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阳光私募基金数量及规模

经历了2007至2010年的高速发展,2011年阳光私募发行市场进入了平缓期,全年发行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仅出现12%左右的小幅增长。从2004年出现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之后,每年产品新增幅度一路走高,2006、2007年分别同比增长275%和175%,到达顶峰时期。随着2008年熊市的不期而至,也影响了发行市场的热度,产品增速也从高位回落,随后2009年的“小牛市”再次助长产品发行数量增长一倍多。然而,近两年来,随着产品基数的大幅扩大以及市场行情的低迷状态,年增长率已降至50%以下的正常水平。

在发行规模上,迫于市场的压力,单只产品的首发规模也平均降至5000万左右,已接近打平信托成本的可承受范围。

阳光私募在自我摸索中不断壮大,目前来看,上海、深广、京津三个主要地区仍是阳光私募的主力发行地,呈现出高速增长、业绩导向等特点。可喜的是,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阳光私募的萌芽,已趋向于遍地开花之势。

图表1-1历年阳光私募产品成立数量(含已结束的产品)

一、2011年阳光私募发行情况

1. 发行总体情况图表1-2显示的是2011年以来每个月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可以发现,随着沪深300指数的节节败退,相比2010年的“前低后高”走势,2011年阳光私募的发行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步调,显示出逐步萎缩的态势。继2010年12月份发行81只新产品后,2011年首月又迎来了105只新品的高峰,也创下两年以来阳光私募单月成立数量的新高。然而,次月由于长假等因素影响,即出现明显回落。2011年全年平均单月产品发行数量约为60只,与2010年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上结构化产品的发行受到市场的青睐,较2010年增长20%,另一方面,管理型产品同比仅增长7.05%。由月度分布来看,6月出现结构化新品高于管理新品的现象,同时2月及12月两类产品数量基本持平,而在去年这样的状况几乎未曾出现过。

图表1-22011年全国阳光私募产品月度成立数量变化图

2011年受宏观政策紧缩、全球市场动荡等负面因素的压制,A股市场持续低迷,沪深300指数全年累计下跌25.01%。尤其是,2010年表现抢眼的中小市值板块遭遇严重滑铁卢,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年跌幅分别达到37.09%和35.88%。因此,以此类股票为重要战场的阳光私募备受牵连,以价值投资为主的私募投资顾问也苦于产品在对冲工具上的缺失,只能采取被动保守的策略,整体投资业绩下滑,乏善可陈。在需求方面,高净值投资者对证券类投资产品信心下降,对阳光私募趋于冷淡。另一方面,作为阳光私募主要销售渠道的银行也面临着内部资金严重紧缺的局面,显然无暇顾及此类高风险产品的销售,据了解,多家主流银行对已通过审批的产品推迟发行甚至停止发行。

由此,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令阳光私募发行落入冰冻期,不但产品发行增速回落,而且平均各只产品的首募规模也有所下滑。如图表1-3、1-4所示,比较2010年一季度至今阳光私募管理型产品发行数量与规模情况可见,累计运作中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稳步增长,平均每季度环比增长20%左右,但这一比例在2011年三季度、四季度分别下降至13.5%、8.9%;在存续期产品的总规模变化上,震荡幅度明显增大。自2010年二季度出现66%以上的高增长后,增幅直线回落至10%~30%左右,其中,2011年二季度甚至出现了规模的小幅负增长,这可能是产品净值普遍缩水、投资者集中赎回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截至2011年底,处于存续期的产品共1599只,管理资产规模约1500亿元,平均每只阳光私募的规模9000万元,自2011年以来出现明显下降(如图表1-4所示)。

图表1-3阳光私募产品数量和规模

由于受市场疲软影响,不少阳光私募产品陷入发行困境,因募集情况不理想,有些被迫延长发行期,有些最终无奈宣告发行失败。信托账户仍是紧缺资源,为了覆盖成本,一般信托公司要求募集规模达到5000万元及以上才能成立,但这样的资金量对于弱市而言却成为不小的门槛。

