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673年12月28日)云南昆明,已经荒凉了十多年的南明永历皇帝的陵场,忽然出现了一幕非常悲壮的场面。大约有上千名的士兵全副武装,全部身着白色明朝军服整齐排列在墓前。就连在寒风中漫卷的军旗也全都是白色。三军前面,一位身着白色蟒袍、玉带,头裹一幅白色方巾的领袖样的人物,全身上下也全都是明朝打扮。在永历帝陵前摆满了牛羊三牲祭品,他亲自献酒磕头祭拜,一面凄声号泣,口呼“万岁,臣对不起你!”一面捶胸顿足,摆出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在场的一个个士兵也似乎被这悲伤的场面所感动。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那身着白色蟒袍玉带的人,就是明末引领清兵入关,镇压李自成取代明朝江山的吴三桂。这时他假惺惺地祭奠前明先帝,实际是为他公开反清自立为王所作的丑恶表演。

吴三桂叛变后,广西将军孙延龄、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的党羽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提督郑蛟麟等,也纷纷竖起叛旗,归附吴三桂。数月之间,长江以南不是为叛军所占,就是,处于战火纷飞之中。此时康熙才20岁。

到底吴三桂等人为什么要叛变?为什么在这时叛变?话还得从康熙撤藩说起。

所谓“藩”就是指“藩王”,主要是当时镇守云、贵一带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王合称“三藩”。在顺治帝在位时,由于他们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清军又是刚刚入关,力量不足,全国还不稳定,因此很器重和迁就他们。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就慢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全部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清朝的统一构成巨大的威胁。康熙亲政后,感觉到了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康熙二年,以“天下大定”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大将军印。其后,康熙四年、六年分别裁减了吴三桂的5000绿营兵和一百多万两饷银。康熙六年发布谕旨,严禁广东、福建等南方各省官员经商盘剥,与民争利。这一切,“三藩”当然也有所感觉,特别是吴三桂更加敏感。为此他在康熙六年五月,以眼睛不好为名,试探性地呈请辞退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岂知,康熙立即批准,其大小官员亦照例由吏部委任。

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平南王尚可喜与他的长子尚之信不睦,向皇上请求带兵丁归养辽东海城,又建议由他的儿子继承平南王位,可这一绝好机会康熙那肯放过。随即于三月二日,以“广东底定,父子宗族不宜分离”为由,命令尚可喜带领所属兵丁,家属成员,包括长子尚之信全部撤回原籍。过段时间,康熙便决定撤除三藩。他分别派遣吏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去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前往福建,会同当地的总督、巡抚、提督,处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

折尔肯、傅达礼两人在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到达云南。吴三桂见永镇云南的幻想破灭。便立即快马飞报靖南王、平南王,决心要以武力反叛朝廷。于是,三藩之乱的场景开始了。

吴三桂公开叛变后,以云贵两省为根据地,马上领军北上,一路由云南攻取四川,一路由贵州东进,直取湖南。叛军所至之处,无人敢当,很快湖南常德、长沙等四府一州相继失陷。四川、广西、湖北襄阳皆树起叛旗,响应叛军,起而反清。那时广东的尚可喜暂时按兵未动,而福建的耿精忠闻讯后立即起兵,纠结叛军十余万,囚禁福建总督范承谟,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控制福建,分三路出击江西、浙江。至此,江南六省尽陷。吴三桂移驻湖南,亲赴督战。一时中原动摇,京师震恐,沿江驻防清军,都不敢与其交锋。

吴三桂公开反清后,滇黔湘蜀的叛军纷纷响应,参加叛乱的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达26人,其中有20人为明朝的降将,共约4万余人,一时间叛军的声威大震。

康熙为了把战事控制在云贵湖广范围内,作了周密布置,中路和先锋靖寇大将军勒尔锦率领八旗精兵扼守荆州,控制住叛军北上的咽喉之地,以此来稳定人心。同时派兵星夜驰赴常德、岳州以阻叛军北犯和东进。另派兵固守广西,相机分进合击。

