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悦动创生”理念提出的意义与理论依据

一、“悦动创生”理念提出的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爱好始于运动兴趣,处于运动兴趣的高级阶段,将兴趣逐渐转化成体育的爱好和“自主健身”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是体育课程教学追寻的一项重要目标,运动乐趣是体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追求。学生只有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才能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前提。将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学校体育应该解决的问题。唤醒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生成运动能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这是“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产生的思想背景。

在成都高新实验小学“疑思导学”教学思想和模式引领下,我们以“疑”为思维主轴、“动”为活动主线、“悦”为情感力量,展开了“悦动创生型”的体育课堂教学思想和模式建构、路径探索。“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以“兴趣”为“驱动器”,以情感体验为桥梁,以身体活动为主线,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以“悦”为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运动实践,在“悦动”中实现身心发展,从而“创生”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为什么“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师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体育课忘却了对生命的关注,忘却了生命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重分不重人”成为常态,体育课堂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以技术为主,忽略了学生认知目标、身心健康发展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培养,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和老师把教学成绩放在第一位,大多数体育课都是为了体质检测、应付体考、体育竞赛等,侧重于运动成绩的达标;把体育课上成了技术训练课、身体训练课、体能测试课、体考训练与测试课。在平时的课堂里,课堂纪律、课堂常规、课堂要求更多的是刚性规定,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和机会,以至于他们在体育课里身心得不到释放,心灵得不到愉悦,个性得不到发挥,生命得不到呵护,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得不到唤醒和培育,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激发和生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得不到全面发展。

事实上,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堂往往是开放的课堂,学生之间可以自主、合作、交往、对话、沟通,充分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在自主发展中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美好。

体育教学本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开发体力和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为价值追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愉悦地进行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使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运动能力得到提升、体能得到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因此,体育课堂要体现呵护、培育、唤醒与生成的价值诉求,要成为学生成长的苗圃、创造的天地、享受的乐园。否则,学生自然就只“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了。

2.体育新课程改革依然存在忘“本”、失“源”、易“主”的症结

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强调健康的意义;强化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的关注;加强过程性评价;找到了一些新教法、新手段,涌现了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但是仔细反思,依然存在不少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忘本”。体育课堂忘记了健康身心、强健体魄这一育人的“根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先生撰文指出:中国教育病不在“接轨”,而在“忘本”。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潘光旦有一场演讲题为“忘本的教育”,他开宗明义地说: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安其所” “遂其生”。也就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人获得安顿生计的知识与技能、安放心灵的价值与认同,做到安身、安心、安神。体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康地生活。体育课应该坚持运动实践和活动教育,从“忘本”转向“务本”。因此,体育教育不是运动技能的教育,也不是形式上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更不是“体能达标教育”“中考应试体育”。

二是“失源”。体育学术界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失源”有一种定论,即“学校体育竞技化”。所以“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声日高,学校体育不能成为竞技体育。要避免“学校体育竞技化”现象,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现在的体育教师大都是体育院校的毕业生,由于他们接受竞技体育的早期经验和对体育项目的狭隘理解,导致他们习惯从竞技角度去教每个运动项目,以前怎么学现在就怎么教,出现了“体育课堂竞技化”倾向。

另外,学校体育评价也是“体育竞技化”的助推器,所以改变体育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应该建立从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技能技术、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复合评价体系。否则,体育课大都是在应试体质测试或进行体考训练,学生被动地进行身体运动,缺乏运动原动力,更缺乏运动的自觉性。

三是“易主”。教师没能把握育人为本、学习为本、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本质,课堂上教师替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受式教学成为主要形态,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和训练者。教师只关注怎么教,喧宾夺主,成为课堂的“霸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彰显,其自主性、潜能、个性与活力被压抑,以致缺失或处于沉睡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表现为:(1)缺乏自主性,成为课堂的“客人”,学习是老师、家长要我做的事,学生并非心甘情愿、乐于从事,也不能对学习负责;(2)缺乏能动性,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鲜有学习的快乐感、自信感、成功感;(3)缺乏创新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不能展示自我与个性,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

可悲的是,这种压抑甚至丧失主体性的课堂学习,甚至导致了学生“终身残疾”。鲁迅先生说的“救救孩子”,今天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找回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

3.体育教学亟待走向体育素养的培养

我们目前的体育课是“教”厚“育”薄,如篮球“胸前传球”训练,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被教,如果从水平一、水平二低段起是在“抢”着教,水平三、水平四则是继续教,水平五更是在重复教。课堂教学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身体体验、习惯、兴趣的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往往是该导未导、该收不收,只重视学生“跟我学”,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内在生成,忽略了自主健身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生活生存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校教育正转向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旨在全面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自身持续发展的生命素养,包括基础素养、学科素养、道德素养、综合素养、个性特长素养、审美素养、核心素养等。学科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的学科基本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涵。体育学科素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与健身的学科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健身”的习惯和能力。