图表1-4阳光私募产品平均规模

虽然整体发行环境恶化,相对而言,行业中也存在着冰火两重天。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自身具有雄厚资金实力或积累了充沛的客户群体的私募丝毫不受影响,行业大鳄如从容投资、朱雀投资、重阳投资等从未停止扩张步伐。由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重阳7期”,首发规模9个亿,为2011年单个产品发行规模之最(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由此,重阳投资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迅速突破百亿元。此外,在扩张需求强烈的时期,一些投资顾问公司也各展所长,在2011年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增长。比如2011年的业绩冠军呈瑞投资,以突出的业绩吸引市场,2011年以来快速成立7只新品;差异化竞争的博弘数君抓住“定增”热点,开拓了自己的客户群,在2011年爆发性地发行了28只基金,规模突破20亿元。

2. 发行市场区域分布

上海、深广和京津三大金融发达地区,近年来阳光私募得到较快扩张,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市场,目前在市场发行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根据投资顾问注册地统计),2011年三地共累计成立产品数量405只,占发行总量的84%。据统计,上海、深广和京津地区发行新品总数之比为2.11:1.20:1,相应的,各地区发行新品的私募公司数之比为1.45:1.16:1,平均每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行阳光私募分别为2.36只、1.69只和1.62只。由此看出,无论从总量还是平均数来看,上海地区在去年发行市场上更胜一筹,夺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增长。

图表1-52011年不同地区投资顾问发行阳光私募基金数量统计

图表1-62011年不同地区投资顾问平均发行阳光私募基金数量统计

图表1-72011年不同地区投资顾问发行阳光私募基金的年增长率

相比发展初期阶段的集聚效应(以上海、深广、京津和江浙为主),目前行业的发展已开始辐射全国,尤以中西部的崛起为明显表现。图表1-7中我们分析了各地区2011年发行产品的增长情况,排在榜首的西藏地区为首次破冰发行产品,2011年当地有三家投资顾问共发行6只产品,平均每家有两只新品出炉,也成为平均每家公司发行产品数量排名第二的地区(如图表1-6所示),为西部地区阳光私募的创立与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开端。此外,发行产品量出现高增长的还有湖南、福建、江苏等地;相对来说,上海、京津及深广这三大重要发行地区的增长率已趋于平稳。

各地区中,对于产品发行的类型偏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理财市场需求度和对私募业务的理解力不无关系。随着深广、上海、京津三大地区阳光私募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客户群体,他们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因此这些地区以发行管理型产品为主,占各自总产品数的60%~80%,分列第一、二、四位。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地区,2010年湖北、四川地区发行的管理型产品也超过了结构化产品(如图表1-8所示)。

图表1-82011年不同地区投资顾问发行不同类型阳光私募基金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德邦证券、朝阳永续

结构化产品因从上海起源,又被称为“上海模式”,然而目前来看,上海已不能代表发行结构化产品的主要城市。作为相对低风险、固定收益类型的产品,在一些阳光私募新萌芽地区,由于投资者对其认知与理解力有限,结构化阳光私募成为开拓市场的最初选择。统计得知,陕西、湖南、福建等地的结构化产品数量超过了管理型产品,其中,陕西在2010年发行的五只产品全都属于结构化产品。

3. 发行市场投资顾问分布

截至2011年底,“云国投”(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仍以34只累计发行产品数占据头名,然而,其中已有12只产品期满清盘,作为最早参与阳光私募的投资管理机构之一,目前其管理的产品数与资产规模均位于前列。跻身第二名的则为今年的“大黑马”博弘数君(天津)股权投资基金,该公司将目光锁定于近年来的热点“定向增发”,并在已有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之后按累计发行产品数依次排序的阳光私募投资顾问公司变化不大,大部分在2011年都鲜有收获,产品增长数仅3只左右。例外的是,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迎来了逆市扩张的一年,全年成功发行11只管理型和4只结构化产品,较上一年产品发行量增长了三倍。

图表1-9累计产品总数前十名的私募基金公司(含已结束产品)

注:产品总数的统计中剔除了投资于投资顾问旗下已有老产品的TOT产品

2011年阳光私募整体发行市场惨淡,也掩盖了各家私募投资顾问公司的光芒,除上述提到的“博弘数君”与“重阳投资”以外,其余公司的新产品发行量都不超过10只。虽然绝对数量不大,但相对而言,一些公司在2011年的增量可观,如绝对排名第三的“呈瑞投资”发行的7只产品占累计产品数的87.5%;“长金投资”、“和聚投资”的新品增量令原产品累计数量翻番。

