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导 论

这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这类书应该不需要太长的导论,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导论的导论。不过,某些基本的评论还是适宜的。首先就风格而言,每个人的风格都融合了独创与模仿。我有意无意地模仿了我的老师以及我研究过的哲学家。(我在前言中已经感谢过他们。)尽管受这些影响,这本书仍以别具一格的风格写成。我希望哲学教师、修习哲学的学生以及普通读者,都能够感到我的风格与他们自身教学、学习、思考以及获得乐趣的风格相符。我试图使自己的风格既轻松又不失严肃。本书是轻松的,因为我深信乐趣和知识并不相互排斥(尼采“快乐的智慧”)。我希望你至少会觉得有些笑话在不使人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非常有趣。我觉得其中某些可能还富有启发性。但这本书也是严肃的,因为它在追问严肃的问题。某些哲学家(例如,杜威、萨特、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成为人就是带着问题去面对世界。我们所有的小问题都由大问题构成,例如“实在是什么”、“知识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如何做个好人”,这些都是哲学问题。它们与哲学(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哲学使某些人烦恼,原因在于这些问题似乎从未得到最终解答。每代人似乎都在解答这些问题,新一代人又想要以全新的解答方式去重新阐释它们。但是,生活其实也面临着与此相似的烦恼(同时这也是它令人兴奋之处)。我们将会在后边发现一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他认为我们提出这些问题的能力比我们努力去获得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更重要。

同学们还需要留意的另一个特色——它只涉及西方哲学。书中研究的哲学和哲学家们都出自希腊—罗马—欧洲传统。丰富的哲学矿藏存在于他者文化之中,但我没有能力开采。本书中的哲学大部分都是西方哲学,不仅如此,它们大部分还都是由男性提出的思想系统。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对此我要负部分责任。我同意女性主义哲学家的说法,她们声称女性过去一直被系统地阻止参与到哲学史中,而且,当她们真的去尝试时,她们会被排斥,甚至被压制。我高兴地注意到曾经阻碍妇女从事哲学事业的障碍系统正在被拆除。

现在,关于这本书的题目“中心保持不变吗”,我还要再说点什么。我是从诗人叶芝借来的灵感,他在《基督再临》中写道:“万物已然解体,中心再难保持”。在前反思思维(前哲学生活)中,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中心似乎确实在大部分情况下保持不变。我们栖身的世界以一种相当有序且可预见的方式,将其自身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自然或者社会的灾难也会偶尔爆发(例如海啸、地震和战争),于是事物的秩序与合理性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混乱。同样,在他们生命的某些阶段,大多数人都遭遇过好几回“小小的发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心似乎并非保持不变。(这种体验可能激发了叶芝作诗的灵感。)此外,正如笛卡尔提醒我们的那样,每晚我们都会滑向一个比精神失常更疯狂的梦境世界。我们随后醒来,通过把这些经验置于不真实的领域,从而将非理性的体验减小到最低。

当我还是孩子,我喜欢去旧金山的海滩游乐场玩(现在已经变成市政厅)。我最喜欢的游戏是大转盘。你坐在大转盘中心,转盘开始慢慢转起来。随着它转得越来越快,只有正好坐在以橙色圆圈为标记的转盘中心的人才是安全的(由于向心力的作用)。所有其他人不可避免地从转盘上滑下来,开始是一寸一寸向下滑,随后,他们在一片尖叫声中,扑倒在转盘周围(离心力)。当你最初感觉到自己在向下滑时,你用力抓挠想到中心去,但中心似乎无情地甩开了你。中心不再保持。我猜想,疯狂的发作有时会引起类似的感觉,哲学研究也会如此。哲学在对思想、知识、实在和价值进行详细的审查后,常识的中心和世界的正常秩序似乎都应悄然消失。正如尼采所说,在探究哲学时,我们会感到仿佛已经割断了绳索,飘进了外太空的冰冷黑暗。

如果以不那么生动的方式来展示,我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这样的:当我们提出与实在、知识和价值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我刚刚提到过),我们能够把拥有的答案合并在一起吗?所有这些解答必须永远有效,还是时间和环境要求它们部分或者相对有效?我们是否必须像中世纪和早期近代哲学家那样,要求这些解答永远成立?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否是永恒的无知?或者,恰恰相反,我们小心谨慎地构想出解决方案,这仍旧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回答?

我相信,哲学会成为这种不断的临时性尝试,为了获得“更大图景”的观念——正如某人所言,去看看“事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如果事物确实是相互联系的话)。下面回到本书的题目,对于人类经验的详细审查,“中心保持不变吗”这个说法是否揭示出某种统一性,还是把我们推入混乱状态?本书各章都在试图帮助读者回答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详细审查经验的某个不同特征,我或许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读者必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我的结论是中心保持不变,但只是大致保持不变。这其中包含有怀疑论因素,我希望这种怀疑论是健康的。某些时候,中心似乎比其他东西保持得更好。事实上,西方哲学史并没有跳出以下争论:有些哲学家认为中心保持不变,而有些认为它并非保持不变。当然,有些哲学家认为中心并非保持不变——尼采是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但真正的论辩常常发生在声称中心保持绝对不变和认为中心保持相对不变的哲学家之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可能会在绝对主义者的论辩中觉察出某种焦虑,尽管他们断言中心保持不变,但似乎仍然担心中心可能并非保持不变。笛卡尔持绝对主义立场,他承认他的哲学问题吓着了自己。)这个论辩在古希腊已经得到清晰的阐释。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470年)写下过一则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哲学格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在第一章中会谈到更多有关他的内容。没有任何两个时刻和事件是相同的。旧的事物毁灭,新的事物便从中诞生。每件事物都成为它自身的对立面。然而,赫拉克利特相信他在混乱的表象中发现了坚实的中心:变化的过程也存在不变的东西,即变化本身。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历史上被视为极端悲观主义,因而必须被拒斥。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0年)在一本书中尝试对此进行驳斥。他为“没什么会改变”这个令人震惊的论点进行辩护。任何事情都是永远静止和永恒不变的。运动和事件本身都是幻觉,这种幻觉带来的欺骗可以被哲学清除。中心保持不变……多少带有报复的味道。

巴门尼德的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347—前427年),即便他的对手,也认为他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到三位哲学家之一。你读过这本书后便会发现,比起任何其他哲学家,柏拉图是证明“中心保持不变”的典范哲人。柏拉图认为,实在的中心存在不变的理性核心,它的确定性维系着所有表象的混乱。如果你查查索引,你会发现柏拉图的名字比任何其他哲学家出现的频率都更高。他代表了某种确定性的标准,对于这种标准,有人趋之若鹜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即使是反柏拉图主义者(比如我)也都依赖于他的思想。在研习本书哲学主题时,你将会在不同地方接触到柏拉图的思想。 MfS8DSU6DQ5jbUAan/Dtez2sAKPAQ4P66Z80hw7ZwZf64gnEja3cF4OFlaLKIj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