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习惯是家里写作。为什么?因为家里都是书柜,可以随时查资料。对我们来讲,资料收集和来源是很重要的问题。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东西,一个人长期写作的真正本事是在你的资料库里面。如果你要写这本书,这本书80%的资料来自于百度,我建议你不要写,这没有意义。而自己搜集档案材料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能力决定书稿质量。如果你决定在相当长的职业生涯(记者、财经作者)当中,就必须要建立档案。我大概两个月到三个月作为一个周期,需要有半天时间,待在家里把所有的报纸铺在地上,大概需要剪半天。现在有互联网搜集资料比较简单。原来我想到某个选题的时候,我可以叫一个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或者浙大图书馆按主题搜索,找一些报纸材料出来,现在比原来简单,但是还是要建一些档案。
二、图书馆资料一定比互联网资料更重要。我写书很少借用互联网,我用互联网大概就是查一些年份,核实一些数据,或者说通过互联网的搜索能够帮我找到一些我以前没有看到的书跟书名,但是具体论文资料,还是通过去图书馆或者去论文资料库购买的方式,拿到资料。直接用互联网的东西,对财经作家来说,是极不可靠的一件事情。所以图书馆的资料一定比互联网的资料更重要。
三、地方史馆与企业资料库的重要性。比方说我写《跌荡一百年》时,我去了哪里?我去了张謇的纪念馆,去了深圳招商局的档案馆等,就是你必须到这些地方史馆去,地方的材料一定比别的地方更加多而且全。像写某一个企业的话,企业的档案馆也要进去看,这些地方都很重要。案例要找到相关的案例去佐证,如果有两个人做一件事,大概可能是真的。每个字、每个数据都要有出处,这非常重要。
四、日常的积累、核心词的积累和抽屉式的档案。建立个人档案库其实很像中药铺的药房柜,有一格一格的抽屉,这些抽屉都是些核心词。比如说仇晓慧是写资本市场投资方面的,投资市场有很多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些是企业、有些是概念、有些是人名,你平常就往里面扔,扔啊扔,你这个药柜就越来越丰富。扔到某一天你要写书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变得很重要。
五、经典案例的精细化采集与写作非常关键。作为一个书的写作者来讲,书的质量是靠细节来决定。我们说一本书好卖或者不好卖,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什么论题很关键,第二,讲书中两个段子给他听。所以写一本书的时候,当书进入到一个细节性描述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意思是说它叙述可以是非常宏大的,但是当进入到一个细节性描述的时候,你要看得到那个人的眉毛、表情、情绪、性格,这就是密不容针,越细致越好。
我们拿到一些作者的书稿会面临一个问题,他写了很多事,但是每个事都似曾相识。他写了20个案例,好像都看过的,每个都不错,但都不够精致。如果你这样写书,你还不如重点写5个案例,把另外15个案例浓缩掉,变成过渡性产品。把这5个案例写得非常细致,这就要你的裁写能力,文本构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