图表1-102011年阳光私募投资顾问发行产品数排名前列

注:产品总数的统计中剔除了投资于投资顾问旗下已有老产品的TOT产品

二、2011年阳光私募清盘情况

2011年,是惨痛的一年,A股市场几乎没有结构性行情和个股机会,令以灵活机制著称的阳光私募毫无用武之地。阶梯式的下跌令私募管理人前所未料,不断地试图抄底而未采取有效的止损措施,令阳光私募产品的净值一而再地受系统性风险波及,损失惨重。

据统计,全年运作的管理型阳光私募中仅4.75%的产品获得正收益,80%的产品亏损超过10%,业绩大规模、大幅度的亏损令投资者备受伤害,产品规模也由于净值下跌和客户赎回而锐减。私募管理人面临着严重的成本危机,没有业绩收入,仅依靠管理费维持公司运转的私募公司显然入不敷出,尤其对一些资产管理规模较小的私募管理公司,生存更加艰难。

面对规模和业绩的双重绞杀,可以说,中国的阳光私募遭遇了诞生以来最困难和窘迫的一年,业绩大面积亏损、清盘危机不断上演,中国阳光私募行业正在面临着首次行业的信任危机和“大洗牌”。

1. “清盘潮”涌现

图表1-11显示了从2007年起至2011年的每年成立的管理型阳光私募新品数量及当年清盘的管理型产品数量,从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清盘产品逐年增加。自阳光私募诞生以来,行业一直处于迅速膨胀的阶段。然而,近年来清盘产品的数量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当年新产品的数量增长。以2011年为例,全年共727只新品成立,新品数量较上一年增幅12.36%,同期管理型阳光私募产品清盘数量为49只,较上一年增幅高达133%。

图表1-11历年阳光私募管理型产品清盘数

(2)每年清盘产品数量与大盘走势高度相关。如图表1-11显示,2008年及2011年,清盘产品比例大幅上升,当年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65.95%和25.01%。在对冲机制并不健全的今天,大盘对阳光私募的产品业绩表现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大跌之下鲜有完卵,阳光私募产品清盘的例子屡见报端。

清盘的原因大致归结为几类:一是信托计划到期,自然清盘(多为结构化产品);二是基金净值触及清盘线被迫清盘;三是基金规模未达到信托要求而被清盘;四是基金经理判断后市行情不好而主动清盘或放弃延长已到期的私募;五是通过公司股权或资产并购,更换产品投顾。

相对于近年来阳光私募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清盘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对于持有人来说,清盘意味着失败的投资;但从行业角度看,清盘有利于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可以淘汰鱼目混珠的投资顾问,另一方面有熊市业绩的参考,更容易让优秀的阳光私募基金脱颖而出。近年来私募行业扩充过快,风险控制和公司建设都没能相应跟上,对于短时间内一战成名并快速扩张的私募基金公司,如果没有相匹配的资金管理能力,从神坛上摔下来的速度会和上升时一样快。预计未来阳光私募行业整合必然将成为常态。

2. 濒临清盘边缘的私募基金

图表1-12是2011年回撤幅度大于40%,且净值低于0.8的产品名单。这些产品虽未清盘,但因为回撤幅度较大,大幅跑输指数,必然会遭到客户方面较强的质疑。同时,因为在业绩提成上颗粒无收,公司运营成本压力巨大。对于净值低于0.8的产品,要想翻身挽回净值损失,也将是困难重重,这将极大地考验其对市场波段的精准把握和超强的选股能力。

图表1-122011年最大回撤幅度>40%,且净值<0.8的产品名单

数据来源:德邦证券、朝阳永续

今年国内私募的整体表现,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目前缺乏完整对冲机制的中国市场,要做好资产管理,我们的客户是否做好了承受净值大幅波动的准备,我们的私募管理人是否能找到有效的办法降低净值波动和回撤幅度,这是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和改进的。 QGKTDalOW1N3zLF7gRvyq+HiHh7SoavddI1tJj9P36L2JIFpiQBYQjFWS2W/2e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