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我们刚才论述的概念(马、重力)并不仅仅是具体事例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更高真理的摹本。他把这些更高真理称为理念。理念是存在于可见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原型。它们超越时空而存在。它们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只是作为观念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由于它们不是物质的,它们不能够被感觉所捕捉;但即便它们不是精神的,却恰恰能够被超越感官世界的理智来把握。这些理念在不被创造、不被毁灭、不能改变从而在永恒意义上是真实的。但需要注意,它们不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们仍然依赖于柏拉图称之为“善”的东西,正如可感事物依赖于太阳。善似乎是一种至高理念,是所有理念中的理念。它是一种让所有实在植根其上的绝对价值,并且赋予实在以价值。这与后来中世纪本体论中上帝的作用相同。(把“善”(Good)中的一个字母“o”去掉,就成了上帝(God),把“太阳”(sun)中的“u”变为“o”,就成了圣子(son),这样你就对中世纪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有了粗略的把握。)“善”才是整个柏拉图体系的核心。中心因为善的持续不变而保持不变。善具有巴门尼德式的永恒特性。如果它不能保持不变,我们将会陷入赫拉克利特流变的世界之中。
理念的天堂
超越五种感官
思维如何才能够抓住理念呢?我们只有通过彻底超越感觉,才能做到。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总是致力于生成 (Becoming)世界,因此本性上与存在(Being)世界相对。概念虽然的确属于可知领域,但仍受影像所限,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受到污染。(注意,对身体的偏见就这样随柏拉图走进了西方哲学。这完全不是希腊文化的特征,希腊文化的社会实践、艺术乃至宗教并没有表现出鄙视身体的迹象。)当你面对牛顿的重力定义时(“任意两个块状物体……”),你在脑海中看到了两个块状物体。然而,当思维使自身摆脱视觉图像时,它抓住的是形式而不仅仅是概念。这是通过用数学方式来思维它的对象而实现的。对于某人P来说,这就好比从定义(“任意两个块状物体……”)中得出公式
当你看到真理的时候你是如何认出它的?
这使真理从流变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我们对宇宙终极可知秩序的把握能通过纯粹形式实现,即通过数学方式把握。如果柏拉图的解释正确(当然会有其他的解释),他就相信,不仅对于马或者重力来说有正确的公式,爱和美同样也有。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做好了承认前者的准备,但是却拒绝承认后者。众所周知,不同个体和文化的审美趣味具有相对性,我们认为这能够驳斥柏拉图。(巴黎人和乌班吉人对美是什么的看法是不同的。)但在柏拉图看来,如果巴黎的时装模特和乌班吉公主确实都很美,那么必定有一个“美”的共性存在。或许它与用数学方式处理“秩序”有关,这个秩序包含了优雅、协调以及“爱欲”(eros)等几个方面。也许某天美学界的牛顿爵士将会出现并完成这个等式:“美=……”
最后,关于柏拉图,我们还要探讨他的理论中与学习相关的部分。《美诺》就是谈论这个过程的对话。在书中,美诺和苏格拉底讨论的是“美德”及其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迫使美诺承认他并不知道美德是什么,因此美诺也就不知道它是否可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已经把对话带到了第一章中提及的“第二阶段”的结尾。)苏格拉底和美诺承认他们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说,如果美诺乐意,他愿意把这个话题认真地继续下去。这时美诺提出被称为美诺悖论的问题。美诺问探寻有关X的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要么一个人已经拥有关于X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他并不需要去探寻;要么一个人并不拥有关于X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去探寻也将意识不到他所探寻的X。苏格拉底似乎把美诺的问题当作笑话,但实际上,他在非常认真地对待它。
童奴知道的比他知道他知道的更多
美诺和苏格拉底在花园中漫步,偶然碰到一个园丁,一个未受过教育的童奴。苏格拉底让他解答正方形面积的倍增问题,这是一道相当复杂的几何题。男孩拒绝解答,他说他从未学过数学。但是苏格拉底并未气馁,开始询问一系列问题,例如,“我们应该用弧线还是直线去解答这个问题?”(尝试用直线。)“我们应该把直线加在正方形的里面还是外面?”(首先在外面,当失败的时候又放在了里面。)男孩在回答一长串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后,他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解答——如图所示: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没上过学的童奴不需要你给他提供任何他事先并不拥有的信息,就能解答一道数学难题。我们可能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苏格拉底的方法包含了某些很高明的技巧。然而,柏拉图的结论是童奴原本就知道问题的答案,只是他不知道自己知道它。柏拉图认为,真理存在于童奴的灵魂。它是未被意识到的、基于天赋观念(innate idea)的知识。天赋观念是个体灵魂在诞生时就拥有的观念。柏拉图的观点或许是指,所有真实的知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同一原则(A=A)。这个原则不能够通过观察习得(因为它是先天的),它必定是一个先天观念,是我们所有人都天生带有的观念。然而,这是否是对柏拉图观点的正确解释,还存在争论。无论如何,对于柏拉图而言,所有学习确实都是回忆。我们通过说事实上我们确实知道我们并不知道的,以及学习就是回忆,我们回答了“美诺悖论”(我们如何认识一些并不知道的事情)。所以,类似于弗洛伊德和普鲁斯特(七卷本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柏拉图极其认真地对待记忆,并把它当作自己知识理论的核心特征。
让我们回顾柏拉图认识论的核心特征。获得知识,就是超越不断变动的物质世界,把握流变背后永恒的理性秩序。这个秩序将会证明特殊中含有普遍性。这种“把握”是心灵的理智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是纯形式的(即数学化的)。这种理智活动只能建立在某种天赋观念的基础上,只有天赋观念存在,理性活动才能发生。我们通过展现可见世界如何与可知真理的永恒秩序相关联,从而使可见世界可知化,就能够最终获得知识。柏拉图认识论的这些特征是理性主义的纲领,而理性主义则是西方思想中认识论领域两大对立阵营中的一个。
柏拉图的理性主义随即遭到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反对,亚里士多德朝着最终被称为经验主义的道路发展(在第三章中将会讨论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在晚期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中世纪早期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13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首先公开反对理性主义,他在著作中复兴了亚里士多德主义。