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表现主义

爱德华·蒙克在油画《呐喊》中表现一种全然绝望的情绪,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在加强这种绝望:人物有形而无实,在感情的重压下曲折摇晃;弯曲的天空和水流,粗壮的桥梁斜线,都把观众引向那张开的嘴,它正在那里大声喊叫。桥上虽然还有其他人,但画中却有一种可怕的孤独气氛,那声音似乎在呼喊:生存竟无法逃避,唯有难以忍受的生存痛苦。人们在画上找不到宽慰,背景中绝无一处不在晃动,粗犷的线条和粗犷的节奏显得很突出,绘画中充满了骚动不安。所有这些,都使画家的感情跃然纸上。蒙克是一个挪威人,他被死的念头萦绕着,他表现的意境看起来比死还要糟。

在20世纪艺术中,表现主义这个名称所指的就是这一类作品,它们把心态的表现作为主题,心态的描绘如此有力,连事物的通常面目都被扭曲了。表现主义的缺陷在于:许多极端的心态只不过是艺术家自己的心态,对其他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表现主义的最了不起的作品,例如像《呐喊》这样的作品中,却揭示了世人中广为散布的绝望情绪,而这种情绪以前在绘画中是无所表现的。德国美术史学家沃林格说,表现主义不仅是一种风格,而且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倾向。它主要在北欧出现,似乎北方寒冷的世界会引起人们的不安和恐惧。现在,我们要来追溯一下这种手法的根源,这样会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的表现主义运动。

1520年以后的大约两百年中,在现在叫作德国和奥地利的中欧广大地区里,画家们主要是模仿意大利和尼德兰的艺术风格。德国画家追逐潮流,接受各种思想,但他们却用诗一般并且常常是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这些思潮。到18世纪,人们盼望已久的德国统一并没有实现,爱国主义思想被窒息了,艺术家于是就从政治上的挫败中逃出来,转向了想象中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充满浪漫的世界里,过去似乎都是美好的。

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和英国的康斯特布尔、透纳及布莱克等是同时代人,他画的是精心观察过的自然片断。他把这些片断小心地择取出来,然后再拼凑在一起,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绪,而不是把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重现出来。他使用传统的象征手法,如常青树表示永恒,岩石表示信念,迷雾表示死亡之谜等等。在弗里德里希的画中,人们对形体虽说不陌生,但这些东西却表现得忧郁而不安。

19世纪末,“新艺术”(Art Nouveau)运动席卷欧洲,传遍各国。其中也有这种相同的倾向,它表现在英国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的弯曲的线条上。在德国,这个运动叫“青年风格”,它取名于一本杂志的名称。德国艺术家画出的画特别注重弯线条,看起来就显得特别凶险,特别紧张。

与此同时,德国和奥地利的其他艺术团体则试图引进印象派画法,并努力使这种画法被人们接受。艺术家脱离原有的画派,纷纷建立自己的小团体,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分离运动”。到1903年,蒙克、塞尚、凡·高和高更等人的画已经在柏林展出过,其中蒙克和凡·高最能表现人的感情,因此,不足为奇,他们的影响也就特别大。

1905年,在德累斯顿形成一个新运动,名为“桥社”,因为它的创始人想把过去和将来连接起来。运动是四名建筑系学生发起的,他们是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埃里希·海克尔、弗里茨·布莱尔和卡尔·施密特—罗特路夫,他们从建筑转向油画、版画和木刻,因为在这些材料上,他们更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情。

桥社成员都狂热地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他们在创作时,灵机一动,便一气呵成。他们用画中的形体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毫不犹豫地去歪曲这些形体,使其达到所需的效果。在这方面他们如同野兽派一般,但他们却不承认曾经受过野兽派的影响。他们的画几乎没有透视,也没有背景,在这一点上又酷似立体主义作品。

表现主义的看法以及它所体验和强调的气氛,极好地表现在凯尔希纳的《街头五女人》中。表现街头妇女的方法可以多得不计其数,这几位妇女身穿时髦华丽的衣服,站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前,正在观看昂贵的皮货。这个主题并没有什么邪恶的含义,但画中的气氛却很凶险,妇女像打了桩似的钉在那里,人物的动作用枯干的笔法表达出来。也许,她们本身就是身价高昂的妓女,或者,作者是不是把有钱的太太们画成了似乎是高等的妓女呢?她们的四肢手足、鞋帽装饰都被拉长了,这样看起来就像是固定在那里,显得很邪恶;这种效果又进一步在脸上得到表现,配合着她们的朱唇和冰冷的表情。深色衣帽反衬着苍白的脸,本可以造成柔弱的效果,但在这儿,却突出了粗鲁和混乱的状态。背景上的绿色阴影反射在脸上,每一处都有堕落的气氛。画面上挤满了人物,让人看得很不舒服。

jaqEwPD8B7gb/ZNoiJuf54OqPQMeYqMgTsCOU8My/z6VWnRk8C/7k6pi+qoRmF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