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谈了“公共价值”。即便是一个有公共价值的人,是不是在这个时间出最好?所以在选题中,也有时效性。
比如郑作时有一本写马云的书《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直到现在这也是阿里巴巴唯一授权的书。这本书出版的时间点是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时,这本书基本上把阿里巴巴推向了图书市场。后来我就建议作者在书的前面再加一万多字,出精华版,结果卖了大概5万多册。第二版为什么量很大?因为那时候阿里巴巴上市,关注度很大。所以时效点很重要。郑作时还写过《汽车“疯子”李书福》,这个书出版以后,销售没有我们预期那么好,我们后来反思为什么。这本书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就是时效性不够。外界最关注李书福的时间点应该是WTO以后,2005年以前,他是以悲剧化的方式进入行业,然后万拳打死老师傅,当郑作时出版《汽车“疯子”李书福》的时候,他已经过了疯狂期了,变成了很普通的汽车制造商,所有的奇迹就慢慢淡化了。书是一种商品,到市场上面临着很残酷的事情。我们有机会放到任何一个书店,从最新畅销书的堆头做起,可能小的出版社都没有这个机会。如果你做得不好的话,会直接竖到书架上,开始还会在书店正中间的书架位置,然后往后退,退到大概找不到的角落里,这个过程大概是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时效能力的话,就很麻烦。
我们现在做书,时效性会变得更重要。像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刚出版三四个月,已经卖到12万册左右。那时候他刚宣布离开盛大,我们就找他谈,要给他出书。我们给他提供了很多选题,最后决定出传记。另外其他唐骏的书加在一起的销量,跟我们这本差不多,这就在于我们时间点选的比较好,整个方向切得很准。然后是排他性的,自传性的选题。他那个时间点又是所谓第一职业经理人的炒作点,一下子把这个书撑起来了。
我们去年还出版了《大道平安》这本书,平安这么一个很封闭的企业,去年要出书,为什么?因为它去年是20周年,马明哲做企业做了20年。在这个点上,我们就有机会研究这个企业,市场也会关心这个企业,这本书卖了六七万册。所以时效点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很多企业都是10年、20年、30年走过来了。还有一些行业,比如说地产、保险,一定有某一个时间点。像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徐明天出版了《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卖得也很好。
当我们想一个选题值不值得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投入的时候,要考虑公共价值、时效性,以及你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这个资源是指可以无限接近这个企业,当都准备好,这本书的市场效应就会被预期到。这就是选题的问题,对作者来讲也是很困扰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