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篇

一、中国居民财富分布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引入市场机制,我国的经济得以飞快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根据《福布斯》中文版联合宜信财富发布的《2014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3年末,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94.1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13.3%,主要由存款及现金的增长、投资性房地产总值增长所带动。2013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万元人民币至60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数达1197万人,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和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同时,大众富裕阶层掌握的私人可投资资产快速增长,以2013年为例,大约支配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的16.6%。另外,大众富裕阶层的人均可投资资产略有下滑,2013年底的均值为130.8万元人民币。

二、中国居民财富管理现状

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国家的高速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理财投资的知识与技能显然没跟上。就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更愿意相信传统,中国储蓄率高居世界第一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在过去10年间,我国的理财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也日趋成熟。根据《2014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2013年排在大众富裕阶层投资额前三位的投资品种分别是:银行理财产品、房地产及股票。这与2012年的调查结果一致,但比例发生了变化。首选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由62.5%蹿升至80.7%,次选房地产的比例则基本维持不变,第三选择股票的比例由47.6%降至37.6%。

近年来,银行为了调节信贷规模及稳定存款而大力发展自身的理财产品,凭借银行的可信度和强大的网点分布,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国内理财者在自我资产配置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一般人群来讲,银行理财产品有着风险低、期限灵活、投资起来并不复杂的特点。无论调控如何,房地产依然是大众富裕阶层重要的投资选择。但是,随着经济的短期下行趋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投资意愿有下降趋势。尽管近两年股市整体表现不佳,但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还是使得股票成为大众富裕阶层的第三个选择。

在资产配置“大搬家”的初期阶段,没有经验的普通投资者往往容易误入歧途。“羊群效应”表现得较为明显,选择某一资产可能并不是出于价值合理或市场判断,而完全是因为赚钱效应。如果周围的亲戚朋友天天都在赚“快钱”,自己当然也难以抵制诱惑;有时候,可能是以不成熟的固定思维去面对投资,带来的可能是损失。2013年,“中国大妈”扫货黄金让华尔街大鳄们也惊诧不已,然而之后黄金大幅下跌仍在继续,让大妈们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牢牢地套住。这些大多数国人在投资、财富管理上的积习,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成为致命伤。

中国多数大众投资人,接触到财富管理时间尚短,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不成熟,绝大部分大众普遍误解财富管理就是“如何投资理财”。其实则不然,财富管理不能等同于资产配置,它所涵盖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比如个人在具体人生规划中的各项事务,包括子女教育、养老计划、税务、遗产计划、债务管理,等等。但毫无疑问,财富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资产配置”,而这必须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方案。

三、资产配置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混业的泛资产管理时代,面对琳琅满目、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个人和家庭要想让自身积累的财富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对投资收益的贡献有多大?

1.1986年,美国学者吉布森(Gibson)发表于《金融分析家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合绩效的决定》的文章表明:投资收益的91.5%由资产配置决定。

2.1991年,布林森(Brison)、胡德(Hood)和比鲍尔(Beebower)对美国91只大型退休基金从1973-1985年的季度投资回报实证分析发现,资产配置决策决定了91.5%的投资获利。

3.2000年,伊博森(Ibbotson)和卡普兰(Kaplan)对美国94只混合基金的月度投资回报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获利水平都是由资产配置所决定。

也就是说,剔除资产配置所产生的收益,具体的证券品种选择、择时操作以及其他因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所占比重不足10%。国内因为市场有效性不及发达国家市场,相关研究的结论大多支持70%左右的投资收益来自于资产配置。简单地说,对于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对于投资收益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时机选择和具体品种的选择。

坚持大类资产配置至上的理念的目的是简单而相似的: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最大化地实现投资收益。资产配置就是根据投资者本身对收益的要求、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进行有效的大类资产比例划分。而在某类资产中具体选择哪个品种、进入和退出的具体时点选择、方式选择,并不是资产配置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四、大类资产的认识与选择

事实上,无论是委托专业机构还是亲力亲为打理资产,首先对可选择的大类资产作深入了解,更能事半功倍。

广义上讲,大类资产主要分为三大类:权益类资产,以股票为典型代表的、投资收益主要由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包括以此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各类理财产品(如股票基金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包括各类债券、存款以及以此作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如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其他个人资产,包括个人拥有的其他不动产(房子)和动产。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化的推进与深入,除了传统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的另类投资品种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所谓另类资产,主要是指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具体来说,种类可以包括如房地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PE)、证券化资产、大宗商品、艺术品等。

对冲基金追求绝对收益,而不像证券投资基金追求高于基准水平的相对收益,主要依靠捕捉中立于市场波动的投资机会,更加依赖基金管理人的操盘能力和经验。这类资产实际上是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资产的组合,但是与这些基础资产的相关性很低。

私人股本或私募股权是指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通过上市、重组或者管理层收购的方式获得收益,也可以战略性长期持有,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等资产相关性不大。

房地产投资具有债券和股权的综合属性。其中,固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和房地产租赁业务属于可预测稳定现金流来源的固定收益类投资,而由通货膨胀引发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则具备股权投资属性。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是国际上比较常见的房地产投资品种,风险相对较低而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另类投资与传统投资有着较弱甚至负的相关性,将它们纳入大类资产配置中,能够推高最佳投资组合边界线——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创造出收益率较高的投资组合;或在收益率既定的情况下创造出风险水平较低的投资组合。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资产负债和流动性限制较小的机构如大学基金、捐赠基金、保险公司等,以及高净值人群,不断开拓资产配置的边界,将更高的比例倾斜于另类投资品种,以获得更令人满意的投资绩效。

就管理资产规模而言,“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和“房地产”,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三个另类投资领域,也是财富管理行业最富吸引力的三个私募基金投资品种。本书主要针对这三大领域,就其在2013年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前景作出详细论述,希冀能给读者带来参考价值。 Yb8seGBjCWCjnglt0S3tmE+rZKi/j+L/zJtKfBKv9bn721jEnnSxCE/xZ3Vh7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