观察上海市体育与健身学科素养体系,自主健身由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等构成。其中运动认知包括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环境适应等内容,健身实践包括运动体验、健身行为、锻炼习惯等内涵,社会适应包括体育知识、运动能力、动作方法等要素。在这里,运动认知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是“自主健身”的实施载体,社会适应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体育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应突出运动认知、健身实践、社会适应三大素养的培养,注重身体运动的价值理性和科学方法教育,通过“价值理性+科学方法+深度干预”式的体育教学,达成“自主健身”的体育目标。

进一步说,就是要加强体育学习兴趣与习惯、运动能力与规则意识、社会适应力与体育精神等体育素养的培养,通过价值引领、知识积累、方法掌握、技能形成促成行为转变,使知识技能储备、价值认知构建与运动参与保持同步。这就是体育素养培养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

4.践行“疑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高新实小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展开教育部重点课题“‘疑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推动全体教师探索“疑思导学”教学思想和策略,创新性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体育组在教研组长、高新区体育教研员、成都市体育特级教师肖玉美的引动下,根据体育新课改要求和现代体育课堂的特点,提炼形成“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理念。要求以“疑”为思维主轴、“动”为活动主线、“悦”为情感力量展开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价值观等体育学科素养。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根据各学段体育学科特征和课程目标,整体构建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体育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包括“引趣导练”“疑试导练”“激智促练”“增量促练”“分层促练”五个大类,展开了每个水平段课堂教学结构、内涵、特征、方式、评价等系列化的实践研究。

二、“悦动创生”理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1.基于学校体育教学之“源”

在多数学科的教学中,问题是课堂的“驱动器”,“疑”是思维和创新的源泉。体育学科教学则以“兴趣”作为学生主动参与身体活动的“驱动器”,因为充满兴趣的身体体验是思维培养、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走向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桥梁。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以“兴趣”为源头,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其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体验,实现主动发展。事实上,大凡养成主动身体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生化机制:经常有规律的运动能刺激人的激素合成和分泌,形成“快乐感奖励”,从而形成主动运动的“习惯”“兴趣”“自觉”和“生活化”。这就是“悦动创生型”的体育课堂的动力之源。

2.基于学校体育教学之“本”

绝大多数学科的课堂教学,根本在于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体育学科的教学之“本”是什么呢?

孔子推崇的“贯五经、通六艺”,其中的“艺”就是指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因此体育的核心并非运动项目及其技能,而是“身体运动”。然而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往往缺失身体运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这也是现代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打破以运动项目为主、以技术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局限性,将身体运动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入脑+践行),并延伸到社会和家庭,使科学的身体运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才能真正从运动中获益。

体育技术教学是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服务的,必须正确处理技术、技能、体能、健康的关系,改变重运动项目的知识传授、重运动技术的技能传授。比如,在教学生什么样的运动技术时,老师必须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学生怎样的身体素质,提高怎样的体育能力和品质,并把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放在重要地位。所以,强化体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发展其身体素质、强健其健美体魄,是“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教学之根本。

3.基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回归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响亮口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目标达成受益者的学生才是主体,因此体育课堂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游戏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作为主体存在和体验的学生,才能真正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运动。所以,“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是从学生主体性回归和自主发展出发,加强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实效性,让学生表现主动参与、彰显个性,使课堂教学达成强心健体、发展人格的终极目标。

4.基于体育学科课程的目标要求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堂要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的体育课程基本目标。具体说,一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基本技能与方法,学会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运动能力。二是让学生感知运动的乐趣,体验合作与交往,强化规则意识,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

所以,“悦动创生型”体育教学的目标设计,以体育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上述目标要求,侧重四个方面的目标达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情意表现——“悦”;身体活动、运动参与——“动”;知识技能的认知、获取与创造生成——“创”;社会适应力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生”。因此,“悦动创生型”体育教学,涵盖了体育认知、情感、身体、社会、道德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渠道。

5.基于国外先进体育课程改革动向的启迪

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都以培养运动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常规,向多样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如美国SPARK体育课程,就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做了大胆调整,摒弃枯燥的教学方法,活用道具,吸引学生进入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中等强度直至剧烈的体育活动。

在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聚焦点体现为: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改善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花更少的时间去管理学生,如何有更多时间让孩子参与有助于其身体健康的活动,如何使课堂变得更开放、更有趣;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习惯和体育素养,促进人格养成以及合作交往、行为规则等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真正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真正主人。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体育学习中。

“悦动创生型”课堂,借鉴了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和行为精华,突出以运动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体验为主要途径,将体育的目标、动力、途径、手段融为一体,常采用“游戏法”“问题法”“尝试法”“体验法”“诱导法”“合作法”“探究法”“分享法”“互动法”“分层法”等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充分激发课堂的活力,拓展课堂的内涵与品质,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动能、潜能与效能。 gPhJpmpWuGiuwNeFSogUun83nSfgtbZGrGMWhZ9dXfzpLl789p7PaxoDdFMo0W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