下而上逐层拆除后,移至库房内进行修缮,然后再严格按原状安装回去。选择此方案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教堂的结构层次明确,可以拆解为独立的七层;其次,因为教堂体量巨大,难以整体拆除后安置、检测和快速复原;再次,可以减少修缮工作对建筑观感和展陈的影响,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既可看到教堂,又可以参观修缮工程。

2009年,全部顶升设备及钢架施工完毕,并经过测试后可以满足工程要求。至2012年,教堂的基础加固部分已经基本完成,在碎石基础垫层上增加了一道混凝土圈梁。因为工程难度很大,原本定于2014年完成的工程,直到2013年才开始地上部分的工作。2015年夏天,我前去参观时,第三层刚刚开始施工。

我看到,工作人员先用顶升设备将编号三层以上部分进行顶升,对木构件在原位进行编号后,拆卸下来运至库房。之所以大部分工作要在库房进行,是因为基日岛地处北极圈附近,夏季较短,冬季会陷入漫长的极夜当中,因此,室外作业工期较短。进入库房的木构件,会进行微观的检查和分析,包括各种病害和残损,逐一建立健康档案并录入数据库。之后,三层的所有构件会被移至另一个大空间中重新进行组装,检查各个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观察构件的变形和挠曲程度;接着,构件还会被重新分解,进行单个的除菌及补配。在室外安装之前,还有一轮加压实验,即对这一层的结构构件进行仿真荷载试验,查看是否有任何的结构受力和失稳问题。

教堂穹顶—“洋葱头”,是修缮的重点和亮点。在修缮工作间,我见到了正在制作中的洋葱头。它中间是一根主撑木,主撑木四周根据圆顶的体量在各个方向安装主龙骨,龙骨的形状像一把巨大的勺子倒扣在主撑木上。龙骨上方是防水层,通常预制过程中采用卷材防水材料,以模拟传统桦树皮防水层所需要的厚度。防水层上方是黄杨木木鳞片,鳞片遇水膨胀,挤密鳞片间的缝隙,同样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因为木鳞片老化后收缩膨胀的能力减弱,防水作用就失效了,一般30~40年需要整体更换一次。预制好的“洋葱头”要检查鳞片、片与片、层与层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缝隙。调整完善后,要先拆解,再运至现场安装。安装时,防水卷材更换为当地传统桦树皮作为防水层。硕大“洋葱头”上密布的细小鳞片从美学的角度看有点像跳跃的火焰,它比哥特式尖顶更加具有变化和韵味,凸显了俄罗斯宗教式建筑特有的曲线之美。

除了基日乡村教堂建筑群,基日岛上最珍贵的“收藏”就是Lazarus复活教堂,其建造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以前。它仍然采用早期的木构件椀口向上的搭接形式。这种古老的建造方法在下雨的时候会导致椀口积水,不易排出,久而久之,会造成木材腐烂。改良后的木构件搭接形式,椀口向下搭接,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座古老的教堂得以保留下来,一是因为其地处北极圈附近,温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细菌的繁衍;另一个原因,据记载,当蒙古鞑靼人统治俄罗斯期间,因马上民族不善水路,加之这个地方距离可栖息的陆地较远,建筑未遭受战火,因而保留了下来。

我奔赴基日岛时,恰逢我国北方的酷暑,而岛上却十分清爽,早上阳光明媚,天高云淡,下午疾风暴雨,温度骤降。不同的时空,迥异的地域文化与气息,令我恍若隔世。更为重要的是,我还见识到了木质教堂独特的修缮理念和方法。午后暴雨初歇,斜阳伴着流云,我仿佛置身天堂,深呼一口甘甜的空气,只想静静地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我想,若是冬季,在神秘莫测的北极光照耀下,银装素裹的基日岛,该会多么绚烂和迷人啊……
lQVWMAH1N435w763N2gpq0UVr2K+K0yDgbddk7s+gLaW1yeIiK0nAqR23ZOMmp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