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经济展望

一、国内经济增长仍将延续“缓慢改善”趋势

在回答如何看待2017年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需要认识并理解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发展趋势。

2008年是世界经济史上不能回避的一个年份。2008年4万亿刺激让中国经济发展增速走在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在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留下了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环境破坏等严重后遗症,经济增长的质量快速下滑。因此,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供给侧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在钢铁、煤炭等行业推行严格的去产能和去库存。这也使得市场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担忧,也有声音提出中国高层考虑适度下调经济增速目标,GDP增速不一定要保6.5%,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真如市场预期那般悲观么?房地产投资下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真的难以对冲么?我们认为实际情况可能应该乐观些。

从近期的经济数据来看,1月份PMI指数51.3,连续6个月站在荣枯线上,从分项看,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持续保持在53附近,而产成品库存指数持续保持45左右的低位,这表明下游需求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持续生产的动力并未明显增加产品库存,后续经济增长动力仍然比较乐观。从中观层面来看,工业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明显好转,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在6%附近,随着价格指数的上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持续6个月出现上升,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大幅反弹至8.5%,表明经济的复苏已经反映到企业的盈利层面。

信贷层面的数据也支持实体经济复苏态势,1月新增信贷规模2.03万亿,社会融资规模3.7万亿,创出历史新高,监管部门开始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控制信贷规模。而从信贷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贷款企稳回升,可以看到在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及PPP项目开始进入实际落地阶段的带动下,部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开始被激发,这是自2014年以来看到的新迹象,值得重视。

中国的经济结构其实已经脱离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主要增长贡献的阶段,虽然投资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44%(2015年),但从2012年(占比48%)以来持续下降,而消费占GDP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投资、消费、出口分别为36.8%、71%、-7.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远超过投资。但是消费增速取决于人均收入增速及居民负债率水平,短期波动不大,而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因此其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水平。

2015-2016年房地产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了决定性作用,从1%提升到6.9%,基建投资增速从17%下滑到15.8%,而去年10月全国房地产密集新政对房地产销售起了较大抑制作用,市场开始担忧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从而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对GDP增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我们有不同认识。

首先,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程度可能低于预期。从销售情况来看,市场过于关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销售水平,这些城市在严厉的限购政策下销售量确实下滑较大,但一线城市销售仅占全国销售的3%-4%,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销售并未明显下滑,在新型城镇化和去库存的政策支持下,三、四线城市或许能对冲一、二线城市来平衡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房地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地产销售和地产库存周期相关,目前,房地产整体库存并不高,十大城市去化周期平均在40周左右,一线城市去化周期仅30周左右,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因此,2017年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程度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另外,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一定会拖累GDP增速吗?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及其他投资(包括更新改造投资、制造业投资等),三者占比大约为17.2%、25.5%、57.3%。我们认为,2017年基建及制造业投资的周期变动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截至去年底,财政部PPP项目总投资达13.5万亿,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2.2万亿,全国入库项目落地率达31%,PPP项目已经开始从项目研判向项目执行阶段推进;另外,一带一路的推进也开始进入深水区,新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万亿元以上,同比增50%,后续将会有更多中西部省份提出相应的增长目标,这些将支撑基建投资增速超预期。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影响行业的库存周期,上游煤炭、有色,中游钢铁、化工、机械等行业的社会库存短周期发生积极改善,库存短缺引发价格持续上涨并刺激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从而引导制造业企业投资规模开始增长。因此,我们对2017年国内投资增长保持较高的信心。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的“去全球化”政策及制造业回流确实会增加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如提高进口关税、推行反倾销政策等,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但笔者认为美国推出TPP协定恰恰给了中国推进亚太贸易协定及一带一路政策的良好机遇,我们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增长或许可以抵御来自美国的贸易冲击。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已经走出了8%-10%的高速增长阶段,逐步向5%-6%的中等增速迈进,但增长的质量已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已经明显优化,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基建及制造业投资增速提升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较高增速,硬着陆的风险很小。

二、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的政策选择

经济要实现结构性改革,中央定调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另外“防止资金脱实入虚”“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防止大起大落”等也将作为未来几年的监管新动向。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定调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入虚”。近几年,我们的M2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上,大量的货币投放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机构层面层层嵌套包装从而放大金融杠杆,银行理财、资管产品规模均超过30万亿元,公募基金9万亿元,金融机构通过层层外包,不断加大杠杆水平,获取利差,而这种紧绷的链条在市场资金紧张或流动性突然收紧时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去年年底的债市大跌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监管层迫切希望引导债市去杠杆的原因。另外,由于近几年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足,大量的银行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去年个人房贷规模达到5.6万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44%,因此,抑制地产泡沫、引导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强,从2017年1月份的信贷数据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达到1.52万亿元,在新增贷款中占比达76.8%,或许我们已经看到监管的政策引导在慢慢起作用。

金融去杠杆的进程将在2017年继续深入,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工具操作继续引导市场利率小幅上行,促使债市进一步去杠杆以达到监管目标,如银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如央行牵头一行三会制定资产管理产品统一监管要求,防范金融风险等。

对于利率水平,我们判断随着经济的企稳和美债收益率的上行,中美利差已明显收窄,国内利率存在较大上行压力。中国正处在新旧基准利率体系过渡进程中,旧的基准利率影响力日益下降,公开市场操作、MFL等流动性工具利率影响力日益上升。去杠杆背景下,央行仍将通过流动性工具来引导市场利率稳中有升,保持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性维持紧平衡,而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利率的上调会很谨慎,需观察国内通胀及美国加息次数,不排除下半年出现加息的可能。

美国加息预期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1月份,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美元,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最主要来源外汇占款余额下降到21.7万元,在未来美元强势的背景下,外汇占款仍将持续下降。发达经济体复苏引发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海外输入型通胀压力叠加国内“去产能”作用,将对国内CPI产生传导压力,因此,虽然为抵消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央行有可能进行降准操作,但基于对通胀的担忧,市场整体流动性仍会维持偏紧状态,债市仍将面临调整的压力,股市的估值水平也将承压。

在货币稳中收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积极性会更加凸显。过去两年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快速上升,2016年赤字率达到3.8%,较2015年上升0.4个点,为2003年以来最高值。受经济下行和减税降费政策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回落,而去年实行的地产调控将对2017年财政收入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判断2017年政府的财政赤字率将继续上升,政府投资端将更多依赖PPP。

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应对,针对上面的预测,资本这个最为敏感的触角在2016年有哪些行为呢?这些行为后面蕴含了哪些预测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从2016年PE/VC市场的融资、投资情况出发,为读者先做一个白描。 KEtHbEV+5M+I28HJpV2sYdjZuZ5DLHynz34cu2dFCEWN+CkqbW0qtekdEXIAgM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