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荷马史诗的作者究竟是谁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产生了一部史诗巨著,直到今天,人们翻开这部史诗,还是会立刻沉浸到它强大魅力的艺术世界里。的确,这部史诗影响了世界上一批又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几乎没有一个文学爱好者不从中获益。

但是这么一部文学巨著,人们对它的作者却知之甚少。因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希腊的历史学家、批评家才着手研究、调查有关作者的资料,而荷马史诗对于那时的希腊人,无异近代人眼中的史前神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了解的荷马史诗,还不如今天读者所了解的莎士比亚戏剧详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莎士比亚生活在印刷术盛行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人都能看到他的剧本,而在当时的希腊,即使是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也很难有机会见到荷马史诗的手稿本,只是以某种形式在心中记忆他的诗而已,至于具体采用什么记忆方式,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或许在公元前6世纪,由文学家、哲学家柏拉图整理了荷马的诗文,且以一定形式记载下来。但是对于他的作者究竟是谁,却没有任何的资料以供参考。

一般认为,荷马史诗的作者是盲诗人荷马(Homcros,在爱奥尼亚土语里就是“盲人”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位盲诗人的出生地,却有众多说法。因为<荷马史诗》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一个城邦如果被看作是荷马的故乡便有着莫大的荣耀,因此有密而纳、科络丰、皮罗斯、西俄斯、雅典、阿尔格斯等众多城邦争先恐后地宣称是荷马的故乡,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地方以自己培育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荷马”而感到自豪。事实上,在古希腊,虽然人们不知道荷马个人的具体资料,但是并不否认盲诗人荷马的存在,他们承认荷马就是荷马史诗的作者。柏拉图曾在(理想司》中指出,当时人们尊敬荷马,认为他“教育了希腊人民”。直到18世纪以前,这种看法在欧洲一直占主流。

到了1725年,意大利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的《发现真正的荷马》一文里,对这种传统的观点首先发难。他认为荷马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争论荷马的故乡就显得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他的理由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间隔达百年之久,怎么可能会是同一作家所为呢?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荷马史诗像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一样,是古希腊人民共同创造的,荷马也不过是希腊各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的总代表罢了。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在《荷马史诗研究》一书里作出更详尽的论证,指出荷马史诗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形成,经过长时间的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不断修改,直到公元前6世纪才用文字记录下来。他的理由是两部史诗都可以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篇章被歌手演唱,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因此他认为荷马史诗是由众多民间诗歌汇编而成的。

然而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却反对这种“汇编”而成的说法,他们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荷马这个人,因为柏拉图等人明确提到过此人另外荷马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结构,至于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尼奇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部如此宏伟的巨著,出现一些前后不相一致的地方,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尼奇论断说,那些认为荷马史诗是众多人合写而成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也是荒诞的。

还有一种折中的看法,认为荷马史诗刚开始是一部短诗,可能由盲诗人荷马创作,但是随着时间不断地流传,一些其他诗人对它进行了再创作,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就成了今天这样的长诗。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伊利亚特》是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核心,《奥德赛》是以尤里西斯的漂流为中心,两者都有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很可能就是荷马所创作的短篇的原型,而其他部分则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正因为如此,史诗才一方面具有统一的风格,而另一方面也有着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

20世纪美国学者帕里从语言学的角度,又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在研究中发现荷马史诗中有大量程式化的语句,数量高达2.5万个,几乎占全诗的1/5,这些程式化的语句是早期诗歌中诗乐结合的常见现象,但如此众多,绝对不可能由一个诗人独创,一定是经过世代民间歌手不断加工而成的。

荷马,究竟是一个诗人的名字,还是一群诗人的名字,今天仍没有定论,但其留下的英雄史诗却与世共存。

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是莎士比亚吗

当今世界上略有知识的人,没有谁不知道莎士比亚,就如同中国没有人不知道《红楼梦》一样。莎士比亚是迄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集中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世界闻名的悲剧《哈姆雷特》更是奠定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然而这样一个文化巨人,他的身世至今还是一个谜。

“莎士比亚”是演员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他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市民家庭。2l岁时离家外出谋生,当过剧场的杂役、演员。有关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材料奇缺。当时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明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出自他手。并且在他去世时,居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没有一个当时的文人为他的逝世写一首哀诗。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的日记中,也找不到关于其岳父是著名作家的文字。在研究者对他的家庭、环境、学历进行考察之后,便产生了这些剧作是否出于其手的怀疑。威廉出生于一个小市民家庭,何以知道那么多豪华宫廷与贵族的琐事?他文化水平极低,何以剧中能有如此细致的生活与心理描述?即使像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怀疑演员威廉·莎士比亚是否写过那些作品,狄更斯还表示“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真伪之谜”。

最初曾有人认为莎剧的真正作者是牛津第七世领主爱德华·威尔伯爵。此人对戏剧极感兴趣,可能是为了避开贵族社会的评议,才假借莎士比亚这个笔名发表作品。但是漏洞在于,这位伯爵逝世于1640年,而在此之后,莎士比亚的剧作继续出现,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大约是1958年,美国作家德丽雅·培根提出,莎剧的真正作者应该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理由如下:第一,莎剧题材极其广泛,既涉及天文、地理,又谈及宫闱,博大精深,较之演员威廉的出身和文化状况,其出自于一位哲人之手更为合理。第二,当时正是伊丽莎白王朝在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皆发生极大骚乱的时期,出版审查很是严格,上流社会、知识阶层也以写剧、演戏为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人假借莎士比亚之名撰写剧本。而培根才华出众、阅历丰富,最有可能是真正的撰写者。第三,在培根的遗嘱中,莎士比亚的墓碑上,和莎剧的台词中居然可以拼出几行密码,内容赫然是“莎士比亚作品系培根所著”!但是德丽雅的说法也很难站住脚,因为莎剧和培根其他的作品在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等方面明显不同;至于密码问题,第一,培根没有理由在死前将真相隐藏于不为人知的密码里,第二,这种文字的拼凑很具有偶然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莎剧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的朋友、一个剧作家马洛。马洛是一个鞋匠的儿子,158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取得艺术学土学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其代表作是名剧《汤姆兰大帝》,1593年他不幸被人杀害于伦敦。然而据美国文艺批评家霍夫曼的考证,当时被杀的只是马洛的一个替身,而马洛本人却回到意大利,继续进行他的戏剧创作,为了躲避仇杀,便以莎士比亚的名义发表作品。此外,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例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以意大利为背景写成的。而演员莎士比亚从未到过意大利,怎能写出对意大利各方面情况十分熟悉的剧作呢?况且将马洛的作品和莎剧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风格竟然酷似!甚至如今在剑桥大学找到的马洛求学时的照片和第一版莎士比亚戏剧集上的照片极其相像。但是仍然缺乏事实上的依据,仍停留在推断与猜测中。

还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其实就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的化名,这是最为令人震惊的提法了。莎士比亚戏剧中众多主角所处的环境与女王自己颇有相似之处,而且史载女王知识渊博,词汇量极为丰富,善于言谈,说话机智善辩,所以反映在莎剧里的单词量高达21000多个,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究竟是何人所写,很可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了,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人,他或她留下了这些永垂不朽的作品。每当人们在翻阅这些经典作品时,心中总要涌起对这个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与“桑”、“蚕”、“丝”、“帛”等字有关的字多达一百零五个.可见养蚕和丝织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养蚕技术起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至于。养蚕技术究竟起于何时,说法就不同了。 cJc1Y7l6BS+Os0uMTNUZgUIA6mYUBQR7MBWE+bOaSEAInsQ7ZZzKbtEhJTnmKC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