康熙以陕西、甘肃为西线要地,派赫业为安西将军,率军由汉中进入四川,派席卜臣为镇西将军进驻西安,经略陕西,接应入川部队,防止吴三桂军由西北而进窥北京。

虽然前线各省形势非常紧张,后方人心也有所浮动,但是康熙生活起居,仍一如既往,几乎每日都到景山散步或外出骑射。他认为:身为国主首先就是要冷静沉着,才能安定人心。若惊慌失措,人心一定会动摇,导致引起意外事故。吴三桂原以为康熙年轻,没有指挥行动的能力。当他了解到康熙计谋深远的军事部署后,也不得不叹服。

但毕竟是吴三桂老谋深算,他深知南方六省虽陷,其实并不稳固,加之康熙指挥的各路大军压境,轻易过江,现在未必能稳操胜券。特别是他的子孙尚在京师做人质,万一赶尽杀绝,肯定无一能生还。考虑再三,他终于决定通过与朝廷谈判,要求放回在京的子孙,然后划江而治,领有江南半壁河山,与清廷分庭抗礼。于是,他给康熙一份奏章,表示和好罢兵。康熙看了奏章,非常气愤,为表明平叛的决心,下令立即处死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同时重新部署军队,加强中路讨伐吴三桂的攻势。对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叛乱,则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王辅臣在康熙十五年(1676)向清军投降。从此,陕甘平定。

陕甘平定后,康熙决定首先解决福建问题,同样采取剿抚兼施,恩威并施的策略。他认为耿精忠不同于首倡叛乱的吴三桂。所以一面经常派人前往耿部招抚,一面加强军事进攻力量。适值此时台湾的郑经乘机占据了福建的漳州、泉州等七府,耿精忠后方空虚,两面受到夹击,被迫归降清朝。康熙下令恢复耿精忠靖南王的爵位,随军征剿吴三桂,立功赎罪。

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对朝廷一直忠心不二。康熙特别嘉奖他“性笃忠贞”,还提高了尚可喜的职权,并封他为平南亲王。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尚之信为讨寇将军协助剿叛。可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四月,尚之信却软禁患病的父亲,接受了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伪职,并夺了弟弟的兵权。吴三桂虽给了尚之信辅德亲王的封号,但他又想要夺取尚之信的实力。尚之信看出了吴三桂的险恶用心,心中非常害怕深感后悔,于是马上向清军请降,同时也得到康熙的恩准。十六年三月,大军入粤,诏令尚之信承袭其父平南亲王爵,下属将领各复京职,两军合击吴三桂叛军于韶州,大胜。广东至此全境平定。

紧接着康熙就全力以赴来对付吴三桂了。这时吴三桂驻守在湖南衡州,眼看东线耿精忠、西线王辅臣、广东尚之信先后降清,但是他并不死心,为了鼓舞士气,过过皇帝瘾,竟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把衡州改为定天府,作为“国都”,当年改为昭武元年,演出了登基做皇帝的一幕丑剧。也许真是天意难容,及至八月吴三桂就一命呜呼了。

吴三桂死后,由其孙子吴世藩继位。此时,叛军势力已大不如前,人心涣散,处于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境地了。这时康熙一方面更加强调招抚政策,以便分化瓦解,一方面加紧了军事进攻。清军势如破竹,于康熙十八年(1679)收复湖南,十九年平定了四川。二十年(1681)正月贵州收复。同年二月,清军分三路进抵昆明,组成了数十里的包围圈。同年十月,城中食尽援绝,吴世藩服毒自杀,部将开南城门投降。三藩之乱历经八年终于彻底平息。

削平三藩,消除了地方割剧的隐患,康熙统一了大陆,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有利于早收复宝岛——台湾,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 gPoJFJc5a+f0Gjueo6G6TGHYIYfl3FztZ49wztPjhEt7xu+/mZxO1sJrMlCrRG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